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何要「有力」?──從分量到衝擊性
我剛開始擔任外商企業經營顧問時,經常聽到「何謂分量」這句話,也經常看見年輕員工製作的資料被一口否定:「這份資料不夠有衝擊性。」
當時,經常有人問我,向客戶提出的企劃案「價值」何在?完成的資料有多少「價值」?
也就是說,①向客戶提出的企劃案「能夠提升多少企業價值(業績、利潤等)」。②經營顧問提供的資料具備多少「理論與品質兼備」的價值──如何提升這兩種價值,是至高無上的課題。
然而近年,即使是外商企業也不太使用「分量」一詞。取而代之的重點為「衝擊性」。
過去的提案只要能展現價值,就能獲得客戶的青睞;然而在這個完全無法預測提案價值的時代,如果只是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告訴客戶「這樣的做法曾經大獲好評」,也無法使客戶產生共鳴。在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情況的環境下,提案的關鍵在於「能否使客戶感受到這麼做的意義」。也就是說,是否具有使客戶心動、使客戶也想這麼做的「衝擊性」。
個人也是如此。資深分析師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在TED有份談論動機的知名簡報,他表示:「以胡蘿蔔與報酬激勵員工的方式,對於廿世紀追求高效率地重複相同作業的商務來說非常有效。然而到了廿一世紀,商務背景變得複雜、課題本身隱晦不明,這樣的方式反而不再有效。」
胡蘿蔔與報酬是價值的象徵,比起價值,在激勵個人的時候,必須具備使個人認同自己必須這麼做的衝擊性。
為何需要「圖解」?為了在資訊洪流之中確實傳達訊息
現在,你報告或提案的頻率是多少?或許你覺得「其實機會不多」,比如說只是一星期報告一次,或是會為了某個提案或策略而徵求客戶或主管的意見。不過計算起來,這樣一年就有五十次向其他人傳達訊息的機會。
接著,請試著站在接受報告或提案者的立場。我過去在外商IT企業擔任企業改革策略顧問部門或人才培育部門的主管,有三十至五十名部下。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部下必須直接向我報告,等於我一年要接收十名部下×每名部下五十次的訊息,也就是五百次左右。除此之外,我每天會收到數百封電子郵件──這是我的情況,如果職位更高,想必數量更多。不僅如此,我們自媒體獲得的資訊量日益龐大,是十年前的五三二倍(《資訊普查報告書》日本總務省二○○八年調查)。
身處資訊洪流之中,要使對方感受到訊息的衝擊性,必須使對方一眼就能看見訊息的本質。圖解,可以做到這一點。
本書將說明文字、表格、圖案、圖表、圖片等,圖解的表現元素。為了帶出衝擊性,不能單憑一種方式,必須思考複合的呈現方式。接著,圖解必須簡單俐落,才不會被埋沒在繁雜的訊息中。為此,我將介紹「簡化」與「聚焦」兩種方式。
本書和類似書籍的差異
市面上出版了許多介紹如何製作資料的書籍,而這些書籍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與思考方式有關的書籍包括數個領域,從基本的邏輯思考到創造靈感、圖片聯想、分析手法等。
與呈現方式有關的書籍則有四種。第一種書籍介紹各式各樣的圖解技巧,因此以如何製作PowerPoint簡報為主。第二種書籍提供製作顧問、分析師製作投影片的訣竅,因此重點為如何以圖解呈現經過分析的數值。第三種書籍專門介紹如何製作企劃書。第四種書籍大多是翻譯書籍,分析賈伯斯、馬丁路德金恩等吸引大眾的簡報技巧,並提煉出箇中訣竅。
本書囊括上述兩種(思考方式與呈現方式)領域。製作資料的訣竅五花八門,本書以一連串的步驟且體系化的方式介紹,如何以本書精挑細選的訣竅製作有力的訊息,並以圖解傳達。
如果您以為本書是「介紹圖解技巧的書」,或許會覺得為何遲遲還沒有提到圖解的部份。因為本書依照打動人心的目的,歸納出應該要經過「訊息」、「故事」、「圖解」的步驟,因此圖解擺在後半部。
試想如果你要打造一間門市……
舉例來說,假設你要打造一間門市。門市會因銷售商品、目標客層等企劃不同,而改變設計、外觀與裝潢。就建築來說,雖然會有門市企劃、建築師、設計師、工人等不同專家參與,只要不需要撰寫商業文書或是製作模型,從企劃到製作資料,往往都是獨力完成。因此,打造門市的人必須擁有能夠獨力製作並呈現資料的複合式技巧。
至今我看過許多顧問或部下準備的資料,有些資料乍看之下很完美但卻不知所云、有些資料具備衝擊性卻沒有好好呈現。
我認為之以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前者是因為許多人「只是把看起來有那麼一回事的零碎資料複製、貼上」、後者是因為許多人以為「自己缺乏畫圖能力,沒有辦法好好呈現」。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想要介紹具體而體系化的訣竅,使大家都能夠一氣呵成地製作有力的資料。
本書架構
在第一章的內容中,我將針對打動人心的衝擊性,介紹何謂衝擊性、衝擊性的三個階段與六項條件。
在第二章的內容中,我將分別針對衝擊性的六項條件,介紹如何加強訊息的衝擊性。
在第三章的內容中,我將介紹如何以金字塔理論構築訊息,創作資料的設計圖,也就是故事卡。
在第四章的內容中,我將分別介紹五項圖解元素的簡化與聚焦,透過技巧使衝擊性成形。
事實上,我很不擅長在人前說話。因此,我才會致力於製作一眼就能看見重點而不需要說明的資料,並鑽研其訣竅。
時間久了,我因為「資料簡單明瞭」獲得許多人的肯定,進而以製作資料為主題舉辦講座。藉由口耳相傳,參加講座的人越來越多,比如說有人告訴訴:「我之所以會來參加,是因為經理要我向清水小姐看齊,做出簡單明瞭的資料」,甚至有人因此邀請我前去演講。
我在上一本拙著《專家的資料製作力》中,介紹了製作資料的基本作業。本書將以基本作業為基礎,以體系化的方式歸納帶出衝擊性的訣竅。希望你能了解衝擊性的機制,藉由提升資料的衝擊性,使你的訊息打動許多人的心,進而實現你的想法。
為何要「有力」?──從分量到衝擊性
我剛開始擔任外商企業經營顧問時,經常聽到「何謂分量」這句話,也經常看見年輕員工製作的資料被一口否定:「這份資料不夠有衝擊性。」
當時,經常有人問我,向客戶提出的企劃案「價值」何在?完成的資料有多少「價值」?
也就是說,①向客戶提出的企劃案「能夠提升多少企業價值(業績、利潤等)」。②經營顧問提供的資料具備多少「理論與品質兼備」的價值──如何提升這兩種價值,是至高無上的課題。
然而近年,即使是外商企業也不太使用「分量」一詞。取而代之的重點為「衝擊性」。
過去的提案只要能展現價值,就能獲得客戶的青睞;然而在這個完全無法預測提案價值的時代,如果只是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告訴客戶「這樣的做法曾經大獲好評」,也無法使客戶產生共鳴。在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情況的環境下,提案的關鍵在於「能否使客戶感受到這麼做的意義」。也就是說,是否具有使客戶心動、使客戶也想這麼做的「衝擊性」。
個人也是如此。資深分析師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在TED有份談論動機的知名簡報,他表示:「以胡蘿蔔與報酬激勵員工的方式,對於廿世紀追求高效率地重複相同作業的商務來說非常有效。然而到了廿一世紀,商務背景變得複雜、課題本身隱晦不明,這樣的方式反而不再有效。」
胡蘿蔔與報酬是價值的象徵,比起價值,在激勵個人的時候,必須具備使個人認同自己必須這麼做的衝擊性。
為何需要「圖解」?為了在資訊洪流之中確實傳達訊息
現在,你報告或提案的頻率是多少?或許你覺得「其實機會不多」,比如說只是一星期報告一次,或是會為了某個提案或策略而徵求客戶或主管的意見。不過計算起來,這樣一年就有五十次向其他人傳達訊息的機會。
接著,請試著站在接受報告或提案者的立場。我過去在外商IT企業擔任企業改革策略顧問部門或人才培育部門的主管,有三十至五十名部下。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部下必須直接向我報告,等於我一年要接收十名部下×每名部下五十次的訊息,也就是五百次左右。除此之外,我每天會收到數百封電子郵件──這是我的情況,如果職位更高,想必數量更多。不僅如此,我們自媒體獲得的資訊量日益龐大,是十年前的五三二倍(《資訊普查報告書》日本總務省二○○八年調查)。
身處資訊洪流之中,要使對方感受到訊息的衝擊性,必須使對方一眼就能看見訊息的本質。圖解,可以做到這一點。
本書將說明文字、表格、圖案、圖表、圖片等,圖解的表現元素。為了帶出衝擊性,不能單憑一種方式,必須思考複合的呈現方式。接著,圖解必須簡單俐落,才不會被埋沒在繁雜的訊息中。為此,我將介紹「簡化」與「聚焦」兩種方式。
本書和類似書籍的差異
市面上出版了許多介紹如何製作資料的書籍,而這些書籍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與思考方式有關的書籍包括數個領域,從基本的邏輯思考到創造靈感、圖片聯想、分析手法等。
與呈現方式有關的書籍則有四種。第一種書籍介紹各式各樣的圖解技巧,因此以如何製作PowerPoint簡報為主。第二種書籍提供製作顧問、分析師製作投影片的訣竅,因此重點為如何以圖解呈現經過分析的數值。第三種書籍專門介紹如何製作企劃書。第四種書籍大多是翻譯書籍,分析賈伯斯、馬丁路德金恩等吸引大眾的簡報技巧,並提煉出箇中訣竅。
本書囊括上述兩種(思考方式與呈現方式)領域。製作資料的訣竅五花八門,本書以一連串的步驟且體系化的方式介紹,如何以本書精挑細選的訣竅製作有力的訊息,並以圖解傳達。
如果您以為本書是「介紹圖解技巧的書」,或許會覺得為何遲遲還沒有提到圖解的部份。因為本書依照打動人心的目的,歸納出應該要經過「訊息」、「故事」、「圖解」的步驟,因此圖解擺在後半部。
試想如果你要打造一間門市……
舉例來說,假設你要打造一間門市。門市會因銷售商品、目標客層等企劃不同,而改變設計、外觀與裝潢。就建築來說,雖然會有門市企劃、建築師、設計師、工人等不同專家參與,只要不需要撰寫商業文書或是製作模型,從企劃到製作資料,往往都是獨力完成。因此,打造門市的人必須擁有能夠獨力製作並呈現資料的複合式技巧。
至今我看過許多顧問或部下準備的資料,有些資料乍看之下很完美但卻不知所云、有些資料具備衝擊性卻沒有好好呈現。
我認為之以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前者是因為許多人「只是把看起來有那麼一回事的零碎資料複製、貼上」、後者是因為許多人以為「自己缺乏畫圖能力,沒有辦法好好呈現」。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想要介紹具體而體系化的訣竅,使大家都能夠一氣呵成地製作有力的資料。
本書架構
在第一章的內容中,我將針對打動人心的衝擊性,介紹何謂衝擊性、衝擊性的三個階段與六項條件。
在第二章的內容中,我將分別針對衝擊性的六項條件,介紹如何加強訊息的衝擊性。
在第三章的內容中,我將介紹如何以金字塔理論構築訊息,創作資料的設計圖,也就是故事卡。
在第四章的內容中,我將分別介紹五項圖解元素的簡化與聚焦,透過技巧使衝擊性成形。
事實上,我很不擅長在人前說話。因此,我才會致力於製作一眼就能看見重點而不需要說明的資料,並鑽研其訣竅。
時間久了,我因為「資料簡單明瞭」獲得許多人的肯定,進而以製作資料為主題舉辦講座。藉由口耳相傳,參加講座的人越來越多,比如說有人告訴訴:「我之所以會來參加,是因為經理要我向清水小姐看齊,做出簡單明瞭的資料」,甚至有人因此邀請我前去演講。
我在上一本拙著《專家的資料製作力》中,介紹了製作資料的基本作業。本書將以基本作業為基礎,以體系化的方式歸納帶出衝擊性的訣竅。希望你能了解衝擊性的機制,藉由提升資料的衝擊性,使你的訊息打動許多人的心,進而實現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