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蔚然成風:成大醫學院40週年誌

9特價72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創建維艱 成就百年樹人志業
1984-1995 第一任院長
黃崑巖教授


40年前,成大醫學中心的創設,是國內醫學界及學術界的大事。這包括醫學院及其附設醫院,被列為國家14項重大建設之一。
創院院長黃崑巖深知全體師生殷切期盼成大能早日設立南部醫學與醫療兼備的醫學中心,與臺大並駕齊驅。因此,從他接下這個重責大任的那一刻起,始終念茲在茲,立志有朝一日能完成大業。

篳路藍縷 擘建成大醫學院

黃崑巖從臺大醫學系畢業後,短暫當過一年臺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之後留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1966年獲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擔任教授長達16年,成為享譽國際的微生物學家。
1982年,他應成大校長夏漢民之邀,歸國奉獻所學,負責籌建當時列為國家14項重大建設之一的成大醫學中心,以平衡地區醫療水準,成為南部的國家級醫學重鎮為目標。
黃崑巖返國時48歲,正值盛年,他執著的不只是蓋一座建築物,而是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當時,他許下宏願,希望發展渾然一體的醫學中心,使附設醫院能與醫學院併為手足,成為一所高水準的教學醫院,在無國界的醫學國際舞臺上一較長短。他也自我期許,身為醫學院院長之責,除督導整個醫學中心的運作外,更需兼顧醫學系各年級學生的臨床教育品質。
然而,創業維艱,畢竟當時所有的醫療資源多集中在北部。創院初期,黃崑巖為了延攬各方優秀人才,四處奔波,跑遍全國大街小巷,甚至遠赴海外。為了在醫學院完工前安排學生到臺大接受臨床課程,他到處請託、協調,同時還必須督導醫學中心建築工程進度,以確保能如期竣工啟用,讓學生從臺北回到臺南,在自家的教學醫院實習。
黃崑巖十分重視醫學教育品質,從課程、師資到空間籌建皆親力親為。他的教育理念召喚了許多海內外菁英在臺南落地生根,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即為當時從北部「南漂」求學的一員。

招兵買馬 延攬人才南下

成大醫學中心的成敗關鍵,在於創院元老群的素質。為了師資的招兵買馬,黃崑巖曾經飛到彼邦,為了是在答應聘請之前,和想到成大任教的老師見上一面,一探對方的決心。
1983年,他曾飛到柏林,面談了神經學科蔡景仁醫師,日後擔任成大醫學院與附設醫院神經科創科主任。在舊金山的觀光飯店,他面試了醫技系吳俊忠教授,後來成為醫技系系主任,更榮獲美國微生物學院院士。生理所任卓穎教授則是他從華盛頓特區打電話到美國西部德州,在電話裡談定聘用。1986年,他親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力邀李玉雲教授擔任成大醫院皮膚部首任主任,同時兼任病理部主任、皮膚病理科主任。
黃崑巖認識可用的臺灣境內醫師,包括大部分的臺大老師。他風塵僕僕,在臺灣境內到處招兵買馬,卻深刻體悟到:要從臺北延攬知名教授到臺南任教,與從美國或海外各地回臺灣一樣困難。
然而,也有例外。如現已過世的高玲君教授,當時便勇敢地接受黃崑巖的邀請,從華府喬大到成大任教。另外,藥理所張文昌教授是創院以來首位獲頒中央研究院院士資格,以及已退休的生化所林銘德教授,還有很多其他的老師如蘇益仁、曹朝榮等,都是黃崑巖當年延攬到手的人才,爾後成為成大醫學院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的重要推手。

親力親為 堅持完美品質的保衛戰

黃崑巖工作態度認真嚴謹、不斷追求創新,最重要的是充滿了對社會的責任感。他立志做好每件小事,深信累積無數的小事,能成就不平凡的大事。
例如,他初上任時要求辦公室寄出去的信,不論是中文或是英文信件,皆不能有錯誤,展現了他做事嚴謹的態度。醫學中心興建過程中,他要求樓層台階等高;實驗室櫃台不合規格變廢鐵,重新按照規格打造;打掉已灌好的泡沫混凝土外牆,改以普通混凝土取代;醫學中心內的柏油路面與路緣石堅固耐用、整齊美觀等,都是他追求完美品質的例證。對他而言,堅持完美,只是良心的表現。若主客觀條件下做不到的事,無可厚非,但可以做好而不去努力做好,幾乎是罪惡。
1985年2月15日,規劃設計兩年多的醫學中心終於破土動工。為了決定外牆磁磚的顏色和款式,黃崑巖曾兩度飛往德國,確認Annawerk公司生產磁磚的品質,並學習貼磁磚的要領,回國後還親自為工人示範。雖然施工成品未如理想中平整,但成大醫學院的磁磚至今沒有一塊脫落。黃院長創立醫學院,親力親為、堅持完美的態度,由此展露無遺。

藝術陶冶 奠定醫學人文素養

黃崑巖是多才多藝的人文教育家,以「知識分子應該先做文化人,再做專業人」為理念。他重視醫學人文素養,創辦成大醫學院時,致力使成大醫學院成為南臺灣醫學與人文並重的搖籃。
他希望培養學生成為德術兼備的好醫師,並有豐厚的人文涵養。因為醫學不只是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因此,在成大醫學院各處,深刻刻劃他對醫學教育與醫學人文的期待。
從處處妝點的親筆書法箴言、成杏廳內琴韻繞樑的史坦威鋼琴,再到雕塑家余燈銓的作品「招弟」雕像,暗喻傳統社會重男輕女對母親形成一道枷鎖,也傳達對孕婦的憐惜及關懷。
在成醫圖書館一隅開闢特區,獲得武田藥品工業株式會社贊助經費,故命名為「武田書坊」,專門收藏與醫學有關的歷史、倫理、哲學書籍、古今中外醫界偉人傳記、以醫學為背景的小說等,啟迪醫學生的心靈,也開拓教師或醫療工作人員對醫療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彰顯成大醫學院獨特的人文素養,迥異於國內其他醫學院。

陶壁誓詞 實習醫師的起點

石泉廣場前的「陶壁誓詞」,巧思中承載了黃崑巖對學生的殷切期盼。由他親筆揮毫醫學之父希伯克拉底斯誓詞(Hippocratic Oath)的書法,再由美濃窯負責人朱邦雄依字帖燒成可長久保存的陶壁,藉以凸顯成大醫學院兼顧科學倫理與人文素養的特色。
在臺南韓內兒科診所院長韓良誠醫師支持下,陶壁誓詞於1991年12月裝峻。陶壁前的小廣場後來命名為「石泉廣場」,以紀念韓良誠醫師的父親韓石泉醫師,取其「志如磐石,操比清泉」之意。
黃崑巖叮嚀成大醫學院所有畢業生走出校門之前,再到石泉廣場前重讀一次醫師誓詞。而成大醫學系學生成為正式實習醫師前,也會在石泉廣場,面對陶壁舉手宣誓,象徵將醫者神聖使命長久延續下去。

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

國內學士後醫學系前幾年都是春季開學。1983年成大醫學院成立,首屆學士後醫學系新生於同年2月入學。但成大醫學中心工程仍緊鑼密鼓進行中,為讓首屆學生在入學一年半內有醫院可進行臨床教學,黃崑巖北上拜託時任臺大醫學院院長暨臺大醫院院長楊思標,請臺大接納整班50名成大學生在其醫院上課。
第一屆學士後醫學系學生前一年半在成大上課,中間3年在臺大景福館上課,最後半年再回到成大,期間住在黃崑巖安排的市立陽明醫院宿舍。目前的景福館為臺灣醫學會辦公室。
1985年2月到1988年6月這段期間,黃崑巖不但鞭策自己要照顧南北兩地學生的教育品質,更全心投入推動工程進行,務必在首屆學生進入實習醫師階段前,把離校寄讀的師生帶回臺南。遷返臺南的行動,在他心中逐漸成了成大醫學院的「出埃及記」,具體落實成大立志要照顧學生、照顧病人的精神。
黃崑巖以「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Before you become a doctor, become a man.)的精神,培育成大醫學院的學生。這句標語從此成為成醫師生們朗朗上口的格言、世代傳承的準則。許多人從大一開始就耳熟能詳,隨著人生歷練增加,愈能感受黃院長的叮嚀用意深遠。

百年樹人 推動臺灣醫教改革

黃崑巖對臺灣醫學教育貢獻良多,自成大退休後,轉任國家衛生研究院繼續服務,1998年代表臺灣赴美國華府,出席美國教育部「國外醫學教育暨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NCFMEA)公聽會。當時該會判定臺灣的醫學院評鑑標準與作法和美國醫學院的評鑑作業標準「不相當」(non-comparable)。
2000年,黃崑巖協助教育部成立全國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建立定期評鑑制度、標準和執行程序,隔年開始對全國各醫學系進行定期評鑑,為臺灣醫學教育奠定重要的里程碑。2002年3月,再次接受NCFMEA評議,終獲得與美國醫學院評鑑標準「相當」的認可。
2012年2月20日,黃崑巖病逝於美國。他生前期盼成大醫學院畢業生,秉持創院理念,堅守崗位且要有「不想走完不啟程」的決心,是留給醫界後進景仰的典範。


任重道遠 引領成醫再創輝煌高峰
2019-迄今 第六任院長
沈延盛教授


一步一腳印,轉眼間,成大醫學院已成立40載。無論在平衡南北醫療落差或推動醫學教育,成大醫學院的創立,均深具改善健康不平等與作育英才的時代意義。
在歷任院長中,現任院長沈延盛的學經歷相當特殊。從1988年9月踏進成大醫學院大門,就讀學士後醫學系那天起,36年來全都待在成醫體系打拚,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學校,見證成醫體系從草創邁向成長的過程。
2019年,他接掌成大醫學院第六任院長,首先希望改變臺灣醫療資源集中於北部的局勢,透過整合院內資源、更新儀器設備、提升教學與研究水準,期使成大醫學院能與北部的國立大學醫學院相抗衡,未來有朝一日更能成為全臺、乃至全世界生技醫療的新標竿。

培育良醫 成立人文暨社會醫學科

成大醫學院是國家級大學附設醫學院,肩負教育、知識傳播、研究的責任,自創院以來即重視且推行醫學人文社會教育。人文素養、思辨與分析、觀察力與人際互動,均是醫師專業能力的重要元素。醫師在醫治病人時,不僅需要了解生理和病理,也必須了解病人所處的文化與社會,方能成為良醫。
在教育方面,沈延盛上任後,延續創院院長黃崑巖念茲在茲的創院理念:成大醫學院不只培養具備專業醫學素養的學生,也在乎學生是否具備人文素養、能關懷他人、了解社會,並將人文與社會知識運用於醫療專業及臨床。
沈延盛認為,醫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雖然專精在治病,但面對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必須提供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因此,他在成大醫學系播下兩顆種籽,一為人文暨社會醫學科,二為高齡醫學學科,不只是醫學系學生必修這兩門學科,未來希望可以擴大到醫學院其他系所學生。
2021年8月1日,成大醫學系成立人文暨社會醫學科,負責推動醫學人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思辨分析能力,也能觀察社會與人際互動,成為能兼顧病人、了解文化與社會等面向的良醫。另也期盼人文暨社會醫學科的成立,能協助建立生物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連結,為醫學教育注入更多能量。

超前部署 新設高齡醫學學科

臺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照護醫療需求成為全國關注議題。為積極回應超高齡社會需求,成大醫學院於2021年10月21日在成大醫學系下新設高齡醫學學科,未來將開設高齡醫學、長期照護、轉譯醫學、安寧療護、健康老化等相關課程與學程,重點培育全校暨全臺高齡醫學專科醫師與相關醫事人員,為成大醫院於2025年即將開幕的老人專科醫院超前部署優質人才。
沈延盛分享當初設立高齡醫學學科的原因,以及醫學院未來對高齡醫療的規劃。他認為,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是必然結果,必須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培養高齡醫療人才,才能因應未來醫療趨勢。
小兒科主要照顧20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高齡醫學科的服務對象則是60歲以上長者。他期許,在未來的醫療體系中,高齡族群能與未成年族群一樣獲得對等的關注。因此,成大醫學院規劃將設立高齡醫學研究中心,並分為三大面向,包括:高齡醫學的訓練與人才培養,有關高齡人口所需要的醫材、相關輔具等發展,以及高齡人口與醫院、社區的完整照顧系統。
高齡醫學學科首任主任由盧豐華醫師擔任,成立初期雖尚未有空間及師資名額,但成大醫學院已規劃在部分學科搬遷到第二研究大樓後,給予寬敞的空間。未來將至少提供3名專任教師員額,開設高齡醫學相關課程及學程,肩負培育高齡醫學人才與知識推廣,也將對全校師生高齡醫學知識提升有所貢獻。
「On Doctoring」課程曾獲得極大成功,過去僅在成大醫學系進行,未來將推廣至醫學院各系所,促進醫學院所有學生早日了解照顧老人可能面臨的課題。

急起直追 更新儀器設備不輸北部

成大醫學院及其附設醫院是嘉南平原上唯一的國立醫學中心,除了執行「急重難罕」醫療業務外,更肩負培育醫學人才,開創新領域、新技術、新醫療研發,以及執行尖端臨床醫療的永續任務。
沈延盛接任醫學院院長後,致力於擴充院內軟硬體設備,投入新領域研究開發,提升師資與研發能力,期使成大醫學院能急起直追,不落後於北部的國立大學醫學院,甚至可與之匹敵。
藉由歷任院長協助,成大醫學院創設40年來唯一的新建工程「醫學院第二研究大樓──生醫卓群大樓」於2023年8月3日舉行啟用典禮。地上11層的大樓是教學場所,將有全新的教學與研究空間可供師生使用。無論是教師的研究計畫或新的儀器設備,都需要經費支持。除了教育部核撥7千萬元經費外,沈延盛接任院長以來,也積極募款,想盡辦法更新成大醫學院核心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提升研究水準。

結合AI 虛擬實境導入醫學教育現場

將人工智慧(AI)科技導入醫學教育現場已是國際趨勢,成大醫學院積極布局前瞻顯示科技於醫療教學領域。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在沈延盛擘劃下,成大醫學院於2020年6月成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室,融入虛擬實境(AR/VR)、擴大實境(MR)技術於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無論是醫學、護理、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甚至藥學系,人體解剖是成大醫學院學生共同必修課。近年來,大體老師受到疫情影響而難以取得,加上虛擬實境技術蓬勃發展,人體影像解剖桌、虛擬實際手術模擬等教學系統相繼推出,不但以立體方式呈現原本複雜的解剖構造,允許學生由各角度學習特定構造的位置及走向,同時可模擬手術及侵入性治療的過程,為醫學教育奠定更良好的基礎。
因應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室啟用,成大部分系所教師及臨床醫師也自行開發、設計多種教案。為鼓勵教師或醫師們開發教案,沈延盛考慮把教案視同論文,作為教授升等的標準之一。另輔以院內公開表揚、獎勵機制,鼓勵各學院老師跨域合作、求新求變,為臺灣醫學教育現場注入創新動能。
醫學教育導入AR/VR科技的另一好處是,可呈現出難以想像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未來,成大醫學院將舉辦AR/VR教案競賽,增進師生對AI科技知識的應用。

立足成大 持續與國際接軌

歷經40年歲月淬鍊,成大醫學院發展出醫學人文與科技並重的特色,培育出具人文素養的醫療專業人才,展現出人性的關懷,對社會及國家有高度貢獻。
積極提升學生的國際觀和外語能力,是當前醫學院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事實上,在前校長蘇慧貞注重國際交流下,成大醫學院的國際學術交流比例在校內各院中名列前茅,不但鼓勵國內學生出國參與交換學生計畫,更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國際生,例如護理系培養的國際博士生返回東南亞國家後,都能任職高位。
在沈延盛院長領導下,成大醫學院將積極與國際合作進行醫學教育及研究計畫,期能站在世界的前緣與前人的肩膀上前進,持續培育未來醫療人才,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