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會計是什麼?──為何連業務主管也得懂?

案例一
在七星商事任職的福田優斗先生,從下個月開始終於將要升任夢寐以求的課長職位,然而他的心裡卻有著些許的擔憂。
新上任的福田優斗心裡想著 :「我真的能夠作好課長的工作嗎?」
在不安的情緒支使下,使得他為了提升能力而打算開始學習會計。於是他便到書店買了學習簿記的書,並且開始在下班後以及假日閱讀。
福田進入公司已經屆滿12年,今年也將滿34歲。對於在工作上幾乎不曾接觸過「分錄」一詞的福田而言,即使再怎麼拼命閱讀簿記教學書籍中關於「分錄的」解說,依然完全不得其門而入。
如果不弄懂簿記的話,恐怕難以勝任課長的工作。光是想到這一點,福田心中的不安就不斷地擴大。
當他反覆地思考後,決定不再一個人深陷苦惱,而打算去找前輩神木課長商量。
神木課長 : 「為了完成課長的工作,將重點放在會計上是很聰明的作法。如果要扮演好課長的角色,就會需要更多會計的相關知識。如果能夠弄懂簿記的話當然最好,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學習會計的運用方式。」
福田優斗 :「您是說……會計的運用方式嗎?」
神木課長 :「提到會計兩個字,往往就會想到必須和一堆困難的數字打交道,但其實並不是如此。我本身在工作上也經常用到會計。例如報告每個月的業績時,大多會提出本月營業額為100萬元,利潤為10萬元這樣的數字對吧?這就是會計的用法之一。另外像是解讀決算書來瞭解客戶狀況,或是訂立預算等,其實都用得上會計。」
福田優斗 : 「原來如此……」
神木課長 : 「聽好了,福田,課長的工作其實就等同於部門的經營管理。你必須理解公司的方針,讓部門的目標明確化,並且帶領部門成員達成該目標,我認為這才是課長的工作。因為在許多業務當中或多或少都會用到會計,所以如果沒有確實學好會計,很可能會不小心用到錯誤的知識也說不定。」
福田優斗 :「我雖然還算擅長銷售這一塊,但卻不太瞭解決算書的解讀方法,提到利潤之類的數字時也沒什麼自信……。不過,聽完您說不用學習簿記後,我好像變得比較有幹勁了。對了,我可以請教神木課長都是怎麼學習會計的嗎?」
神木課長 :「其實我的父親在經營會計事務所,我從學生時期就一直跟著他學習,所以像是簿記、解讀財務報表或是會計的用法等,其實都還算學得蠻徹底的。」
福田優斗 :「這麼說來您簡直就和專家沒兩樣了嘛。」
神木課長 :「也沒有那麼厲害啦。那時候我也是被父親半強迫地學。後來選擇了現在這份工作,順利地升上課長,也因此才知道當時所學的知識和技巧能夠應用在許多地方之上,如今我倒是很感謝父親呢。」
福田優斗 :「原來如此。今後也希望您可以多多指教。」
神木課長 :「我可以教你會計應該如何運用在工作上,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儘管來問我吧。」


第3章 老闆問的數字,都在財務三表裡找得到!

本章閱讀重點:可瞭解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三大報表之間的關連性,並藉此更加深入財報的核心內容。
透過財務三表的比較,你才知道這家是不是成長的好公司
至此我們已分別說明了「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三大報表的內容。然而實際上,財務3表彼此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連性。只要透過三份報表互補資訊並加以比較,就能解讀出隱藏於其中的訊息。
‧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中的「業主權益」有所謂的「保留盈餘」。而前年度的資產負債表當中的保留盈餘之增加額一般而言會和損益表當中的利潤增加額相同。也就是說,只要觀察資產負債表中的「保留盈餘」增加或減少了多少,就獲得等同於檢視損益表的效果。
‧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是以損益表當中的「本期稅前淨利」為起點,調整利潤和現金不一致的收入及支出,並顯示其對於「現金」增減造成何種影響的報表。也就是說,利潤和現金的增減關係亦可從現金流量表中看出。
‧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中的約當現金期末餘額會和資產負債表中的「約當現金」一致(大致上亦會和資產負債表的現金存款項目一致,但需除去流動項目中的有價證券或超過一年定期存款等)。此外,「約當現金期初餘額」之金額和前期期末的資產負債表當中的「約當現金」也會一致。資產負債表中的「約當現金」從期初至期末的變動亦可從「現金流量表」中看出。
‧閱讀財務報表的兩大重點
1.首先設定目標:解讀財報時最重要的正是先行決定究竟「要理解公司的哪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設定目標」。我們之所以要閱讀財務報表,當然是希望透過其內容來掌握公司的狀況。而提到究竟要掌握什麼樣的內容,一開始不妨先從「收益性」及「穩定性」兩方面來切入。「該公司的獲利方式為何?是否還有持續獲利的空間?(=收益性)」,「該公司是否有倒閉的風險?獲利的狀態是否能持續下去?(=穩定性)」。
2.透過相互比較,找出差異的原因:在解讀財報時,我們多會將重點置於各種數字及比率上,但仍必須記得將各種數字及比率相互比較,如此方能讀出其中真正的意涵。舉例來說,即使聽到「銷售收入為一億元」,光憑此數字也難以作出任何判斷。但是,如果同時能獲得去年同期的銷售收入為八千萬元的資訊,就能和前期比較並判斷營業額確實有所提升。然而如果競爭對手的前期銷售收入同為八千萬元,但本期卻提升至二億元,即可判斷該公司相較之下成長的幅度並不如其他公司。
透過比較將能夠釐清該數據究竟代表何種意義。當確立結果時,再接著分析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如此一來即能正確掌握公司的狀況。所謂的「解讀財務報表」其實只是一種手段,唯有透過數字的重組及分析,進而瞭解公司的實際狀況,才是學習財報的真正目的。這一點請務必謹記在心。
此外,在此希望各位留意的是,和前期的數字以及競爭同業的數據比較,會因解讀者不同而使得銷售收入的金額所代表的意義有所變化。當銷售數字比前期更高時,可以判斷銷售狀況有所好轉,而和同業比較銷售數字後亦可能解釋為銷售狀況下滑。

從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看出這家公司有沒有亂投資
「收益性」可表示一間公司是否獲利,而其本質在於公司收回帳款的狀況,而非公司資金的支出。另一方面,「穩定性」則用於判斷公司是否有倒閉的危險,也就是其是否擁有足夠償還借款的能力。在此讓我們再一次概略地回顧資金、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之間的關係(圖3-23)。
由於進行事業活動需要資金,因此資產負債表會用來表示該資金以何種形式調集或周轉。如果從外部借入的話即會形成負債,而在股東出資的現金則為資本,並會計入資產負債表的右側當中。
接著,公司會運用所調集的資金來從事各種事業活動,而運用資金的模式主要則分為兩種。其一是將支出的資金計入費用當中,並且表示於損益表中的支出費用當中。另一種模式則是計入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當中。用於公司活動的資金在計入支出費用前,將會以資產的形式存在於資產負債表的左側。而當資金因進行活動而支出時則會計入損益表的支出費用當中。
最後再依據公司進行活動的結果將所收回的款項以銷售收入的形式計入損益表中。
資產負債表會顯示公司如何調集資金進行活動,亦可視為顯示資金用途的報表。而損益表則用來顯示該資金用於何處,以及顯示所投入資金的回收狀況。

如何檢查損益表?有7要訣看出獲利能力
1.關注利潤金額
讓我們一邊確認損益表最下方是否確實顯示「本期淨利」,並依序由下開始朝著最上方的「銷售毛利」逐一進行審視。例如可以從確認營業利益到經常利益為止的變化,並且觀察該利潤變化的原因對損益表的各項目造成了多少影響起步。

2.觀察損益時應同時檢視過去幾期的數據
當要分析一間公司時,光只看單一年度的數據是不夠的。如能比較過去幾期的數據並搭配財務報表的內容,相信將更有助於釐清公司的狀況。公司的各種淨利是在何種情形下發生增減,以及對各淨利之增減造成影響的會是哪些「項目」。

3.檢視和銷售收入相關之比率
所謂的比率是指相對於銷售收入的各利潤之比率(=「銷售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經常利益率」「本期淨利率」)。此外,有時也會個別檢視佔支出費用中較大金額的「銷售成本」「人事費」「廣告宣傳費」等各項比率。其目的在於確認比率處於增加或減少的狀態,以及找出造成增減的原因及其項目。
另外在進行檢視時,除了同時檢視該公司過去幾期的數據外,應和其他同業的比率相互比較,藉以確認該項目對利潤造成的影響幅度,如此即能瞭解各公司的收益性及其特徵。

4.以配套方式檢視利潤金額和比率
方才所說明的「金額」和「比率」必須同時進行檢視,方能找出影響淨利的原因。舉例來說,當利潤金額增加時,往往就容易認定該公司的收益力有所提升。但如果再次檢視整體的銷售毛利率,將可能發現其比率其實呈現下滑的狀態。

5.檢視獲利能力
現金流量表當中的「營業活動現金流量」即是用於表示該公司憑藉本業獲利的能力。因此只要檢視該現金流量的過去及變化狀況,就能對該公司的獲利能力進行分析。但是,由於上市公司以外的公司鮮少會製作現金流量表,因此如要調查非上市公司時,可改從「營業利益」+「折舊費用」來進行計算。
這樣的方法雖然較無法適用於如「備抵金」相對較高的上市公司(但由於上市公司多備有現金流量表,因此可視情況調整),但用於檢視中小企業卻是相當有效的方法。只要將該金額和前期及其他公司比較,就能理解該金額所代表的意義。

6.檢視ROA
ROA指的是「總資產報酬率」。『ROA』=『稅後淨利』÷『總資產』。
利潤除了使用損益表中的「經常利益」外,亦可能使用「本期淨利」來表示。總資產則會使用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合計」來表示。該數值所代表的意義在於「運用公司資產獲得了多少利潤」。
公司的資產是使用公司的資金所購得的物品,亦可視為「不同形式的資金」。但是,在損益表中只能看見「部份的金錢變動」。事實上資金也會轉變為資產,並且進行各種投資以求獲利。例如工廠即屬於資產之一。而資產的運用狀況則會顯示於ROA之上。因此只要檢視ROA,就能看出公司如何運用所持有的綜合資產,以及是否確實獲利的狀況。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具體的事例。

7.比較ROA來檢視收益力

如何檢查資產負債表?7要訣看出穩定性
1.檢視自有資本比率
所謂的自有資本比率是用來呈現資本佔總資產比例的指標。
資產負債表中的總資產和所調集的資金將會一致。而隨著調集資金的方法不同,將會分為需償還的負債以及不需償還的負債,但如果考量到穩定性,必須償還的負債比例自然是越低越好。因此,當負債佔總資產的比例越小,即可表示該公司所承擔的風險越小。

2.分析自有資本比率的訣竅
自有資本比率同樣無法以單一年度的數據來進行判斷。因此應該加入過去的比率,並且觀察其變化的狀況。
當經過數個結算期,自有資本比率也隨之下降時,就可判斷該公司處於「財務狀況逐漸惡化」的狀態當中。但是,自有資本比率的高低會隨業種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也必須和同業的其他公司進行比較。當自有資本比率呈現負數時,可以顯示該公司設立至今不僅尚未由赤字轉為盈餘,還處於持續地自蝕資本的狀態當中。而一間資本呈現負數的公司往往多是正面臨經營危機的公司。

3.檢視所持現金
當手中可運用的現金越多時,償還負債的能力就會越高,當然也可視為穩定性相對較高的公司。在進行分析時,應注意該公司相較於所背負的負債,手上共持有多少可供運用的現金。而且特別必須和負債當中的借款進行針對性的比較。

4.比較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及負債
比較流動資產和流動負產也是相當重要的動作。「流動資產」概略而言指一年內會轉化為現金的資產,「流動負債」則是指於一年以內必須償還的負債。
當流動資產超過流動負債時,即表示該公司的資產足以負擔需即刻償還的負債。
相反地,當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時,表示該公司的資產無法負擔需即刻償還的負債,因此可判斷其穩定性相對較低。
只要流動資產大於「流動負債」和「固定負債」的負債總和,即可視為該公司在資金方面不虞匱乏。
藉由和過去的數據以及同業比較,從實際比率來進行檢視,將更容易找出公司經營狀況的變化以及差異所在。這時候所使用的比率稱之為「流動比率」,可透過以下公式求得: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5.檢視固定資產的調集來源
觀察固定資產金額較高的公司其固定資產的匯集來源為何也是重點之一。
固定資產為公司運用於長期的業務活動的資產,並且最後將會以現金的形式加以收回。投入固定資產中的資金一般而言無法立刻收回。因此,該公司投入固定資產中的現金必須盡可能為不會被要求支付的「資本(業主權益)」,而一旦資本不足時,就會從支付期限相對較長的「固定負債」進行周轉。在此就來比較固定資產的金額和資本金額以及「資本+固定負債」的金額吧。
當固定資產比「資本」和「固定負債」的總和要高時,就會從相較下償還期限較短的「流動負債」來進行資金調集,因此可判斷該公司的穩定性相對較低。
而和過去的數據以及同業進行比較時所使用的比率稱為固定資產長期適合率。可透過以下公式求得。
固定資產長期適合率=固定資產÷(資本+固定負債)

6.檢視借款的償還期限
一間公司是否正面臨倒閉的危險,往往取決於該公司能否償還其借款。因此檢視公司的經營狀態時,亦會觀察其背負的借款金額大小。至於借款金額是否過於龐大,則會和公司的營收做比較後再行確定。當借款金額比利潤高出許多時,公司將可能無力償還而導致破產。相對地,即使乍看之下借款金額不小,但只要公司的收益來得更高,走向倒閉的可能性就會較低。
具體的方法是透過「現金流量表」來檢視其借款金額,並且確認該借款將於多長的期限內償還。
當該公司沒有現金流量表時,則可用「營業淨利」和「折舊費用」的合計值代替。

7.調查周轉期間
最後要看的是應收帳款和庫存資產的周轉期間。為了確認公司的穩定性,以及公司是否持有足以償還借款的資金,我們會從應收帳款和庫存資產能否以現金形式回收的可能性高低來進行判斷 。
和每月平均的銷售收入相比較,將可看出該公司持有多少「應收帳款」和「庫存資產」。
當周轉期間和過去相比呈現幾乎一致的數值時,則表示公司經營狀態健全的可能性較高。重點在於比較該公司一般性的帳款回收期間及商品從進貨到銷售為止的期間。只要數值略高於周轉期間基本上就不會有問題。但是若明顯高於該期間則必須注意,因為這很可能表示該公司正持續增加某種無法以現金回收的資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