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就像膽固醇,過多過少都不好
前面以迴轉壽司店的壽司為例,說明何謂庫存。如果消費者走進一間壽司店,卻發現輸送帶上空空如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相信顧客看到這一幕,肯定會給負評:「完全沒有壽司可拿。」、「絕對不會再踏進這家店。」
反之,如果店裡明明沒什麼客人,可是輸送帶上卻有一大堆壽司(庫存),雖然客人可能會因此而開心,但很難減少庫存。結果,就是壽司一直在輸送帶上流動,最後就不好吃了。
上面這種情形稱為「舊化」。指的是雖已退流行,還是可作為商品出貨,但價值已經大不如前。
由此可知,庫存不管是缺貨或太多,都令人困擾。
相信大家都聽過,「因為膽固醇過高,所以吃東西要小心,不能過量」等健康的話題。其實膽固醇和公司的庫存,有許多相似之處。
或許有些人對膽固醇的印象不好,但它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物質。然而,膽固醇如果太多,就會累積在血管裡,讓血液黏稠、流動變差,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
「不能太多,但也不能沒有」,就是庫存和血管內膽固醇的共通之處。另外, 如果庫存過多, 就會阻礙公司的現金流(血液變差),如此一來,就有可能患上嚴重的毛病。
只要能確實管理好,就能讓庫存(膽固醇)維持適量,保持現金(血液)流動順暢。
拖出去報廢也得花錢
除了倉儲費用,如果也要人力維護,就可算是庫存相關費用。我們盤點一下其中的費用有哪些。
首先,是庫存「進」的部分,包含了調度、生產、進貨等活動,這些統稱為下單。下單決定購買哪些商品,以及要有多少庫存,成本主要為人事費用,因為要由人員確認庫存數量,並考慮未來該商品的銷售狀況等。
如果是員工負責下單,因為執行的業務已包含在薪水之內,所以是固定成本。一般來說,不太會注意到固定成本中的業務,但如果加班,或者經常缺貨而需要緊急應對的話,就會產生額外的人事費用。
庫存的成本,單價不是越低越好
庫存本身的成本,包括原材料費、與生產相關的費用,或是作為商品費支付給供應商的錢。
儘管採購單價和單位生產成本,有時可以靠拉高數量來壓低,但要注意,只有全部賣出後,降低單價才能增加利潤。另外,就算透過大量生產抑制單位生產成本,但如果商品大量滯銷,從結果來看,並沒有比較划算。
庫存需要保管空間,費用除了租金、保險費、水電費,還有貨物進出倉庫與人事的費用。
保管空間只要確定,就會成為固定成本,但這個項目大都被排除在減降成本的對象之外。儘管如此,還是該定期檢視是否真的需要這樣的空間大小,以及地點是否合適等。
有時為了擴大銷售額或事業規模,而準備較大的空間,但反而會因為「反正有地方可放,就先擱著」,導致存量不知不覺中膨脹,也必須注意空間是否充裕。如果庫存量比預期多,商品可能會放不進倉庫,或出錯導致工作效率下降,產生多餘的作業費用。控制庫存量在適當的範圍內,可以讓作業成本更合理。
維持庫存也有利息,還怕商品過保鮮
花在庫存的費用,還包含「利息」。生產、購買存貨需要現金,但若向銀行借款支付,就會產生利息,這也算是維持的成本。
另外,如果留存過剩,那麼花在過剩部分的銀行借款,產生的利息也會成為額外的成本。
庫存商品面臨的風險,也包含因流行趨勢改變,造成商品價值(價格)下滑,導致無法達到原本預期的銷售額,結果使利潤減少。
另外,長時間保管也會有風險,因為商品可能會損壞或品質劣化。這樣一來,就無法再繼續販售,於是之前投入的成本也白費了。
報廢庫存得花錢,也是買教訓
庫存處理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即使降價了,依舊賣不出去。如果連打折都賣不掉,就必須花錢報廢,反而增加成本,這是最應該避免的部分。
報廢的費用雖是浪費,但同時也是寶山。之所以會產生報廢成本,意味著在商品的調度、採購、保管的階段,都存在著本來不必花的費用,我們可以將其視為進一步改善之處。
報廢的庫存,就是起初沒必要準備的存貨。如果能藉此判斷真正需要的庫存量,就能將報廢成本降到最低。
看天數,不看金額
在財務報表中,庫存是作為「存貨」,以金額來表示。而當經營高層說減少一成的庫存,此時指的其實是「減少一成的庫存金額」。
然而,在物流中心等執行日常管理業務時,不是用金額,而是以數量和重量等,必須配合顧客訂單的單位來掌握存量。這既是管理庫存的前提條件,也是為了準確掌握改善的效果。
商品有昂貴的,也有便宜的。售價10 萬日圓的商品A,即使庫存只有一個,也相當於10 萬日圓的存貨。售價100 日圓的商品B,即使有100 個庫存,也只相當於1 萬日圓的存貨。像是前者的情況,根本不可能把商品A的庫存(金額)降低10%。
日常管理和設定改善目標,用的是數量或重量等,以客戶下單所使用的單位為主。因為單位不是金額,在本書中也會用數量來統稱。
庫存必須以「數量」來管理。如果依據商品不同,有顏色或尺寸上的差異,就必須個別區分。
如果資料庫中只有庫存金額,表示該倉儲現場還未執行準確的庫存管理。
雙箱法與三架法
採用不定期定量訂貨法,不需要數據資料就可以管理庫存,執行起來雖然簡單,但也有缺點。不過,這個方法還是有其優點,所以在此介紹。
雙箱法和三架法,一用完就補
不定期定量訂貨法也稱為雙箱法(Two-Bin System,也稱為雙倉法Bin,意指容器)和三架法。
這種方法,是準備兩個一樣的容器來儲存,只要一個容器空了,就補充一個(下單)。例如,現在有兩個盒子,分別裝了100顆螺絲。當一個盒子裡的螺絲用完時,就下單一盒螺絲。但因為不知道螺絲什麼時候會用完,所以是「不定期」;而下單的量總是一盒,數量不變,所以是「定量」。
不定期定量採購法,無須蒐集、分析出貨與庫存狀況等數據,就可以適度下單。就算沒有系統或老練的採購負責人幫忙,也不太會缺貨。
三架法的機制和雙箱法大同小異,就是準備三個架子,上頭存放著相同數量的庫存,只要一個架子空了,就補充一個架子的庫存。
缺點是不易察覺庫存過剩
雖然這種方法非常方便,只要用眼睛看就可以管理,但缺點是管理的水準會受到容器大小影響。
假設用雙箱法管理兩個各裝100 個小零件的盒子,當一個盒子空了,就下單一盒,也就是100 個。
然而,就算該商品一個月只賣出一個,也會一口氣補充100個。以銷售狀況來看,100 個相當於100 個月分的庫存,也就是大約8 年分。相信不會有人想持有這麼久。
但只要利用這類方法,經常會發生上述狀況,甚至也沒有人會注意到一次補充了8 年分的庫存。因為大家都不看數據了解出貨和庫存狀況。
另外,其實也無法保證採用雙箱法管理,就不會缺貨。因為沒有人會注意一盒的庫存,相當於幾天分的出貨量,所以自然無法避免某天突然缺貨。「正因為需求會變動,才需要庫存管理」,以這一點來說,雖然得承認雙箱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效的,但不得不說這是水準較低的方式。
不定期定量訂貨法只適合想節省手續、不必每天在電腦登錄庫存量的商品,或是成本低廉、就算存貨稍多一點也無妨的品項。
前面以迴轉壽司店的壽司為例,說明何謂庫存。如果消費者走進一間壽司店,卻發現輸送帶上空空如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相信顧客看到這一幕,肯定會給負評:「完全沒有壽司可拿。」、「絕對不會再踏進這家店。」
反之,如果店裡明明沒什麼客人,可是輸送帶上卻有一大堆壽司(庫存),雖然客人可能會因此而開心,但很難減少庫存。結果,就是壽司一直在輸送帶上流動,最後就不好吃了。
上面這種情形稱為「舊化」。指的是雖已退流行,還是可作為商品出貨,但價值已經大不如前。
由此可知,庫存不管是缺貨或太多,都令人困擾。
相信大家都聽過,「因為膽固醇過高,所以吃東西要小心,不能過量」等健康的話題。其實膽固醇和公司的庫存,有許多相似之處。
或許有些人對膽固醇的印象不好,但它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物質。然而,膽固醇如果太多,就會累積在血管裡,讓血液黏稠、流動變差,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
「不能太多,但也不能沒有」,就是庫存和血管內膽固醇的共通之處。另外, 如果庫存過多, 就會阻礙公司的現金流(血液變差),如此一來,就有可能患上嚴重的毛病。
只要能確實管理好,就能讓庫存(膽固醇)維持適量,保持現金(血液)流動順暢。
拖出去報廢也得花錢
除了倉儲費用,如果也要人力維護,就可算是庫存相關費用。我們盤點一下其中的費用有哪些。
首先,是庫存「進」的部分,包含了調度、生產、進貨等活動,這些統稱為下單。下單決定購買哪些商品,以及要有多少庫存,成本主要為人事費用,因為要由人員確認庫存數量,並考慮未來該商品的銷售狀況等。
如果是員工負責下單,因為執行的業務已包含在薪水之內,所以是固定成本。一般來說,不太會注意到固定成本中的業務,但如果加班,或者經常缺貨而需要緊急應對的話,就會產生額外的人事費用。
庫存的成本,單價不是越低越好
庫存本身的成本,包括原材料費、與生產相關的費用,或是作為商品費支付給供應商的錢。
儘管採購單價和單位生產成本,有時可以靠拉高數量來壓低,但要注意,只有全部賣出後,降低單價才能增加利潤。另外,就算透過大量生產抑制單位生產成本,但如果商品大量滯銷,從結果來看,並沒有比較划算。
庫存需要保管空間,費用除了租金、保險費、水電費,還有貨物進出倉庫與人事的費用。
保管空間只要確定,就會成為固定成本,但這個項目大都被排除在減降成本的對象之外。儘管如此,還是該定期檢視是否真的需要這樣的空間大小,以及地點是否合適等。
有時為了擴大銷售額或事業規模,而準備較大的空間,但反而會因為「反正有地方可放,就先擱著」,導致存量不知不覺中膨脹,也必須注意空間是否充裕。如果庫存量比預期多,商品可能會放不進倉庫,或出錯導致工作效率下降,產生多餘的作業費用。控制庫存量在適當的範圍內,可以讓作業成本更合理。
維持庫存也有利息,還怕商品過保鮮
花在庫存的費用,還包含「利息」。生產、購買存貨需要現金,但若向銀行借款支付,就會產生利息,這也算是維持的成本。
另外,如果留存過剩,那麼花在過剩部分的銀行借款,產生的利息也會成為額外的成本。
庫存商品面臨的風險,也包含因流行趨勢改變,造成商品價值(價格)下滑,導致無法達到原本預期的銷售額,結果使利潤減少。
另外,長時間保管也會有風險,因為商品可能會損壞或品質劣化。這樣一來,就無法再繼續販售,於是之前投入的成本也白費了。
報廢庫存得花錢,也是買教訓
庫存處理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即使降價了,依舊賣不出去。如果連打折都賣不掉,就必須花錢報廢,反而增加成本,這是最應該避免的部分。
報廢的費用雖是浪費,但同時也是寶山。之所以會產生報廢成本,意味著在商品的調度、採購、保管的階段,都存在著本來不必花的費用,我們可以將其視為進一步改善之處。
報廢的庫存,就是起初沒必要準備的存貨。如果能藉此判斷真正需要的庫存量,就能將報廢成本降到最低。
看天數,不看金額
在財務報表中,庫存是作為「存貨」,以金額來表示。而當經營高層說減少一成的庫存,此時指的其實是「減少一成的庫存金額」。
然而,在物流中心等執行日常管理業務時,不是用金額,而是以數量和重量等,必須配合顧客訂單的單位來掌握存量。這既是管理庫存的前提條件,也是為了準確掌握改善的效果。
商品有昂貴的,也有便宜的。售價10 萬日圓的商品A,即使庫存只有一個,也相當於10 萬日圓的存貨。售價100 日圓的商品B,即使有100 個庫存,也只相當於1 萬日圓的存貨。像是前者的情況,根本不可能把商品A的庫存(金額)降低10%。
日常管理和設定改善目標,用的是數量或重量等,以客戶下單所使用的單位為主。因為單位不是金額,在本書中也會用數量來統稱。
庫存必須以「數量」來管理。如果依據商品不同,有顏色或尺寸上的差異,就必須個別區分。
如果資料庫中只有庫存金額,表示該倉儲現場還未執行準確的庫存管理。
雙箱法與三架法
採用不定期定量訂貨法,不需要數據資料就可以管理庫存,執行起來雖然簡單,但也有缺點。不過,這個方法還是有其優點,所以在此介紹。
雙箱法和三架法,一用完就補
不定期定量訂貨法也稱為雙箱法(Two-Bin System,也稱為雙倉法Bin,意指容器)和三架法。
這種方法,是準備兩個一樣的容器來儲存,只要一個容器空了,就補充一個(下單)。例如,現在有兩個盒子,分別裝了100顆螺絲。當一個盒子裡的螺絲用完時,就下單一盒螺絲。但因為不知道螺絲什麼時候會用完,所以是「不定期」;而下單的量總是一盒,數量不變,所以是「定量」。
不定期定量採購法,無須蒐集、分析出貨與庫存狀況等數據,就可以適度下單。就算沒有系統或老練的採購負責人幫忙,也不太會缺貨。
三架法的機制和雙箱法大同小異,就是準備三個架子,上頭存放著相同數量的庫存,只要一個架子空了,就補充一個架子的庫存。
缺點是不易察覺庫存過剩
雖然這種方法非常方便,只要用眼睛看就可以管理,但缺點是管理的水準會受到容器大小影響。
假設用雙箱法管理兩個各裝100 個小零件的盒子,當一個盒子空了,就下單一盒,也就是100 個。
然而,就算該商品一個月只賣出一個,也會一口氣補充100個。以銷售狀況來看,100 個相當於100 個月分的庫存,也就是大約8 年分。相信不會有人想持有這麼久。
但只要利用這類方法,經常會發生上述狀況,甚至也沒有人會注意到一次補充了8 年分的庫存。因為大家都不看數據了解出貨和庫存狀況。
另外,其實也無法保證採用雙箱法管理,就不會缺貨。因為沒有人會注意一盒的庫存,相當於幾天分的出貨量,所以自然無法避免某天突然缺貨。「正因為需求會變動,才需要庫存管理」,以這一點來說,雖然得承認雙箱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效的,但不得不說這是水準較低的方式。
不定期定量訂貨法只適合想節省手續、不必每天在電腦登錄庫存量的商品,或是成本低廉、就算存貨稍多一點也無妨的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