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 留住客戶:避免強勢推銷,學會進退有度
  推銷產品的同時,請一併推銷「你自己」。
  路邊,一位拿著傳單的銷售人員叫住了一位女士,對她說:
  「小姐,您好,想要健身嗎?我們公司現在推出了一款價格非常優惠的健身卡,一年××元,不限次數,健身游泳隨便玩,還有很多課程可以學習,非常划算,這是宣傳單,您可以看一下。」
  另一位銷售人員同樣叫住了一位女士,對她說:
  「小姐,您好,我知道這樣貿然打擾您實在是太沒禮貌了。但是如果您不是特別趕時間的話,是否願意了解一下我們今年最大的健身優惠活動?如果您聽完不感興趣的話可以隨時離開。」
  如果你是客戶,哪種說法讓你更願意停下腳步?我猜大部分人會傾向於第二種,除非他本身已有比較明確的健身需求。當然如果是這種已有需求的客戶,那銷售人員的說法對客戶的影響力其實比較有限,因為客戶本身就有一定的興趣。在這裡,我們主要針對的是一些中立的潛在客戶,或者需求不甚明確的客戶。
  那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的區別是什麼呢?
  第一種,讓人感覺這就是人們心中典型的「銷售人員」的形象──幾乎沒有過渡,單刀直入,直接開始介紹產品,極盡推銷之能事。即便他說得很吸引人,也難免會讓你本能地產生一種拒絕的衝動,因為你不想被他「纏住」。如果他的語速比較快,可能還會讓你有一種窒息感,想要趕緊逃離。
  但是第二種,銷售人員禮貌、克制,一開口就為自己的打擾行為而道歉,贏得第一波好感。關於產品的介紹沒有聒噪與資訊超載,贏得第二波好感。最後,為了抵消疑似推銷帶來的壓迫感,告訴客戶不感興趣可以離開,這就在暗示客戶,不是非得喜歡、非得認同、非得成交,卸掉客戶的壓力,贏得第三波好感。當然,這些感覺是交織在一起瞬間形成的。結果就是,客戶本能地停住腳步,想聽這個銷售人員接下來會說些什麼。
  我們從更深的層次來探討一下,為什麼第二種說法比第一種說法更能留住客戶呢?
  因為第一種說法只傳遞了「產品」的價值,而第二種說法同時傳遞了「人」和「產品」的價值。
  本質上,吸引客戶的核心特質有兩種,一種是人的特質,比如踏實可靠討人喜歡;另一種是產品的特質,比如多快好省經久耐用。第一種說法,只涉及一種特質,就是產品的特質。如果產品的特質恰好很吸引人,那就能成功,但是如果產品的特質沒能瞬間抓住客戶,便回天乏術。而第二種說法,同時涉及人的特質和產品的特質,話術的頭尾關注的是人的感受,中間鋪陳產品的特性,這就分散了風險,即,兩種特質都失效,才會失敗,但凡有一種特質吸引了客戶,就能成功。
  其實,如果你的產品足夠獨特、稀缺,只用產品的特質去吸引客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事實上,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以產品為主的銷售模式都是主流模式,也獲得過非常好的成果。
  但是,今天的市場跟過去的市場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過去的市場是賣方市場,產品比較匱乏,宣傳手段也非常有限,客戶沒有太多選擇,只要有一款產品能夠來到客戶眼前,就很容易引發關注和搶購潮,客戶甚至來不及去分辨這個產品是否真如賣家宣傳得那樣好,更不會去挑剔賣家信譽好不好、態度好不好。
  但是今天,我們已經進入徹底的買方市場,產品過剩,客戶購買任何一類產品都有無數選擇。而且,進入行動網路時代,人們獲取資訊的成本極低,任何一種看起來獨特、優質、便宜的產品,在網上一找都能找到大量同類品。因此,單單以產品去吸引客戶,就顯得乏力了很多,客戶對那些誇誇其談的宣傳廣告也呈現出了一種疲態,甚至免疫反應。
  而與產品力慢慢削弱的態勢相反,客戶對自己的購物感受卻越來越重視,比如在整個溝通的過程中是不是足夠舒服、被尊重,是不是有足夠的自主權,尤其是在需要一對一溝通的高價值單品的銷售過程中,這些軟性指標甚至左右了客戶的購買決策。這意味著人的特質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然,人和產品不是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銷售人員傳遞產品的特質的過程就是塑造自己人設的過程。而反向成交這套銷售流程之所以這麼管用,就是因為它從頭到尾的每一步、每一個方法技巧,都把人和產品有效地結合:注重人的真實感受,挖掘人的真實需求,尊重人的真實態度。所以,看到後面你會發現,用這套銷售方法,客戶通常更願意配合,因為你尊重他,或許也是他尊重你的開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