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你是否曾問過自己:
我想要教養怎麼樣的孩子?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每一個人都會尋找快樂!教養孩子的第一個目的也是先讓孩子們覺得很快樂。
也許很多父母認為快不快樂並不重要。但我的教養想法,第一個目標是讓自己的孩子懂得什麼是快樂。
我常常跟她聊天,問她是不是快樂?哪些事讓她快樂?這樣我可以更靠近她的世界,分析她的需求跟興趣。不過相對的,要教養快樂,孩子也需要有快樂的父母,每天抱怨工作或者有很多負面情緒的人,應該很難讓自己孩子快樂。父母需要讓孩子們感受到他們的愛、尊重、和照顧。
小時候爸爸帶我去一個補習班,每次下課我都覺得不開心,而且不開心到連補習班給我的一些資料都丟進垃圾桶裡面。一般的父母發現這種狀況會罵自己的孩子,或者逼他們繼續上課。但爸爸看到我不喜歡,隔週就取消補習。他說,不開心的話不去也沒關係,我希望你開心就好。那一天爸爸說的話讓我深深感受到他對我的尊重。
爸爸把快樂放在教育最前面。
而他更讓我看見他的生活中也在享受快樂這件事,他許多有錢的朋友都沒有也的生活品質。因為爸爸總是讓自己有生活空間,我們也是因為懂得快樂生活的爸爸,慢慢懂什麼是得欣賞生活。
我從來都沒有看過爸爸不快樂,他生意開始不好的時候也都沒有讓我們感受到壓力。現實生活環境的壓力很難避免,但身為爸爸媽媽,我們盡量不要讓自己的壓力影響他們。
我建議大家五個關於親子快樂生活的方式:
一、教孩子正面力量的態度:減少他們的負面情緒。鼓勵孩子,讓他們成功完成一些任務,培養自信的個性。
二、孩子們也要跟大人一樣享受當下:讓孩子專注手上的任務,以及當下的時間。
三、孩子做錯不要馬上開始怪他們:先好好聽他們講什麼,讓他們解釋。
四、孩子也要有一些目標:他們早一點了解完成目標會是很棒的事,沒有目標的教育會失敗。
五、孩子要自由地玩:通常孩子很專注一個遊戲或者玩法的話,不要打擾他們,讓他們更投入。比如說,我女兒很喜歡用剪刀剪東西,這個時候我會在旁邊看著她,給她發揮的空間。
一○○元和一○○○元的養法不同,
重點是你要給孩子什麼?

結婚前我很擔心自己的資源不夠多,無法讓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擔心很多事……有一天在土耳其的爸爸跟我說:「千萬不要給自己多餘的壓力。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賺的錢少不等於沒辦法讓孩子接受到最好的。一○○元有一○○元的養法,一○○○元也有一○○○元的養法。」
當天他說的每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為什麼我要把其他人的教養方式當成我的目標呢?也許有些人的資源跟收入可以一年四季都出國;有些人一年一次,也有些人沒辦法出國,但是一樣在台灣開開心心地養孩子。所以重點絕對不是花多少錢,而是你要給的是什麼樣的教育跟愛!
爸爸小時候玩的玩具都是木頭製作的,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也不是什麼厲害的玩具,但是他們懂得珍惜,也懂得如何讓自己找到開心的方法。我記得小時候爸爸開的車子比較舊,但我們從來不覺得為什麼爸爸沒有跟其他人一樣有新車。我們還是很愛爸爸的車,因為那一台車帶我們去很多地方玩,讓我們很快樂。
我建議不要把收入、工作,當成一個身分的象徵。也不要讓孩子小時候就以為資源是無限的。事實上,教養出珍惜資源、懂的感恩,還有孝順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一切都跟父母的財力沒有一點關係。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去很好的學校,
而是從家庭開始……

很多人說演藝圈的誘惑很多,其實不管身在哪個行業,甚至是家庭主婦(主夫),如果不懂得拿捏分寸其實都有出軌的可能。童話故事是王子與公主結了婚,一切就會幸福美滿,童話故事並不會告訴我們現實的生活。尤其有了孩子之後,婚姻的責任就會越來越重大。
身為一個男人、也是爸爸的我,我的責任是照顧家庭跟孩子們。所以我必須要很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為。從夫妻相處到親子教育,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個性跟發展。尤其父母親若有出軌的行為發生,不僅對另一半造成傷害,對孩子的影響更長遠。
如果父母外遇,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呢?我閱讀了一些文章與資料,整理了幾個心得:
一、如果原生家庭有外遇,孩子長大後會有外遇的機率也相對比較高。研究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外遇家庭的孩子表示將來也想要偷吃。畢竟爸媽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對婚姻的態度也會被孩子學起來。
二、有外遇這件事造成孩子對爸媽失去信心。他們眼中最偉大的人突然會變成不可靠的人,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傷害。
三、孩子以後更不容易相信人、朋友。以後孩子有男女朋友的時候,總是會懷疑對方。研究顯示,百分之七十的外遇家庭造成孩子更不相信對方。
四、孩子沒有安全感。長大過程中會怕有人放棄他們,擔心爸媽會離開他們,會有不相信父母的感覺。
五、孩子不容易相信愛情。他們長大的時候會覺得愛情是假的、不存在。所以在男女朋友交往階段更容易發生分手。
六、爸爸偷吃的話,孩子會更靠近媽媽,不太想要跟爸爸相處。反過來如果媽媽有外遇的話,孩子會開始不喜歡媽媽。
七、外遇這件事在孩子的身上造成長久的影響,很難忘記。他們生活會有更多的壓力跟感情上的負面影響。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們去很好的學校,或者讓他們學很多才藝。真正的教育是從家庭開始,尊重另一半、愛他、珍惜他,讓家庭充滿和樂與愛的氛圍。孩子要有一個英雄、一個好的榜樣,那就是我們—父母!
記得,你的一個錯誤,有時候造成一輩子難以彌補的後悔。
我跟父親學習「夢想」這件事

從小我就認為,天天應該都是父親節。
每天都需要尊重、愛護、珍惜和感謝爸爸。也許因為媽媽很早就離開人世(當時我八歲,妹妹四歲),所以對爸爸的感情更加濃厚。
我記得小時候,他送我去美國學校讀書,本來擔心爸爸太辛苦。可是他說:「我的工作是賺錢,你放心!你只要認真學習,打開你的未來就夠!」
他常常提醒我跟妹妹:在長大過程中,千萬不要把人生變成遊戲或者忽略需要該做的事,因為未來是需要想法、努力跟認真。所以不管我做什麼,一直記得爸爸說過的話,認真生活、認真工作,當然也認真欣賞!十幾年前的冬天,爸爸為了節省開銷拚命存錢,願意住在一個很小的房子,他穿的外套還是我爺爺的外套。
做夢這件事,是我跟爸爸學的。
有一天在爸爸的店裡,他從抽屜拿出來一張紙給我看。他問我知道這是什麼嗎?我一臉疑惑。爸爸說:「這是我三十年前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個房子的廣告。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房子覺得很漂亮,希望有一天我也會有這種房子,所以我把這個報紙廣告剪下來放在錢包裡面。等了二十幾年後,我買了一塊土地,自己蓋了一個簡單的房子,就是現在你們每年夏天去玩的summer house!那個房子是我的夢想,所以我就努力追求。」
我長大了,有能力自己賺錢了,我幫他請一個看護,天天照顧爸爸的基本生活起居,幫他買台車子,讓他看醫生不用再搭公車。接下來還想要幫他買個冬天的房子,讓他不要再煩惱租金跟房東的壓力。爸爸常常說:「孩子,謝謝你。」我說:「你給我的支持跟鼓勵,我不管買什麼給你,都沒辦法跟你過去的付出做比較。」

我想分享以下這段故事:
六十歲的爸爸跟他年輕的孩子坐在院子裡。他們聊天的時候一隻鳥停在旁邊的樹枝上。
爸爸問孩子:這是什麼鳥?
孩子回答:烏鴉
爸爸再問一次:這是什麼鳥?
孩子覺得很奇怪,比較大聲的回答:烏鴉,我剛剛說烏鴉!
爸爸繼續問一樣的問題:你知道這是什麼鳥嗎?
孩子已經有點生氣:我說,烏鴉!剛剛說兩次沒聽到嗎?
爸爸還在問:這是什麼鳥?
孩子已經受不了:我已經說很多次!爸爸,你沒有耳朵嗎?就是烏鴉!我還需要說幾次?
爸爸慢慢的起身,回去房子裡面,不到五分鐘手上拿一本本子,回到孩子旁邊。打開本子跟孩子說:請幫我唸這頁上寫的字。
孩子就開始唸:今天我跟兒子一起去公園。我們坐著聊天的時候有一隻鳥在旁邊停下來。孩子問我:爸爸這個是什麼?
爸爸說:這是一隻烏鴉,一種鳥。
孩子再問一次:爸爸這個是什麼鳥?
爸爸:這個是烏鴉!
孩子繼續問,兩次!三 次!五 次!十次!
爸爸一直跟孩子說同一個答案。完全沒有任何生氣的感覺,好像越講越快樂。爸爸不斷地看著孩子好奇的眼睛。
孩子看完了這段故事之後,跟爸爸說:對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必須要跟你一樣很耐心,但是失敗了!謝謝爸爸你給我的這個功課。我現在更懂當爸爸這件事多麼需要愛跟耐心。

爸爸是我們的靠山,不管他們幾歲,我們還要跟爸爸學很多東西。爸爸的責任永遠不會減少。爸爸七十九歲還是每天跟我講很多我必須要做的事,偶爾一樣會唸我。爸爸們只希望孩子們變成更好。爸爸代表兒子的英雄,女兒的王子。很多女生結婚的時候希望遇到跟他們爸爸一樣的男人。我們所有人看著爸爸的態度長大的,我們模仿爸爸、我們崇拜爸爸。他們是孩子的影子跟role model。
其實爸爸們的要求永遠不多。爸爸只希望孩子平安長大,變成一個負責任又獨立的好人,這就是送給爸爸最好的禮物。
爸爸的道德是孩子們的財富!

越容易抱怨的父母,
孩子越容易有負面情緒

我跟老婆剛認識的時候發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她不管有多少工作壓力,每次回家之後她不會把工作壓力帶回家,所以每天我們見面約會時,天南地北聊許多開心的事情,因為她的這種正面態度跟處理壓力的方式讓我更喜歡她。畢竟很少抱怨的人真的比較少見。
抱怨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反應,但把抱怨當成生活習慣的話就會發生問題。尤其是父母,孩子的很多習慣跟態度來自父母的行為,抱怨也是其中之一。在我們周圍,一定常常有容易抱怨的人,這種人通常不容易滿足,常常怨天尤人。
有一段時間,我也有過愛抱怨的過程。後來開始換個角度來看每件事—無法改變的我就接受它的存在,或者避免。結果狀況很快改善許多。
結婚之後,我跟老婆更特別注意不隨便抱怨。尤其當了爸爸,我常提醒自己不要在孩子前面抱怨。有些夫妻在孩子前面互相抱怨,久了之後,長大的孩子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學校。
孩子從出生就開始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孩子開始出現抱怨的行為,父母必須要了解原因,要好好聽孩子怎麼說。通常父母需要用正面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解決負面的情緒。比如說,孩子抱怨下雨不出門,父母可以說下雨帶來的好處跟一些與下雨相關的故事。
請記得,想要教養出正面的孩子需要正面能量的父母。所以從今以後少抱怨、多珍惜。
高EQ的父母
才能培養出高EQ的孩子

如果你路上隨便問一個父母,他們最想要孩子有那個能力?我猜幾乎每個父母都會說:希望自己孩子要聰明。這很正常,就像有時候我們看到新聞說那些人擁有高IQ(智力) 時,心中是不是都會默默地佩服起來?我記得小時候,報紙上常常有提供讓人測驗IQ 的考試。我每次測都希望超過一百三十,因為一百三十以上就算是很聰明。如果有一百八十的話呢,那就是天才,一百萬人裡面只有一個人會有一百八十以上的IQ。所以以前我們一直覺得高IQ 是很棒!
但是到了九○年代之後,很多專家開始強調新的能力比IQ 還更重要,那就是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智商)。也許高IQ 讓人很快解決許多數學、邏輯、語言的問題,但是不一定讓人擁有好的溝通能力跟社交技巧。因為溝通、領導能力、情緒管控、瞭解自己的優點跟缺點,這些能力的培養是不需要有高IQ,反而需要的是高EQ。
哈佛大學的理論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說:「你的EQ程度代表你有多少能力可以理解別人、激發別人、甚至和他們合作。」
根據研究,高EQ 的孩子較少會感覺到恐懼跟焦慮。EQ 高的孩子能夠更有效的管理他們的情緒和壓力,他們較能穩定他們的神經系統,所以他們能夠常感快樂和健康。
根據Forbes(2013)的一篇報導,來自卡內基技術研究院的報告顯示(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者是因為人類工程(human engineering)的技能,包括你的個性、溝通、談判和領導能力,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於技術知識(technical knowledge)而成功的。具有高EQ的人能夠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並且更擅長在團隊環境中進行協調。
有一句話我覺得讓人更容易理解IQ 很EQ 的差別:『IQ 讓人在大學考試考得好,但是EQ 讓人在真正的生活環境做的好。』
EQ 也跟所有的其他的家庭教育一樣,父母佔有很重要的角色,也許有些孩子天生EQ 能力比較高一些,但EQ 是可以被訓練、被培養。EQ 高的孩子長大過程中,更容易把握機會,更容易認識自己,而且根據研究EQ 高的人比較少有用毒品的壞習慣。最近一位台灣留學生在美國揚言校園恐攻,就是一個EQ 不夠好的例子。不然EQ 夠高的話,他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恐懼跟可能造成的後果。
另外,一定要強調的是父母的重要性,因為EQ 的教育需要高EQ 的家長。如果父母在家常有衝突、吵架的話,很難培養出高EQ 的孩子。一定要記得,唯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會培養出健康的孩子(mentally healthy family can raise healthy kids)。
以下我想分享專家的建議跟方法,和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第一個大學是學旅遊管理,最需要EQ 管理的行業之一,再加上當過導遊,所以我比較容易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也因為希望女兒有更多的角度跟管控情緒的能力,所以我盡量花時間陪伴她,比方說一起體驗傳統的遊戲、多傾聽她的話、也讓她參與我的一些工作,像是演講等。這樣她更容易接觸很多人,比較容易培養自信,也會更願意認識新的環境。另外,因為我是一個表演者,需要有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所以在家裡,我也盡量創造新的遊戲給我女兒玩, 讓她自由發揮心裡面的世界。我每次問我女兒自己的心情時,她會用表演的方式來告訴我覺得怎麼樣。因為我跟她講土耳其話,所以她的表達方式跟台灣的孩子不太一樣。加上她最近慢慢接觸英文,所以她有時會用簡單的英文單字來告訴我,她現在是happy、sad還是angry。我覺得很有趣,兩歲半的孩子這樣表達自己,其實一個最基本的EQ 能力。
接下來想要給大家四個如何培養高EQ 孩子的建議:
一、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
孩子們開始認識不同情緒的時候,更容易瞭解和控制自己。不管他們是難過還是生氣,可以問他們覺得怎麼樣?讓他們可以學習表達情緒。感受到好的情緒的時候也是一樣,他們要慢慢可以分辯不同情緒的差別。
二、要跟孩子說自己的情緒
這個也是很重要,例如今天買了一本很想的書、或者享受到一本好書。可以跟孩子分享這件事的感覺,讓他們體會一下。但如果心情不好或者生氣的時候,千萬也不要遷怒到孩子身上。
三、讓孩子認識,發現家裡的情緒
孩子們也要發現家裡的不同氣氛。例如有親戚來的時候很歡樂、 很熱鬧,但是星期天晚上大家離開突然就覺得很失落。可以跟孩子討論差別。我小時候很容易發現這個,因為每次親戚一離開我們的家,我自己覺得快樂的時光結束了,特別會感到難過。那個時候我爸爸會安慰我說,親戚會再來,不用難過。
四、教孩子不同地方的情緒
不同場所也有不同的情緒,不同季節也帶來許多不同的感覺。孩子們要學習這些不同的來源跟自己的感受。也許可以問孩子們最喜歡哪一個季節,為什麼?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法跟感覺。這樣孩子們可以多注意到不同的情緒。
一句話可能阻塞孩子的路

有一天,我跟老婆遇到一位老太太帶著孫子。我跟她說:「孫子很可愛。」她馬上回說:「沒有啊!他很笨,現在還不會走路,不像你女兒一歲就會走路。」
瞬間,我有點呆掉,不知道要說什麼……
那個小男孩才一歲左右,在陌生人面前被罵笨,實在不是很好的一件事,而且老太太重複說了兩、三次。無論如何,父母或者長輩還是不要說自己孩子笨!
也許那位老太太不是故意,或者她自己也覺得沒什麼,但是小孩的心理是脆弱的。不要以為他們聽不懂,一句話都可能讓他們一輩子忘不了,尤其把兩個孩子一起比較也不對。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一樣,有的人發育比較慢,比較晚走路,有的人比較安靜不愛說話,也不代表那是有問題。
小時候我數學不好,但從來沒有聽過爸爸說我笨,或拿我跟其他人比較。不是每個小孩都很快培養自己的興趣,有些小孩一旦開竅後甚至遠遠超越其他人。所以並不需要給孩子任何壓力,一旦家長給壓力,可能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反而讓他們放棄學習,或排斥本來有興趣的事。
其實教育最基本的概念,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跟鼓勵。
因此我們必需花時間認識自己的孩子,知道他們的興趣跟優點。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要同樣花時間鼓勵,讓他們了解失敗也很好。
社會上哪個成功的人不是經過各式各樣的困難,才能最後達到目的?
身為爸爸我希望大家多鼓勵自己孩子,少抱怨他們的表現。教育是一輩子的事,千萬不要很早就阻塞自己孩子的路。你的一句話會改變他們的未來,但,一句話也有可能破壞一切。

家庭暴力會毀了一個孩子

最近在台灣發生許多家暴跟虐待兒童事件,而且最可怕的是還有很多隱藏案件沒有被通報,很多父母(包括我)都開始擔心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遇到一樣的問題……
我的想法是除了政府宣導正確的觀念及通報途徑外,父母親也要注意對孩子的態度。如果家庭的根本教育沒有建立好的話,社會永遠沒有辦法解決暴力跟虐待兒童的問題。新聞報導說有一個爸爸打自己的孩子,只因為孩子買食物忘記加辣;托嬰中心的老師施暴卻說是自己情緒失控,這樣的藉口任何一個父母都不能接受。每一個照顧孩子的人,不管是父母、老師,都應該謹記絕不能把孩子當成發洩壓力或者排除憤怒的道具。
國外專業的育兒網站「ASK Dr Sears」提到父母打孩子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造成孩子心裡一輩子無法忘記的負面回憶,而且還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尊重跟信心。另外,責罵孩子用的句子更是關鍵,英文叫做「Emotional Abuse」。也就是我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很注意用的句子,不要隨便威脅他們,或者說一些負面絕望的話。譬如「如果你不乖就不要你!」千萬不要說這種話。
孩子把父母當成榜樣來模仿,每一個行為都會被孩子學起來。如果父母感情融洽,孩子個性也會比較溫和;如果家裡常常有衝突跟暴力的話,孩子容易變成不快樂的人,也有可能會培養不好的習慣(像喝酒,吸毒等等)很多犯法的人的家庭背景幾乎有家暴或虐待事件的背景。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幸福的孩子,爸爸常說,他從沒有打過我跟妹妹。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從沒有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當我做錯事時,他會責罵我,但完全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每次讓爸爸生氣的時候,他會跟我解釋原因,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學習。但是我一些朋友就沒有我這麼幸運了。他們有的常被爸媽打,甚至還用皮帶被抽打……這些人的成長過程應該很容易有心理問題或很難以克服的壓力。
除了把自己的家庭照顧好,也要很仔細觀察孩子在學校及其他接觸到的環境。政府也必須增加宣導,增進人們對家暴跟虐待兒童的知識,國外這方面的廣告跟宣傳還滿多的,台灣也可以增加這方面的教育。
雖然這不是我的專業領域,但是法律上的制訂也要很清楚。家暴跟虐待兒童在國外都是一個很嚴重的犯罪,所以懲罰非常重。
最後更要與孩子培養百分之百的信任感,讓孩子在遇到暴力問題時,不要害怕說出來,我們才可以全然保護孩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