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潮安浮洋洪厝內

我的父親是民國時期的一名保長。他有配槍、因保護母親家的牛群免受土匪偷竊,認識了母親而墜入愛河。這段英雄護美的故事,結局是父親贏得了美人歸。然而他們的愛情故事卻因時局動盪,導致兩人分隔兩地、飽受相思之苦。父親于新婚後離鄉背井,母親于7年後,才抵達獅城與父親團聚,繼續譜寫洪家開枝散葉的新篇章。

  如果說,世間事冥冥中有定數,那我得以在新加坡出生、成長,每一步皆天註定。在中國解放前,我的父母家境相當好,他們家都是地主。父母年輕時就因一段「牛犢姻緣」,自由戀愛共結連理。母親生下大哥後,父親旋即乘坐紅頭船,漂洋過海下南洋打拼,其中一個原因正是祖輩是地主,為躲避風起雲湧的政治運動,不得不離鄉背井。
  我的父親洪才潤,出生于中國潮安縣浮洋鎮洪厝內。自幼居住在百年祖宅,父親婚後的新房也在老厝一隅,房間的陳設如今仍保存舊貌。凝視斑駁的歲月痕跡,揮不去的是厚重的成長回憶。故事開講,請容我也從父親過番開始說起……

配槍保長
  父親年輕時,既是一名帶槍維護治安的保長,也是一名小商人。年僅18歲的他,於1946年在家鄉浮洋市開設「新聯盛」百貨鋪,期間因國共內戰、局勢動盪,導致百業蕭條,苦撐了3年後不得不收盤。同年父親隻身一人,坐紅頭船前往新加坡,投靠我的爺爺和父親的養母。7年後父親寫信向英殖民地政府申請,接母親和大哥到新加坡團聚。夫妻倆先後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生下四男二女,擺地攤撫養7名孩子長大成人。

坐困愁城
  1949年的中國局勢動盪,老家浮洋鎮自然不能倖免。當時父親經營的新聯盛百貨鋪,包辦結婚用品,兼賣手電筒、電池等日常用品。百貨鋪開業三年餘,建立了熟客群,無奈市道不好慘澹經營。與其坐困愁城,經過深思熟慮,為了孩子的未來,父親決定跟隨父輩的步履下南洋闖一闖,希冀能開闢一片新天地。
  當時下南洋的過番客,有選擇去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或印尼。當時父親在新加坡有三名親人,包括我的爺爺、爺爺的胞弟老四叔、父親的養母老五嬸。親人可說是父親的靠山,尤其初來乍到,人地兩生,有親人照料是件好事。
  變賣產業後,父親留下部分安家費給妻兒,剩餘的錢全部帶往新加坡。這些錢除了是生活費外,還有一部分是用來還債的。

旗袍陪嫁
  母親生長在一個有錢人家庭,是一名地主的女兒。母親家裡有很多田地、還飼養了很多的牛群牲畜。她出嫁時的場面浩大且風光,是全村第一位有18套精美旗袍陪嫁的新娘,一時風光無兩。
  自父親隻身下南洋,母親帶著繈褓中的大哥居住在老厝。經過幾年的努力,精明能幹的母親,已是村裡針繡團隊的隊長,扮演領導的角色,日常工作是分配任務給刺繡隊員。不久後,母親就接到父親的來信,說家屬團聚的申請已獲批准,為了「過番」,母親不得不放棄自己剛起步的事業。
  解放後,由於我的外公外婆是地主身份,遭到批鬥而離開人世。這段沉痛往事自然讓母親悲痛欲絕,也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安穩生活。

拓展先鋒
  先介紹我的祖父(爺爺)洪見仁。他同其胞弟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就遠赴新加坡,投靠他們的二伯了。雖然說30年代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黃金十年」,國內仍有發展空間,但兩人當時仍義無反顧,決定漂洋過海下南洋。這是爺爺與新加坡結下不解緣的大時代背景。可以這麼說,從我的曾祖父那一代人開始,洪家就具備了敢於到海外拓展的冒險拼搏精神。這種勇往直前與生俱來的基因,就在洪家人的血液裡流淌著,一直貫徹到今天。
  1919年,我的祖父正值20歲,在家鄉洪厝內與我的祖母(劉清蓮奶奶)結婚,生下三子一女。三兒子就是我的父親洪才潤。產下四名孩子後,祖母不幸病逝。

兄弟結伴
  到了1930年,祖父(他排行老二)與弟弟見禮(老四),結伴乘搭紅頭船到新加坡找他們的二伯。在獅城生活了十年後,就在194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祖父毅然動身回返故鄉,與陳玩卿(即我的後奶)結婚,續弦後的祖父生下一男一女。
  祖父于1945年日軍投降後再度回返新加坡,之後他再也沒有回到潮州老家了;不過他和祖母劉清蓮的遺像,卻一直懸掛在潮州老家的房間內。
  到了1956年,後奶攜帶女兒前往新加坡與祖父團聚。爺爺在1980年往生後,後奶也回返中國,與親生兒子才佳同住安享晚年,並於1984年在祖宅病逝,享年83歲。
  至於與祖父結伴到新加坡的親弟弟──排行老四的祖叔洪見禮,我稱他為老四叔。當時的人習慣有多個名字,他也不例外,其中一個名字就是在新加坡取的洪夢生。根據檔案記錄,老四叔是于1933年30餘歲時入境新加坡,他一直在大坡大馬路的美光齋金鋪任職。老四叔在新加坡終老,後事由父親為他操辦。

父子同心
  祖父甫到新加坡,首先在丹絨加東開了間火炭店。父親南來後就投靠爺爺,在爺爺的火炭店打工,父子同心協力為生活打拼了一段日子。早年火炭入口的起卸點在美芝路碼頭,自美芝路填土興建獨立橋後,船舶改在丹戎禺靠岸,而祖父的火炭店也選擇在附近的丹絨加東開設。
  火炭位居「柴米油鹽」之首,在當年是一門有利可圖的行業。通常家家戶戶日常所需的火炭,都由附近的火炭店全數包辦。當年火炭業這一行,是典型的體力活,沒有叉車等輔助工具,搬運每包數十公斤重的火炭全得依靠人力。除了周而復始勞作揮灑的汗水,父親的衣服和雙手,更多的是長年累月沾滿的烏黑炭灰。
  後來祖父改行,在麥波申三條石租下了店屋,開了家幹糧店,商號取名「順成」,專售海味等乾貨。由於大家都習慣叫他順成,當他1980年在新加坡往生後,靈位也寫上洪順成這個名字。

獅城還債
  當年除了祖父,老四叔、父親的養母(老五嬸)也在獅城謀生,父親選擇單身匹馬過番,新加坡自然是首選。然而,令人納悶的是,父親為何還來還債呢?原來,父親幾年前在家鄉籌備開百貨鋪時,由於資金不足,曾寫信給身在新加坡的養母求助,結果借到了一筆錢,商行才能順利開張營業。如今店鋪關門大吉,所借的錢就應當歸還老五嬸。父親說做人一定要講誠信,說話算數,守信才能換取別人對你的尊重。
  身處動盪的年代,想要把錢從中國安全帶往新加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通過匯款,因郵路斷斷續續,風險會很高;加上一般都是從新加坡匯錢到中國,很少有由中國往新加坡匯錢的先例。如果隨身自攜大筆貴重財物,人身安全也會受到威脅,該怎麼辦呢?

水瓶藏金
  終於,父親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首先,他把變賣財產得到的錢兌換成金條,然後到首飾店找師傅把金條鍛造成金絲,接著買一個五磅熱水瓶,因為當時出遠門的人都喜歡提那一種熱水瓶,所盛載的熱水能長時間保溫,非常實用。這款熱水瓶,其實與現代熱水瓶內膽是一樣的,唯一區別是當時水瓶的外殼都是由細竹絲編織而成。
  隔天,父親提著熱水瓶,再次來到首飾店,叮囑師傅把熱水瓶底部托盤的竹絲抽掉,換上細細的金絲。大功告成後,既能掩人耳目避免被人打搶,又能避過檢查順利通關。當時過關檢查雖沒有如今的海關檢查嚴格,但還是有管控,倘若被發現了金飾,會當成走私金條而被充公。
  到了登船出發的日子,父親感覺自己身強體壯,目標過於顯眼,正好排在他前面的是一名小夥子,於是靈機一動,說道:「弟啊!我行李較多,麻煩你替阿叔提一下熱水瓶吧!」
  大夥順利登船後,父親旅途上將水瓶裝的熱水與小弟共用,彼此閒話家常。當紅頭船抵達新加坡後,熱水瓶還是由小弟提著,父親上岸後立即說:「阿弟啊,熱水瓶阿叔自己提就好了。」眾人在外島隔離數天,通過檢疫確定沒有傳染病後,大夥才順利踏上新加坡本島。父親帶著捆上金絲的熱水瓶,從此翻開人生的另一個新篇章。

長風破浪
  我的爺爺、父親、母親和大哥等親人,一個世紀以來,全都乘坐紅頭船抵達新加坡。當時紅頭船幾乎是唯一往來兩地的交通工具,其名聲在潮汕地區如雷貫耳。它不僅僅是一艘大海上的木船,更象徵潮人劈波斬浪,勇立潮頭的頑強鬥志,代表著潮汕人敢於拼搏的精神。
  自古以來,居住於南海之濱的潮汕人,很早就勇敢地衝向大海,成為「耕三漁七」的海上人家。對人多地少、生活困苦的祖輩來說,海洋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
  狂風巨浪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威脅,隨時有葬身魚腹的危險;若不幸遇上海盜,更可能面臨傾家蕩產、性命朝不保夕。海浪雖兇猛,但潮汕先人本著敬畏之心的同時,大膽地開啟了海洋探索之路,塑造了潮汕人視死如歸、團結一致、同舟共濟的精神品質。
  同樣在海上載客,當時的紅頭船,與現代化的郵輪相比,可說是天壤之別。紅頭船船體結構龐大,長二十餘丈,闊八丈,外加密封的橢圓形船尾和堅固的船尾甲板室,每趟船可載貨三至四千包白糖。
  載貨之餘也載旅客,當時每艘紅頭船可容納很多人。每次揚帆出海,紅頭船皆身負保障生命與財產的重任。船艙設備簡陋、每人一張草席席地而睡,空氣悶熱無比,暈浪嘔吐者大有人在。能在大海上熬過數十天,乘客需要有莫大的耐力、體力與意志力。

人善品正
  父親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南洋,感悟人還活著,是最大的福份。以慈悲之心立世,坦坦蕩蕩過好接下來的生活。下南洋最大的目的是希望可過好生活,把媽媽和大哥接過來新加坡。
  當年父親隻身一人抵達新加坡,寫信向母親報平安後,母親帶著年幼的大哥相依為命,回歸平靜的日常生活。媽媽情商高、口才也好,與大宅內眾人關係處理得很好。白天閒來無事,媽媽經常給姐妹賭本玩四色牌,純粹是聯繫感情打發時間過日子。
  物資匱乏的年代,又在有限的空間中生活,鄰里坊間難免發生摩擦,孤兒寡母免不了受到欺負。母親意志堅定,任何時候都保持從容淡定的姿態,不讓外界紛爭擾亂心緒。母親心中若有委屈痛苦,最多只是通過魚雁向身在異鄉的丈夫傾述,父親則在回信中通過文字予以安慰……

兼容之心
  在潮安當年逢年過節,母親都捨不得給孩子添件新衣服,然而每當有親戚遇到生活困難,急需幫助時,她總會豪不猶豫幫上一把。孩子常常會因為母親「厚此薄彼」的做法流下委屈之淚,母親會安慰並開導孩子。
  記得當時有一名長輩問母親:「你過去老是被他們欺負,為什麼還對他們這麼好呢?」母親用潮語回答說:「唔量唔福。」有量有福,意思是有度量就有福氣,心胸要寬廣一點,不要凡事都與人計較,福氣自然來。
  媽媽身體力行時,做孩子的肯定會受到潛移默化,掌握了人生的智慧,定能吸引到更多貴人相助,人生路也會變得更為舒坦。

衣錦還鄉
  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父親闊別家鄉35年後,第一次衣錦還鄉。當時洪厝內到處張燈結綵,鞭炮連天,像春節般熱鬧非凡。侄兒自奇回憶說:「我當時還在念書,老叔老嬸第一次回洪厝內。我記得解放牌大卡車上,運載滿滿的一車日用品,分發給親朋好友,氣氛就像過年一樣熱鬧……」
  一箱箱的餅乾、舊衣褲、縫紉機、電視、洗衣機、香皂,物品應有盡有。當一整部貨車的物質運抵時,鄰居們都投以羨慕的眼光。很多人聞訊蜂擁而來領取禮品,大家都非常開心。富貴不忘本,父親每次回鄉探親,必定去探望他的老朋友,順帶給他們一點錢,濃得化不開的鄉情躍然紙上。
  當年10多歲的堂妹洪淑娟把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感覺無比開心。猶憶初中舉行學校運動會,同學還向她借漂亮的連衣裙,為的是穿得光鮮上臺領獎,贏來全場讚歎的目光與掌聲。

四分肥皂
  當時的中國一般人穿的衣服,破了洞也不捨得丟棄,繼續縫縫補補,早已習以為常。父母帶去的長條形狀肥皂,有鄉親把它切成四塊,每戶人家分一塊,見者有份。在那個物質稀缺的年代,鄉親們都本著有福同享、同舟共濟的精神。自84年起,父母多次把物質送往家鄉。父親2015年父親最後一次回到洪厝內也攜帶了不少衣物,到今天仍有親戚穿著父親9年前帶來的衣服呢!
  按照當時的風俗,凡領取了物質的同鄉,都會拿著兩個雞蛋來見父母回禮。問題來了,要是雞蛋全都收下,該要如何處置呢?這又是一個令人傷腦筋的問題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