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搗蛋鬼其實很「認真」:「宥辰」的故事──認出我們常沒看見的孩子天性(節錄)
遇到值得開心的事情,孩子好像沒多久又開始變的很擔心,這會是什麼問題呢?
今天的課程是要去大安森林公園找陌生人玩遊戲。宥辰一聽到,立刻「麼?」、「真的假的,今天是要去教室外面玩?」,他簡直樂呆了,講話的聲音,完全高上八度,尖銳而興奮的語調,不斷的從他嘴巴裡,興奮得冒出來、冒出來,直到要步出門口,打開鞋櫃的那一剎那。
「我們不帶家長去嗎?」
--
像這種「原本要出門的興奮一下子全不見了,語氣透露著擔心,好像少了家長跟出門,自己連呼吸都有困難」的情況並不誇張,此時的宥辰非常非常缺乏安全感,想著萬一出門等一下口渴怎麼辦?萬一待會肚子痛怎麼辦?還可能會在半路踩到個石頭,摔個狗吃屎怎麼辦?這些孩子的擔心也表示,平時孩子只要一個眼神,一聲唉唷,家長就會立刻填補孩子的憂心。或是當孩子「看起來」有一絲危機要發生,家長就會立即出聲「不可以」,神之手隨時駕臨,保護無所不在。或許這很像是平常總是會帶著導航出門的,今天導航送修了,開著車子在路上,突然感覺到的那幾許徬徨。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孩子身邊就像有一個隱形防護罩,一切的危機跟嘗試都被阻隔在外,平常孩子感受不到真實事件發生的自然結果,缺少自主機會,一切都有一個人在旁邊嘮嘮叨叨,管東管西;然後突然有一天,孩子可以離開保護罩探索真實與新鮮了,這可真是一個天大的禮物,從天而降。
不過,當真要拆開禮物,除了興奮,還真有點膽怯,他們膽怯的是,究竟這個禮物該不該拆?過去從沒發生過這種事情,萬一裡面是一個炸彈,那怎麼辦?或是什麼噁心的東西,不對!搞不好根本是一個「恐怖箱」,才不是什麼禮物咧!遇到第一次發生的問題,不安跟緊張、需要別人幫忙的念頭快速浮現腦袋,這似乎是每個人遇到緊張焦慮時,都會有的共同反應。然而這樣的狀態愈多,也愈表示,孩子的自主機會太少,缺乏生活經驗,因此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孩子雖然感覺到快樂,但是很快的時間之內,孩子又會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解決接下來將發生的問題,因此在面對到快樂的同時,突然又會快速的轉進憂傷。遇到這類型的孩子,建議爸爸媽媽可以……
一、多讓孩子擁有生活自主嘗試機會。
例如:自己收書包、吃完飯自己收碗盤、自己洗碗。給孩子多一點打理生活的機會跟時間,甚至故意把生活中的問題丟給孩子,例如:爸爸媽媽突然口好渴、腳好痠,怎麼辦?讓孩子試著去解決問題,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變多了,獨立性也變高了。提醒爸爸媽媽,在開放孩子自主經驗的同時,請不要一直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現在又做對了什麼?又拿捏、問題的衡量。如果不管孩子怎麼做,都是得經過家長的頭腦來判斷好壞,孩子是沒有學會自主能力的。
二、開放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
事件發生的當下,可以提醒孩子等一下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但也可以連提醒都不要),但請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行為,讓孩子體驗真實結果。好比當孩子在椅子上扭來扭去,眼看手上的布丁就要打翻了,爸爸媽媽可以提醒孩子:你一直扭來扭去沒有坐好吃,我擔心等一下布丁就會翻倒了。但請不要直接移動孩子布丁的位子,或是幫他把椅子拉遠一點。就坐著看孩子打翻布丁,並且教他如何承受這個後果,怎麼自己解決。(當然,如果你已經忙到快斷氣了,那就先照顧好自己吧!)
當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增加,獨立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多,遇上自己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孩子會更願意自己試試看;這個時候你將發現,面對到雀躍機會時,孩子不再快速轉變成憂傷、焦慮,而是會顯得興奮、快樂(當然也還是會有緊張),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深深的相信,他有能力可以掌握自己,也相信自己能在過程中表現得很好,展翅高飛。
有人說:我對孩子的反應太快?我真不懂?怎樣才是快呢?他做錯事我趕快跟他說,教他什麼是對的,這樣為什麼是反應太快呢? 睿原與小千穿著涼鞋,快步走進沙坑區。宥辰想也沒有想,也穿著他的布鞋一起走進沙坑區。很顯然的,聰明如你,很快就知道將發生什麼事了。所有人的鞋子都理所當然的進沙了,但是涼鞋進沙與布鞋進沙,可是很顯然的不同,涼鞋沙子來沙子去,敲一敲踏一踏沙子又顯然變少了,但是布鞋呢?沙子來了卻去不了,玩了好一會,滿鞋子的沙子可真正難受,一段時間後,睿原穿著他的涼鞋,走出沙坑區,打開水龍頭,把涼鞋與腳一起放入沁涼暢快的水下,很快的,沙子沖走了,腳又乾淨了。宥辰呢?當然也是跟在睿原旁邊,把另一個水龍頭打開,把布鞋與腳一起放入沁涼暢快的水下,很快的,水淋濕滿滿的布鞋與襪子,沙子仍舊完全卡在裡面,這一整個完全就是不對了,怎麼愈沖水愈不舒服,這是什麼鬼事?
宥辰顯然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鬼事,繼續調大水龍頭,拚命將自己的布鞋與襪子送進水裡沖,讓鞋子襪子與餃子(腳已經變餃子了)一起吸滿水,讓腳包在一團和滿沙子的濕布團裡,直到我開口:「宥辰,你穿的是布鞋,要沖腳應該要先脫掉鞋子吧!」
宥辰抬頭看了一看我,快速的脫掉濕掉的鞋子,再準備把襪子與腳繼續放在水下沖。顯然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於是這次宥辰把襪子脫掉了,再把腳放到水下沖,手裡拎著濕襪子、濕鞋子,這次果然沖乾淨了,於是,再脫掉另一隻腳的鞋子、襪子,再拎著,再把右腳放進水裡沖,終於兩隻腳都乾淨了。宥辰滿意的要離開洗腳區,沒想到一踩出來,怎麼搞的,踩出來地上都是沙子。怎麼會踩出來地上都是沙子呢?宥辰覺得自己的腳又沾到沙子了,於是又再踏回去洗腳。洗完腳之後又再踩出來,耶?又髒了,他又再去洗腳。
然後呢?就這樣,宥辰洗完腳再走出來又踩到沙子又再進去洗腳,又洗完腳後走出來又再踩到沙子又進去洗腳,他就一直反覆在那邊洗不停又踩不停。手上拿著淋滿水的濕鞋子與濕襪子,以及沒有濕的鞋子與襪子,混來混去,走來走去,水開來開去,潑來潑去,全部都濕了。但是,宥辰已經知道自己現在來到一個「寸步難行」的窘境。睿原早就洗好了,也眼睜睜的看著宥辰來到這個困窘的狀態。對於宥辰的行為,睿原很明顯的納悶,但是他沒有質問宥辰,也沒有嘲笑他,反而又走向水龍頭,打開水,兩隻腳踏進水槽,一派輕鬆愉快的沖水,也等著宥辰不斷的嘗試「如何一隻腳又一隻腳的輪流洗,卻可以兩隻腳都乾淨的走出去」。然後也是穿著涼鞋,早就洗好腳的小千站在旁邊,疑惑了:「這是怎麼回事?不是洗好腳要走了嗎?怎麼突然變成一直洗 腳?」小千疑惑著,卻又不曉得該怎麼開口問,於是隔一會兒小千轉身,自己往後走了十幾步看看別人在玩,爬爬一下樓梯,這些時候,睿原與宥辰還是繼續不斷的洗腳,左腳右腳,右腳左腳,兩隻腳一起洗,於是小千又無奈的走回洗腳區旁邊等待。
直到我開口:「你們兩個必須離開這個位子了!」宥辰才真的很擔心的準備離開。我也幾乎可以跟你打賭,如果今天不是我開口,或是下一個天大的石頭雨打下來讓宥辰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否則他可以繼續在水龍頭下反覆沖腳,沖到月黑夜風高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
腳上有沙了,沖腳……腳上有沙了,沖腳……腳又有沙了,再沖腳……腳又有沙了,繼續沖腳……腳依舊不斷有沙在腳底板,宥辰也反覆不停的沖腳。
早已不是第一次,我看著孩子們重蹈覆轍,心中有昭然若見的解答,卻不發一語。
為什麼?以我們三四十歲的生命經驗,解決一個七歲孩子遇到的難題,難嗎?不難!
以我們三、四十歲的生活經驗,解決我們正感到苦惱的難題,難嗎?還是難!
不同的經驗值,讓成人比孩子具備不同的解決問題能力;大人當然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宛若天神降臨般,把孩子的問題直接解決。
但一次兩次三次後,宥辰還是會在同一個問題上栽跟頭。
因為他的重點就在於:經驗值不夠!甚至我可以告訴你,他已經不夠到想要一直假裝他的問題被解決了(短短一秒鐘的腳底無沙)。
宥辰企圖當隻鴕鳥將頭埋在沙坑,不肯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一次又一次,反覆耗損著水資源、考驗身邊所有人的耐心,也考驗自己的挫折承受度。
可惜,笛飛兒的老師向來不走無止盡的包容路線,反而是當孩子把機會用盡(或用到某種程度),該面對的問題會原原本本放到孩子的肩膀上。這是笛飛兒的老師很努力堅持的原則:必須勇敢跟孩子提出要求/限制。透過強化問題,增加孩子對問題的感受;同時激發孩子排除問題的企圖。
當宥辰被迫從水龍頭下站出來到石板地,他才有機會發現,排除掉水這項資源,自己還能有什麼策略將腳上的沙變不見。
從沖水的小小勝利與屢屢踩出就挫敗的循環中跳出來,看看有沒有別的可能。
限制,常能弔詭激發想像的無限可能。
這裡的限制,特別必須澄清,指的並不是「限制探索」,而是「限制重蹈覆轍的解題模式」。
舉個例子來說,在笛飛兒教室的孩子常面臨利益分配不均的議題;往往老師都是在拋出此難題後兩手一攤,說:「啊!那你們自己想辦法吧~我都把金幣送你們組了,你們自己討論喔~」
能力好一點的班,老師可能還會說:「怎麼分是你們決定的,但我已經看膩剪刀石頭布了,請想新招!(哈哈哈)。」
我們曾經看到幼兒園年紀孩子在被限制後,激發想像,提出的方案有:
我們比跑步。
我們比年紀。最大/最小的人分比較多。
我們比吐口水。(呃…確實有點噁心,但第一,請瞭解這就是孩子的世界;第二,如果孩子也可以考慮到老師感受與環境衛生,提出周延處理,此方案是會通過的)
比拍球拍比較多下。
比記得最多名字。
……其他。
你覺得吃飽太閒,沒事找事嗎?但是,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會只有一種標準答案呢?
問題與麻煩能夠激發想像與磨練心志。世界角落曾有無電可用的地區,激發有為青年運用太陽能與回收瓶創造晚上可照明的電燈;無經費可畢旅的台灣偏鄉孩子,激發出自行製作香皂販賣籌措旅費的創意執行;無法翱翔天際的困頓,激發萊特兄弟對於飛行的渴望……
當全球世界漸趨平坦,孩子未來競爭對手已經不只在台灣。我們能夠造就他們什麼樣子的競爭力,就看我們能及早給他們多少向世界發問、為世界思考解題的創造思考能力。
是的,一切教養的前提在於,請把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就讓他在問題裡稍微泡一下吧!為什麼一遭遇問題就必須立刻解決呢?絕對不要為了簡便、快速,以比孩子多了三四十年經驗值的姿態,將孩子跟前的石頭搬走(或是總是教孩子如何正確搬走的方法),同時也搬走孩子可能的成長!
遇到值得開心的事情,孩子好像沒多久又開始變的很擔心,這會是什麼問題呢?
今天的課程是要去大安森林公園找陌生人玩遊戲。宥辰一聽到,立刻「麼?」、「真的假的,今天是要去教室外面玩?」,他簡直樂呆了,講話的聲音,完全高上八度,尖銳而興奮的語調,不斷的從他嘴巴裡,興奮得冒出來、冒出來,直到要步出門口,打開鞋櫃的那一剎那。
「我們不帶家長去嗎?」
--
像這種「原本要出門的興奮一下子全不見了,語氣透露著擔心,好像少了家長跟出門,自己連呼吸都有困難」的情況並不誇張,此時的宥辰非常非常缺乏安全感,想著萬一出門等一下口渴怎麼辦?萬一待會肚子痛怎麼辦?還可能會在半路踩到個石頭,摔個狗吃屎怎麼辦?這些孩子的擔心也表示,平時孩子只要一個眼神,一聲唉唷,家長就會立刻填補孩子的憂心。或是當孩子「看起來」有一絲危機要發生,家長就會立即出聲「不可以」,神之手隨時駕臨,保護無所不在。或許這很像是平常總是會帶著導航出門的,今天導航送修了,開著車子在路上,突然感覺到的那幾許徬徨。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孩子身邊就像有一個隱形防護罩,一切的危機跟嘗試都被阻隔在外,平常孩子感受不到真實事件發生的自然結果,缺少自主機會,一切都有一個人在旁邊嘮嘮叨叨,管東管西;然後突然有一天,孩子可以離開保護罩探索真實與新鮮了,這可真是一個天大的禮物,從天而降。
不過,當真要拆開禮物,除了興奮,還真有點膽怯,他們膽怯的是,究竟這個禮物該不該拆?過去從沒發生過這種事情,萬一裡面是一個炸彈,那怎麼辦?或是什麼噁心的東西,不對!搞不好根本是一個「恐怖箱」,才不是什麼禮物咧!遇到第一次發生的問題,不安跟緊張、需要別人幫忙的念頭快速浮現腦袋,這似乎是每個人遇到緊張焦慮時,都會有的共同反應。然而這樣的狀態愈多,也愈表示,孩子的自主機會太少,缺乏生活經驗,因此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孩子雖然感覺到快樂,但是很快的時間之內,孩子又會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解決接下來將發生的問題,因此在面對到快樂的同時,突然又會快速的轉進憂傷。遇到這類型的孩子,建議爸爸媽媽可以……
一、多讓孩子擁有生活自主嘗試機會。
例如:自己收書包、吃完飯自己收碗盤、自己洗碗。給孩子多一點打理生活的機會跟時間,甚至故意把生活中的問題丟給孩子,例如:爸爸媽媽突然口好渴、腳好痠,怎麼辦?讓孩子試著去解決問題,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變多了,獨立性也變高了。提醒爸爸媽媽,在開放孩子自主經驗的同時,請不要一直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現在又做對了什麼?又拿捏、問題的衡量。如果不管孩子怎麼做,都是得經過家長的頭腦來判斷好壞,孩子是沒有學會自主能力的。
二、開放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
事件發生的當下,可以提醒孩子等一下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但也可以連提醒都不要),但請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行為,讓孩子體驗真實結果。好比當孩子在椅子上扭來扭去,眼看手上的布丁就要打翻了,爸爸媽媽可以提醒孩子:你一直扭來扭去沒有坐好吃,我擔心等一下布丁就會翻倒了。但請不要直接移動孩子布丁的位子,或是幫他把椅子拉遠一點。就坐著看孩子打翻布丁,並且教他如何承受這個後果,怎麼自己解決。(當然,如果你已經忙到快斷氣了,那就先照顧好自己吧!)
當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增加,獨立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多,遇上自己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孩子會更願意自己試試看;這個時候你將發現,面對到雀躍機會時,孩子不再快速轉變成憂傷、焦慮,而是會顯得興奮、快樂(當然也還是會有緊張),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深深的相信,他有能力可以掌握自己,也相信自己能在過程中表現得很好,展翅高飛。
有人說:我對孩子的反應太快?我真不懂?怎樣才是快呢?他做錯事我趕快跟他說,教他什麼是對的,這樣為什麼是反應太快呢? 睿原與小千穿著涼鞋,快步走進沙坑區。宥辰想也沒有想,也穿著他的布鞋一起走進沙坑區。很顯然的,聰明如你,很快就知道將發生什麼事了。所有人的鞋子都理所當然的進沙了,但是涼鞋進沙與布鞋進沙,可是很顯然的不同,涼鞋沙子來沙子去,敲一敲踏一踏沙子又顯然變少了,但是布鞋呢?沙子來了卻去不了,玩了好一會,滿鞋子的沙子可真正難受,一段時間後,睿原穿著他的涼鞋,走出沙坑區,打開水龍頭,把涼鞋與腳一起放入沁涼暢快的水下,很快的,沙子沖走了,腳又乾淨了。宥辰呢?當然也是跟在睿原旁邊,把另一個水龍頭打開,把布鞋與腳一起放入沁涼暢快的水下,很快的,水淋濕滿滿的布鞋與襪子,沙子仍舊完全卡在裡面,這一整個完全就是不對了,怎麼愈沖水愈不舒服,這是什麼鬼事?
宥辰顯然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鬼事,繼續調大水龍頭,拚命將自己的布鞋與襪子送進水裡沖,讓鞋子襪子與餃子(腳已經變餃子了)一起吸滿水,讓腳包在一團和滿沙子的濕布團裡,直到我開口:「宥辰,你穿的是布鞋,要沖腳應該要先脫掉鞋子吧!」
宥辰抬頭看了一看我,快速的脫掉濕掉的鞋子,再準備把襪子與腳繼續放在水下沖。顯然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於是這次宥辰把襪子脫掉了,再把腳放到水下沖,手裡拎著濕襪子、濕鞋子,這次果然沖乾淨了,於是,再脫掉另一隻腳的鞋子、襪子,再拎著,再把右腳放進水裡沖,終於兩隻腳都乾淨了。宥辰滿意的要離開洗腳區,沒想到一踩出來,怎麼搞的,踩出來地上都是沙子。怎麼會踩出來地上都是沙子呢?宥辰覺得自己的腳又沾到沙子了,於是又再踏回去洗腳。洗完腳之後又再踩出來,耶?又髒了,他又再去洗腳。
然後呢?就這樣,宥辰洗完腳再走出來又踩到沙子又再進去洗腳,又洗完腳後走出來又再踩到沙子又進去洗腳,他就一直反覆在那邊洗不停又踩不停。手上拿著淋滿水的濕鞋子與濕襪子,以及沒有濕的鞋子與襪子,混來混去,走來走去,水開來開去,潑來潑去,全部都濕了。但是,宥辰已經知道自己現在來到一個「寸步難行」的窘境。睿原早就洗好了,也眼睜睜的看著宥辰來到這個困窘的狀態。對於宥辰的行為,睿原很明顯的納悶,但是他沒有質問宥辰,也沒有嘲笑他,反而又走向水龍頭,打開水,兩隻腳踏進水槽,一派輕鬆愉快的沖水,也等著宥辰不斷的嘗試「如何一隻腳又一隻腳的輪流洗,卻可以兩隻腳都乾淨的走出去」。然後也是穿著涼鞋,早就洗好腳的小千站在旁邊,疑惑了:「這是怎麼回事?不是洗好腳要走了嗎?怎麼突然變成一直洗 腳?」小千疑惑著,卻又不曉得該怎麼開口問,於是隔一會兒小千轉身,自己往後走了十幾步看看別人在玩,爬爬一下樓梯,這些時候,睿原與宥辰還是繼續不斷的洗腳,左腳右腳,右腳左腳,兩隻腳一起洗,於是小千又無奈的走回洗腳區旁邊等待。
直到我開口:「你們兩個必須離開這個位子了!」宥辰才真的很擔心的準備離開。我也幾乎可以跟你打賭,如果今天不是我開口,或是下一個天大的石頭雨打下來讓宥辰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否則他可以繼續在水龍頭下反覆沖腳,沖到月黑夜風高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
腳上有沙了,沖腳……腳上有沙了,沖腳……腳又有沙了,再沖腳……腳又有沙了,繼續沖腳……腳依舊不斷有沙在腳底板,宥辰也反覆不停的沖腳。
早已不是第一次,我看著孩子們重蹈覆轍,心中有昭然若見的解答,卻不發一語。
為什麼?以我們三四十歲的生命經驗,解決一個七歲孩子遇到的難題,難嗎?不難!
以我們三、四十歲的生活經驗,解決我們正感到苦惱的難題,難嗎?還是難!
不同的經驗值,讓成人比孩子具備不同的解決問題能力;大人當然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宛若天神降臨般,把孩子的問題直接解決。
但一次兩次三次後,宥辰還是會在同一個問題上栽跟頭。
因為他的重點就在於:經驗值不夠!甚至我可以告訴你,他已經不夠到想要一直假裝他的問題被解決了(短短一秒鐘的腳底無沙)。
宥辰企圖當隻鴕鳥將頭埋在沙坑,不肯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一次又一次,反覆耗損著水資源、考驗身邊所有人的耐心,也考驗自己的挫折承受度。
可惜,笛飛兒的老師向來不走無止盡的包容路線,反而是當孩子把機會用盡(或用到某種程度),該面對的問題會原原本本放到孩子的肩膀上。這是笛飛兒的老師很努力堅持的原則:必須勇敢跟孩子提出要求/限制。透過強化問題,增加孩子對問題的感受;同時激發孩子排除問題的企圖。
當宥辰被迫從水龍頭下站出來到石板地,他才有機會發現,排除掉水這項資源,自己還能有什麼策略將腳上的沙變不見。
從沖水的小小勝利與屢屢踩出就挫敗的循環中跳出來,看看有沒有別的可能。
限制,常能弔詭激發想像的無限可能。
這裡的限制,特別必須澄清,指的並不是「限制探索」,而是「限制重蹈覆轍的解題模式」。
舉個例子來說,在笛飛兒教室的孩子常面臨利益分配不均的議題;往往老師都是在拋出此難題後兩手一攤,說:「啊!那你們自己想辦法吧~我都把金幣送你們組了,你們自己討論喔~」
能力好一點的班,老師可能還會說:「怎麼分是你們決定的,但我已經看膩剪刀石頭布了,請想新招!(哈哈哈)。」
我們曾經看到幼兒園年紀孩子在被限制後,激發想像,提出的方案有:
我們比跑步。
我們比年紀。最大/最小的人分比較多。
我們比吐口水。(呃…確實有點噁心,但第一,請瞭解這就是孩子的世界;第二,如果孩子也可以考慮到老師感受與環境衛生,提出周延處理,此方案是會通過的)
比拍球拍比較多下。
比記得最多名字。
……其他。
你覺得吃飽太閒,沒事找事嗎?但是,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會只有一種標準答案呢?
問題與麻煩能夠激發想像與磨練心志。世界角落曾有無電可用的地區,激發有為青年運用太陽能與回收瓶創造晚上可照明的電燈;無經費可畢旅的台灣偏鄉孩子,激發出自行製作香皂販賣籌措旅費的創意執行;無法翱翔天際的困頓,激發萊特兄弟對於飛行的渴望……
當全球世界漸趨平坦,孩子未來競爭對手已經不只在台灣。我們能夠造就他們什麼樣子的競爭力,就看我們能及早給他們多少向世界發問、為世界思考解題的創造思考能力。
是的,一切教養的前提在於,請把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就讓他在問題裡稍微泡一下吧!為什麼一遭遇問題就必須立刻解決呢?絕對不要為了簡便、快速,以比孩子多了三四十年經驗值的姿態,將孩子跟前的石頭搬走(或是總是教孩子如何正確搬走的方法),同時也搬走孩子可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