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同事們開始稱呼我──特斯拉先生

進入耶魯大學就讀的兩週前,我一直借住在西雅圖的朋友家。在即將正式展開美國留學生活之際,微妙的激動和緊張交織在一起。
接著,在新生訓練前一天的週日,我搬進位於康乃狄克州紐哈芬的宿舍。整理好行李後,便在校園中閒逛。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建於1930年代的史特靈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以及保管珍貴藏書的拜內克古籍善本圖書館(Beineke Rare Book Library)。在古色古香又雄偉的圖書館中,久違的被書本包圍,既讓我放鬆心情,也重新找回一絲悠閒。那一刻,我才真切感覺到自己已是耶魯大學的學生。
終於,來到新訓當天,我抱著緊張的心情走向禮堂。那裡不僅有美國人,還有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等世界各地的人,我不禁對擁有各自故事和夢想的學生感到好奇。學生們彼此詢問對方來自何處,以及未來有何計畫。
自我介紹時,我利用了入學時準備的文章。這裡的所有人際關係都是從「電梯簡報」(elevator pitch,在電梯裡遇到重要人士時,用極短的時間概括自己的主張並迅速轉達給對方的說話形式)開始,根據情況會有30秒、1分鐘、3分鐘。下列我準備了3種版本的電梯簡報型自我介紹:

•30秒版本:
我叫凱文,曾任職於韓國的電池公司。希望在MBA學習商務,畢業後進入特斯拉,努力擴大電動車產業。

•1分鐘版本:
我是凱文,曾在韓國電池公司工作過。原本以工程師的身分從事電動車研發,後來轉往商品企劃部門累積經驗。但我認為,若要引領電動車領域,自己的能力尚且不足,所以為了學習商務知識來到耶魯。我想透過MBA課程學習各種利害關係人的思考方式,以及哪些因素會對商業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之後,我想回到原先的領域,持續為電動車產業做出貢獻。

•3分鐘版本:
我叫做凱文。在韓國出生長大,曾待過韓國企業,從事電動車研發及商務。身為主修電子工程系的工程師,平時對環保議題很感興趣。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了一家承包通用汽車雪佛蘭品牌(Chevy Volt)訂單的韓國電池公司。前3年,我以工程師的身分從事電池系統的研發工作,並與全世界的汽車公司合作。在這段時間,我迷上打造新產品的樂趣。
3年後,當電池業務迅速發展,懂得製造出顧客和市場所需商品的指揮官一角,變得非常重要。因此,總公司成立了隸屬於事業部的商品企劃組,而我也利用自身背景,並以創造更有意義的商業為目標,果斷將跑道轉換至商業領域。
在商品企劃組期間,我幾乎和全球各大汽車公司開過電動車商務及商品會議,看出每個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代工生產)廠商的特有方向。以此為基礎,我思考著要設計什麼樣的商品,才能具備更大影響力,然後制定產品路線圖,這件事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然而,因我沒有接受過正式的商學教育,便開始審視目前擁有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在完成這項工作上是否有任何不足之處。我認為,只有更深入的學習財務、法律、會計等,才能與顧客和市場進行更具建設性的對話。
我相信,透過MBA課程,不僅可以學習多元的商業知識,還能與擁有不同背景的學生交流,將思考範圍拓展至工程領域以外。畢業後我想進入特斯拉公司,為擴張該產業做出貢獻。特斯拉是全世界成長速度最快的企業,我確信它將成為業界先驅。

簡報結束後,我被朋友們稱為「特斯拉先生」。如果有人對電動車和特斯拉有疑問,大都會來找我。
另外,如果有電動車或環保外殼研究等校外競賽時,我也會受邀加入。透過對電動車和環保能源產生的全新洞察及研究,拓展了我的思考範圍。就這樣,在耶魯大學MBA,我的人生品牌自然而然成為──特斯拉先生。

這裡不提供僱傭保障

為了理解矽谷的企業,首先必須掌握個人和公司的關係,而這兩者不是所謂的「甲方和乙方」。即我是依據與企業的約定來執行明確的業務,並獲得其成果,而公司也會提供我薪資、經驗和職涯等。換言之,並非是「企業擁有我」。每個人都希望在工作時,可以有所學習、成長,但公司只期待賦予個人特定的商業目標,並希望他們成功取得成果。
他們所說的平等關係,還包括「世上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事實。矽谷企業給即將入職員工的錄取通知信(offer letter)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公司僱用你,是沒有期限的自由僱傭關係。」
同時,還說道:「無論出於何種理由、不管是否經過公告,你都可以隨時離開⋯⋯企業也能在沒有提供任何條件,且不經公告的情況下,結束與員工的關係。」
也就是說,職員可能會突然被炒魷魚,而公司同樣也會臨時收到員工的辭職通知。這樣的內容起初雖會令人感到冷酷無情,不過,若實際在公司待過並適應他們的文化後,就會覺得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這裡的企業大都像電影《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一樣,當業務正式開始後,就會毫不留情的浴血奮戰。為了生存,只能培養自身競爭力。基於契約關係,員工和公司絕不會把未來寄託在彼此身上。這種平等關係也造就雙方維持一定的緊張感,但這對某些人來說,也可能轉變成壓力。當然,也有一些人會把這種情緒當作回歸初衷的機會,並藉此將競爭力提升到最大值。
在美國,一些公營企業也擁有緩慢而保守的形象。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人,雖然可以得到僱傭保障,不過若是像電影一樣,暴露在絕處逢生的情況時,將無法避免陷入苦戰。
相反的,矽谷企業雖不提供員工們僱傭保障或安全感,卻給予他們能在自身領域中,成為最佳戰士的環境。
矽谷最大的優點是,能與來自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共事。每天和擁有各種背景、來自多元民族的同事們一起工作,自然可以培養出全球化思維和高純度的競爭力。最重要的是,如實獎勵個人成果的劃時代升遷及報酬,賦予了無限的動機。

感謝你到來,也樂見你離開

在矽谷,「人」是重要的企業成長元素。因為是自己挑選的職務,所以每天早上都會期待去上班。再者,公司也會引進最符合任務的員工,形成有建設性的工作文化。但在實際工作之後,想法可能會產生變化,或是萌生其他目的。這時,就可以瀟灑的離開。
在亞洲企業,若發現職員工作動機不足,時常會將其重新安排至其他部門。然而,這可能引起對組織產生負面影響的骨牌現象。如果失去工作動力的成員一個接一個增加,連帶會影響到整體,甚至打擊到努力做事的人們的士氣。
在矽谷,當「飢餓遊戲」開始的瞬間,透過任務團結在一起的員工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為專案取得成效。根據自身成績,商業有可能成功或倒閉,成員們無不拚盡全力。以先前提到的矽谷獎勵系統為例,盡情發揮動力的員工們與失去動力的員工們之間,其取得的成果將相差10倍以上。
例如,為了達成某位同事提出的議程,供貨商會派10名以上的員工前來。會議室裡,一名負責人和多個供應商開會的情景,並不陌生。當然,會議過程不會感到尷尬,或是造成完成度下降等,這也代表每個職員的競爭力都很高。
員工常因想達成自己的職業生涯規畫和技能開發目的、因企業文化改變而失去興趣,又或者是遇到更好的機會等,就和公司告別。站在企業的立場,有時反而該感謝他們。我認為,如果工作的理由和動機消失的職員願意主動離開,這對雙方都有好處。即使是去了競爭企業,或是帶著新點子創業,也不會被印上背叛者的烙印。公司會為開創新職涯的他們加油打氣,尤其是對相同領域產生正向影響時,更會給予祝賀。
正如韓國有「禁止跳槽至相同行業」的不成文規定,這是由於企業和員工的關係不對等所致。不過,即使離職的勞工竊取了機密情報,對公司的競爭力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重點不是情報,而是個人。換句話說,兼具專業性和滿腔熱血的員工,決定了企業的命運。
在自由競爭體制下,透過企業和勞工彼此保有緊張感,互相扶持、成長,不只是該產業,也能使國家的競爭力極大化,而這也是矽谷之所以能形成世界級強大產業生態鏈的原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