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會考作文得分關鍵
一、說「長」道「短」話審題
品嘗咖啡,除了享受它的香濃,飲用前用濾紙沖煮咖啡,讓咖啡豆粉與熱水充分混合,溶析出四味一香,再透過濾紙滴漏出來,能過濾掉脂肪、蛋白質及不良雜質,最後,得到一杯純淨的咖啡。
作文審題如飲咖啡,溶析過濾後最是純淨。審題時,不能忽略題目的每個字,要像過濾咖啡粉,分析題目的寫作對象、範圍和重點。題目的每個細節都要審視,好比刷牙總要刷得面面俱到,將題目的各層面和角落都觸及,不能留下死角。
審題要求快速,不能像簽名一筆一畫慢慢寫,而是要像蓋章,按一個印子就完成,每個步驟都要同步結束。然而審題究竟有哪些技巧?在談之前,我們先有三個基本認識:
1.解析題目結構
一般引導式作文題目由三個部分組成:題目+說明+要求。如九十七年第二次會考<那一刻,真美>是「題目」。下面:「生活中有許多動人而美好的時刻:也許是走出戶外,發現山的壯麗與海的遼闊;或者是閱讀的時候,某段文字觸動了內心;也可能是在大雨中,看見父母為子女遞送雨傘的身影⋯⋯那些動人的時刻,總是給我們美好的感覺。」就是「說明」。最後:「請寫下你生活中美的那一刻,說明它的特別之處,以及你的感受或想法。」這是「要求」。
題目是作文的中心,要你寫「那一刻」的「美」;說明是作文的引導,主要引出靈感,從說明可知,「那一刻」不限於特定的場合、時空、情境、對象,只要能給你「美好的感覺」;要求,是寫作的必要條件,一定要寫美的「特別之處」、你的「感受」或「想法」,感受用抒情、想法用議論。要細讀題目,每個部分都不能忽略。
2.認識題目特性
作文題目分長、短,要認識長、短題目的特性。長題目字數多,範圍明確,題意具體而清楚,讓同學很容易看懂;但由於題目長,容易忽略重點,如「我從同學身上學到的事」,重點在「學到的事」,但有人只顧寫同學了不起之處,忘記寫自己的收穫。
短題目字數少,範圍較廣,但題意抽象而模糊,通常要寫出言外之意,因此審題不易。如<路與橋>,包含無形的人生之路和溝通之橋,如果只寫有形的道路橋梁,就偏離主題。
此外還要注意題目的「記號」。有些題目有明確的記號,從某些字眼就判斷使用的文體。記敘文有「回憶」、「記⋯⋯的事」、「⋯⋯的人」等,如<回憶一段往事>、<記宜蘭之旅>、<最難忘的人>。議論文有談、論、評、辨、駁,「從⋯⋯談起」、「⋯⋯的啟示」等,如<談禮貌>、<論學生制服的存廢>、<知足常樂辨>、<從一位街頭人物談起>。抒情文有難忘、最愛、喜歡等,如<最難忘的人>、<我最愛的一首歌>、<我最喜歡的電影>。題目「記號」能幫助同學迅速判斷文體。
3.挖掘深層意義
除了字面的意義,還要挖掘題目的深層意義,如題目的引申、比喻、象徵等意義,能給人啟迪和教育,可展現作者的思想層次,提升文章價值。像「跌倒」引申為人生的挫折;「春風」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育;「路」象徵溝通。
就像沖泡咖啡,要一層層將咖啡粉過濾,寫作前,先就題目給的線索加以了解,看清題目和言外之意,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不慌不忙的完成一篇切合題旨的文章。這裡提供五種方法給同學參考:
(一)辨識標誌法
我們常靠人的長相特徵來記憶彼此,題目也有特徵可供辨識,適合用在長題目的審題,配合
同學對題目「記號」的熟悉,就能在一兩分鐘內審題完畢。
1.抓關鍵字:單就題目抓出關鍵字,將題目拆解開來,就能確定題目適合的文體、寫作對象、範圍和限制。如<影響我最深的人>,拆開來就是「影響」、「我」、「最深」和「人」。
2.辨明對象:接著從關鍵字,找到寫作對象和作者立場。如<影響我最深的人>寫作對象是「那個人」;作者是「我」,要寫出與「我」相關的事情,而不是寫影響鄰居王大媽最深的人。
3.確定範圍:要確定寫作範圍,從「最」就知道只要寫「一個」人,不需要寫好幾個人對你的影響;「影響最深」是內容的範圍,寫這個人帶給你的影響有多深刻,而不是寫你有多喜愛這個人。
4.看準重點:看準寫作的重點,寫某個人帶給你的影響,就要拿出事實證明,像法官斷案,也是要看證據說話,所以要寫出代表性的「事情」。
5.決定文體:從題目記號就知道,題目中的「人」是要以記敘文來敘述你和那個人之間發生的事。
最後歸納審題的結果:<影響我最深的人>要用記敘文的形式,寫關於影響我最深的人的事情。
適合題目有:
最難忘的事、一次難忘的上臺經驗、一段愉快的回憶、一份好禮物、一張舊照片、一條街道、比讀書更重要的事、鳳凰花開的季節、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鐵道風景、校園最美的角落、影響我最深的人、最緊張的時刻、登山記遊、參訪○○記、颱風來臨時、心動的感覺、一件事的啟示等。
一、說「長」道「短」話審題
品嘗咖啡,除了享受它的香濃,飲用前用濾紙沖煮咖啡,讓咖啡豆粉與熱水充分混合,溶析出四味一香,再透過濾紙滴漏出來,能過濾掉脂肪、蛋白質及不良雜質,最後,得到一杯純淨的咖啡。
作文審題如飲咖啡,溶析過濾後最是純淨。審題時,不能忽略題目的每個字,要像過濾咖啡粉,分析題目的寫作對象、範圍和重點。題目的每個細節都要審視,好比刷牙總要刷得面面俱到,將題目的各層面和角落都觸及,不能留下死角。
審題要求快速,不能像簽名一筆一畫慢慢寫,而是要像蓋章,按一個印子就完成,每個步驟都要同步結束。然而審題究竟有哪些技巧?在談之前,我們先有三個基本認識:
1.解析題目結構
一般引導式作文題目由三個部分組成:題目+說明+要求。如九十七年第二次會考<那一刻,真美>是「題目」。下面:「生活中有許多動人而美好的時刻:也許是走出戶外,發現山的壯麗與海的遼闊;或者是閱讀的時候,某段文字觸動了內心;也可能是在大雨中,看見父母為子女遞送雨傘的身影⋯⋯那些動人的時刻,總是給我們美好的感覺。」就是「說明」。最後:「請寫下你生活中美的那一刻,說明它的特別之處,以及你的感受或想法。」這是「要求」。
題目是作文的中心,要你寫「那一刻」的「美」;說明是作文的引導,主要引出靈感,從說明可知,「那一刻」不限於特定的場合、時空、情境、對象,只要能給你「美好的感覺」;要求,是寫作的必要條件,一定要寫美的「特別之處」、你的「感受」或「想法」,感受用抒情、想法用議論。要細讀題目,每個部分都不能忽略。
2.認識題目特性
作文題目分長、短,要認識長、短題目的特性。長題目字數多,範圍明確,題意具體而清楚,讓同學很容易看懂;但由於題目長,容易忽略重點,如「我從同學身上學到的事」,重點在「學到的事」,但有人只顧寫同學了不起之處,忘記寫自己的收穫。
短題目字數少,範圍較廣,但題意抽象而模糊,通常要寫出言外之意,因此審題不易。如<路與橋>,包含無形的人生之路和溝通之橋,如果只寫有形的道路橋梁,就偏離主題。
此外還要注意題目的「記號」。有些題目有明確的記號,從某些字眼就判斷使用的文體。記敘文有「回憶」、「記⋯⋯的事」、「⋯⋯的人」等,如<回憶一段往事>、<記宜蘭之旅>、<最難忘的人>。議論文有談、論、評、辨、駁,「從⋯⋯談起」、「⋯⋯的啟示」等,如<談禮貌>、<論學生制服的存廢>、<知足常樂辨>、<從一位街頭人物談起>。抒情文有難忘、最愛、喜歡等,如<最難忘的人>、<我最愛的一首歌>、<我最喜歡的電影>。題目「記號」能幫助同學迅速判斷文體。
3.挖掘深層意義
除了字面的意義,還要挖掘題目的深層意義,如題目的引申、比喻、象徵等意義,能給人啟迪和教育,可展現作者的思想層次,提升文章價值。像「跌倒」引申為人生的挫折;「春風」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育;「路」象徵溝通。
就像沖泡咖啡,要一層層將咖啡粉過濾,寫作前,先就題目給的線索加以了解,看清題目和言外之意,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不慌不忙的完成一篇切合題旨的文章。這裡提供五種方法給同學參考:
(一)辨識標誌法
我們常靠人的長相特徵來記憶彼此,題目也有特徵可供辨識,適合用在長題目的審題,配合
同學對題目「記號」的熟悉,就能在一兩分鐘內審題完畢。
1.抓關鍵字:單就題目抓出關鍵字,將題目拆解開來,就能確定題目適合的文體、寫作對象、範圍和限制。如<影響我最深的人>,拆開來就是「影響」、「我」、「最深」和「人」。
2.辨明對象:接著從關鍵字,找到寫作對象和作者立場。如<影響我最深的人>寫作對象是「那個人」;作者是「我」,要寫出與「我」相關的事情,而不是寫影響鄰居王大媽最深的人。
3.確定範圍:要確定寫作範圍,從「最」就知道只要寫「一個」人,不需要寫好幾個人對你的影響;「影響最深」是內容的範圍,寫這個人帶給你的影響有多深刻,而不是寫你有多喜愛這個人。
4.看準重點:看準寫作的重點,寫某個人帶給你的影響,就要拿出事實證明,像法官斷案,也是要看證據說話,所以要寫出代表性的「事情」。
5.決定文體:從題目記號就知道,題目中的「人」是要以記敘文來敘述你和那個人之間發生的事。
最後歸納審題的結果:<影響我最深的人>要用記敘文的形式,寫關於影響我最深的人的事情。
適合題目有:
最難忘的事、一次難忘的上臺經驗、一段愉快的回憶、一份好禮物、一張舊照片、一條街道、比讀書更重要的事、鳳凰花開的季節、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鐵道風景、校園最美的角落、影響我最深的人、最緊張的時刻、登山記遊、參訪○○記、颱風來臨時、心動的感覺、一件事的啟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