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誰該生呢?
「像您這樣的女性,」石醫師正視著媽媽,「為什麼不多生幾個?」
媽媽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我我我……我已經三十八歲了……」
「三十八歲算什麼。」醫生很誠懇地說著:「您有能力撫養孩子,您有時間和智慧培養孩子……您這樣的婦女不多生幾個孩子,誰該生呢?」
十年前讀到這段話時,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現在自己剛好也有了兩個孩子,卻突然發覺——這這這……這醫生的話,不是在對著我說嗎?
這是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描述當她懷第二胎做例行產檢,要求醫生之後為她結紮的對話。第一次看這本書時,當時自己生了孩子沒有,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好喜歡她字裡行間關於孩子的種種。不久前,這本書剛好重新發行,十年後再買來讀一次,好看不減當年。
這樣的心有戚戚,可能與心裡偷偷冒起的「歹念」有關——因為,我想再生一個孩子。這會不會是上帝的旨意,讓我在此時與此書相遇呢?於是,我馬上跑去找另一半,施展孫子兵法的「以退為進」,說:
「先生,先生,你要不要結紮?」
「沒事幹嘛結紮?」突如其來的手術,沒人喜歡。
「好,你既然不要結紮,那我們就——再生個孩子吧。」媽媽面帶微笑,刻意營造歡樂氣氛。
我愛孩子,我好愛孩子。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天真可愛卻沒有因而減少一絲絲。但是,孩子毫不留情地長大讓我害怕——害怕人生最幸福美好的時光,就要漸漸離我而去。為了捉住幸福,生個孩子,似乎是唯一而切實際的方法。
先生聽到「生孩子」,更害怕,馬上躲進廁所避難。這時,一旁不明究裡的女兒聽到了我倆的對話,根本弄不清「結紮」是什麼,卻尾隨爸爸猛敲廁所的門,喊道:
「爸爸,沒關係,先『生』再『結』,先生再結嘛。」
這下換我不懂了,她不是已經有弟弟了嗎?「為什麼還希望媽媽再生個弟弟或妹妹呢?」我禁不住好奇地問女兒,難不成他們真的這麼友愛啊?
「因為……因為你都不讓我養小狗。」
「那如果,媽媽讓你養隻小狗呢,還需要生小孩嗎?」媽媽不死心地追問。
「當然……就不用了。」
哦。老天。小孩的意見,還真的不能當真,不然生出來要往哪兒放啊。
當猶豫不決,不知「是否該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該諮詢誰好呢?
公婆?肯定會說好,說不定你們早已被明示加暗示無數次了。沒懷孕之前,沒有人會笨到自己去說:「我準備生孩子了。」嫌生活壓力太少嗎?
問自己的爸媽?聽到朋友們的經驗,倒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娘家的爸媽反對女兒多生孩子,甚至倒過頭來勸女兒別生了。
「反正生了也不是姓我們家的姓。」這是連續劇的台詞,但現實生活中也不難聽到。再追究更深層的意思,多半是父母知道女兒的另一半,在生養孩子方面,除了上班賺錢,其他的一概幫不上忙。如果女兒又是職業婦女,多生孩子豈不是要累死自己的寶貝嗎?不捨得,所以不贊成。
我在考慮要不要生第三個孩子時,也隨口諮詢了父親的意見。「兩個就夠了。這兩個孩子好好培養,會有出息的。」或許父親已經八十多歲,眼睛又不好,對於含飴弄孫之事,已到了另一個境界。
倒是母親答得爽快:「好啊。」而且語帶興奮,好像她要幫我生似的。但是,才下一秒鐘,她又改變主意,「不要好了,現在生算是高齡產婦,太危險了。」我馬上不甘示弱地反駁,「林青霞四十一歲才生第一胎,而且還連生兩個……」我猜,林青霞的勇氣,在鼓勵高齡產婦這件事上,絕對有跨世紀的貢獻。
要不要生第二個孩子?最常被父母諮詢的對象,就是在你身邊那個半大不小的第一個孩子。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問過獨生子女這個問題:「媽媽再幫你生個弟弟或妹妹,好不好?」或是「你喜歡弟弟還是妹妹呢?」
不想生的,隨口問問;猶豫想生的,問得認真。
我建議,傾向再生一個孩子的父母,別問身邊的孩子。萬一給的答案是「我不要弟弟妹妹」呢?那你不是自找麻煩嘛。
而傾向不再生的父母,更不要去問孩子,萬一孩子說的是:「好想要一個弟弟妹妹。」那你不也是沒事找事做。小小孩弄不清父母只是隨口問問,卻以為自己也可以在這件事情上作主。如果當你大腹便便,旁邊卻有個小孩沒事跟你喊不要生;或是根本生不了,卻有個人整天嚷著要小嬰兒,你看這該如何是好。
生養孩子這件大事,除了夫妻雙方,基本上沒人可諮詢。或許,先別因為一時的困頓而急著做出決定。想像一下未來,把時間拉長來看,答案可能更清楚——
從結婚到往後的五十年,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七十歲⋯⋯
當你和另一半想起家裡的孩子,你希望浮出腦海的景象,是幾個孩子呢?
生不生孩子,問誰也沒用,最該問的人是——自己。
生兩個,比生一個輕鬆
不要說你是為了老大而生老二,這樣的理由太沈重,這是為了你自己的幸福,不光是為了孩子。
你別以為,我是為了要說服你生兩個孩子,才這麼說的。
絕不是。這是我內心的強烈感受。而且當孩子還小時,我並不知道這個事實。
我相信,很多父母也是不知道的,以為生一個就累得人仰馬翻,那兩個還得了?其實你有所不知——生兩個,比生一個輕鬆。
人生何其短,生兩個孩子的辛苦只在頭幾年,這段時間確實讓縱有三頭六臂的父母都應付不來,以身心俱疲來形容,絕不為過。我指的輕鬆,不是身體上的、也不是經濟上的,這些我管不了。每個人的日子要怎麼過,物質要有多少才能滿足,只是存乎一心。
我指的輕鬆是「心理上的」。
即使父母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當獨生子女長大到需要同伴和玩伴時,填補這個空缺,是不是就變成父母的責任?
然而,這項任務是很難由父母的角色來完成的。
在獨生子女長大成人、展翅飛翔之前,做父母的在心理上,會不會一直背負著這份不輕鬆的感覺呢?
這份感覺或許可以被忽視,但它確實存在。
如果你打算只生一個孩子,請做一下自我檢視:可不可以將這份感覺從心中拔除,然後坦然面對?如果不能,那麼生不生老二,就確實是需要三思的問題了。不光是為了孩子,也關乎父母自己的感受。
殊不見現代父母拉著孩子東奔西跑,汲汲想要彌補孩子生活中的空檔,就是深怕孩子無聊寂寞。否則家裡四隻大眼對上兩個小眼,父母怎麼輕鬆得起來呢?
不說別的,就光說我喜歡午後小睡一下這件事吧。週末的早上,我們一家習慣去爬山健行走走路,運動加上曬了太陽,過了中午,我和先生倒頭就睡,真是享受。可是,孩子是不用午睡的動物。即使他們大了點——六歲好了,沒有獨處的安全顧忌,當我和先生倒頭就睡的時候,如果我心裡知道,只有孩子一個人在房門外,想說話,沒人回答,想玩遊戲,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我心裡會沒有一絲絲歉疚感嗎?能睡得安心嗎?
然而,如果媽媽知道,兩個孩子在外面玩得多麼滿足、多麼快樂,她可以睡得更香,她的心是全然放鬆的。(當然玩到吵起來或打起來,是必然的例外。)
生一個孩子,表面上是輕鬆。
事實上,父母沒能給孩子一個伴的不輕鬆感,卻是無所不在的。
即使孩子漸漸長大,這種感覺都可能如影隨形,盤旋在獨生子女父母的心中,冷不防就會跳出來——給你一掌。
◎
偶而在週末午後,我和先生喜歡兩個人出去吃飯、看電影、逛逛街,這是一種夫妻獨處的甜蜜享受。但是老實說,我和先生都是那種「放不開孩子型」的父母,一顆心想要陪著孩子,另一顆心又想自己溜達溜達,於是折衷將孩子留給祖父母,老的高興含飴弄孫,小的也喜歡被寵愛。可是,我們倆都心照不宣地有著一絲絲歉疚感,因為孩子總是偏好黏著父母,所以我們每次拋下他們時,只好說:「爸爸要去辦公室,小孩不能跟。」(我倒是一直很質疑——他們怎麼從來不問:「為什麼媽媽可以去?」)
如果換成家裡「只有一個孩子」,你覺得我們能生得出勇氣、捨得下孩子,而獨自出門去嗎?
還有更多的時候,大人的活動,其實孩子一點興趣也沒有,什麼吃飯、什麼逛街、什麼採買⋯⋯但父母非得拖著孩子一起去,不然你留他一人在家多寂寞。
常常,姊弟倆玩得正高興時,「爸爸媽媽要去大賣場買東西,你們要不要去?」
「不要,我們要在家裡玩。」
看,多好!孩子高興,父母輕鬆。
父母身邊時時刻刻掛個孩子,有人連睡覺都要同一個房間,不會很讓人捉狂嗎?
如果夫妻雙方都是有工作的上班族,這份心裡的不輕鬆感一定更難、更重。
有位媽媽朋友,在外商銀行身居要職,常到海外出差。有回到了歐洲,大半夜睡得正香,忽然接到剛放學的六歲獨生女兒打的電話,哭訴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孩子說著說著,原本該負責安慰孩子的媽媽,無能為力之際,竟悲從中來,在電話裡就嚎啕大哭了起來。(不知道孩子會不會疑惑:「媽媽又沒被欺負,哭個什麼勁?」)這樣的父母,在孩子獨立離家前怎麼輕鬆得起來呢?
◎
只生一個孩子的父母,當初可能是這樣想的:熬過最難的前兩年,就輕鬆了,所以不敢再經歷一次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
其實他們不知道,身體的不輕鬆是餵奶換尿布的跟前跟後。之後呢?
你就要開始去應付孩子的玩樂需求——扮家家酒、拼拼圖、堆樂高積木、下棋、騎車、捉蟲……,還有一堆天方夜譚的胡言亂語。以下是一位讀者的來信,不知道如果時光倒流,他們會願意多生個孩子來看看嗎?
只生一個女兒很高興,因為到她這麼大,還可以讓我撒嬌。每次出去玩,也很輕鬆,因為兩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孩,綽綽有餘。
但是,她現在九歲了,當全家三人出去玩時,就覺得有點浪費人力,因為,很多方面她都可以自己來,不用大人亦步亦趨,反而變成兩個大人卻常常要裝小孩,陪她玩孩子的遊樂設施和遊戲。我們只好想,就是沒生弟妹陪她玩,我們兩老只好認「陪」一輩子囉。
我要說的,不是父母想擺脫陪孩子的責任,而是孩子之間的活動,明明應該由手足去完成,才符合自然原則嘛。
可是你沒幫他生個手足,自己只好照單全收。這樣輕鬆嗎?簡直累壞了,而且還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只生一個孩子,一點便宜也沒占到。
生一個也是累,生兩個也是累。
五年,只要撐過五年,一切否極泰來。
當我熬過了艱苦期,等到孩子可以互相作伴時,不論他們是一起玩、還是一起吵架,都叫「作伴」。
有時候光是看著、聽著他們姊弟倆的互動,心裡就會油然地生出一種「好輕鬆、好安慰」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所不能體會的,但它著實美好。我希望你也可以享受到。
有人會以過來人的經驗說:「手足之情在長大成家之後就淡了。」我並不反對這樣的說法。
現代人要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和家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哪還有力氣在成家立業之後,特地花時間來維繫手足之情呢?(可是換個角度想,所謂的手足之情,就是不需要維護、也不會改變的東西。)
通常,孩子的未來我不去多想。
我只管孩子的現在。
孩子的童年只有短短的十幾載,我一刻也不想放過。
等到那一天,熬過了把屎把尿的日子,我常常光是看著孩子的臉龐,心裡都會浮現輕鬆與安慰的感覺。
不要說你是為了老大而生老二,這樣的理由太沈重。這是為了你自己的幸福,不光是為了孩子。
用現在的三年換未來的三十年,「先苦後樂」,咬咬牙就過了。
希望你有機會和機緣,遇上那份美好的感覺。
助姊姊為快樂之本
晚上九點,準時將孩子送上床。
當時,我好累,昨夜晚睡,接著又寫了一整天的東西,剛好先生出差不必等門,所以媽媽也跳上床,準備看看書就要睡覺。
不到五分鐘,房門開了。弟弟笑臉盈盈,二話不說跳上來,用雙手環抱著我的脖子,溫柔地說(聲音甜美,姿勢含情脈脈,如果有攝影機,馬上就可以開拍連續劇):「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不知從何時開始,也不知他是不是背著我偷偷報名上過卡內基的說話課——有求於人時,要先說好聽的話,接著再說些無關緊要的話,才可以切入主題:「我可不可以問你一件事?」而且問法要迂迴,最後再補上一句:「要等我全部說完,才可以說好或不好哦。」
父母常常太心急、又沒耐心,不等孩子把話全都說完,就下結論。(我看該上課的是父母。)孩子很不喜歡父母這樣的態度。
「好,什麼事?」媽媽馬上在心裡提醒自己,要傾聽、要有耐心。
「姊姊說她肚子餓,現在可不可以吃麵包?」
孩子知道媽媽嚴守每天的關燈睡覺時間,只要遲了,媽媽的狂牛症就會發作。讓孩子睡飽有多重要啊!曾經看過一個歐洲記者對台灣的觀察報導,其中說道:「台灣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晚睡覺的。」睡眠夠不夠,攸關著孩子的一切,健康、功課、食慾、專心、學習力、人際關係⋯⋯總括一句話就是:孩子的什麼事,都可能與睡眠有關。這些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不可度量的,所以我是那種寧願孩子少讀書而多睡覺的媽媽。
孩子心裡清楚,過了上床時間,還敢跟媽媽喊肚子餓,吃完後又要耗時的再刷一次牙,這要是沒處理好,可是會讓媽媽暴跳如雷的。
「好。」這次媽媽爽快答應,可見之前的甜言蜜語還是有用。
其實我也是看個案處理,因為當天晚飯吃的比平常早,大概五點吧。媽媽也了解孩子,姊姊要不是真的肚子餓得咕咕叫,也不會為了吃上兩片土司,願意再經歷一次刷牙的麻煩。
喜孜孜的弟弟跳下床,出房門時對我使了個眼色,然後故意很大聲地說:「哦,不行喔,好吧——」
聲音哀淒而絕望,他想先愚弄姊姊一下,再給她一個勝利的驚喜。
「你又不能吃,幹嘛來幫姊姊問?」我好奇地追問兒子。
孩子很守分際,不因為姊姊有,他就可以要。當然兒子也可以說他肚子餓,但除非他真的餓,不然他不會信口開河。
「我知道,可是姊姊會給我禮物。」
「真的?」
「沒有啦。騙你的。」然後,報以我一個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神情。
兩分鐘後,我不厭其煩地追到他們的房門口,用「已經給你們通融了,別想討價還價」的語氣說:「十分鐘內吃完,包括刷牙。」
媽媽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提醒。
這時,看見姊姊已經拿著兩片土司在啃,瞥見弟弟口中也鼓鼓的——是一顆冰塊。真是知道變通啊,不能吃東西,但是含顆冰塊可以不用刷牙,也比眼巴巴地看人吃要好吧。
手足之間不求回報的慷慨,是人格中感性基因的萌芽。
助人為快樂之本,原來是不分年齡大小的。
愛說話與不專心
你家的孩子有足夠的說話對象嗎?全家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會不會太沈重了些?
再次強調,這本書是要寫給猶豫不決,不知道要不要生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們看的。我的動機單純而易於了解:想提醒父母們,不要只因為一時的困頓,而決定只生一個孩子。
出於什麼原因,如果你不可能再生第二個孩子,請不要看這本書。因為我以下的話,可能會傷了你的心。但也請不小心看到的人體諒,我只是具體寫出我的經驗,以便讓一件事情能以不同的面貌來呈現。
至於你的孩子是不是這樣,別人怎麼想不重要,你自己怎麼想才重要。
兩年前,和孩子國小低年級的導師聊天,她說出了一項只有老師才可能知道的觀察結果。一向只帶一年級新生的她說:「剛開學時,不認識任何一個孩子,但是你去看看那些愛說話與不專心的,再回頭去翻翻他們的學籍資料,要以獨生子女的比例居多。」
為什麼?「在家裡沒有說話對象呀。一遇到機會當然就拚命說囉。」老師答得簡單明瞭,我聽得為之黯然。
「那……不專心與獨生子女又有何關連?」我不是很服氣。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裡,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只放在一個孩子身上,常常老師在學校才教ㄅㄆㄇ,家裡就已經教國字;老師才開始教加減,家裡的進度已經到乘除。上課前就把老師要教的都先學了(這是很多人認為的「贏在起跑點」),上課時怎麼專心得起來呢?
歐美國家有個觀念,我很贊同——「不要預習」。這對中國父母而言,簡直是天打雷劈的說法。
看電影前,你會想先知道劇情嗎?
學習就是探索,少了驚奇,就少了樂趣。
◎
認識一個上小學的獨生子,每天放學到安親班學才藝加寫功課,回到家總是天黑了。這時工作也累了一整天的媽媽,還是很「認真」地逐一檢查孩子已完成的功課,不滿意就要求重寫。在大家都累了、早該休息的情況下,母子之間常常上演的戲碼就是——媽媽怒氣沖天,孩子含淚低頭。應該享受童年最美好的時光,卻每天過著這樣乏善可陳的無趣日子,難怪現在大學生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已經到引起重視的地步。
如果,如果這位媽媽多生幾個孩子呢?你想家裡的氣氛會不會祥和許多?
因為媽媽「盯人的總時間」是固定的,盯了老大,老二就可以逃過一劫;盯了老二,老大就可以喘口氣。(以上的『盯』字,也可以改成『罵』字唸唸看。)
「我想生兩個孩子,是擔心獨生子女個性會不會太孤僻,或是養出嬌縱怪物?」有媽媽這樣問道。
「為什麼每次和朋友吵嘴,就要說獨生子女比較自我?」這是一位已成年獨生女發出的不平之鳴。
社會的眼光向來對獨生子女存有疑慮,我倒是一點也不贊同這些說法。問題的取決點不在於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關鍵是父母。
孤獨的人,不見得孤僻。寂寞的孩子,一樣可以有樂觀開朗的良好個性,只是成長過程缺乏同伴罷了。孤僻的個性,也大有可能在很多手足的家庭裡發展出來。「不自我、能分享」也是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學習的事。決定性格的因素很多,父母的教養態度才是關鍵。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
相對的,愛說話與不專心,成因也不會只有一個。我只是想藉著老師的觀察提醒大家:孩子有足夠的說話對象嗎?全家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會不會太沈重了些?
有位精神科醫師說,臨床上常見有適應困難的孩子,並不是獨生子女,而是生了幾個女兒之後,好不容易盼來的獨子。這種有很多姊姊的么兒,比獨生子女更容易受到溺愛,出現適應困難的比例也更高。
所以,問題的癥結,又回到了父母的教養態度囉。
叫我好了
孩子在香港讀的是以英文為主的學校,所以中文的學習,媽媽就得一肩扛起。剛開始的「磨合期」,即使媽媽心裡知道,不該發生這樣不明智的事,每天還是免不了要和老大來一場中文功課的討價還價拉鋸戰。
有一天,她又拖拖拉拉不肯寫中文,當場我就把她罵回桌上寫功課。家裡沒有電視機的客廳,就像一個小型的圖書館,媽媽左邊寫東西、弟弟右邊看書畫圖、姊姊中間寫功課做報告,共處一室,和平相處。當老大坐回桌邊不到一分鐘,我突然想到一件急事要問她,於是喊了她一聲。
哦,糟了,這一喊非同小可,只見她剛才被罵的怨氣未消,這下逮到機會還不給媽媽來一記回馬槍?她馬上用我剛剛罵她的語氣和強度,大喊:
「幹嘛叫我?你打擾我做功課耶,你是在浪費我的時間,知不知道啊?」
媽媽突然被罵,一時語塞,想不出該如何把話接下去,弟弟說時遲那時快,趕忙出口相應,他可能想用小我的力量阻止戰爭爆發:
「媽媽,那——你叫我好了,叫我好了。」
「叫你幹嘛?如果我是要問姊姊這個月的那個來了沒呢。」
孩子,有時是家庭氣氛最好的潤滑劑。
「像您這樣的女性,」石醫師正視著媽媽,「為什麼不多生幾個?」
媽媽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我我我……我已經三十八歲了……」
「三十八歲算什麼。」醫生很誠懇地說著:「您有能力撫養孩子,您有時間和智慧培養孩子……您這樣的婦女不多生幾個孩子,誰該生呢?」
十年前讀到這段話時,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現在自己剛好也有了兩個孩子,卻突然發覺——這這這……這醫生的話,不是在對著我說嗎?
這是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描述當她懷第二胎做例行產檢,要求醫生之後為她結紮的對話。第一次看這本書時,當時自己生了孩子沒有,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好喜歡她字裡行間關於孩子的種種。不久前,這本書剛好重新發行,十年後再買來讀一次,好看不減當年。
這樣的心有戚戚,可能與心裡偷偷冒起的「歹念」有關——因為,我想再生一個孩子。這會不會是上帝的旨意,讓我在此時與此書相遇呢?於是,我馬上跑去找另一半,施展孫子兵法的「以退為進」,說:
「先生,先生,你要不要結紮?」
「沒事幹嘛結紮?」突如其來的手術,沒人喜歡。
「好,你既然不要結紮,那我們就——再生個孩子吧。」媽媽面帶微笑,刻意營造歡樂氣氛。
我愛孩子,我好愛孩子。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天真可愛卻沒有因而減少一絲絲。但是,孩子毫不留情地長大讓我害怕——害怕人生最幸福美好的時光,就要漸漸離我而去。為了捉住幸福,生個孩子,似乎是唯一而切實際的方法。
先生聽到「生孩子」,更害怕,馬上躲進廁所避難。這時,一旁不明究裡的女兒聽到了我倆的對話,根本弄不清「結紮」是什麼,卻尾隨爸爸猛敲廁所的門,喊道:
「爸爸,沒關係,先『生』再『結』,先生再結嘛。」
這下換我不懂了,她不是已經有弟弟了嗎?「為什麼還希望媽媽再生個弟弟或妹妹呢?」我禁不住好奇地問女兒,難不成他們真的這麼友愛啊?
「因為……因為你都不讓我養小狗。」
「那如果,媽媽讓你養隻小狗呢,還需要生小孩嗎?」媽媽不死心地追問。
「當然……就不用了。」
哦。老天。小孩的意見,還真的不能當真,不然生出來要往哪兒放啊。
當猶豫不決,不知「是否該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該諮詢誰好呢?
公婆?肯定會說好,說不定你們早已被明示加暗示無數次了。沒懷孕之前,沒有人會笨到自己去說:「我準備生孩子了。」嫌生活壓力太少嗎?
問自己的爸媽?聽到朋友們的經驗,倒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娘家的爸媽反對女兒多生孩子,甚至倒過頭來勸女兒別生了。
「反正生了也不是姓我們家的姓。」這是連續劇的台詞,但現實生活中也不難聽到。再追究更深層的意思,多半是父母知道女兒的另一半,在生養孩子方面,除了上班賺錢,其他的一概幫不上忙。如果女兒又是職業婦女,多生孩子豈不是要累死自己的寶貝嗎?不捨得,所以不贊成。
我在考慮要不要生第三個孩子時,也隨口諮詢了父親的意見。「兩個就夠了。這兩個孩子好好培養,會有出息的。」或許父親已經八十多歲,眼睛又不好,對於含飴弄孫之事,已到了另一個境界。
倒是母親答得爽快:「好啊。」而且語帶興奮,好像她要幫我生似的。但是,才下一秒鐘,她又改變主意,「不要好了,現在生算是高齡產婦,太危險了。」我馬上不甘示弱地反駁,「林青霞四十一歲才生第一胎,而且還連生兩個……」我猜,林青霞的勇氣,在鼓勵高齡產婦這件事上,絕對有跨世紀的貢獻。
要不要生第二個孩子?最常被父母諮詢的對象,就是在你身邊那個半大不小的第一個孩子。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問過獨生子女這個問題:「媽媽再幫你生個弟弟或妹妹,好不好?」或是「你喜歡弟弟還是妹妹呢?」
不想生的,隨口問問;猶豫想生的,問得認真。
我建議,傾向再生一個孩子的父母,別問身邊的孩子。萬一給的答案是「我不要弟弟妹妹」呢?那你不是自找麻煩嘛。
而傾向不再生的父母,更不要去問孩子,萬一孩子說的是:「好想要一個弟弟妹妹。」那你不也是沒事找事做。小小孩弄不清父母只是隨口問問,卻以為自己也可以在這件事情上作主。如果當你大腹便便,旁邊卻有個小孩沒事跟你喊不要生;或是根本生不了,卻有個人整天嚷著要小嬰兒,你看這該如何是好。
生養孩子這件大事,除了夫妻雙方,基本上沒人可諮詢。或許,先別因為一時的困頓而急著做出決定。想像一下未來,把時間拉長來看,答案可能更清楚——
從結婚到往後的五十年,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七十歲⋯⋯
當你和另一半想起家裡的孩子,你希望浮出腦海的景象,是幾個孩子呢?
生不生孩子,問誰也沒用,最該問的人是——自己。
生兩個,比生一個輕鬆
不要說你是為了老大而生老二,這樣的理由太沈重,這是為了你自己的幸福,不光是為了孩子。
你別以為,我是為了要說服你生兩個孩子,才這麼說的。
絕不是。這是我內心的強烈感受。而且當孩子還小時,我並不知道這個事實。
我相信,很多父母也是不知道的,以為生一個就累得人仰馬翻,那兩個還得了?其實你有所不知——生兩個,比生一個輕鬆。
人生何其短,生兩個孩子的辛苦只在頭幾年,這段時間確實讓縱有三頭六臂的父母都應付不來,以身心俱疲來形容,絕不為過。我指的輕鬆,不是身體上的、也不是經濟上的,這些我管不了。每個人的日子要怎麼過,物質要有多少才能滿足,只是存乎一心。
我指的輕鬆是「心理上的」。
即使父母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當獨生子女長大到需要同伴和玩伴時,填補這個空缺,是不是就變成父母的責任?
然而,這項任務是很難由父母的角色來完成的。
在獨生子女長大成人、展翅飛翔之前,做父母的在心理上,會不會一直背負著這份不輕鬆的感覺呢?
這份感覺或許可以被忽視,但它確實存在。
如果你打算只生一個孩子,請做一下自我檢視:可不可以將這份感覺從心中拔除,然後坦然面對?如果不能,那麼生不生老二,就確實是需要三思的問題了。不光是為了孩子,也關乎父母自己的感受。
殊不見現代父母拉著孩子東奔西跑,汲汲想要彌補孩子生活中的空檔,就是深怕孩子無聊寂寞。否則家裡四隻大眼對上兩個小眼,父母怎麼輕鬆得起來呢?
不說別的,就光說我喜歡午後小睡一下這件事吧。週末的早上,我們一家習慣去爬山健行走走路,運動加上曬了太陽,過了中午,我和先生倒頭就睡,真是享受。可是,孩子是不用午睡的動物。即使他們大了點——六歲好了,沒有獨處的安全顧忌,當我和先生倒頭就睡的時候,如果我心裡知道,只有孩子一個人在房門外,想說話,沒人回答,想玩遊戲,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我心裡會沒有一絲絲歉疚感嗎?能睡得安心嗎?
然而,如果媽媽知道,兩個孩子在外面玩得多麼滿足、多麼快樂,她可以睡得更香,她的心是全然放鬆的。(當然玩到吵起來或打起來,是必然的例外。)
生一個孩子,表面上是輕鬆。
事實上,父母沒能給孩子一個伴的不輕鬆感,卻是無所不在的。
即使孩子漸漸長大,這種感覺都可能如影隨形,盤旋在獨生子女父母的心中,冷不防就會跳出來——給你一掌。
◎
偶而在週末午後,我和先生喜歡兩個人出去吃飯、看電影、逛逛街,這是一種夫妻獨處的甜蜜享受。但是老實說,我和先生都是那種「放不開孩子型」的父母,一顆心想要陪著孩子,另一顆心又想自己溜達溜達,於是折衷將孩子留給祖父母,老的高興含飴弄孫,小的也喜歡被寵愛。可是,我們倆都心照不宣地有著一絲絲歉疚感,因為孩子總是偏好黏著父母,所以我們每次拋下他們時,只好說:「爸爸要去辦公室,小孩不能跟。」(我倒是一直很質疑——他們怎麼從來不問:「為什麼媽媽可以去?」)
如果換成家裡「只有一個孩子」,你覺得我們能生得出勇氣、捨得下孩子,而獨自出門去嗎?
還有更多的時候,大人的活動,其實孩子一點興趣也沒有,什麼吃飯、什麼逛街、什麼採買⋯⋯但父母非得拖著孩子一起去,不然你留他一人在家多寂寞。
常常,姊弟倆玩得正高興時,「爸爸媽媽要去大賣場買東西,你們要不要去?」
「不要,我們要在家裡玩。」
看,多好!孩子高興,父母輕鬆。
父母身邊時時刻刻掛個孩子,有人連睡覺都要同一個房間,不會很讓人捉狂嗎?
如果夫妻雙方都是有工作的上班族,這份心裡的不輕鬆感一定更難、更重。
有位媽媽朋友,在外商銀行身居要職,常到海外出差。有回到了歐洲,大半夜睡得正香,忽然接到剛放學的六歲獨生女兒打的電話,哭訴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孩子說著說著,原本該負責安慰孩子的媽媽,無能為力之際,竟悲從中來,在電話裡就嚎啕大哭了起來。(不知道孩子會不會疑惑:「媽媽又沒被欺負,哭個什麼勁?」)這樣的父母,在孩子獨立離家前怎麼輕鬆得起來呢?
◎
只生一個孩子的父母,當初可能是這樣想的:熬過最難的前兩年,就輕鬆了,所以不敢再經歷一次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
其實他們不知道,身體的不輕鬆是餵奶換尿布的跟前跟後。之後呢?
你就要開始去應付孩子的玩樂需求——扮家家酒、拼拼圖、堆樂高積木、下棋、騎車、捉蟲……,還有一堆天方夜譚的胡言亂語。以下是一位讀者的來信,不知道如果時光倒流,他們會願意多生個孩子來看看嗎?
只生一個女兒很高興,因為到她這麼大,還可以讓我撒嬌。每次出去玩,也很輕鬆,因為兩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孩,綽綽有餘。
但是,她現在九歲了,當全家三人出去玩時,就覺得有點浪費人力,因為,很多方面她都可以自己來,不用大人亦步亦趨,反而變成兩個大人卻常常要裝小孩,陪她玩孩子的遊樂設施和遊戲。我們只好想,就是沒生弟妹陪她玩,我們兩老只好認「陪」一輩子囉。
我要說的,不是父母想擺脫陪孩子的責任,而是孩子之間的活動,明明應該由手足去完成,才符合自然原則嘛。
可是你沒幫他生個手足,自己只好照單全收。這樣輕鬆嗎?簡直累壞了,而且還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只生一個孩子,一點便宜也沒占到。
生一個也是累,生兩個也是累。
五年,只要撐過五年,一切否極泰來。
當我熬過了艱苦期,等到孩子可以互相作伴時,不論他們是一起玩、還是一起吵架,都叫「作伴」。
有時候光是看著、聽著他們姊弟倆的互動,心裡就會油然地生出一種「好輕鬆、好安慰」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所不能體會的,但它著實美好。我希望你也可以享受到。
有人會以過來人的經驗說:「手足之情在長大成家之後就淡了。」我並不反對這樣的說法。
現代人要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和家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哪還有力氣在成家立業之後,特地花時間來維繫手足之情呢?(可是換個角度想,所謂的手足之情,就是不需要維護、也不會改變的東西。)
通常,孩子的未來我不去多想。
我只管孩子的現在。
孩子的童年只有短短的十幾載,我一刻也不想放過。
等到那一天,熬過了把屎把尿的日子,我常常光是看著孩子的臉龐,心裡都會浮現輕鬆與安慰的感覺。
不要說你是為了老大而生老二,這樣的理由太沈重。這是為了你自己的幸福,不光是為了孩子。
用現在的三年換未來的三十年,「先苦後樂」,咬咬牙就過了。
希望你有機會和機緣,遇上那份美好的感覺。
助姊姊為快樂之本
晚上九點,準時將孩子送上床。
當時,我好累,昨夜晚睡,接著又寫了一整天的東西,剛好先生出差不必等門,所以媽媽也跳上床,準備看看書就要睡覺。
不到五分鐘,房門開了。弟弟笑臉盈盈,二話不說跳上來,用雙手環抱著我的脖子,溫柔地說(聲音甜美,姿勢含情脈脈,如果有攝影機,馬上就可以開拍連續劇):「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不知從何時開始,也不知他是不是背著我偷偷報名上過卡內基的說話課——有求於人時,要先說好聽的話,接著再說些無關緊要的話,才可以切入主題:「我可不可以問你一件事?」而且問法要迂迴,最後再補上一句:「要等我全部說完,才可以說好或不好哦。」
父母常常太心急、又沒耐心,不等孩子把話全都說完,就下結論。(我看該上課的是父母。)孩子很不喜歡父母這樣的態度。
「好,什麼事?」媽媽馬上在心裡提醒自己,要傾聽、要有耐心。
「姊姊說她肚子餓,現在可不可以吃麵包?」
孩子知道媽媽嚴守每天的關燈睡覺時間,只要遲了,媽媽的狂牛症就會發作。讓孩子睡飽有多重要啊!曾經看過一個歐洲記者對台灣的觀察報導,其中說道:「台灣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晚睡覺的。」睡眠夠不夠,攸關著孩子的一切,健康、功課、食慾、專心、學習力、人際關係⋯⋯總括一句話就是:孩子的什麼事,都可能與睡眠有關。這些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不可度量的,所以我是那種寧願孩子少讀書而多睡覺的媽媽。
孩子心裡清楚,過了上床時間,還敢跟媽媽喊肚子餓,吃完後又要耗時的再刷一次牙,這要是沒處理好,可是會讓媽媽暴跳如雷的。
「好。」這次媽媽爽快答應,可見之前的甜言蜜語還是有用。
其實我也是看個案處理,因為當天晚飯吃的比平常早,大概五點吧。媽媽也了解孩子,姊姊要不是真的肚子餓得咕咕叫,也不會為了吃上兩片土司,願意再經歷一次刷牙的麻煩。
喜孜孜的弟弟跳下床,出房門時對我使了個眼色,然後故意很大聲地說:「哦,不行喔,好吧——」
聲音哀淒而絕望,他想先愚弄姊姊一下,再給她一個勝利的驚喜。
「你又不能吃,幹嘛來幫姊姊問?」我好奇地追問兒子。
孩子很守分際,不因為姊姊有,他就可以要。當然兒子也可以說他肚子餓,但除非他真的餓,不然他不會信口開河。
「我知道,可是姊姊會給我禮物。」
「真的?」
「沒有啦。騙你的。」然後,報以我一個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神情。
兩分鐘後,我不厭其煩地追到他們的房門口,用「已經給你們通融了,別想討價還價」的語氣說:「十分鐘內吃完,包括刷牙。」
媽媽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提醒。
這時,看見姊姊已經拿著兩片土司在啃,瞥見弟弟口中也鼓鼓的——是一顆冰塊。真是知道變通啊,不能吃東西,但是含顆冰塊可以不用刷牙,也比眼巴巴地看人吃要好吧。
手足之間不求回報的慷慨,是人格中感性基因的萌芽。
助人為快樂之本,原來是不分年齡大小的。
愛說話與不專心
你家的孩子有足夠的說話對象嗎?全家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會不會太沈重了些?
再次強調,這本書是要寫給猶豫不決,不知道要不要生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們看的。我的動機單純而易於了解:想提醒父母們,不要只因為一時的困頓,而決定只生一個孩子。
出於什麼原因,如果你不可能再生第二個孩子,請不要看這本書。因為我以下的話,可能會傷了你的心。但也請不小心看到的人體諒,我只是具體寫出我的經驗,以便讓一件事情能以不同的面貌來呈現。
至於你的孩子是不是這樣,別人怎麼想不重要,你自己怎麼想才重要。
兩年前,和孩子國小低年級的導師聊天,她說出了一項只有老師才可能知道的觀察結果。一向只帶一年級新生的她說:「剛開學時,不認識任何一個孩子,但是你去看看那些愛說話與不專心的,再回頭去翻翻他們的學籍資料,要以獨生子女的比例居多。」
為什麼?「在家裡沒有說話對象呀。一遇到機會當然就拚命說囉。」老師答得簡單明瞭,我聽得為之黯然。
「那……不專心與獨生子女又有何關連?」我不是很服氣。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裡,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只放在一個孩子身上,常常老師在學校才教ㄅㄆㄇ,家裡就已經教國字;老師才開始教加減,家裡的進度已經到乘除。上課前就把老師要教的都先學了(這是很多人認為的「贏在起跑點」),上課時怎麼專心得起來呢?
歐美國家有個觀念,我很贊同——「不要預習」。這對中國父母而言,簡直是天打雷劈的說法。
看電影前,你會想先知道劇情嗎?
學習就是探索,少了驚奇,就少了樂趣。
◎
認識一個上小學的獨生子,每天放學到安親班學才藝加寫功課,回到家總是天黑了。這時工作也累了一整天的媽媽,還是很「認真」地逐一檢查孩子已完成的功課,不滿意就要求重寫。在大家都累了、早該休息的情況下,母子之間常常上演的戲碼就是——媽媽怒氣沖天,孩子含淚低頭。應該享受童年最美好的時光,卻每天過著這樣乏善可陳的無趣日子,難怪現在大學生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已經到引起重視的地步。
如果,如果這位媽媽多生幾個孩子呢?你想家裡的氣氛會不會祥和許多?
因為媽媽「盯人的總時間」是固定的,盯了老大,老二就可以逃過一劫;盯了老二,老大就可以喘口氣。(以上的『盯』字,也可以改成『罵』字唸唸看。)
「我想生兩個孩子,是擔心獨生子女個性會不會太孤僻,或是養出嬌縱怪物?」有媽媽這樣問道。
「為什麼每次和朋友吵嘴,就要說獨生子女比較自我?」這是一位已成年獨生女發出的不平之鳴。
社會的眼光向來對獨生子女存有疑慮,我倒是一點也不贊同這些說法。問題的取決點不在於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關鍵是父母。
孤獨的人,不見得孤僻。寂寞的孩子,一樣可以有樂觀開朗的良好個性,只是成長過程缺乏同伴罷了。孤僻的個性,也大有可能在很多手足的家庭裡發展出來。「不自我、能分享」也是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學習的事。決定性格的因素很多,父母的教養態度才是關鍵。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
相對的,愛說話與不專心,成因也不會只有一個。我只是想藉著老師的觀察提醒大家:孩子有足夠的說話對象嗎?全家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會不會太沈重了些?
有位精神科醫師說,臨床上常見有適應困難的孩子,並不是獨生子女,而是生了幾個女兒之後,好不容易盼來的獨子。這種有很多姊姊的么兒,比獨生子女更容易受到溺愛,出現適應困難的比例也更高。
所以,問題的癥結,又回到了父母的教養態度囉。
叫我好了
孩子在香港讀的是以英文為主的學校,所以中文的學習,媽媽就得一肩扛起。剛開始的「磨合期」,即使媽媽心裡知道,不該發生這樣不明智的事,每天還是免不了要和老大來一場中文功課的討價還價拉鋸戰。
有一天,她又拖拖拉拉不肯寫中文,當場我就把她罵回桌上寫功課。家裡沒有電視機的客廳,就像一個小型的圖書館,媽媽左邊寫東西、弟弟右邊看書畫圖、姊姊中間寫功課做報告,共處一室,和平相處。當老大坐回桌邊不到一分鐘,我突然想到一件急事要問她,於是喊了她一聲。
哦,糟了,這一喊非同小可,只見她剛才被罵的怨氣未消,這下逮到機會還不給媽媽來一記回馬槍?她馬上用我剛剛罵她的語氣和強度,大喊:
「幹嘛叫我?你打擾我做功課耶,你是在浪費我的時間,知不知道啊?」
媽媽突然被罵,一時語塞,想不出該如何把話接下去,弟弟說時遲那時快,趕忙出口相應,他可能想用小我的力量阻止戰爭爆發:
「媽媽,那——你叫我好了,叫我好了。」
「叫你幹嘛?如果我是要問姊姊這個月的那個來了沒呢。」
孩子,有時是家庭氣氛最好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