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發掘癢點:巴不得想知道什麼

重要的是不停地提問。好奇心有其存在的理由。
——愛因斯坦

  總部設在美國加州的航太製造大廠「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在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發射可重複使用的小型火箭「電子號」(Electron)。電子號的創意出自紐西蘭工程師、火箭實驗室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彼得.貝克(Peter Beck);他也是這次發射背後的推手。長期以來,他的願景是協助各類型的公司利用太空旅行的技術發射衛星,進一步提升衛星的廣泛用途,包括更準確的天氣預測、全球高速網際網路存取服務、研究其他星球大氣層可能存在生命的能力、掌握貨物運輸進度,以及讓更多的人(不管是不是太空人)體驗太空。這些挑戰通常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下稱航太總署)等政府機構負責克服,但貝克深信自己旗下小而美的靈活團隊可以解決這些難題,也省略一堆繁瑣的官僚程序。貝克知道,如果找到更便宜的方式將衛星等設備送入軌道,航太工業可望被顛覆。要做到這一點,他必須想辦法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航太總署的發射計畫,有一些一次就花掉納稅人十六億美元,而火箭實驗室的低軌道(距離地表約五百公里)小衛星發射成本僅約五百萬美元。
  貝克組了一個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低成本、重量輕的小型火箭,將其命名為「電子號」。這枚小型火箭高五十九英尺(十八公尺),可將小型衛星送入軌道。電子號在二○一七年完成首次發射。差不多在完成十五次衛星發射計畫之後,火箭實驗室決定專注於「重新返回」的任務(Return to Sender)。這項任務有兩個目標:為廣泛的客戶(包括企業、學術機構、研發組織、政府機構)發射三十顆衛星至圓形軌道;引導電子號的推進器(booster)完整重返地球的大氣層。推進器是火箭的下半部,也是最昂貴的部分(所謂的第一節火箭),可把物體(載荷,payload)從地面送入太空。推進器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雖然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和高熱,若能維持完整的狀態與功能,就可被火箭實驗室回收再使用。這意謂,該公司可加快火箭的生產速度、提高發射頻率,並大幅降低發射衛星進入軌道的成本。
  然而,在動手打造這種火箭之前,貝克花了大量時間瞭解他需要具備哪些知識與技術,才能實現這些目標。好奇心扮演關鍵的角色。他必須大量地學習和探索,才能踏上正確的道路。他告訴我:「如果你不瞭解目標四周潛藏的各種挑戰和機遇,你永遠找不到解決方案。」
  貝克的老家在紐西蘭的因弗卡吉爾(Invercargill)。當他還小時,他的父親會在日落後帶他到戶外,仰望天空的星星,因此他自幼就迷上了太空。他說:「其實我們對天上的東西所知甚少,我只是覺得一切讓人大開眼界,我為之著迷不已。」隨著年紀漸長,他愛上太空,也深愛工程,漸漸愈陷愈深,難以自拔,最後以它為業。他非常喜歡自己做東西,享受從無到有的過程,不愛直接從貨架上買回現成的產品。他尤其喜歡火箭,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心存好奇,想知道自己能否建造一架。他盡可能閱讀所有跟火箭相關的資料,然後開始在自家花園的鐵皮屋,實驗各種不同的設計。最後在十八歲時,他把一個火箭引擎綁在一輛特製的自行車後面。他戴著頭盔,穿著連身服,跨坐到自行車上,身體前傾,成功地以每小時一百英里的速度奔馳。
  貝克沒有上大學,選擇到家電製造公司菲雪品克(Fisher & Paykel)當學徒,學做工具,然後再到工業研究公司(Industrial Research Ltd.)任職。工業研究公司現已更名為卡拉漢創新研究院(Callaghan Innovation)。這些就業經驗讓他邊做邊學,磨練精進自己的工程技能,還有機會接觸機器和材料。同時,他趁著夜深人靜,繼續苦心鑽研、設計火箭引擎。二○○六年,貝克決定放手一搏,創立火箭實驗室,希望實現他兒時打造火箭的夢想。
  貝克和火箭實驗室的同仁改用比金屬更輕、更省錢的碳複合材料,成功降低火箭成本。該團隊還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引擎,可縮短火箭的開發與試誤時間;火箭的原型機進入測試之後,每次火箭引擎一旦爆炸,3D列印技術即可重起爐灶,減少延誤。貝克和團隊搜尋可發射火箭的地點,最後找到紐西蘭北島一個偏遠的牧場。在那裡,他們可以更頻繁地試射火箭,因為該地區的領空與海域不會有其他飛機或船隻經過。二○一九年八月,貝克對外宣布他大膽又野心勃勃的目標:火箭的推進器可以重複使用。在此之前,推進器往往使用一次就丟棄,主要是因為它們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會碎裂,變得毫無利用價值。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世界協調時間二點二十分(台北時間早上十點二十分),電子號從紐西蘭瑪西亞(Ma¯hia)半島的火箭實驗室發射場成功升空。飛行五十秒後,任務繼續正常進行。任務控制中心的每個人都急切地想知道,推進器能否成功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而且保持完整與完好的狀態。在此之前,不保證次次發射推進器都能成功重返大氣層。貝克在他的螢幕上安靜而自信地監控著任務的進展。這對他和火箭實驗室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他一生都在為解開火箭重返大氣層之謎做準備。發射後大約兩分半鐘,在距離地表約八十公里(五十英里)的高度,電子號的推進器與本體分離。一旦推進器的引擎關閉,它就開始下降。在打開三種類型的降落傘、以降低其墜落速度之前,它的時速大約是二馬赫(大約每小時一二九○英里,即音速的兩倍)。這是個關鍵時刻。火箭實驗室的技術人員首次完整回收第一節火箭,將推進器從太平洋撈了上來。而人在任務控制中心的貝克,則是像個小學生開心地呵呵笑。他旺盛的好奇心和滿腦子都是工作的拚勁,最後終於獲得回報。
  火箭實驗室甚至在這次「重新返回」的試射任務之前,就已取得重大的進展。該公司曾在前兩次發射任務中,引導推進器返回地球,但這次的「重新返回」任務,是電子號的第一節火箭首次利用降落傘重返地球,並在掉落海裡之後被撈起回收。「這次試射完全成功。」貝克在新聞記者會上宣布這個好消息:「我們現在真的有信心,電子號可以成為可重複使用的發射載具。」他的願景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太空探索位於好奇心光譜的極端。像貝克這樣的人代表以下的意義:挖掘自己獨特且無窮的潛力,化為推力,將自己內在的好奇心外推到極致。這些太空探索之旅向我們證明,只要善用好奇心之力,想做什麼都難不倒我們。此外,他的太空探索之旅也顯示,擁有旺盛好奇心的人有一種根深柢固、持久不墜的求知欲;我相信我們大家都可以透過練習,發展並精進我們的好奇心。

為什麼好奇心很重要
  長期以來,好奇心一直是生存和進步的推力。回顧演化史,好奇心強的動物存活機率更高,因為牠們瞭解環境,學會適應環境。縱觀歷史長河,人類跨越邊界,進入未知的領域,有的想尋找更好的居住地,有的想發財致富,有的僅僅為了弄清楚另一邊有什麼東西(有時,這對自己或既有居民會造成可怕的後果)。即使在大流行病期間,我們仍然保持好奇心,繼續努力破解複雜的謎團。一六六五年夏天,倫敦及周邊地區爆發大瘟疫,在離市中心六十英里處,劍橋大學被迫關閉,英國數學家牛頓只好暫離就讀的大學返鄉,避居到離劍橋大學約六十英里的老家農場。在這個靜謐的環境中,牛頓沒有接受任何教授的正規指導,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這一期間,他開啟數學和物理學的新見解,他最著名的理論萬有引力開始成形。
  擁抱有目標的好奇心,讓我們發現全新的世界。如果不敢涉險,不敢走出舒適圈,不可能有創造性和智識上的突破。好奇心刺激我們演化、展延自我、建立連結、發現更多新事物,不僅豐富自己的生活,還可以改變周遭的世界。懷抱有目標的好奇心,勇於走出舒適圈,這會帶來可觀的回報。我們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找到下一個靈感,或是遇到另一個可交流想法的夥伴。若想超越已知的範圍和現狀,我們必須掙脫千篇一律與日復一日的狀態。

發掘好奇心的探索之旅
  好奇心是引爆連鎖反應的火花;多虧它,貝克終於成功設計出火箭電子號。我們周遭的一切,例如我們擁有的每一件東西、書架上的每一本書、我們與人建立的每一個連結,背後都有好奇心的作用。然而不同於貝克,我們許多人還在努力摸索,想要確定自己全心努力的目標是什麼,而貝克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興趣是研究火箭,並且全心全意地追求卓越。而我們比較習慣找各種推託的藉口,例如沒有時間,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那麼,你要如何點燃連鎖反應的火花呢?首先,你得讓自己進入正確的心態。然後你需要尋找靈感。心態和靈感是大家隨口會提到的字眼,但我們不一定清楚這兩個詞彙的實際意思,更不清楚如何擁有正確的心態或到哪裡尋找靈感。
(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