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讀者的話
追求低價,讓我們更迷失
本書點出了美國人愛撿便宜的後患無窮。
當市場上充斥著愈來愈多類似(甚至相同)的商品,價格便成了決勝負的關鍵,這時候價格愈低愈好。我很清楚這點,因為我就活在這樣的世界。我在路邊攤買過一只10美元的手錶,買回家後,有整整六星期的時間,每天都提心吊膽,擔心它下一秒鐘就會掛點。我也曾在標靶(Target)買過三件15美元的內衣褲,還在暢貨中心(outlet)買過大清倉拍賣的玻璃器皿。我在家清出一個地方,堆放從折扣商店(discount stores)採購回來的鑰匙鏈、手電筒、迷你工具箱,以及其他許許多多便宜到讓人無法抗拒的玩意兒。
對折扣商品的熱愛
我跟許多人一樣,每個月付完帳單後,口袋裡就沒剩幾個錢。但我這樣的行為又不能以不夠節儉來解釋。只是花個小錢買只戴兩個月就不能用的手錶,或是買個小榔頭「以備不時之需」,這樣難道不夠節儉嗎?我會為了每加侖汽油可便宜幾分錢,而多開一哩路去加油,但不會妄想多開段路就能找到掉落在人行道的幾分錢。所以,這無關節不節儉。對折扣商品的熱愛源於你內心更深層的東西。低價不僅是個結果,它本身就是個勝利,代表你從零售買賣的難解奧祕中,爭取到主控權。
只是,那種主控權絕大部分是錯覺。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低價」,其實結果都可想而知。從折扣商店買回來的內衣褲一放進烘乾機就縮水;小榔頭太小,根本無法釘釘子;手錶用不了多久就壞了。然而,那些便宜商品還是便宜得讓人難以抗拒。
我們明知那些便宜貨用不了多久,卻還是無法澆熄我們對它們的熱愛。我們還是會在感恩節過後的週五早上,迫不及待地從溫暖的被窩裡爬起來、趕著上街去採買,然後心甘情願的跟一大群採買民眾在店裡堆擠搶購。我們也依然會為了省小錢,而多花時間和汽油,大老遠跑去大賣場買尿布或可樂。我們會繼續將買來的便宜商品,堆在屋裡、車庫和租來的儲存室。然後很可能從此便忘了它們的存在。
從國家經濟的角度來看,我們認定薄利多銷的低價,既能提升生產力,而且能增加國民生產毛額(GNP)。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便宜商品的成長可為我們創造經濟繁榮,帶給我們工作機會,以及光明的未來。歷史上幾位重要的經濟學家和立法者也都支持這個論調。儘管有些消費者保護人士、工會組織和社會科學家提出異議,但在沃爾瑪(Wal-Mart)外面抗議的群眾很少有人敢公開挑戰這個主流觀念。在這個大家都想盡辦法振興經濟的時代,有哪個精英會去主張,低價不一定能帶來繁榮?
我並不是說這些精英該被歸咎。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都認為,「低價促銷」是再正當不過的事了。我個人很早就加入追求低價的行列,在大學時期我總是一次就買下一堆拉麵和糙米放著,只因為大量採購比較便宜。在超低價促銷的誘惑下,我還買過馬肉,幸好最後並沒有真的吃下肚。雖然我只買過一次馬肉,但在進行這次研究之前,我會為了買雞腿而貨比多家,平白浪費許多時間和汽油,還有對常用半價促銷以刺激消費者大量買進的商品,像是牛仔褲、男士襯衫、衛浴用品、手套、咖啡杯等等,我幾乎都沒錯過,而且從未好好反省。那時我最快樂的事之一,就是在週五晚上將車開進曼哈頓並停在不計時計費的停車場,免費停上一整個週末。
有個買鞋事件,促使我的改變。兩年前,我為了參加跨年晚宴,需要一雙長靴以搭配我在布魯明戴爾百貨(Bloomingdale’s)大減價時買的晚禮服(你很難想像我省下了多少錢)。我到住處附近的鞋店(一家小型的暢貨商店)逛了逛,那裡陳列出來的鞋子樣式都很普通,我問店員是否有特別一點的靴子,他隨即拿給我一雙義大利進口靴,這雙靴子看起來好極了,皮革光亮,穿起來又舒適,但價格遠超出我的預算。最後,我勉強買下中國進口的靴子,價格只有義大利進口靴的四分之一。這雙靴子鞋底厚重,穿起來很不舒服,晚宴過後就被我扔在櫃子裡,從此沒再穿過。在那個櫃子裡,堆滿了許多我不再穿戴的衣物,有的褪色了,有的變形了,這些戰利品在買下時都是我自認「十分划算的交易」,現在卻堆放在那兒,讓我感到十分羞愧。
定價合理的商品為何愈來愈少?
這個買鞋失誤,引發我對塞滿我家的所有便宜商品,包括手套、襪子、襯衫,以及各種「超低價」的小玩意兒,做了一番檢視。我買回來的這些便宜商品中,有多少是只用過一次,或根本沒用過,就被丟在一旁?我為什麼這麼做?我的行為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理性,該是我認真反省的時候了。同樣的,我也不理解,為什麼有合理定價的商品變得那麼少?絕大多數的消費品,要不是很便宜(像中國製的長靴),就是很貴(像義大利進口靴)。就在不久以前,那些價位居中又值得信賴的商品還是穩固我們經濟的基石,但現在它們都到哪裡去了?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為了找尋答案,我展開一段奇妙的長途旅程。我的訪談從瑞典內陸,到深入上海巷弄,再到洛杉磯的船塢,我跟心理學家、經濟學家、農夫、行銷人員、設計師、歷史學家、文化理論家、數學家、大型和小型零售業者進行深度對話。我花了兩年的時間,在一個主張欲望需要被充分滿足的消費世界裡奔波。這本書就是要你深入檢視這樣的消費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包括消費者和世界公民)。
低價為王
就像所有明智的旅程一樣,我的探索之旅是從回顧歷史開始。從大減價到貼上價格標籤,零售巨人華納美克(John Wanamaker)的許多創舉永久改變了我們的購物方式。同樣在購物史上扮演要角的,還有伍爾沃斯(Frank W. Woolworth)和法考夫(Eugene Ferkauf)。伍爾沃斯年幼時是個體弱多病的農場男孩,長大後卻建立了被稱為「商業大教堂」(Cathedral of Commerce)的伍爾沃斯大樓(譯注:1913年建造完成時,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而法考夫原本是個家電銷售員,日後創辦了非常成功的廉價連鎖商店柯維特(Korvettes)。而隨著科技發達與全球化發展,在市場上擁有權力的不再是製造業者和其員工,而是零售業巨人和它們的股東。
低價為王,而消費者也心甘情願地臣服。零售業者發明了購物手推車、電子條碼等,這些做法看似簡單,卻十分高明,業者的全方位服務變成半自助式服務,不僅如此,還可減少聘雇熟練員工,讓消費者承擔更多責任。歷經時日,價格成了消費者購物時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以義大利進口靴為例,它因為不能像中國製靴子那麼便宜,於是成了消費者眼中的奢侈品。低價改變了美國的人口分布,加速城市沒落,郊區興起。
在人口分布出現大變動的1960年代早期,數百個商家因為折扣怪獸逼近而結束營業。到了1970年代晚期,折扣戰已滲入各個商品市場,五金器具、玩具業和家具業都出現「品類殺手」(category killers),一半以上的零售連鎖店因此關門歇業。數百萬份工作機會就這麼從美國流向海外,因為美國的折扣商店急於抓住每一個廉價的海外貨源。結果造成商品價格崩跌、消費者債務快速增加,美國人將未來建立在分期付款計畫上。
上述這些跟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打從我們第一次在路邊賣檸檬水開始,絕大多數的人就了解到價格的重要了,價格決定你的生意好壞,牽動你的喜怒哀樂。哈佛商學院教授查爾曼(Gerald Zaltman)告訴我,「價格通常以數字來表示,但我們看待它時,卻往往流於主觀。」每個人對菜單上的價格反應不一,價格會影響你午餐吃什麼,以及你覺得這頓飯是否划算,你怎麼知道對A來說剛好的價位,B不會覺得太貴?
操弄價格,混淆我們的認知
神經科學家深入人腦,發現我們對便宜商品的強烈期待,會讓我們的神經系統變得很興奮!暗中操弄價格可以混淆我們的認知,遮蔽人腦中負責思考的部位,讓人顯現出動物本能,變得很衝動,並在錯誤的假設下,做出糟糕的決定!你可曾想過,只為了省幾塊錢而多開幾哩路,到遠一點的地方去買六瓶裝啤酒,到底划不划算,這趟路多花的汽油錢,你又怎麼算?你為什麼會去搶購從150美元大減價至50美元的襯衫,卻對原價50美元的同款襯衫無動於衷?你為什麼明明願意為某樣東西多付點錢,卻又見不得別人在打折時付的錢比你少?還有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你的衣物櫃裡總是塞滿不合腳的鞋子、顏色不對的襯衫?讀完本書後,你會知道科學可以解釋這一切。
暢貨購物中心是美國旅客最愛去的地方,因此快速成長的不只有零售業,還有旅遊業。在洛杉磯,我們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逛暢貨中心有可能像玩吃角子老虎一樣危險,如果你搞不清楚狀況的話,暢貨中心可說是危機四伏。在暢貨中心,所謂「名設計師」的項鍊、Levi Strauss的牛仔褲、Coach的包包,往往只是誘餌,是有名無實的名牌,但誰會去計較這些呢?而誤導我們去消費的,不只有暢貨中心,還有賣毯子、床墊、珠寶和用類似手段引誘我們上門搶購的商家。就連哈佛大學也會稀釋它的品牌價值,以利用人們愛貪便宜的心理。名牌一旦訂對價格,似乎就很少人會再去計較它內在是什麼了!
在低價世界,「設計」就代表品質。像Target、H & M、Zara便以消費者可接受的價格,提供消費者喜愛的式樣或風格。但這些商品真正的成本究竟是多少?我們造訪位於瑞典的IKEA,這家家具製造商聞名全球,它以專為低價商品而設計,以及降低成本的能力,經營得相當成功。這個經營策略的結果非常顯著,背後的意含也很深遠。
IKEA以大眾都付得起的低價位提供家具,也就
追求低價,讓我們更迷失
本書點出了美國人愛撿便宜的後患無窮。
當市場上充斥著愈來愈多類似(甚至相同)的商品,價格便成了決勝負的關鍵,這時候價格愈低愈好。我很清楚這點,因為我就活在這樣的世界。我在路邊攤買過一只10美元的手錶,買回家後,有整整六星期的時間,每天都提心吊膽,擔心它下一秒鐘就會掛點。我也曾在標靶(Target)買過三件15美元的內衣褲,還在暢貨中心(outlet)買過大清倉拍賣的玻璃器皿。我在家清出一個地方,堆放從折扣商店(discount stores)採購回來的鑰匙鏈、手電筒、迷你工具箱,以及其他許許多多便宜到讓人無法抗拒的玩意兒。
對折扣商品的熱愛
我跟許多人一樣,每個月付完帳單後,口袋裡就沒剩幾個錢。但我這樣的行為又不能以不夠節儉來解釋。只是花個小錢買只戴兩個月就不能用的手錶,或是買個小榔頭「以備不時之需」,這樣難道不夠節儉嗎?我會為了每加侖汽油可便宜幾分錢,而多開一哩路去加油,但不會妄想多開段路就能找到掉落在人行道的幾分錢。所以,這無關節不節儉。對折扣商品的熱愛源於你內心更深層的東西。低價不僅是個結果,它本身就是個勝利,代表你從零售買賣的難解奧祕中,爭取到主控權。
只是,那種主控權絕大部分是錯覺。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低價」,其實結果都可想而知。從折扣商店買回來的內衣褲一放進烘乾機就縮水;小榔頭太小,根本無法釘釘子;手錶用不了多久就壞了。然而,那些便宜商品還是便宜得讓人難以抗拒。
我們明知那些便宜貨用不了多久,卻還是無法澆熄我們對它們的熱愛。我們還是會在感恩節過後的週五早上,迫不及待地從溫暖的被窩裡爬起來、趕著上街去採買,然後心甘情願的跟一大群採買民眾在店裡堆擠搶購。我們也依然會為了省小錢,而多花時間和汽油,大老遠跑去大賣場買尿布或可樂。我們會繼續將買來的便宜商品,堆在屋裡、車庫和租來的儲存室。然後很可能從此便忘了它們的存在。
從國家經濟的角度來看,我們認定薄利多銷的低價,既能提升生產力,而且能增加國民生產毛額(GNP)。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便宜商品的成長可為我們創造經濟繁榮,帶給我們工作機會,以及光明的未來。歷史上幾位重要的經濟學家和立法者也都支持這個論調。儘管有些消費者保護人士、工會組織和社會科學家提出異議,但在沃爾瑪(Wal-Mart)外面抗議的群眾很少有人敢公開挑戰這個主流觀念。在這個大家都想盡辦法振興經濟的時代,有哪個精英會去主張,低價不一定能帶來繁榮?
我並不是說這些精英該被歸咎。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都認為,「低價促銷」是再正當不過的事了。我個人很早就加入追求低價的行列,在大學時期我總是一次就買下一堆拉麵和糙米放著,只因為大量採購比較便宜。在超低價促銷的誘惑下,我還買過馬肉,幸好最後並沒有真的吃下肚。雖然我只買過一次馬肉,但在進行這次研究之前,我會為了買雞腿而貨比多家,平白浪費許多時間和汽油,還有對常用半價促銷以刺激消費者大量買進的商品,像是牛仔褲、男士襯衫、衛浴用品、手套、咖啡杯等等,我幾乎都沒錯過,而且從未好好反省。那時我最快樂的事之一,就是在週五晚上將車開進曼哈頓並停在不計時計費的停車場,免費停上一整個週末。
有個買鞋事件,促使我的改變。兩年前,我為了參加跨年晚宴,需要一雙長靴以搭配我在布魯明戴爾百貨(Bloomingdale’s)大減價時買的晚禮服(你很難想像我省下了多少錢)。我到住處附近的鞋店(一家小型的暢貨商店)逛了逛,那裡陳列出來的鞋子樣式都很普通,我問店員是否有特別一點的靴子,他隨即拿給我一雙義大利進口靴,這雙靴子看起來好極了,皮革光亮,穿起來又舒適,但價格遠超出我的預算。最後,我勉強買下中國進口的靴子,價格只有義大利進口靴的四分之一。這雙靴子鞋底厚重,穿起來很不舒服,晚宴過後就被我扔在櫃子裡,從此沒再穿過。在那個櫃子裡,堆滿了許多我不再穿戴的衣物,有的褪色了,有的變形了,這些戰利品在買下時都是我自認「十分划算的交易」,現在卻堆放在那兒,讓我感到十分羞愧。
定價合理的商品為何愈來愈少?
這個買鞋失誤,引發我對塞滿我家的所有便宜商品,包括手套、襪子、襯衫,以及各種「超低價」的小玩意兒,做了一番檢視。我買回來的這些便宜商品中,有多少是只用過一次,或根本沒用過,就被丟在一旁?我為什麼這麼做?我的行為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理性,該是我認真反省的時候了。同樣的,我也不理解,為什麼有合理定價的商品變得那麼少?絕大多數的消費品,要不是很便宜(像中國製的長靴),就是很貴(像義大利進口靴)。就在不久以前,那些價位居中又值得信賴的商品還是穩固我們經濟的基石,但現在它們都到哪裡去了?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為了找尋答案,我展開一段奇妙的長途旅程。我的訪談從瑞典內陸,到深入上海巷弄,再到洛杉磯的船塢,我跟心理學家、經濟學家、農夫、行銷人員、設計師、歷史學家、文化理論家、數學家、大型和小型零售業者進行深度對話。我花了兩年的時間,在一個主張欲望需要被充分滿足的消費世界裡奔波。這本書就是要你深入檢視這樣的消費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包括消費者和世界公民)。
低價為王
就像所有明智的旅程一樣,我的探索之旅是從回顧歷史開始。從大減價到貼上價格標籤,零售巨人華納美克(John Wanamaker)的許多創舉永久改變了我們的購物方式。同樣在購物史上扮演要角的,還有伍爾沃斯(Frank W. Woolworth)和法考夫(Eugene Ferkauf)。伍爾沃斯年幼時是個體弱多病的農場男孩,長大後卻建立了被稱為「商業大教堂」(Cathedral of Commerce)的伍爾沃斯大樓(譯注:1913年建造完成時,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而法考夫原本是個家電銷售員,日後創辦了非常成功的廉價連鎖商店柯維特(Korvettes)。而隨著科技發達與全球化發展,在市場上擁有權力的不再是製造業者和其員工,而是零售業巨人和它們的股東。
低價為王,而消費者也心甘情願地臣服。零售業者發明了購物手推車、電子條碼等,這些做法看似簡單,卻十分高明,業者的全方位服務變成半自助式服務,不僅如此,還可減少聘雇熟練員工,讓消費者承擔更多責任。歷經時日,價格成了消費者購物時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以義大利進口靴為例,它因為不能像中國製靴子那麼便宜,於是成了消費者眼中的奢侈品。低價改變了美國的人口分布,加速城市沒落,郊區興起。
在人口分布出現大變動的1960年代早期,數百個商家因為折扣怪獸逼近而結束營業。到了1970年代晚期,折扣戰已滲入各個商品市場,五金器具、玩具業和家具業都出現「品類殺手」(category killers),一半以上的零售連鎖店因此關門歇業。數百萬份工作機會就這麼從美國流向海外,因為美國的折扣商店急於抓住每一個廉價的海外貨源。結果造成商品價格崩跌、消費者債務快速增加,美國人將未來建立在分期付款計畫上。
上述這些跟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打從我們第一次在路邊賣檸檬水開始,絕大多數的人就了解到價格的重要了,價格決定你的生意好壞,牽動你的喜怒哀樂。哈佛商學院教授查爾曼(Gerald Zaltman)告訴我,「價格通常以數字來表示,但我們看待它時,卻往往流於主觀。」每個人對菜單上的價格反應不一,價格會影響你午餐吃什麼,以及你覺得這頓飯是否划算,你怎麼知道對A來說剛好的價位,B不會覺得太貴?
操弄價格,混淆我們的認知
神經科學家深入人腦,發現我們對便宜商品的強烈期待,會讓我們的神經系統變得很興奮!暗中操弄價格可以混淆我們的認知,遮蔽人腦中負責思考的部位,讓人顯現出動物本能,變得很衝動,並在錯誤的假設下,做出糟糕的決定!你可曾想過,只為了省幾塊錢而多開幾哩路,到遠一點的地方去買六瓶裝啤酒,到底划不划算,這趟路多花的汽油錢,你又怎麼算?你為什麼會去搶購從150美元大減價至50美元的襯衫,卻對原價50美元的同款襯衫無動於衷?你為什麼明明願意為某樣東西多付點錢,卻又見不得別人在打折時付的錢比你少?還有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你的衣物櫃裡總是塞滿不合腳的鞋子、顏色不對的襯衫?讀完本書後,你會知道科學可以解釋這一切。
暢貨購物中心是美國旅客最愛去的地方,因此快速成長的不只有零售業,還有旅遊業。在洛杉磯,我們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逛暢貨中心有可能像玩吃角子老虎一樣危險,如果你搞不清楚狀況的話,暢貨中心可說是危機四伏。在暢貨中心,所謂「名設計師」的項鍊、Levi Strauss的牛仔褲、Coach的包包,往往只是誘餌,是有名無實的名牌,但誰會去計較這些呢?而誤導我們去消費的,不只有暢貨中心,還有賣毯子、床墊、珠寶和用類似手段引誘我們上門搶購的商家。就連哈佛大學也會稀釋它的品牌價值,以利用人們愛貪便宜的心理。名牌一旦訂對價格,似乎就很少人會再去計較它內在是什麼了!
在低價世界,「設計」就代表品質。像Target、H & M、Zara便以消費者可接受的價格,提供消費者喜愛的式樣或風格。但這些商品真正的成本究竟是多少?我們造訪位於瑞典的IKEA,這家家具製造商聞名全球,它以專為低價商品而設計,以及降低成本的能力,經營得相當成功。這個經營策略的結果非常顯著,背後的意含也很深遠。
IKEA以大眾都付得起的低價位提供家具,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