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學校的冷暴力
假日的時候跟親戚聚會,席間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表哥談到剛上四年級的女兒一年前被迫轉學。
原因是班上有幾個有錢人家的孩子,仗著家裡有權有勢在班上橫行霸道,老師非但沒有制止,反而助紂為虐,孩子的母親性格比較衝動,覺得老師處理方式很不恰當,在一次家長會上與老師發生了正面衝突。
從那之後,老師便對孩子採取了冷暴力的處理方式,上課的時候老師從來不會向她提問,任何活動一律沒有她參加的份,座位從原來的中間位置調到了教室最後面的一角,同學們漸漸也開始孤立她,八九歲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同理心,迫於「同儕壓力」,他們選擇不跟她說話、不跟她玩,甚至走路都刻意繞開她。
女孩變得越來越沉默,獨來獨往,回到家就開始發脾氣,討厭老師、討厭同學,甚至不想再上學,看到孩子這麼不開心,父母當機立斷替孩子轉學。
我記得上國中時,班上也有這樣一個同學M,成績很差,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單獨一個人的位子,所有人都不跟她說話也不跟她玩,還有調皮的男生給她取汙辱性的外號。
M就像一個影子飄在我們中間,同學在聊天打鬧的時候,她就在一旁怯生生的看著,有時被男生吼一句,她就會驚恐的縮回位子上。國中三年,我幾乎沒有看過她笑。
國中畢業後,我們再也沒有她的消息,以前小時候沒有感覺,現在想來那時的M已經自卑到極點,恐怕這種自卑感會伴隨她的一生。
7~1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建立集體意識(Group Consciousness),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那稚嫩的心靈若被孤立,注定會成為內心永遠的傷疤。
據《每日科學雜誌》(Science Daily)報導,一項對美國中西部380名5~11歲孩子的研究顯示,長期被同學排斥的孩子,更有可能對學校的各種活動採取負面態度,它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帶給受害學生長期的心理創傷。
集體孤立是一種霸凌,其傷害程度不可估量
調查發現,有5%~6%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曾遭遇過被孤立。孩子被同學孤立是一種霸凌形式,在很多成年人看來,這也許就是一件無所謂的「小事」,殊不知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孩子終身的心理傷害。
(1)長期的自我厭惡
幼年時期被孤立的陰影會長期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因為潛意識對自我的不認同會導致無力擺脫的自卑感,自我厭惡。
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憂鬱、自殘、失眠、厭世……
(2)成年之後的討好式人際關係
有位讀者自稱是從小到大被孤立的孩子,他對所有人都非常小心翼翼,只要對方露出一點點不滿,就會擔心自己又做錯了什麼,與人相處永遠有一種討好的感覺。
每當在社交上受挫時,當年被嘲笑的痛苦回憶就會一一浮現。
容易被孤立的孩子
不同的孩子被孤立的原因各有不同,大致分為幾種類型:
1.抑制型兒童
發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美國,大約有10%的兒童屬於抑制型兒童(inhibited children),這種生物型氣質是與生俱來的。
抑制型兒童在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人和陌生物體會表現出膽怯、退縮、恐懼、緊張、不敢主動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體的氣質特徵。
一組針對14個月大的嬰兒到7歲左右兒童的追蹤調查資料顯示,氣質類型為行為抑制性的嬰兒,在7歲左右顯示出焦慮症狀,更容易發展成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抑制型的兒童在與同伴玩耍時,往往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他們可能會被同伴們誤解,認為他們不友好、不合群,他們時常會被其他孩子拒絕,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目標。
2.與眾不同的孩子
孩子的世界,相對要比成人世界單純。這種單純不僅展現在他們的心理認知上,也展現在他們的處世方式上。孩子的好惡往往溢於言表,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另外,年齡小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從眾行為(conformity)。
有時僅僅因為長得醜、長得胖、衛生習慣不良,抑或是家庭條件不好、生理缺陷等原因而成為被孤立的對象。
上小學時,班上有個女同學有「狐臭」,味道非常重,沒有人願意跟她當朋友,甚至還有同學往她書桌裡丟垃圾,那時沒有人覺得這行為是不對的,彷彿生理問題就是她的錯,沒有什麼好解釋的,誰都不覺得孤立她有什麼不對。
孩子的世界有時也很可怕。
3.課業成績優秀的孩子
孩子之間的嫉妒和比較心理是很強烈的,一旦遇到各方面成績都很突出,恰巧又備受老師青睞的孩子,其他孩子很有可能會自動結成「聯盟」孤立這個孩子。
4.被老師「另眼相看」的孩子
如我在本章開頭講的案例,老師因為個人的情緒孤立孩子,導致其他的孩子也因此孤立她。
另一個案例中的孩子描述,在學校中午分飯的時候,老師分肉給每個同學,唯獨他被無視,如同他是透明人;上課回答問題,他的手不管舉得多高,老師都不會叫他。他逐漸覺得連想死的心都有了。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關注
越來越多的新聞讓我們注意到了校園霸凌事件,一些相關法律細則也相繼公布。
校園霸凌事件說到底是非常明顯的事件,我們看到的是非黑即白。但是「被孤立」作為校園冷暴力卻是一個灰色地帶。很多家長包括我們自己有時也不把它當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來看待。
然而人本主義(Humanistic Psychology)心理學家羅哲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無條件的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我們要給予孩子無條件、正向、真誠的接納與關注。無論孩子在學校生活得如何,身為父母都要隨時關注他的情緒變化,孩子開心是第一要則。
如果孩子不幸被孤立,我們能做的事情如下。
(1)首先要讓孩子有安全感
父母意識到孩子被孤立時,首先應學會處理孩子的緊張、焦慮和失望情緒,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
(2)讓孩子意識到被排擠不是他的錯
集體是盲目的。排擠可以在無數種不同的原因下發生。人性是很複雜的,既有極端的善,也有極端的惡,且兩種極端可以真實的、同時的在一個人身上共存。
被排擠不一定是你不好,而排擠你的人大多也並非「邪惡」之人。這樣想,既能減少自我的質疑和苛責,也能降低對未來人際關係的恐懼以及憤怒。
(3)培養孩子的合理預期
應該告訴孩子:你不可能在整個人生中都獲得所有人的善待。如果那些拒絕和排擠發生了,就接受它,作為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一部分。這時候不妨將精力放在其他地方,能幫你更心平氣和的看待痛苦經歷。(4)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痛苦的經歷如果繼續回憶的話,會遭受到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的傷害。孩子被排擠和孤立了,我們應該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告訴他,這些糟糕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如果你又遇到這種情況,那麼能避開就避開,只要別讓自己不開心就好了。
(5)如果孩子還處在被排擠的環境中,那麼應該做些改變了
如果孩子還面臨著被孤立的痛苦境況時,為了他的心理健康,不妨做些改變吧!
大多數時候,孩子會把被排擠的事藏在心裡,因為感到窘迫和羞恥或者自卑,不願意對他人提及,但這種痛苦應該被嚴肅對待,並且向可靠的人求助(父母、有經驗的朋友或諮商心理師)。
願每一份童年都不會經歷灰暗的傷痛,也願每一雙清澈的眼睛都不會倒映出恐懼與難過。
一場心靈的「感冒」
著名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將憂鬱症稱為精神醫學(Psychiatry)中的「感冒」。
憂鬱症常發生在「順從型人」身上。
順從型人也被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稱為討好型人,他們過於在意他人,會為了讓他人高興而刻意配合和討好。
1. 微笑的背後是討好的忍耐
很多人覺得性格內向的人較容易得憂鬱症,然而事實上,很多看起來活潑、開朗、樂觀的人也無法倖免。
2017年6月,英國東密德蘭的諾丁罕郡的16歲少女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在所有人眼中,這個名為Maisie的女孩活潑開朗,從來不讓父母操心,她的笑容總會讓人感到心情愉快,她在眾人面前永遠展現出最可愛的樣子。
直到孩子死後,父母才從警方的調查中得知孩子是因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而選擇自殺。在孩子溫順的表象背後是不願意發生衝突的忍耐,而不是真正的內心平靜。
許多憂鬱症兒童患者從小被父母教育「要替別人著想」,經常活在和鄰居家孩子的比較之中,經常只有滿足了父母的期待才會被表揚甚至被愛,時常被父母教育「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應該……」
習慣了為父母而活,習慣在意父母的感受和評價,在意老師、同學的感受和評價,唯獨自己的感覺被忽略了。
然而,讓所有人認同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在高壓之下,孩子的心靈如同被拉扯到極限的橡皮筋。
假日的時候跟親戚聚會,席間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表哥談到剛上四年級的女兒一年前被迫轉學。
原因是班上有幾個有錢人家的孩子,仗著家裡有權有勢在班上橫行霸道,老師非但沒有制止,反而助紂為虐,孩子的母親性格比較衝動,覺得老師處理方式很不恰當,在一次家長會上與老師發生了正面衝突。
從那之後,老師便對孩子採取了冷暴力的處理方式,上課的時候老師從來不會向她提問,任何活動一律沒有她參加的份,座位從原來的中間位置調到了教室最後面的一角,同學們漸漸也開始孤立她,八九歲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同理心,迫於「同儕壓力」,他們選擇不跟她說話、不跟她玩,甚至走路都刻意繞開她。
女孩變得越來越沉默,獨來獨往,回到家就開始發脾氣,討厭老師、討厭同學,甚至不想再上學,看到孩子這麼不開心,父母當機立斷替孩子轉學。
我記得上國中時,班上也有這樣一個同學M,成績很差,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單獨一個人的位子,所有人都不跟她說話也不跟她玩,還有調皮的男生給她取汙辱性的外號。
M就像一個影子飄在我們中間,同學在聊天打鬧的時候,她就在一旁怯生生的看著,有時被男生吼一句,她就會驚恐的縮回位子上。國中三年,我幾乎沒有看過她笑。
國中畢業後,我們再也沒有她的消息,以前小時候沒有感覺,現在想來那時的M已經自卑到極點,恐怕這種自卑感會伴隨她的一生。
7~1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建立集體意識(Group Consciousness),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那稚嫩的心靈若被孤立,注定會成為內心永遠的傷疤。
據《每日科學雜誌》(Science Daily)報導,一項對美國中西部380名5~11歲孩子的研究顯示,長期被同學排斥的孩子,更有可能對學校的各種活動採取負面態度,它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帶給受害學生長期的心理創傷。
集體孤立是一種霸凌,其傷害程度不可估量
調查發現,有5%~6%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曾遭遇過被孤立。孩子被同學孤立是一種霸凌形式,在很多成年人看來,這也許就是一件無所謂的「小事」,殊不知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孩子終身的心理傷害。
(1)長期的自我厭惡
幼年時期被孤立的陰影會長期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因為潛意識對自我的不認同會導致無力擺脫的自卑感,自我厭惡。
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憂鬱、自殘、失眠、厭世……
(2)成年之後的討好式人際關係
有位讀者自稱是從小到大被孤立的孩子,他對所有人都非常小心翼翼,只要對方露出一點點不滿,就會擔心自己又做錯了什麼,與人相處永遠有一種討好的感覺。
每當在社交上受挫時,當年被嘲笑的痛苦回憶就會一一浮現。
容易被孤立的孩子
不同的孩子被孤立的原因各有不同,大致分為幾種類型:
1.抑制型兒童
發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美國,大約有10%的兒童屬於抑制型兒童(inhibited children),這種生物型氣質是與生俱來的。
抑制型兒童在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人和陌生物體會表現出膽怯、退縮、恐懼、緊張、不敢主動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體的氣質特徵。
一組針對14個月大的嬰兒到7歲左右兒童的追蹤調查資料顯示,氣質類型為行為抑制性的嬰兒,在7歲左右顯示出焦慮症狀,更容易發展成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抑制型的兒童在與同伴玩耍時,往往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他們可能會被同伴們誤解,認為他們不友好、不合群,他們時常會被其他孩子拒絕,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目標。
2.與眾不同的孩子
孩子的世界,相對要比成人世界單純。這種單純不僅展現在他們的心理認知上,也展現在他們的處世方式上。孩子的好惡往往溢於言表,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另外,年齡小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從眾行為(conformity)。
有時僅僅因為長得醜、長得胖、衛生習慣不良,抑或是家庭條件不好、生理缺陷等原因而成為被孤立的對象。
上小學時,班上有個女同學有「狐臭」,味道非常重,沒有人願意跟她當朋友,甚至還有同學往她書桌裡丟垃圾,那時沒有人覺得這行為是不對的,彷彿生理問題就是她的錯,沒有什麼好解釋的,誰都不覺得孤立她有什麼不對。
孩子的世界有時也很可怕。
3.課業成績優秀的孩子
孩子之間的嫉妒和比較心理是很強烈的,一旦遇到各方面成績都很突出,恰巧又備受老師青睞的孩子,其他孩子很有可能會自動結成「聯盟」孤立這個孩子。
4.被老師「另眼相看」的孩子
如我在本章開頭講的案例,老師因為個人的情緒孤立孩子,導致其他的孩子也因此孤立她。
另一個案例中的孩子描述,在學校中午分飯的時候,老師分肉給每個同學,唯獨他被無視,如同他是透明人;上課回答問題,他的手不管舉得多高,老師都不會叫他。他逐漸覺得連想死的心都有了。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關注
越來越多的新聞讓我們注意到了校園霸凌事件,一些相關法律細則也相繼公布。
校園霸凌事件說到底是非常明顯的事件,我們看到的是非黑即白。但是「被孤立」作為校園冷暴力卻是一個灰色地帶。很多家長包括我們自己有時也不把它當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來看待。
然而人本主義(Humanistic Psychology)心理學家羅哲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無條件的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我們要給予孩子無條件、正向、真誠的接納與關注。無論孩子在學校生活得如何,身為父母都要隨時關注他的情緒變化,孩子開心是第一要則。
如果孩子不幸被孤立,我們能做的事情如下。
(1)首先要讓孩子有安全感
父母意識到孩子被孤立時,首先應學會處理孩子的緊張、焦慮和失望情緒,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
(2)讓孩子意識到被排擠不是他的錯
集體是盲目的。排擠可以在無數種不同的原因下發生。人性是很複雜的,既有極端的善,也有極端的惡,且兩種極端可以真實的、同時的在一個人身上共存。
被排擠不一定是你不好,而排擠你的人大多也並非「邪惡」之人。這樣想,既能減少自我的質疑和苛責,也能降低對未來人際關係的恐懼以及憤怒。
(3)培養孩子的合理預期
應該告訴孩子:你不可能在整個人生中都獲得所有人的善待。如果那些拒絕和排擠發生了,就接受它,作為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一部分。這時候不妨將精力放在其他地方,能幫你更心平氣和的看待痛苦經歷。(4)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痛苦的經歷如果繼續回憶的話,會遭受到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的傷害。孩子被排擠和孤立了,我們應該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告訴他,這些糟糕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如果你又遇到這種情況,那麼能避開就避開,只要別讓自己不開心就好了。
(5)如果孩子還處在被排擠的環境中,那麼應該做些改變了
如果孩子還面臨著被孤立的痛苦境況時,為了他的心理健康,不妨做些改變吧!
大多數時候,孩子會把被排擠的事藏在心裡,因為感到窘迫和羞恥或者自卑,不願意對他人提及,但這種痛苦應該被嚴肅對待,並且向可靠的人求助(父母、有經驗的朋友或諮商心理師)。
願每一份童年都不會經歷灰暗的傷痛,也願每一雙清澈的眼睛都不會倒映出恐懼與難過。
一場心靈的「感冒」
著名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將憂鬱症稱為精神醫學(Psychiatry)中的「感冒」。
憂鬱症常發生在「順從型人」身上。
順從型人也被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稱為討好型人,他們過於在意他人,會為了讓他人高興而刻意配合和討好。
1. 微笑的背後是討好的忍耐
很多人覺得性格內向的人較容易得憂鬱症,然而事實上,很多看起來活潑、開朗、樂觀的人也無法倖免。
2017年6月,英國東密德蘭的諾丁罕郡的16歲少女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在所有人眼中,這個名為Maisie的女孩活潑開朗,從來不讓父母操心,她的笑容總會讓人感到心情愉快,她在眾人面前永遠展現出最可愛的樣子。
直到孩子死後,父母才從警方的調查中得知孩子是因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而選擇自殺。在孩子溫順的表象背後是不願意發生衝突的忍耐,而不是真正的內心平靜。
許多憂鬱症兒童患者從小被父母教育「要替別人著想」,經常活在和鄰居家孩子的比較之中,經常只有滿足了父母的期待才會被表揚甚至被愛,時常被父母教育「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應該……」
習慣了為父母而活,習慣在意父母的感受和評價,在意老師、同學的感受和評價,唯獨自己的感覺被忽略了。
然而,讓所有人認同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在高壓之下,孩子的心靈如同被拉扯到極限的橡皮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