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1 獲客思維:以消費者為中心,用需求來驅動

  零售戰場風起雲湧,人人都想服務天下消費者。然而,能夠戰勝品牌的,一定不是另一個品牌;能夠留住消費者的,一定不是從前的思維。
  過去人們做生意、做專案,因為不懂得謀算,成功時糊里糊塗,失敗了也不知道原因,而那些靠運氣賺來的錢最終也會虧掉。這和上戰場打仗一樣,零售戰場,上兵伐謀,先勝後戰。
  你可能會說,你這套是屬於強者的兵法,那在現實中的弱者怎麼可能有壓倒性的優勢呢?一個創業者如何能立於不敗之地呢?這樣理解就有失偏頗了。這並不是強者的兵法,而是所有人的兵法。強者的優勢也只是區域性的,只不過他們懂得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而創業者如果什麼都沒有搞懂就一股腦衝上去,那肯定會失敗。正因如此,想要成功獲客,就要先弄清楚其中的底層邏輯,我們要從更新思維開始。
  第一,從商業思維到商戰思維 ;第二,從資源思維到消費者思維 ;第三,從先戰思維到先勝思維。
  有了好的思維,再有好的行為,自然會有好的結果。這三大思維是我們洞察消費者需求、成功獲客的關鍵思想,後面我們就是用這三大思維來指導我們的行為。

掌握三大獲客思維,服務消費者始於洞察消費者需求
  獲客,即獲得客戶,聽起來並不難理解,難的是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思維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以某3C大廠為例,透過多年對消費者的洞察研究,總結出了該廠的三大獲客思維。
  第一,3C大廠的商戰思維。
  回看他創造的商業奇蹟:
  一個看似不懂手機的公司,卻用手機產品顛覆了整個行業的格局;一個起初沒錢打廣告,後來卻做到了大家都熟知的品牌;一個成立沒有很多年的企業,成為世界500強……
  再來看他的生態鏈,無論是做手機還是其他產品,都同樣運用了三大思維的邏輯。
  在這家大廠進入延長線行業之前,市場上傳統的延長線外觀比較死板,安全性也不高。即便不是一潭死水,卻沒有一條鯰魚去攪動這個行業。
  那這間大廠是怎麼做的呢?
  他採用純銅材料製作延長線,外觀整體布局十分簡潔,再次讓消費者感受到了每一根線、每一個配件,甚至每一個螺絲的設計都兼顧到了消費者的體驗。
  他看似重新定義了一個非常普通又非常傳統的行業,但它卻在無形中拉攏了大量消費者,搶奪了市場。
  手機也是這樣,在他們剛進入手機市場時,身後要不是蘋果,不然就是仿冒機,中間缺乏一個高性價比段位的領導品牌。
  他的手機當時可以做到和各大品牌基本上同樣的配置,但那些品牌動輒四五千塊錢的價位,他可以賣得更便宜。這家廠商只不過是把傳統行業中曾經被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升維思維」,然後對競爭對手進行「降維打擊」。
  第二,他的消費者思維。
  一些廠商的倒閉並不是因為競爭品牌的出現,而是被消費者無情地拋棄。相反,這家廠商之所以能夠在群雄逐鹿甚至蘋果一家獨大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則是因為獲得了消費者的擁戴──他不是「我有」思維,而是「他要」思維,他能活下來也是源於把消費者思維徹底理解了。
  這家公司的老闆曾經在社群平臺上轉發了一篇關於自己做手機的初衷的媒體專訪,他表示自己在創立品牌以前就是手機發燒友,他用過的手機支數十分驚人,他所說的「用」是把自己當作消費者認真地去使用,不只是買來玩一玩。
  也正是因為這位老闆在使用過這麼多部手機後,身為消費者他都覺得體驗不是很好,不能令自己滿意,於是他才決定做手機。他說:我想找一個我自己喜歡做,也能做,自己覺得比較大的事情,所以我選擇做手機。
  那麼,問題來了:消費者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手機?
  其實,他試用這麼多手機的過程,也是研究消費者的過程,關於這個問題,沒有人比他這位超級消費者更有發言權。後來他的手機銷售額突破了千億。
  第三,他的先勝思維。
  歸結起來,這位老闆在創辦企業之前,早已把一切都想清楚,沒有了思維的弱點,才能高速奔跑,這是典型的先勝思維。他並不是先急於將手機做出來再想辦法賣給消費者,而是花了大把的時間去研究對手、研究消費者的需求,深度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痛點,也了解對手的弱點,把這些問題全部想清楚後,幫消費者做出真正高性價比的手機。
  創業維艱,抬頭看路,才是我們駛向遠方最有力的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