Chapter3 形象管理:別輸在不該輸的地方上
一個區域總經理,竟然因為Facebook貼文就錯失升遷契機?
毫不誇張。形象管理絕非專業附屬品,它必須是刻意的,好告訴別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雖然我的性格偏向無尾熊,但這不代表我看起來就是內向、低調、躲藏。事實上,從年輕到成為資深經理人,我一直很注意自己的形象經營。
所謂的「形象經營」,指的不是外表好不好看,而是你看起來夠不夠「專業」、「積極」,展現出符合你這個位子的特質。
好的形象,確實有助於爭取到機會。我當總經理時,經常在茶水間遇到一位女同事。她個子小小的,每次都會和我打招呼,說聲:「Davis,早。」我也會點頭致意,雖然沒有多說話,但逐漸留下印象。
後來我輾轉知道,她是部門內的約聘員工。然而,她的態度、談吐應對、給人感受,都非常得體合宜,於是當這個部門有正職缺額時,我就讓她順利補上。
這個故事說的是「在公司中給予別人形象」的重要性。不懂得形象管理,對一個人的職場發展影響太大了。
*從穿著到社群發文,都顯示「你是誰」
至於我,從還在念書,我就對「穿衣服」這件事感興趣。
第一份工作在惠普,對我也是很好的訓練。當時就連負責裝機、維修的基層工程師,都被公司要求穿西裝、打領帶,這樣才能形塑出工程師的價值,不只是裝修機器而已。見到客戶,彼此能對等溝通,也讓客戶覺得受到尊重。
等到了IBM,正裝文化就更誇張。當時流傳一個笑話:即使在氣溫37度的游泳池畔,只要看到穿著全套藏青色西裝加高檔公事包的上班族,肯定是IBM員工。IBM如此要求,讓即使只是小小的業務代表,見到客戶的總經理也不落下風,提高客戶對IBM的專業認知。
反倒是加入微軟後,穿衣風格跟以往有落差。在微軟,比較講究“smart casual”,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適應過來,找到Mix & Match的做法。像是西裝外套和褲裝可以不同色,上半身藍加上下半身灰、身上顏色不多於三種等等。
衣著是形象管理的第一層次,談吐則是第二層。一個人講話的方式、話題、乃至於在這個社群時代,在社群媒體上的發文,都會塑造出「別人眼中怎麼看你」。
我在微軟大中華區擔任副總裁時,就發生一個真實的例子。
大陸轄區很大,當時有8個區域的總經理對我負責。其中有一區總經理因為外派,家人不在身邊。每逢假日,總是看到他在微信更新動態,貼出各種出遊的照片。
起初,大家都羨慕他能到處去玩。不過時間一久,我隱隱感到不對勁,覺得這個人怎麼一天到晚都在玩?
原因是,他不但每一週都貼文,甚至週間下班時,還會張貼前一週沒有分享完的風景與美食照,經常瀏覽這些貼文的我,自然產生了一個印象:他很會玩。
有這種印象的,顯然不只我一個人。當時每一季,我們都要與人資討論各自的接班團隊,我推薦他時,人資卻回覆我:“He is not super committed.”意思就是:「他不夠投入。」人資對他的綜合印象是「非常喜歡玩樂」,卻不是「認真工作」。
我一下醒悟過來,沒錯,我早該提醒他的。過度頻繁在社群中張貼私人出遊的動態,對他的個人形象已經形成「不夠專業」的傷害。
*你害怕跟主管對談、一起搭電梯嗎?
一旦建立起職場形象,下一個課題就是:怎麼讓老闆在最短時間內,看見你好的一面,讓績效、專業被看到?
我會這麼形容:原則是把握住關鍵時刻。首先,認清你的談話對象:什麼職位、在什麼場景遇到、對方最在意與關心什麼。
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講抓住關鍵時刻的重要性。
在微軟,每年有一次針對全球各分公司的「年中績效評核大會」(Mid-Year Review),通常在1月舉行。這項評核可說是決定了每位區域經理人的生死。我們內部常說,做得好、講得好,拍手鼓勵;做得好、講得不好,繼續加油;做不好、講得很好,再給你一次機會克服市場;做不好、講不好,經理人就會拿到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績效改善計畫)。PIP的意思是6個月內再做不好,你就走人。
2009年,我到西雅圖參加全球區域績效評核大會,有一回在走廊上碰到全球營運長凱文.特納(Kevin Turner),我的職級和他隔了幾層,但他認識我。他看到我,顯然很高興,並主動問我:「最近怎麼樣?」
第一次我傻住了,當下只是憑直覺跟他說:「還不錯。」因為當年台灣績效表現很好。然而,講完就沒有下文,於是跟他擦身而過。
隔年同個場合再次遇到特納,這次是在洗手間裡。特納又問:「最近怎麼樣?」我臨時沒反應過來,依然只丟出簡短的回答說:「我們做得很好。」事後回想,我很懊惱沒有把握機會,展現自己的好成績。
到了第三年,我下定決心要改變局面。這一次,我在走廊遇到他,他一樣問候我:「最近怎麼樣?」
我立刻熱情地回答:「我們做得很棒,遠超出預算20%!更好的消息是,上半年所有25項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的指標都是綠燈,多謝你的支持。」一講完,15秒就過了。
他怎麼回答?他說:「太棒了!」接著說:「如果你今年沒有上台領獎,我會很失望。」
要知道,特納的KPI是業績加上25項平衡計分卡指標的綠燈百分比,我的答案完全打到他心坎裡。果真,那年我帶領台灣分公司得到全球最佳分公司表現獎,以及25項平衡計分卡指標100%綠燈的全球最佳平衡計分卡表現獎。
台灣分公司同時獲得兩項全球最高榮譽獎項,但顯然這並不是巧合。
一個人除了要會做事,也要能抓住機會表現。我在連續錯過兩年後,下定決心要求自己,隨時都要準備好。
依照不同場景,我甚至準備了至少3個版本的答案。若是在走廊碰到老闆,我可以用15秒講完;若在洗手間,可能用30秒;搭電梯的話,可以聊一分鐘。我訓練自己在這段時間內說出3個要點,如果還有時間,每一點都可以延伸,甚至同樣的重點能延伸講到5分鐘。
這件事很重要,但台灣人普遍做得不好。台灣人認為「關係」很重要,很多東西不用多講,對方就應該理解。然而,在一個龐大的組織內,老闆怎麼可能記得每個人做得怎麼樣、誰最出色?
我所謂「形象管理是刻意的」,意義就在這裡:不是造假、不是偽裝,而是既然知道形象管理很重要,就要在每個關鍵時刻把自己準備好,讓你在需要影響重要人物的時候,能順利發揮影響力。如此,組織中才會慢慢累積出屬於你的貴人,像我們在前面章節所提到的,建立起你的影響力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