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我們看1914 年9 月《中華小說界》雜誌刊出一幅題為〈世界將來之偉人〉的圖片,圖案是中心一小圓,週邊一大圓。小圓中一中國男孩,外圈十二小圓各有一小孩,分別標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十二國名。《中華小說界》由中華書局創辦、沈瓶庵等人編輯。以兒童代表世界未來是個俗套,是梁啟超(1873-1929)的〈少年中國說〉的迴響,但其所悲歎的「老大帝國」已成歷史,中國小孩被置於世界中心,具想像色彩,但出現在民國成立後不久,則代表了由於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千年帝制而成為「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信心與自豪。
這或可說是一種大眾娛樂幻象,但它表達出一種心態,與該雜誌〈發刊詞〉中「精神自奮,有高尚之理想」的宗旨是一致的。這與彌漫於晚清時期面臨列強瓜分的「亡國奴」心態大不相同,與魯迅(1881-1936)所深惡痛絕的「麻木」的「國民性」也大異其趣。《中華小說界》上另有「各國美人圖」,分別是義大利、英國、中國和日本四張美女圖,也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意思。當時社會上流行自由戀愛,文藝雜誌常常刊登西洋男女浪漫戀愛的圖像來作示範,也常常把中國人的愛情圖並置在一起,如1915 年4 月《眉語》雜誌的「憐儂」、「愛我」四幅圖,這麼中西合璧也是提高自信的一種文化表徵策略。
這或可說是一種大眾娛樂幻象,但它表達出一種心態,與該雜誌〈發刊詞〉中「精神自奮,有高尚之理想」的宗旨是一致的。這與彌漫於晚清時期面臨列強瓜分的「亡國奴」心態大不相同,與魯迅(1881-1936)所深惡痛絕的「麻木」的「國民性」也大異其趣。《中華小說界》上另有「各國美人圖」,分別是義大利、英國、中國和日本四張美女圖,也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意思。當時社會上流行自由戀愛,文藝雜誌常常刊登西洋男女浪漫戀愛的圖像來作示範,也常常把中國人的愛情圖並置在一起,如1915 年4 月《眉語》雜誌的「憐儂」、「愛我」四幅圖,這麼中西合璧也是提高自信的一種文化表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