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親愛的讀者,歡迎少女夏綠蒂 文/ 方文山
這本《親愛的夏綠蒂》,是台灣紀錄片職人丁雯靜,近期有關青春期女兒成長歷程的力作。台灣的紀錄片界,我所熟識的除了蔣顯斌之外,就是丁雯靜了。紀錄片拍攝,是影視圈冷門小眾且寂寞的行業,他們拚命為這世代留下記錄,為過往的歷史整理脈絡,但卻不被這世代的大眾所熟知、甚至關注。也因此,從事這行業,是需要某種程度的使命感,而她就是有著這麼一股俠女性格的紀錄片專業職人!
詳讀了這本《親愛的夏綠蒂》,我這才驚覺,丁雯靜除了拍攝紀錄片時知性冷靜的思維外,竟還有豐富感性的筆觸。而這本《親愛的夏綠蒂》除了著重在描述她處於青春期的大女兒,其叛逆的行事作風,與獨特的情感態度,也有部分側寫她自己成長經驗,與從事紀錄片心路歷程,是一本情感面相當豐富的著作。
在收到書稿,當書名映入眼簾之際,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著名作家龍應台那本《親愛的安德烈》。然後在拜讀完整本書後,我依然還是想到《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因為這兩本書彼此間的相異與相同之處,頗耐人尋味。首先來談這二本書相異之處:《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母子間書信往來之作,且未集結成書前就已刊登在《南方週末》的專欄上,是家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歷經三年多所共同著作而成;而《親愛的夏綠蒂》,則由丁雯靜以一年多的時間採訪女兒書寫完成。再則《親愛的安德烈》是日記式的書信體,且是很明確的第一人稱寫法;但《親愛的夏綠蒂》很特別的是,其人稱觀點常常轉換,因為它一下以第一人稱「我」(丁雯靜自己)為出發,一下子跳到第三人稱在旁觀「他」(夏綠蒂),然後細膩的描述夏綠蒂所面臨的人事物,此人稱觀點的跳接寫法對我而言饒富趣味。還有這二本書所討論與觸及的事物,也有所不同,雖說處於青春期的安德烈,其感情上的困擾及不確定性與夏綠蒂沒什麼兩樣,但兩本書所關注的內容,還是有所不同。譬如種族的身分認同、信仰、文化,跟美學的探討,此部分自然是因為龍應台話題上的引導,以及安德烈身為中德混血兒本質上的不同,題材相對上較為廣闊,某部分的書信內容偏重理性探討;而《親愛的夏綠蒂》則偏重與集中在青春時期的夏綠蒂,在感情、交友,與學業等真實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丁雯靜個人之所以會進入紀錄片領域的歷程回顧,並因而溯及其孩童時期的成長,字裡行間較為感性。以上這些,是此二本書不同之處。
這本《親愛的夏綠蒂》,是台灣紀錄片職人丁雯靜,近期有關青春期女兒成長歷程的力作。台灣的紀錄片界,我所熟識的除了蔣顯斌之外,就是丁雯靜了。紀錄片拍攝,是影視圈冷門小眾且寂寞的行業,他們拚命為這世代留下記錄,為過往的歷史整理脈絡,但卻不被這世代的大眾所熟知、甚至關注。也因此,從事這行業,是需要某種程度的使命感,而她就是有著這麼一股俠女性格的紀錄片專業職人!
詳讀了這本《親愛的夏綠蒂》,我這才驚覺,丁雯靜除了拍攝紀錄片時知性冷靜的思維外,竟還有豐富感性的筆觸。而這本《親愛的夏綠蒂》除了著重在描述她處於青春期的大女兒,其叛逆的行事作風,與獨特的情感態度,也有部分側寫她自己成長經驗,與從事紀錄片心路歷程,是一本情感面相當豐富的著作。
在收到書稿,當書名映入眼簾之際,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著名作家龍應台那本《親愛的安德烈》。然後在拜讀完整本書後,我依然還是想到《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因為這兩本書彼此間的相異與相同之處,頗耐人尋味。首先來談這二本書相異之處:《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母子間書信往來之作,且未集結成書前就已刊登在《南方週末》的專欄上,是家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歷經三年多所共同著作而成;而《親愛的夏綠蒂》,則由丁雯靜以一年多的時間採訪女兒書寫完成。再則《親愛的安德烈》是日記式的書信體,且是很明確的第一人稱寫法;但《親愛的夏綠蒂》很特別的是,其人稱觀點常常轉換,因為它一下以第一人稱「我」(丁雯靜自己)為出發,一下子跳到第三人稱在旁觀「他」(夏綠蒂),然後細膩的描述夏綠蒂所面臨的人事物,此人稱觀點的跳接寫法對我而言饒富趣味。還有這二本書所討論與觸及的事物,也有所不同,雖說處於青春期的安德烈,其感情上的困擾及不確定性與夏綠蒂沒什麼兩樣,但兩本書所關注的內容,還是有所不同。譬如種族的身分認同、信仰、文化,跟美學的探討,此部分自然是因為龍應台話題上的引導,以及安德烈身為中德混血兒本質上的不同,題材相對上較為廣闊,某部分的書信內容偏重理性探討;而《親愛的夏綠蒂》則偏重與集中在青春時期的夏綠蒂,在感情、交友,與學業等真實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丁雯靜個人之所以會進入紀錄片領域的歷程回顧,並因而溯及其孩童時期的成長,字裡行間較為感性。以上這些,是此二本書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