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以終為始

目標引導你走向對你有利的改變方向。
——布萊恩.崔西(Brian Tracy)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並不成功,雖然事後回想,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我並不了解成功的定義。
  我畢業於鮑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State University,位於俄亥俄州托雷多市南方),主修人際溝通。但事實上,我一直無法選定主修科目,直到剛升上大學三年級才決定,而我選擇主修這個領域的唯一原因,就只是人際溝通是唯一能讓我準時畢業的學位。
隨著畢業的時間接近,我發現自己可能很擅長運動行銷。畢業後,我很幸運的成為NBA克里夫蘭騎士隊的實習生,不過在發現大多數的營收都流向籃球選手後(營運團隊則是工時長、收入少),我決定攻讀研究所。
  秋季學期開始的兩週前,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的助教計畫剛好空出一個名額,為本人提供了大好機會。於是我在教授四個學期的演說課程之後,順利取得傳播領域的碩士學位。
  在高學歷、卻缺乏工作經驗的情況下,我動身前往俄亥俄州克里夫蘭找工作,即使寄出上看數百份履歷,幸運之神仍然沒有眷顧我,於是我刪除履歷上的碩士學歷,開始投入兼職工作。做過幾份為期一個月的職位之後,我終於在一家保險公司落腳,負責處理公司內部的傳播企劃。
  新工作開始不久後,我讀了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的《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這本著作對我有深遠的影響,幫助我釐清成功的定義以及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從頭到尾仔細的讀完這本書,不過只有一段強而有力的文字,令我印象深刻並謹記在心:「機會已經展現在你面前,等待你走上前來,盡情選擇,制定計畫,付出行動,堅持到底。」就在當時,我開始為人生設定目標。接著,我又開始讀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書中列出的第二項習慣是「以終為始」,意思就是:「每天、每個任務、每項計畫展開之前,你都要對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有清晰的構想,然後再動員自己一切積極因素去實現它。」就在當時,我第一次實際寫下自己的目標。
  我在保險公司任職三年並歷經數次升遷之後,離職前往奔騰媒體公司(Penton Media)尋求新機會,奔騰是北美地區規模最大的獨立B2B媒體公司,這間企業讓我有機會拓展所學,進一步了解媒體傳播的世界、行銷傳播、以及企業內容製作。我也在奔騰媒體學到了聆聽受眾意見的重要性,並且更加熟悉媒體公司採用的各種商業模式。
  二〇〇七年三月,我決定離開奔騰媒體公司(當時我的職位是客製化媒體部門副理),主要原因是我認為自己對於公司的發展方向沒有實質影響力(之前我寫下的目標之一,就是對現有的工作有影響力)。於是我毅然決然離職,並且創立內容行銷學院(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 CMI)的前身。
  同年,加州多明尼克大學的蓋爾.馬修博士(Gail Matthews)提出一項發現:當人習慣寫下目標、與朋友分享、並且每週向朋友更新進度,相較於僅在腦中構思目標,完成預定目標的成功率會多百分之三十三。
  因為如此,我開始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目標;不過更重要的是,我會每天重新檢視這些目標,沒錯──我每天都會複習自己的目標,避免偏離軌道。

我將目標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 財務目標
● 家庭目標
● 心靈目標
● 精神目標
● 體能目標
● 公益目標

從那一刻開始,我的人生走向有了超乎想像的轉變。

影響內容創業模式的兩種習慣
  有兩種日常習慣徹底改變了我:寫下目標並且持續重新檢視目標。
為什麼我要分享這些經驗,而這些經驗和內容行銷以及本書又有何關聯呢?事實上,這一切都環環相扣。
  內容行銷學院(CMI)與MarketingProfs每年都會共同發表一份指標研究,探討全球各地的內容行銷年度態勢。
  我想要釐清內容行銷高手與其他競爭者的不同之處。儘管分析後有許多特點浮出檯面,但主要的差異只有兩大要點;不同於其他競爭者,內容行銷高手有兩種習慣:

以特定方式(書面、電子化等等)記錄內容行銷策略。
定期重新檢視並堅守計畫。

  上述兩種習慣對於內容行銷的成功與否影響最為明顯。這些習慣看似簡單,行銷圈卻少有人能長期保持。
  無論是個人或事業層面,這兩大關鍵行為都一樣重要。

從目標領域到採取行動
  建立目標是一回事,但根據這些目標研擬行動,並排除障礙來確實達成目標,則是另外一回事。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我將這個設定目標的過程稱為「三R」:記錄(Record)──重複(Repeat)──移除(Remove)。
記錄:將你的願望記錄下來。
重複:每天持續重新檢視這些目標。
移除:遠離人生中的障礙,讓自己邁向成功。

● 記錄
  「記錄」指的是將你想達成的願望記錄下來。雖然各項研究的數字有些微差異,不過一百個人之中大約只有三人會寫下自己的目標。
  假設現在要蓋房子,而如果我們用對待自己人生的方式蓋這座房子,我們就會直接打電話給承包商、水電工班、灌漿廠商、石膏板團隊和屋頂工,然後要求他們一起商量出解決方案。
你有辦法想像在毫無計畫的情況下蓋房子會有多混亂嗎?但事實上我們就是這樣處理自己的人生,我們沒有制定讓目標成真的計畫。
  在一九三〇年代,拿破崙.希爾訪問了五百名成功人士,包括福特(Ford)、羅斯福(Roosevelt)和卡內基(Carnegie),想要瞭解他們為何如此有成就。他發現,這些成功人士的關鍵共同點其實出乎意料地簡單:他們會寫下自己的願望。
  不過,該寫下哪些目標和願望呢?
  身家數十億的投資專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說:「如果你想要做到萬無一失,就無法成就什麼重要的事。而如果你願意失敗個幾次,就能改變世界。」
  所以我們現在討論的並不是小小的目標……而是「我要改變世界」的那種目標。我希望自己的目標既遠大又超乎想像,問題是有些人可能會對這樣的願景不知所措,而完全不採取任何行動。

遠大目標由日常習慣累積而成
  目前我使用應用程式Habitbull來追蹤自己的習慣,好讓我能完成目標。舉例來說,以前我有個目標是寫出第一本小說,於是我開始思考哪些習慣可以協助我達成這個目標。
  作家會怎麼做?他們會寫作,每天都寫。
  於是我設下每天至少寫作一小時的目標。接下來整整三個月,我連續四十四天都至少寫作一小時,並且順利寫完小說。
  所以儘管設下遠大的目標吧,以這個例子來說就是寫完一本小說,接著以現在式或過去式寫下目標,就像你已經正在採取行動或者已經達成目標:我在二〇一九年寫完一本小說。
  接下來,在句子加入有助於你達成目標的習慣,以便衡量進度:我每天寫作一小時,並在二〇一九年寫完一本小說。
  你看!就是這麼簡單。

● 重複
  「重複」又是什麼意思?
  每一天的早上和晚上,我們都要重新檢視這項目標。我們要投入一天的百分之一,等於不到十五分鐘的時間,再次審視自己的願望,也就是我們想蓋的那間房子的設計圖。
  在勒里(Phillippa Lally)博士和其共同作者發表於《歐洲社會心理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中,有九十六名受試者回報他們在十二週期間為改變自身行為與習慣所付出的努力。每位受試者都選擇了一種新習慣,並且每日回報自己是否有付諸實行,以及這項行為從何時開始變得自動自發。
  有些受試者選擇的是很簡單的習慣,例如「一天喝三瓶水」,或是「不吃甜點」。有些則選擇較為困難的任務,像是「晚餐前運動十五分鐘」。十二週結束後,研究人員經由分析資料來釐清,一個人從開始培養新行為到自動自發需要多久時間。
  平均而言,需要六十六天才能讓新的行為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
  這就是為什麼你必須長期每天重新檢視自己的成功目標。你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相信目標並非遙不可及。而這樣的心態會有助於你產生動力去實踐習慣,進而成功達到目標。
  大多數人就是沒有掌握這個要點:達成目標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相信目標可行。你需要的不是更多資金、技術、能力,或更好的工作。
  只要根據目標調整你的心態,你的生活自然就會開始產生變化。
  以我的例子來說,要成為小說家,我就必須寫作。每天重新審視這項目標數次,可以確保我有動力寫作,而且是每天都寫。

● 移除
  為了讓「記錄」和「重複」發揮作用,我們必須清除妨礙我們達成目標的廢棄物。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原本不太想和巴菲特會面,他認為兩人之間沒有任何共同點。不過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編輯葛林菲德(Meg Greenfield)的敦促下,兩人敲定在一九九一年七月五日會面。蓋茲十分緊張,擔心得不得了。
  葛林菲德各給了兩人一張紙,請他們用一個單詞寫下成功的關鍵。無獨有偶,兩人寫下了同一個詞彙:專注。最後他們成了摯友。
  如果要成功,我們必須專注、有紀律,並且「移除」周遭令人分心的事務。

遠離手機
  幾個月前,有人邀請我一起喝個咖啡。對方說他有個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型問題想要問我,並認為我可以幫上忙。最後我們約在克里夫蘭(Cleveland)西區的連鎖潘娜拉麵包店(Panera Bread)。
  我就座後把咖啡放在桌上,對方就座後也把咖啡放在桌上,同時把螢幕朝上的手機放在他的左手邊。在我們談話的過程中,他的目光不斷飄向手機:Instagram、Twitter、Messenger……各式各樣的通知。顯然,他沒有專注在我們的對話上。
  每當我看到有人在會面時把手機放在手邊,不論螢幕是朝上還是朝下,我就知道他們一定有無法專注的問題。交談幾句話後,對方問我:「我該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把智慧型手機丟進垃圾桶。

時間不夠用?
  「我沒有時間達成目標。」我老是聽到這種說法。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美國人平均每天花三小時看電視,等於是每年看了一千一百小時的電視。
  假設你就是這樣的人,而且有幸活到八十歲,這表示你總共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在看電視。基本上等同於你在三十歲時打開電視,然後動也不動地一路看到四十歲,十年就這樣沒了。
  如果,你可以把看電視(或者進行你用來殺時間的任何活動)的這段時間賦予更多意義呢?
  記錄──重複──移除……最簡單的公式就在這裡。

首要之務
  本書的確包含許多可實際執行的建議,幫助你了解如何規劃並執行屬於你的內容創業模式行動計畫;但如果你沒有決定人生的走向,了解這些方法又有什麼用處呢?
  我看過不少聰明絕頂的企業家創業,他們都認為自己的想法足以改變世界,然而數個月之後,卻因為沒有釐清首要之務而以失敗收尾。
  你的努力要從現在開始。和我一起踏上旅程之前,你必須先依序排列六類目標。排列方法如下:在每一種目標類型之下,列出至少兩項可實際執行的目標,同時也要註記明確的數字與時程。你不需要馬上列出十全十美的目標,因為隨著你對自己更加了解,這些目標也會持續變化。也很有可能的狀況是,既然你正在讀這本書,屬於「職涯」方面的目標八成還無法有定論,不過別擔心,更透徹的理解本書內容之後,你就會有能力確立特定類型的目標。

你可以掌控什麼?
  如果你有讀過羅伯特.清崎(因《富爸爸》系列而聲名大噪)的著作,你對風險的看法可能會和大多數人不同。清崎先生的思維大致如下:
如果你無法用一通電話或一封電子郵件,直接影響公司的營運狀況,那麼投資這間公司就像在賭場賭博一樣。
  我也有投資股票市場,手上握有Facebook、Google、藝電(EA)、以及其他企業的股票,但說實話,由於我無法直接用電話聯絡這些企業的執行長,並且影響公司改變,這些投資的風險對我來說確實偏高。無論你對投資股市有什麼想法,如果沒有辦法控制企業內部的決策,你就只是在碰運氣,希望有些公司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在長期會有較佳表現並增加市值。

換下守門員
  麥爾坎.葛拉威爾從來沒有制定過生活規則,直到他讀到阿斯內斯(Clifford Asness)與布朗(Aaron Brown)的文獻探討研究:〈換下守門員:冰上曲棍球與投資的啟示〉(Pulling the Goalie: Hockey and Investment Implications)。
  「換下守門員」(Pulling the Goalie)這種說法是源自冰上曲棍球。在一九三一年的一場球賽,波士頓棕熊(Boston Bruins)以〇比一落後蒙特婁加拿大人 (Montreal Canadiens)。比賽只剩下一分鐘,棕熊隊教練羅斯(Art Ross)把守門員換下場,並多換上一名攻擊員。一直到比賽結束,兩隊都沒有再得分,不過羅斯卻因為積極的教練戰術而獲得讚賞。如今,這種戰術已經很普遍,通常仍會在比賽只剩下一分鐘或更短時間時使用。
  阿斯內斯與布朗針對這項戰術進行分析,並發現「換下守門員」確實是合理的做法,但教練進攻的膽識卻遠遠不夠。兩位學者發現,實際上,如果球隊落後一分,教練應該要在比賽結束六分鐘前換下守門員;而如果落後兩分,就需要在十一分鐘前採取行動。
聽起來很瘋狂嗎?也許吧。換下守門員會導致敵隊的得分機率上升四倍之多!但是,就算敵隊得分,落後幅度也只會增加一點。我方球隊本來就已經處於落後,所以落後三分或四分而不是兩分,根本對結果毫無影響;輸了就是輸了。
  在此同時,這項戰術幾乎可以將我方的得分機率提升至兩倍,因為場上多了一名攻擊員。根據分析結果,這是正確的決策,而冰上曲棍球教練多半都太過保守。
這項研究更進一步探討為何教練有所顧忌,結果呢?比起分析結果,我們更在乎他人對自身行動的看法。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讓守門員留在球門前加強防禦,這是為了保險。根據你身邊的人,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接下有豐富福利的工作;選擇主修找得到工作的大學科系,而不是你真正熱愛的領域;千萬不要用「內容創業模式」創業,因為其他人會覺得你瘋了。我們做決策時,會考量社會是否能接受,或者風險是不是最低。這樣的分析方式十分糟糕。
  我在二〇〇七年離開高層管理職時,親友都認為我冒了太大的風險,而且還當面對我這麼說。至於我人不在現場的時候他們說了什麼,也就可想而知。
我當時(現在也是如此)深信,任職於一間公司的風險其實明顯更高。你對於公司的作為毫無控制權,也無法決定公司如何或何時給予福利。為他人工作幾乎肯定會導致你的收入可能性和整體自由程度有一定上限。
  我仔細分析過了,分析結果是我應該要離職。然而,每一個「懂事」的人都說我應該繼續任職。
  最後,當初的分析結果確確實實在我身上實現了。
  根據分析結果,你的內容創業模式做法如何?
  最糟的狀況是什麼?其他人會認為你瘋了;可能會瞧不起你;也可能會在你背後說閒話。
  最好的狀況是什麼?你實現了每一個夢想;你獲得成果,接著持續獲得成果,直到把所有成果都納入囊中。
  是時候換下守門員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