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時間,享受生命
小學一年級的某個星期六下午——
「安婷啊!明天你想幹嘛?」
「讀書啊。」
「怎麼還想讀書?」
「可是,禮拜一有考試啊。」
「ㄚ你不是已經懂了嗎?」
「大概啦……」
「你已經坐在書桌一個禮拜了耶!還讀!」
「不管啦,媽媽我要讀書啦!考不好怎麼辦?」
「不管,大考大玩、小考小玩,比考試重要得事情太多啦!」
「像什麼?」
「像是……擎天崗上的水牛啊!聽到沒!背包『款款』咧,我們去遠足!」
我爸常笑說我和我媽的對話聽起來很「畸形」,從小我也常覺得我媽媽怪怪的,明明是個學校老師,卻跟別的老師一點都不像——家裡不但沒有「愛的小手」,更沒有成堆得參考書(通常老師家中都有許多書商贈送的樣書不是嗎?)。發號的司令也從來不是「快去讀書啊!」、「今天考的考卷拿出來!」;相反的,她總是念我衣服搭配得不好看、讀書讀太久、不讀課外書、或是不陪她去逛百貨公司或博物館。
媽媽當然不是否認讀書的重要性,或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她強調的是善用時間的重要性。她常說,成果和投入的時間並不一定成正比;懂得用對方法,做事事半功倍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長大後我才越發明白,懂得因材施教的媽媽,因為了解我完美主義與愛鑽牛角尖的個性,她希望我能學會享受生命,跳脫讀書的框架去開拓自己的視野及珍惜生命中更寶貴的事物,如此才更能夠學習如何面對未來的挫折與挑戰。
放空—比讀書更重要的事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喜歡「放空」的人,有時候在路上走著,我或許會忽然被路樹上即將脫落的一層樹皮所吸引,盯看兩三分鐘回過神後,才繼續若無其事的向前走。陪媽媽去黃昏市場,明明該買的東西都買完了,硬是要跟賣雞賣魚的老闆們來番看似毫無意義的「五四三」。這些放空的生活空檔可以說是我的充電器,即使是些看似「毫無意義」的時刻,對我卻是不可或缺的,少了這些放空的片刻,我可能就會如洩了氣的氣球,失去生活的活力。
或許有人並不贊同「浪費時間在毫無目的的事情上」,會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是把放空這件事建立在一種錯誤的假設上,他們或許認為「沒有清楚目的的事情必然是種浪費」,或者「沒有明顯目的的事情,必然沒有目的存在」。
我說那是種「錯誤的假設」,當然不是在鼓吹生命應該毫無目的、隨波逐流。相反的,我覺得生命是必須有其目的,就如同基督徒的生命目的是神的國與神的公義、醫生的生命目的可能是拯救更多人的性命、母親的生命目的可能是讓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茁壯、股票投機客的生命目的可能是大撈幾筆,恐怖分子的生命目的可能是讓全世界都同意他們的意識形態……我們不必同意每個人的生命目的,但我們都必須承認沒有目的的生命不但毫無意義也相當可悲。
但是我認為同樣可悲的是另外一種極端,那就是凡所做之事必經仔細分析、確認有明確目的後才願意付諸行動。散步?好吧,一定要去綠色植物覆蓋的地方,才能吸收芬多精。喝咖啡?好吧,咖啡因可以提神。和朋友聊天?好吧,她剛從國外回來,說不定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逛街?好吧,上次那個專櫃小姐說她認識一些有錢的客戶,說不定能拓展我的人脈。
國中時的我,就是這種極端可悲的最佳寫照。和家人出去吃飯?我心裡會想:「好吧,你確定那家餐廳不會太吵?那我可以帶些書去讀,而且你說好只能吃一個小時喔!」邀我去爬山?「免談。為什麼?我是學生耶!讀好書是我的生命目的,不能讀書的地方都是浪費時間。」那要我吃完飯看看新聞?「不可能,這種狂妄之言你也講得出來!」
事實上,像我這種有自虐傾向的學生並不多,不過這種現象很常出現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身上。這樣的父母期望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對孩子的未來有明確的貢獻的,如此篩選下來,孩子們所能做的事大概只剩下學才藝、補習跟讀書這幾樣。和朋友出去?看課外書?聽喜歡的音樂?欣賞一個豐富精彩的人生,所需要的遠遠超過書本中所能教給我們的一切。尤其是在普林斯頓的這一年下來,我真的深深的體會到一個真正的精英,除了讀書,更該擁有生活的品味、活潑的想像力與思考能力、寬廣的視野、豐富的人生歷練、與人相處的能力和擁抱人群的心胸—這些才是生命藝術的最高境界。
「放空」這一門學問,說起來還真不算簡單。我還記得,當媽媽第一次走進我的書房,對埋首書堆的我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道理,她告訴我該適時學會「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時候,我很困惑的問媽媽:「偷閒?偷閒我該做什麼?」現在,當我回顧這段回憶卻不禁莞爾,這是多麼諷刺的一個問題呢?我們常常都在等有空再放鬆,等考上高中、等大學畢業、等結婚、等孩子長大、等退休……然後呢?有些人等到夢想生鏽了,有些人則是索性連夢都不做了。
因此,我要再次向我「異於常人」的父母獻上最深的感恩。若不是他們拚命地拖我去看世界、去旅行、去關懷人群、去欣賞自然、告訴我:「有時候,放下課本,即使發呆,也會有想不到的收穫」,他們甚至帶我衝鋒陷陣,做些「無厘頭」的事,例如參與電視廣告的拍攝、騎摩托車跟蹤台北市公車、躺在公園一起數雲朵……若非我的父母,我應該只會將所有的時間放在讀書上,當我進入社會,我只會將工作取代讀書,工作外毫無其他興趣與生活情趣,連偷閒都不知道怎麼個偷法。生活中缺少了這些「放空」,我可能會滿腹經綸、出口成章,心卻如一湖死水,感受不到社會的脈動、聽不到自然的呼吸聲、看不見世界的美麗,更沒有辦法與人連結,體會生活中的小快樂,終其一生只能慵慵碌碌的當個生活白癡。
不只是日常生活,懂得放空的藝術成了我高中成績「大躍進」的祕訣。面對考試的學生就像一條條的橡皮筋,不斷地繃緊最後只會彈性疲勞,無法在重要時刻發揮實力。我卻因為學會放空,讀書讀累了,我能自得其樂地彈彈鋼琴、玩玩吉他、讀一小段聖經、和同學相約打羽毛球、甚至小小補眠或看一集「康熙來了」,更多時候我只是閉上雙眼,什麼也不想——畢竟上帝創造世界六天、休息一天,我讀書六十分鐘、休息十分鐘,合情合理,有了這些身心靈的休息,才能讓橡皮筋隨時保持彈性,在關鍵時刻發射時正中紅心。
就如同Jörg-Peter Schröder的暢銷書名所說,「做那麼多要幹嘛!」放空不是沒有目的,它的目的,只有聰明人才看得到。懂得少做一點、懂得在生活中放空,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也才是真的天才。
小學一年級的某個星期六下午——
「安婷啊!明天你想幹嘛?」
「讀書啊。」
「怎麼還想讀書?」
「可是,禮拜一有考試啊。」
「ㄚ你不是已經懂了嗎?」
「大概啦……」
「你已經坐在書桌一個禮拜了耶!還讀!」
「不管啦,媽媽我要讀書啦!考不好怎麼辦?」
「不管,大考大玩、小考小玩,比考試重要得事情太多啦!」
「像什麼?」
「像是……擎天崗上的水牛啊!聽到沒!背包『款款』咧,我們去遠足!」
我爸常笑說我和我媽的對話聽起來很「畸形」,從小我也常覺得我媽媽怪怪的,明明是個學校老師,卻跟別的老師一點都不像——家裡不但沒有「愛的小手」,更沒有成堆得參考書(通常老師家中都有許多書商贈送的樣書不是嗎?)。發號的司令也從來不是「快去讀書啊!」、「今天考的考卷拿出來!」;相反的,她總是念我衣服搭配得不好看、讀書讀太久、不讀課外書、或是不陪她去逛百貨公司或博物館。
媽媽當然不是否認讀書的重要性,或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她強調的是善用時間的重要性。她常說,成果和投入的時間並不一定成正比;懂得用對方法,做事事半功倍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長大後我才越發明白,懂得因材施教的媽媽,因為了解我完美主義與愛鑽牛角尖的個性,她希望我能學會享受生命,跳脫讀書的框架去開拓自己的視野及珍惜生命中更寶貴的事物,如此才更能夠學習如何面對未來的挫折與挑戰。
放空—比讀書更重要的事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喜歡「放空」的人,有時候在路上走著,我或許會忽然被路樹上即將脫落的一層樹皮所吸引,盯看兩三分鐘回過神後,才繼續若無其事的向前走。陪媽媽去黃昏市場,明明該買的東西都買完了,硬是要跟賣雞賣魚的老闆們來番看似毫無意義的「五四三」。這些放空的生活空檔可以說是我的充電器,即使是些看似「毫無意義」的時刻,對我卻是不可或缺的,少了這些放空的片刻,我可能就會如洩了氣的氣球,失去生活的活力。
或許有人並不贊同「浪費時間在毫無目的的事情上」,會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是把放空這件事建立在一種錯誤的假設上,他們或許認為「沒有清楚目的的事情必然是種浪費」,或者「沒有明顯目的的事情,必然沒有目的存在」。
我說那是種「錯誤的假設」,當然不是在鼓吹生命應該毫無目的、隨波逐流。相反的,我覺得生命是必須有其目的,就如同基督徒的生命目的是神的國與神的公義、醫生的生命目的可能是拯救更多人的性命、母親的生命目的可能是讓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茁壯、股票投機客的生命目的可能是大撈幾筆,恐怖分子的生命目的可能是讓全世界都同意他們的意識形態……我們不必同意每個人的生命目的,但我們都必須承認沒有目的的生命不但毫無意義也相當可悲。
但是我認為同樣可悲的是另外一種極端,那就是凡所做之事必經仔細分析、確認有明確目的後才願意付諸行動。散步?好吧,一定要去綠色植物覆蓋的地方,才能吸收芬多精。喝咖啡?好吧,咖啡因可以提神。和朋友聊天?好吧,她剛從國外回來,說不定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逛街?好吧,上次那個專櫃小姐說她認識一些有錢的客戶,說不定能拓展我的人脈。
國中時的我,就是這種極端可悲的最佳寫照。和家人出去吃飯?我心裡會想:「好吧,你確定那家餐廳不會太吵?那我可以帶些書去讀,而且你說好只能吃一個小時喔!」邀我去爬山?「免談。為什麼?我是學生耶!讀好書是我的生命目的,不能讀書的地方都是浪費時間。」那要我吃完飯看看新聞?「不可能,這種狂妄之言你也講得出來!」
事實上,像我這種有自虐傾向的學生並不多,不過這種現象很常出現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身上。這樣的父母期望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對孩子的未來有明確的貢獻的,如此篩選下來,孩子們所能做的事大概只剩下學才藝、補習跟讀書這幾樣。和朋友出去?看課外書?聽喜歡的音樂?欣賞一個豐富精彩的人生,所需要的遠遠超過書本中所能教給我們的一切。尤其是在普林斯頓的這一年下來,我真的深深的體會到一個真正的精英,除了讀書,更該擁有生活的品味、活潑的想像力與思考能力、寬廣的視野、豐富的人生歷練、與人相處的能力和擁抱人群的心胸—這些才是生命藝術的最高境界。
「放空」這一門學問,說起來還真不算簡單。我還記得,當媽媽第一次走進我的書房,對埋首書堆的我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道理,她告訴我該適時學會「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時候,我很困惑的問媽媽:「偷閒?偷閒我該做什麼?」現在,當我回顧這段回憶卻不禁莞爾,這是多麼諷刺的一個問題呢?我們常常都在等有空再放鬆,等考上高中、等大學畢業、等結婚、等孩子長大、等退休……然後呢?有些人等到夢想生鏽了,有些人則是索性連夢都不做了。
因此,我要再次向我「異於常人」的父母獻上最深的感恩。若不是他們拚命地拖我去看世界、去旅行、去關懷人群、去欣賞自然、告訴我:「有時候,放下課本,即使發呆,也會有想不到的收穫」,他們甚至帶我衝鋒陷陣,做些「無厘頭」的事,例如參與電視廣告的拍攝、騎摩托車跟蹤台北市公車、躺在公園一起數雲朵……若非我的父母,我應該只會將所有的時間放在讀書上,當我進入社會,我只會將工作取代讀書,工作外毫無其他興趣與生活情趣,連偷閒都不知道怎麼個偷法。生活中缺少了這些「放空」,我可能會滿腹經綸、出口成章,心卻如一湖死水,感受不到社會的脈動、聽不到自然的呼吸聲、看不見世界的美麗,更沒有辦法與人連結,體會生活中的小快樂,終其一生只能慵慵碌碌的當個生活白癡。
不只是日常生活,懂得放空的藝術成了我高中成績「大躍進」的祕訣。面對考試的學生就像一條條的橡皮筋,不斷地繃緊最後只會彈性疲勞,無法在重要時刻發揮實力。我卻因為學會放空,讀書讀累了,我能自得其樂地彈彈鋼琴、玩玩吉他、讀一小段聖經、和同學相約打羽毛球、甚至小小補眠或看一集「康熙來了」,更多時候我只是閉上雙眼,什麼也不想——畢竟上帝創造世界六天、休息一天,我讀書六十分鐘、休息十分鐘,合情合理,有了這些身心靈的休息,才能讓橡皮筋隨時保持彈性,在關鍵時刻發射時正中紅心。
就如同Jörg-Peter Schröder的暢銷書名所說,「做那麼多要幹嘛!」放空不是沒有目的,它的目的,只有聰明人才看得到。懂得少做一點、懂得在生活中放空,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也才是真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