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怎麼辦?

9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孩子入學前,媽媽要先學習的10堂課
上小學之前的這幾年,是人的一生中身體發育、性格塑造和智力發展的關鍵階段。讓孩子擁有自製力,學會自己管好自己,為即將到來的上小學打下良好基礎,是這一時期教育孩子的核心任務。

成功父母必須明白的5大原則
把孩子與他的行為分開來看,將你的表揚或批評統一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家長要做到對事不對人。只有孩子自己覺得這麼做不好時,你的教育才會起作用。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用自尊心找到具體的、有建設性的改變行為的方式。

在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時,出於實際操作和心理上的原因,需要將孩子與他的行為分開來看,這是多年對兒童行為的研究和為成千上萬個家庭解決問題的實踐告訴我們的。當孩子把玩具到處亂扔時,叫他「邋遢鬼」,並不能讓他把玩具撿起來,或讓他學會收拾東西。只有當孩子自己覺得這樣做不好時,你的教育才可能對他發生作用,讓他自己改正。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用自尊心找到具體的、有建設性的改變行為的方式。根據這個原則,我們需要學習一系列的基礎知識。

一、家長發出的要求必須具體明確。
你對孩子發出的改正行為的要求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這樣你的要求才更有可能實現。比如,不要跟孩子說「你應該保持整潔」,而是要具體告訴他「我希望你把積木收拾好後,再出去玩」。
二、用正確的方法及時表揚孩子。
不是直接表揚孩子,而是表揚孩子的正確行為。比如,不要說「你這樣安靜地坐著,真是個好孩子」,而是要說「你這樣安靜地坐著非常好」。將你的表揚或批評統一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因為你的重點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管理,而不是針對孩子本身。在糾正壞習慣的過程中,家長要不斷地對孩子提出表揚,直到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表揚孩子的正確行為,是在不斷地提醒他,你的希望是什麼,也是在激勵孩子繼續採用正確的行為方式。
三、使用計時器,避免和孩子正面衝突。
比如,當你希望孩子快點上床睡覺時,你就可以採用「與計時器比賽」的技巧。(關於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在「教給媽媽的7大早教法寶」這一節中有詳細的解釋。)
四、密切關注孩子在做什麼。
這並不是說父母要每天每時每分每秒都跟著孩子,圍著孩子轉,而是說孩子需要你的時時關注。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正在做什麼,不好的行為就會被忽略,得不到及時糾正,然後有可能發展為不良的習慣。
五、不要翻孩子的舊賬。
壞的行為改好後就讓它過去,不要總是翻舊賬。孩子犯了錯誤,如果你老是反復提起,不僅會讓孩子產生不滿,還有可能變相吸引孩子故意再犯一次。過去的就是過去了。為了將來而努力,比停留在過去要有意義得多。對孩子的錯誤舊事重提,只是在提醒他什麼是不能做的,卻沒有告訴他應該怎麼做,這毫無用處。

教給媽媽的「7大早教法寶」
戰勝計時器、老祖母法則、中性時間、表揚、命令、規矩、反省時間,這7個辦法是你教育學齡前兒童的法寶,建議你熟記在心,常常練習,直到成為你的習慣。

根據本書是如何具體使用以下育兒方法的,對相關術語進行如下定義。
一、戰勝計時器
這是一種技巧,利用孩子的競爭意識,激發孩子按照你的時間表完成任務。你可以這樣做:根據你希望孩子完成一項任務的時間,設好計時器,問孩子:「你可以在計時器響起來之前完成任務嗎?」孩子都喜歡勝利,就讓他們去贏得與時間的競賽吧。更重要的是,不必和孩子進行權力鬥爭,就能讓孩子及時完成任務。我們近40年與成千上萬的孩子和家庭打交道的經驗表明,戰勝計時器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衝突,因為這種方法將權力轉移給了一個中性物品:計時器。
二、老祖母法則
是一種帶有條件的約定,固定的表達方式是:「你完成了這件事(父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之後,就可以做那件事(孩子希望做的事情)。」老祖母法則一定要以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方式表述。一定要用「完成了這件事之後」的句式,而不要說「如果你完成了這件事」,否則孩子就會問:「如果我不做這件事,會怎麼樣?」老祖母法則源自生活中一句約定俗成的話「先幹活,後吃飯」,對孩子的行為能產生很強的引導作用,因為它對正確行為有較強的激勵效果。
三、中性時間
指一段沒有衝突的時間。比如孩子發完脾氣之後,他正在一個人安靜地玩耍,這個時候最適合你對孩子進行教育,因為他冷靜下來了,你說的話他能聽進去,並能好好學習新事物。
四、表揚
用口頭表揚的方式肯定一個正確的行為。表揚要針對孩子的某個行為,而不是針對孩子本身。比如,可以說「好好吃飯非常好」,而不要說「你是個好孩子,因為你好好吃飯」。這麼說會產生不應有的效果:將孩子的好壞與他的行為聯繫在一起。不要讓孩子誤解,只有他好好表現才是一個好孩子,要是他犯了錯誤就是個壞孩子。我們認為,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好的,只是他們的行為需要通過父母的不斷努力來糾正,讓孩子表現得越來越好。
五、命令
用簡單的指令讓孩子停止某個動作,包括:(1)告訴孩子停止一個行為;(2)為何要停止;(3)改進的方式。比如,跟孩子說:「不要打人,打人會傷害別人。你可以好好跟你的夥伴說你想要那個玩具。」
六、規矩
事先約定的行為規範,包括規定好遵守和不遵守的結果。比如,你可以幫孩子定這樣一個規矩:「我們脫下髒衣服後,都要扔到籃子裡,保持屋子的整潔。這樣媽媽就不用成天跟在你屁股後面收拾了。」定好規矩並執行,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技巧。如果孩子的世界有明確的界限,同時他們也清楚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那麼他們的行為會越來越有序。
七、反省時間
孩子做了不好的事,讓他反省一段時間。常用的辦法是,讓孩子坐在某個特定的椅子上或獨自待在一個房間裡,用計時器設定一段時間,告訴他:「你必須待在這裡,直到計時器響了。」如果孩子在計時器響起來之前離開了,你就再定一次計時器,直到反省時間執行完畢。這樣做的好處之一,就是在你和孩子怒火都較旺時,暫時分開一下,讓你和孩子都控制好自己。


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真實故事

當約翰4歲大的時候,他突然對吃飯毫無興趣。可是,爸爸媽媽和兒科醫生都想不出原因是什麼。在焦急不安的媽媽一再要求下,醫生給約翰做了全面的身體檢查,但還是找不到原因。一天吃晚餐時,媽媽乞求約翰吃一粒豌豆,約翰大發脾氣,一把將盤子掀翻在地,大叫道:「不,我不吃!」
爸爸覺得媽媽太拖拉了。「約翰,聽我說!如果你不吃一口通心粉,你就馬上給我從飯桌上下來。」爸爸威脅道,很堅定地讓約翰知道他的態度。但是,他沒想到,約翰居然拒絕了他的要求,直接從椅子上跳了下來。
「約翰?洛倫德,你必須待在這裡吃完飯,否則你一個晚上都不能離開餐桌!」爸爸大叫道,收回了他剛才說的話,把約翰抱回椅子上,試圖讓他吃飯,但約翰根本不聽。
當天晚上,爸爸媽媽依然親吻、擁抱了兒子,哄他上床睡覺。他們商量應該採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孩子不吃飯的問題,不能因為兒子不吃飯就打他。他們希望將吃飯變回像以前一樣的美好時光:吃東西時和孩子講故事、唱歌、說說白天發生的事情。
第二天晚餐時,他們不再將注意力放到食物上面,裝作沒有注意到約翰不想吃東西。「告訴我,你白天在幼稚園玩得好嗎?」媽媽開始不動聲色地問道,同時把蔬菜遞給爸爸。約翰很興奮地講述他怎樣被選中舉旗子。約翰一邊講著,一邊吞下了一大勺土豆泥。
「你今天真是太棒了,」媽媽表揚兒子,「我很高興你也喜歡今天晚上我做的土豆泥。」爸爸媽媽繼續吃飯,但是沒有強求兒子再多吃些。
第二天早上,約翰的父母討論了一下前一天晚上的成功經歷,決定繼續這樣做。他們記得醫生說過:「約翰有一點偏瘦,但還算正常。從這個角度看,他一頓飯的飯量比較小,他可能一天要吃好幾頓。」
晚餐不再是讓媽媽頭疼的事情,而且她還為約翰準備了一些有趣的「胡蘿蔔小船」和拌有乳酪的葡萄乾,讓他白天吃。約翰重新對吃東西感興趣了。每次約翰好好吃東西時,爸爸媽媽都會表揚他,並且讓約翰自己決定什麼時候餓了,需要吃東西。

案例分析
一提起吃飯,幾乎是每位學齡前兒童媽媽心中最頭疼的問題。有些家長可能比約翰的爸爸媽媽還要著急。孩子不好好吃飯,有的固執得要命,不愛吃的堅決不碰,還有的一邊吃一邊玩,每頓飯要吃一個多小時,飯菜都冰冰涼了。所以父母不得不端著碗追著一刻不停的孩子,一瞅准機會就把滿滿一勺子的飯往孩子嘴裡塞。
要知道,6歲以下的孩子通常忙於探索世界,他們沒空,顧不上吃飯。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已經有些嚴重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儘量引起他對食物的興趣(哪怕是一粒小小的豌豆),但不要讓他意識到自己不愛吃飯。如果每天到了吃飯的時間,家長都是如臨大敵,並在無形之中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也會漸漸地把吃飯當成要完成的任務和負擔。要儘早培養孩子養成好好吃飯、按時定量的習慣。

小提醒:學齡前兒童會時不時弄出點「不願意吃飯」的小事故,不要因此就判定孩子有厭食症。但是,如果孩子是因為身體不舒服不能吃東西,就要去諮詢醫生或者專業的營養師。


預防措施
1.家長要起到模範作用
家長自己要按時吃飯,不然,孩子會覺得「既然你可以不按時吃飯,那我也可以這麼做」。
2.不要過分關注自己的體形或崇拜苗條的人
如果你總是念叨著體形的問題,即使3歲的孩子也會變得非常關心自己的身材。不要說這樣的話:「哎呀,我要減肥,不然我那條漂亮的裙子就穿不上了。」「我要是像那個明星一樣瘦就好了!」……你的本意不是要說給孩子聽,但不要以為孩子沒聽到。
3.明確適合孩子年齡和體重的攝入量
孩子的發育程度、活動量和體重決定了孩子每天需要攝入多少乳製品、肉類、蔬菜、穀物和水果,家長需要這方面專業知識的幫助。關於孩子營養的問題,要諮詢專業的健康顧問。

解決方案
應該做的
1.少吃多餐
要讓孩子養成按時吃飯的習慣,但前提是符合學齡前兒童的特點。孩子的胃並不像大人的那麼大,因此每餐吃的食物一般撐不了4個小時或更長時間。如果還不到吃飯的時間,孩子又餓了,可以讓孩子根據自己的需要吃些餐間點心。你可以說:「餓了你就告訴我,你可以吃點蘋果、優酪乳或者別的。」告訴孩子,家裡有些什麼可以吃的東西,以及什麼時候可以開飯了,而且要說話算話。
2.讓孩子自己選擇食物
偶爾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三餐飯或餐間點心吃什麼(在你的監督之下)。如果孩子覺得可以自己決定要吃的食物,他會對吃東西更感興趣。一次只給孩子兩種選擇,以免讓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當他選擇了合適的食物時,要表揚他,你可以說:「我很高興你自己拿橘子吃,橘子確實很好吃。」
3.為孩子提供多樣化和營養均衡的食物
讓孩子明白,健康的飲食結構包括吃多種食物。讓孩子嘗試各種味道、口感、顏色、香味、營養成分不同的食物。不過要記住,學齡前兒童的口味,經常會一夜之間發生改變。上個星期他最喜歡吃的東西,很可能到這個星期他就根本不愛吃了。
4.記下一周內孩子吃的所有食物
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孩子,在一周之內會自然地選擇一個平衡的飲食結構,兒科醫生認為這樣就可以保證孩子得到足夠的營養了。家長要有意識地用筆記下,孩子從週一到周日(以此為一個週期)都吃了什麼;而不是僅僅在腦子裡記得孩子從早上到晚上都吃了什麼——這樣你才不會突然有一天發現孩子營養不良了。
5.孩子好好吃時,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自己舀了一大勺有營養的食物吃,要及時鼓勵他,讓他知道好好吃飯比不好好吃飯更能引起大人的注意。你要表揚孩子好的表現,可以說「你自己把肉塊舀起來吃,很好」,或說「我很高興,你喜歡今天做的肉丸子」。
6.使用計時器,引導孩子按時吃飯
學齡前的孩子,生活還沒有形成規律。孩子和大人的吃飯時間也常常不一致。往往已經到吃飯時間了,孩子卻要吵著出去玩或正忙著搭積木。需要訓練孩子放下手裡的玩具和你一起坐下來吃飯。這樣做,不在於強迫孩子多吃東西,而是讓他養成吃飯時間到了,就得坐到飯桌上來吃飯的習慣。
用計時器設定好孩子坐在桌子旁邊的時間,你可以說:「計時器響起時,晚飯就結束了。你得好好坐在桌子旁邊,直到計時器響了才可以離開。你吃完飯就告訴媽媽,媽媽幫你把你的碗和盤子拿走。」孩子年齡越小能在桌子旁邊好好坐著的時間就越短,請根據你孩子的情況,確定計時器的時間。
留意孩子隔多久會感到饑餓,盡可能根據孩子的規律調整家庭的就餐時間,制訂吃飯時間表。

不應該做的
1.不要用零食來獎勵孩子好好吃飯
讓孩子明確食物的用途,食物是用來提供營養的,而不是用來獎勵的。不要因為孩子吃了蔬菜,就用冰激淩來獎勵他,你可以說:「你剛剛吃豆子吃得真棒,吃完飯你就可以出去玩了。」
2.不要強迫或乞求孩子吃飯
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不要強迫或乞求他吃完盤子裡的東西,更不要用種種許諾誘惑孩子吃飯,孩子會認為食物是控制你的工具。這樣,吃飯就變成了家裡的權力鬥爭,家長對孩子威逼利誘,孩子反過來用吃飯操控家長。
3.孩子不吃飯時不要難過
如果讓孩子覺察到他不吃飯時你的擔心和不安,就會讓他覺得自己不吃飯比吃飯更有意思,「不好好吃飯是個有趣的遊戲,可以引起媽媽的注意」。
4.不要反應過度
低調處理孩子不愛吃飯的情況,不要大驚小怪,要不動聲色地把食物拿開,對自己說,孩子少吃一點沒關係。避免讓吃飯變成一場戰爭。
記住,孩子的情緒、對吃飯的態度直接取決於家長的態度。


孩子不聽話 怎麼辦
真實案例

4歲半的艾瑞克會寫自己的名字,還知道自己幾歲了,他甚至能背出他最喜歡的書裡的幾個單詞。他唯一不會做的是聽媽媽的指揮,而這正是媽媽想讓他做的。
媽媽每天都會給兒子一些指令,如「艾瑞克,請把你的玩具收拾起來,把你的髒衣服放到大籃子裡」,或者「過來坐到凳子上,自己把鞋子穿上」。艾瑞克總是在做到一半時,就忘記自己在做什麼,跑到一邊去研究他的小卡車或去看看哥哥在做什麼。
「我要告訴你多少次,你才能照著我說的話做呀?」媽媽很受打擊,開始大叫,「你總是不聽我的話!你從來都聽不懂我說的話!」媽媽繼續說道,並且打了艾瑞克。
這個情況一直延續著,直到有一天艾瑞克大叫道:「你的要求,我做不到!」這次媽媽把兒子說的話聽進去了,並且認真對待。她決定把指令變得簡單些,試試艾瑞克的反應。
「艾瑞克,請把你的鞋子遞給我。」她發出一個指令。艾瑞克乖乖地把他藍白相間的鞋子遞給了媽媽,媽媽鼓掌稱讚兒子。「非常高興,你能照我的話做!」過了一會兒,她讓艾瑞克去取外套,艾瑞克乖乖地把外套拿了過來,媽媽表揚了他。
媽媽很高興,她再也不用威脅兒子和沖著兒子大叫了。她意識到,多聽聽艾瑞克的感受對於處理問題非常重要。她逐漸增加給艾瑞克指令的數量,看到他一次能遵守兩條指令之後,再一次給他三條指令。她清晰的指令配合著老祖母法則,逐漸糾正了兒子不聽指揮的毛病。

案例分析
當艾瑞克說「你的要求,我做不到」時,媽媽一定沒有想到情況會是這樣,為什麼艾瑞克做到一半時會去幹別的事?這是由學齡前兒童的特點決定的,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另一方面,學齡前兒童喜歡測試父母的警告是否會實現,父母定的規矩有多大的彈性,父母的話是否要嚴格執行。當孩子這樣試探父母的世界時,你的處理方式要一致。要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這樣他才會明白大人的要求是什麼。制定和執行規矩時,孩子會覺得你很壞,會反抗,但你還是要堅持執行,並保持一致性;孩子最後會因為瞭解底線在哪里而有安全感。


預防措施
1.弄清楚孩子一次能執行的指令數量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一次所能記住並執行的指令數量也會有相應地不同,要弄清楚孩子一次能記住幾條指令。開始先給他一條指令,然後一次給他兩條,接著是三條。比如,你對孩子說:「請把書撿起來,放到桌子上,然後過來坐到我旁邊。」如果孩子可以按順序完成每一條指令,你就知道孩子一次能記住三條指令。弄清楚孩子的能力,根據他的成長情況,來調整指令的數量和任務的複雜程度。
2.儘量讓孩子多動手,允許他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情
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步驟做事情,並嚮往掌控自己的生活,他們會盡力爭取自己做選擇。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創造機會,讓他鍛煉自主做決定的能力,增強他的自信心。他們越是覺得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就越不會下意識地拒絕別人的要求。
3.減少不必要的指令
在給孩子下達指令之前,要分析一下要求孩子這麼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沒那麼緊要,就別老是指揮孩子。學齡前兒童需要獲得足夠的自由,培養獨立能力。


解決方案
應該做的
1.指令要簡單明瞭
對孩子下達的指令要儘量具體,這樣他才能更容易地聽從指揮。要用建議的方式,而不要用批評的方式來讓孩子做事情。比如,你應該說:「現在請撿起你的玩具並放到盒子裡。」不要說:「為什麼你總是記不住,玩完玩具後要撿起來放到盒子裡呢?」
2.當孩子好好執行了指令時,要及時表揚
如果孩子很好地聽從了你的指令,要對他提出表揚。你還要表示,你欣賞他的努力,你可以說:「謝謝你,照著我說的話做。」
3.用倒計時的方式鼓勵孩子行動
給孩子制定一個規矩,用倒計時的方式鼓勵他開始行動。比如,為了吸引孩子放下手中的玩具,去做你想讓他做的事,你可以說:「請把你的玩具收拾起來,倒計時開始,5,4,3,2,1!」如果孩子聽話,你要對他的迅速行動表示感謝。
4.做孩子的「啦啦隊」
當孩子開始採取行動去完成你要他做的事時,你要在一旁為他加油、打氣,做孩子的「啦啦隊」。你可以說:「真是太棒了,你開始收拾玩具了,加油!我相信你一會兒就能完成。」
5.老祖母法則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完成任務之後,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們會更樂意聽從指揮。比如,你可以說:「把書收拾好了,你就可以看電視。」或者說:「你洗完手就能吃午飯。」
6.弄清楚孩子不聽指揮的原因
如果孩子總是不聽從指揮,你就要注意區分:是他沒能力完成,還是他不願意完成。要手把手地教他,並且對他的進步及時提出表揚。如果孩子有能力完成,但只是不願意聽從指揮,你可以說:「我很遺憾,你不願意聽我的話,我們現在只能來練習一下。」練習5次,然後讓他自己做一遍。如果他仍然拒絕這麼做,你可以說:「看來咱們需要多練習幾遍。當你完成了練習,你就可以去玩玩具了。」

不應該做的
1.孩子不聽話時,不要氣餒
對自己說:「我知道,孩子不願意做我讓他做的事情,但是我比他更有經驗,知道什麼才是對他最好的。需要我告訴孩子做什麼,怎麼做,他才能學會自己做事情。」
2.不要因為孩子沒聽指揮,就懲罰孩子
記住,你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做事情,不要因為他沒按你說的去做就懲罰他,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要太在意他沒能聽從指揮。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