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入職場
莘莘學子走出青春洋溢的校園,迎來了人生的一個新階段——職場生涯。小時候常常藏在心裡的夢想將要在這裡實現了,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財富也要從這裡獲取了。作為初入職場的菜鳥,面對這一塊未知的生活領域,如何在其中迅速適應和成長,便成了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那麼從現在起,放下對學生時代的留戀,整理好乾淨整潔的衣裳,精神抖擻地迎接人生中這一新的開始吧!
1.1 這些是你的困惑嗎?
初入職場,既會感到新奇,又難免會遇到一些共同的問題:工作上總是四處碰壁、人際交往中與同事處理不好關係、難於平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如果感覺到困惑,那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視自己的「不夠完美」。
明白自己是不完美的,並且給自己時間來接受。與自我挑剔的心情取得和解之後,才能全心全意地處理工作上的問題。「瓶頸期」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職場中出現的問題也是各式各樣的:一不小心破壞掉公司的一筆生意,形象和狀態都很糟糕的時候來了一個重要的任務、同事掉的一根頭髮恰巧落進你的水杯裡……然而,變來變去,總歸離不開「人」和「事」二字,所以怎樣處理職場中的人和事,就是本章的重點。現在,就帶上困惑,邁出克服工作「瓶頸」的第一步吧!
1.1.1 被分到不喜歡的部門工作,該怎麼應對?
畢業之後,工作成了大多數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拿最常見的「朝九晚五」的工作來說,一天二十四小時,有三分之一都在工作中度過,如果是自己喜歡的工作,當然會樂在其中,若是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呢?那就需要一點小訣竅,讓自己能「樂在其中」了。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是保持幸福快樂的祕訣。初入職場的新人少不了要服從上級主管的安排,作為接受安排的一方,難免會被分到自己不喜歡的部門工作,這時候,首要的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坦然接受,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喜歡」上這份工作。如果一開始就因為自己不喜歡,和工作成了「死對頭」,無疑會形成惡性循環:討厭工作——被工作「討厭」——更加討厭工作,如此下去,只會讓工作成為生活的累贅,又何談透過工作實現更遙遠的夢想呢?
「喜歡」一份「討厭」的工作,其實就是要把負面情緒轉換成工作的動力。凡事都有利弊,負面情緒用得不好,就會隨著它「跌入低谷」;負面情緒用得好,就能化壓力為動力。這也算是一種逆向促動,在壓力之下沒有被擊垮,反而可以加速提升工作中的技能。想要從不喜歡變為喜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從自身的健康狀態開始,管理好自己的飲食和時間,讓自己保持在一個能輕鬆接受新鮮事物的「清醒」狀態,自然就能發現工作中的樂趣;實在喜歡不了當前的工作部門也沒關係,那就盡一切可能,快速掌握與工作相關的技能,爭取早日升遷,然後脫離「苦海」。
爭取升遷然後調走算是一種「被動中的主動」。還有一種更直接、主動的方式,就是直接跟上級主管說出心儀的部門或職位,把自己的需求「搬到台面上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的,就努力去爭取,機會都是自己找來的。例如,沉寂多年的陳佩斯攜諷刺喜劇《戲台》在中國巡演,所到之處一票難求,這個是他「目前遇到的最好劇本」,這劇本不是他「等來的」,而是他積極地去「找來的」。所以,如果真的是自己很感興趣的部門,想要在其中好好發展並且相信自己能夠勝任,何不去「毛遂自薦」呢?
要是以上方法還是不能解決你的「低落」狀態,那麼建議辭職另尋他路,畢竟時間是很珍貴的,看似美好的青春年華,其實晃蕩幾下就沒了。
但辭職,說到底,還是一招「險棋」。真要走到這一步,不能不為以後的發展做好打算。如果只是因為不喜歡被分配的部門就草率辭職,那可真是「虧大」了,既失去了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又要花時間和精力重新找工作,而下一份工作能不能稱心如意?也還是未知數。
不只是工作。生活中也同樣存在許多不如意。做不到聽之任之,就要主動去化解。網路上有這樣一句關於工作的警言:「一個有信念的人所擁有的力量,大於九十九個只有興趣的人加起來的力量」。所以興趣和喜好並非關鍵,勤於磨練、精益求精,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寶。
1.1.2 手頭沒有工作,就這樣閒著嗎?
俗話說「工作不養閒人」。做演講的要拿出自己的PPT、做行銷的要抓得住客戶、賣豆漿的要先磨好豆漿……不管從事的是哪一行,在工作中要有自己的績效,才算是「工作」。身在職場,有時候手頭上的任務做完了,而上級主管又沒有及時發派任務下來,這時是清閒地坐著等任務,還是自己主動去找事情做呢?參照開頭的第一句話,答案便一目了然。
在工作中,怎麼替自己「找事情做」也是一門學問。首先要量力而為,找對自己具有挑戰性卻又不會難倒自己的工作。就像讀書和考試,一個每次考試成績都只有十幾分的學生,想要一夜之間變成「學霸」考滿分是不可能的。每個人的學習進度的確有快慢區別,但學得再快,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於是,先訂定一個三十分的目標;等達到後,再向四十分邁進;然後五十分、六十分……穩步上升,最終變成學霸。職場新人也是這樣,要快速掌握職業技能,還得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作為初入職場的「菜鳥」,要想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光埋頭苦學就太「艱難」了一點,適時向一些職場前輩請教,既可以節省自己的時間,又能更加清晰直觀地解決問題。不要因為拉不下臉,就做「悶葫蘆」,把問題憋在肚子裡還是問題,不會隨著食物消化掉,趁這個「時間充足」的好機會,何不先下手為強,剷除未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障礙物呢?
學會「找點事做」,不僅是為了不讓老闆「掃地出門」,更是對自己成長的鍛鍊,為了以後能「對付」得了更具有難度、強度的工作。
在工作中,如果只是為了薪水而混日子,不去努力創造學習機會,那麼最終得到的也只能是那點薪水,甚至還有可能被薪水「拋棄」。做一個主動的人,讓自己在工作中「忙」起來,則你的收穫將不光是薪水,還會有專門的技能和一段充實的時光。
1.1.3 很難融入集體,就這樣一個人做嗎?
在職場工作,不像跑步比賽那樣看個人成績,誰跑得比別人快就是勝利者。一間公司的營運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缺少哪一個環節都無法運作,每個人雖然都在自己的職位上各司其職,卻也少不了與其他環節的人打交道。例如一家生產BJD娃娃(ball-jointed doll,一種球體關節人偶)的公司,其中就包括了原繪師、人形師、設計師、製作、行銷等職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位和任務,又需要彼此配合,這樣才能創造出有「賣點」的娃娃。因此,在工作中,與人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如果無法融入一個集體,就要找一找原因了。
有些人因為自身性格靦腆、不善交談,所以在工作團體中也習慣沉默;或者是因為「過分張揚」而遭到同事的排擠,不管是何種原因,無法融入到集體中就會為自身的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看著別人成群結隊而自己「單槍匹馬」,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是因為自身的性格原因,就得好好「磨練磨練」,首先應正視自身的性格問題。
許多性格內向的人常常因為自己的這種性格而變得更加內向,但內向和外向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性格而已,大家在一起要互相學習。外向的人活潑開朗,內向的人深思熟慮,兩種性格都很有特色,內向的人要發現並且利用自己的性格優勢,多給自己一些鼓勵,增加信心,切忌不要「走偏」了,不要讓自己在工作和集體中一路沉默下去。
性格「帶刺」的,相對來說就輕鬆一點,只要記住收斂好自己的脾氣,虛心向人請教、學習,便很容易與同事「打成一片」了。如果實在按捺不住,就先學著保持沉默吧!良好的人際關係會為工作環境帶來正面效應,更會促進個人在工作上或生活其他方面的成長。
如果融入不了集體,除了自身性格問題,也會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集體」的排斥。水往低處流是大自然的自然規律,人卻難免「逆流而行」,因為「要往高處走」。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你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反而能增加個人魅力,只是身為集體中的一員,少不了要削弱自帶的「光環」,畢竟初入職場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個再優秀的人,也敵不過一個「勉勉強強」的團隊。可以保留好自身難能可貴的獨特,卻也要記住,別讓它「覆蓋」了別人的光芒。
工作和生活一樣,離不開人與人的日常交流、共同合作。生活中想要煮一頓豐盛美味的大餐,就得準備好肉類、蔬菜,更全面一點的,還要加上水果、點心、飲料,單純一盤蘑菇,顯然無法「撐場面」,要眾菜餚都各有特色,又齊聚一堂,才能形成一場美食饗宴,設想,如果蘑菇「不願意」加入宴席,那麼等待它的,就是被宴席中的人們遺忘。所以記住,不要讓自己成為工作中那盤「落單」的蘑菇。
莘莘學子走出青春洋溢的校園,迎來了人生的一個新階段——職場生涯。小時候常常藏在心裡的夢想將要在這裡實現了,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財富也要從這裡獲取了。作為初入職場的菜鳥,面對這一塊未知的生活領域,如何在其中迅速適應和成長,便成了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那麼從現在起,放下對學生時代的留戀,整理好乾淨整潔的衣裳,精神抖擻地迎接人生中這一新的開始吧!
1.1 這些是你的困惑嗎?
初入職場,既會感到新奇,又難免會遇到一些共同的問題:工作上總是四處碰壁、人際交往中與同事處理不好關係、難於平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如果感覺到困惑,那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視自己的「不夠完美」。
明白自己是不完美的,並且給自己時間來接受。與自我挑剔的心情取得和解之後,才能全心全意地處理工作上的問題。「瓶頸期」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職場中出現的問題也是各式各樣的:一不小心破壞掉公司的一筆生意,形象和狀態都很糟糕的時候來了一個重要的任務、同事掉的一根頭髮恰巧落進你的水杯裡……然而,變來變去,總歸離不開「人」和「事」二字,所以怎樣處理職場中的人和事,就是本章的重點。現在,就帶上困惑,邁出克服工作「瓶頸」的第一步吧!
1.1.1 被分到不喜歡的部門工作,該怎麼應對?
畢業之後,工作成了大多數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拿最常見的「朝九晚五」的工作來說,一天二十四小時,有三分之一都在工作中度過,如果是自己喜歡的工作,當然會樂在其中,若是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呢?那就需要一點小訣竅,讓自己能「樂在其中」了。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是保持幸福快樂的祕訣。初入職場的新人少不了要服從上級主管的安排,作為接受安排的一方,難免會被分到自己不喜歡的部門工作,這時候,首要的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坦然接受,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喜歡」上這份工作。如果一開始就因為自己不喜歡,和工作成了「死對頭」,無疑會形成惡性循環:討厭工作——被工作「討厭」——更加討厭工作,如此下去,只會讓工作成為生活的累贅,又何談透過工作實現更遙遠的夢想呢?
「喜歡」一份「討厭」的工作,其實就是要把負面情緒轉換成工作的動力。凡事都有利弊,負面情緒用得不好,就會隨著它「跌入低谷」;負面情緒用得好,就能化壓力為動力。這也算是一種逆向促動,在壓力之下沒有被擊垮,反而可以加速提升工作中的技能。想要從不喜歡變為喜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從自身的健康狀態開始,管理好自己的飲食和時間,讓自己保持在一個能輕鬆接受新鮮事物的「清醒」狀態,自然就能發現工作中的樂趣;實在喜歡不了當前的工作部門也沒關係,那就盡一切可能,快速掌握與工作相關的技能,爭取早日升遷,然後脫離「苦海」。
爭取升遷然後調走算是一種「被動中的主動」。還有一種更直接、主動的方式,就是直接跟上級主管說出心儀的部門或職位,把自己的需求「搬到台面上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的,就努力去爭取,機會都是自己找來的。例如,沉寂多年的陳佩斯攜諷刺喜劇《戲台》在中國巡演,所到之處一票難求,這個是他「目前遇到的最好劇本」,這劇本不是他「等來的」,而是他積極地去「找來的」。所以,如果真的是自己很感興趣的部門,想要在其中好好發展並且相信自己能夠勝任,何不去「毛遂自薦」呢?
要是以上方法還是不能解決你的「低落」狀態,那麼建議辭職另尋他路,畢竟時間是很珍貴的,看似美好的青春年華,其實晃蕩幾下就沒了。
但辭職,說到底,還是一招「險棋」。真要走到這一步,不能不為以後的發展做好打算。如果只是因為不喜歡被分配的部門就草率辭職,那可真是「虧大」了,既失去了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又要花時間和精力重新找工作,而下一份工作能不能稱心如意?也還是未知數。
不只是工作。生活中也同樣存在許多不如意。做不到聽之任之,就要主動去化解。網路上有這樣一句關於工作的警言:「一個有信念的人所擁有的力量,大於九十九個只有興趣的人加起來的力量」。所以興趣和喜好並非關鍵,勤於磨練、精益求精,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寶。
1.1.2 手頭沒有工作,就這樣閒著嗎?
俗話說「工作不養閒人」。做演講的要拿出自己的PPT、做行銷的要抓得住客戶、賣豆漿的要先磨好豆漿……不管從事的是哪一行,在工作中要有自己的績效,才算是「工作」。身在職場,有時候手頭上的任務做完了,而上級主管又沒有及時發派任務下來,這時是清閒地坐著等任務,還是自己主動去找事情做呢?參照開頭的第一句話,答案便一目了然。
在工作中,怎麼替自己「找事情做」也是一門學問。首先要量力而為,找對自己具有挑戰性卻又不會難倒自己的工作。就像讀書和考試,一個每次考試成績都只有十幾分的學生,想要一夜之間變成「學霸」考滿分是不可能的。每個人的學習進度的確有快慢區別,但學得再快,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於是,先訂定一個三十分的目標;等達到後,再向四十分邁進;然後五十分、六十分……穩步上升,最終變成學霸。職場新人也是這樣,要快速掌握職業技能,還得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作為初入職場的「菜鳥」,要想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光埋頭苦學就太「艱難」了一點,適時向一些職場前輩請教,既可以節省自己的時間,又能更加清晰直觀地解決問題。不要因為拉不下臉,就做「悶葫蘆」,把問題憋在肚子裡還是問題,不會隨著食物消化掉,趁這個「時間充足」的好機會,何不先下手為強,剷除未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障礙物呢?
學會「找點事做」,不僅是為了不讓老闆「掃地出門」,更是對自己成長的鍛鍊,為了以後能「對付」得了更具有難度、強度的工作。
在工作中,如果只是為了薪水而混日子,不去努力創造學習機會,那麼最終得到的也只能是那點薪水,甚至還有可能被薪水「拋棄」。做一個主動的人,讓自己在工作中「忙」起來,則你的收穫將不光是薪水,還會有專門的技能和一段充實的時光。
1.1.3 很難融入集體,就這樣一個人做嗎?
在職場工作,不像跑步比賽那樣看個人成績,誰跑得比別人快就是勝利者。一間公司的營運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缺少哪一個環節都無法運作,每個人雖然都在自己的職位上各司其職,卻也少不了與其他環節的人打交道。例如一家生產BJD娃娃(ball-jointed doll,一種球體關節人偶)的公司,其中就包括了原繪師、人形師、設計師、製作、行銷等職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位和任務,又需要彼此配合,這樣才能創造出有「賣點」的娃娃。因此,在工作中,與人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如果無法融入一個集體,就要找一找原因了。
有些人因為自身性格靦腆、不善交談,所以在工作團體中也習慣沉默;或者是因為「過分張揚」而遭到同事的排擠,不管是何種原因,無法融入到集體中就會為自身的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看著別人成群結隊而自己「單槍匹馬」,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是因為自身的性格原因,就得好好「磨練磨練」,首先應正視自身的性格問題。
許多性格內向的人常常因為自己的這種性格而變得更加內向,但內向和外向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性格而已,大家在一起要互相學習。外向的人活潑開朗,內向的人深思熟慮,兩種性格都很有特色,內向的人要發現並且利用自己的性格優勢,多給自己一些鼓勵,增加信心,切忌不要「走偏」了,不要讓自己在工作和集體中一路沉默下去。
性格「帶刺」的,相對來說就輕鬆一點,只要記住收斂好自己的脾氣,虛心向人請教、學習,便很容易與同事「打成一片」了。如果實在按捺不住,就先學著保持沉默吧!良好的人際關係會為工作環境帶來正面效應,更會促進個人在工作上或生活其他方面的成長。
如果融入不了集體,除了自身性格問題,也會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集體」的排斥。水往低處流是大自然的自然規律,人卻難免「逆流而行」,因為「要往高處走」。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你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反而能增加個人魅力,只是身為集體中的一員,少不了要削弱自帶的「光環」,畢竟初入職場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個再優秀的人,也敵不過一個「勉勉強強」的團隊。可以保留好自身難能可貴的獨特,卻也要記住,別讓它「覆蓋」了別人的光芒。
工作和生活一樣,離不開人與人的日常交流、共同合作。生活中想要煮一頓豐盛美味的大餐,就得準備好肉類、蔬菜,更全面一點的,還要加上水果、點心、飲料,單純一盤蘑菇,顯然無法「撐場面」,要眾菜餚都各有特色,又齊聚一堂,才能形成一場美食饗宴,設想,如果蘑菇「不願意」加入宴席,那麼等待它的,就是被宴席中的人們遺忘。所以記住,不要讓自己成為工作中那盤「落單」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