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 1第一章 IMPS改變大家對「教練」的框架

1-1 教練給人的刻板印象
曾經的我,教學上急於求成的讓客戶上重量,直到有一天,輾轉聽到客戶為何不上課了?原因是每次上課備感壓力,對重量有些許恐懼,因而停止。
當時的求好心切,反而造成學生的心理壓力,更開啟自己檢討教學並不斷修正及專業知識的輸出運用,造就IMPS系統,為何稱作系統,就像一間公司,新進員工進來,先從SOP流程系統化學習,複製學習,當熟悉之後,隨著自身的習性調整最適合自己又能生產績效的輸出,系統目的就易學習,釐淸模糊,提高效能。
教練給人的第一印象,就訓練內容來看:「上課就要有重量,越重越好,越操越好,No pain no gain!」
是否讓有些族群(年長者)會有些害怕,越重對人越有幫助嗎?肌少症除了練肌力還能練什麼?
依據人性,都存在著「避難就易,急於求成。」從人性角度切入著手,根據研究,運動會放棄的時間約莫六個月,意思是養成運動習慣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先從簡單的對身體認知,啟動本能腦重新學習人類發展。
何謂本能腦?人一出生就開始學習翻、滾、爬、走、蹲,隨著長大會走路了,本能也跟著時間退化,坐姿生活型態的改變,伴隨著人類進入另一個階段。因此啟動本能腦變得如此重要!然而一步步與時間成為朋友,不急於看見成果,並感受身體逐漸進步,也產生信心,那何謂按步就班?循序漸進?
深蹲從徒手到慢慢增加負重,就是循序漸進?
先留個伏筆,看到後面就會了解為何這麼說。

1-2 IMPS出發點降低更多傷害風險
科學中立角度,教育著客戶,分析What?How?Why?尤其是最後一個Why特別重要。
設計一個動作是依據什麼因素?需求是什麼?如何連結?難道只是單純提升肌力、心肺、核心控制?
讓動作設計更有意義,別具意義的同時,客戶有種非練不可的想法。
閱讀時有幾句話說的很好。
「不管你是力量教練、速度教練、體能訓練等,透過設計課程、教學、數據分析,很重要的三個原則」:
1、管理風險
2、優化功能運動
3、提高運動表現
1和2間接影響第3。
教練學了評估,從評估數據給予設計課程,並在力學背景之下設計訓練課表,而數據的問題需要專業分工,醫師、治療師。
最後到了身體能力的表現訓練,這也是IMPS課程中所提倡的,訓練不外乎肌力(深蹲、硬舉、單腳、推拉)看似一樣的課表,其實穿插中依照每個客戶的身體素質條件,胸椎活動提升、髖部及踝部的活動提升、抑或動作控制優化,動態穩定控制還是靜態穩定。
富蘭克林•亨利在他的運動學習假說中提出了這個概念。然而,它適用於身體的所有系統,包括肌肉、神經系統和結締組織。

SAID原則──生物力學切入勢在必行
先優化神經系統,再優化肌肉骨骼系統。
「在你的身體發生明顯變化之前,你必須改變大腦。」
像生物學家一樣思考,而不是一直猛練。
這個概念很簡單,如果你能通過劇烈運動給肌肉和神經系統施加足夠的壓力,身體將通過提高力量和肌肉肥大來適應這種壓力,肌肉的大小也會增加。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身體這些系統施加額外的壓力將導致力量、肥大和結締組織適應。這稱為漸進式超負荷。
舉例說:當一個客戶前彎碰地受限時,活動度解決完,為何練習前側鏈手到腳Rolling、或四足跪地胸椎旋轉、鳥狗bird dog手碰膝、半跪或高跪砍材、站姿後側鏈單腳RDL等等。
還有好多可進退階優化前彎碰地的訓練。
到最後執行硬舉的負重訓練,從一個前彎碰地,延伸的一連串的邏輯訓練,不在是……今晚想練些什麼呢?
好吧!再來深蹲。
教練除了練身體,更應該從3個原則下手,或許這是IMPS推廣出去的目的!
加油吧!讓更多人了解IMPS!
Dream what you want to dream;go where you want to go;
be what you want to be,because you have only one life and one
chance to do all the things you want to do.
做你想做的夢吧,去你想去的地方吧,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吧,因為你只有一次生命,一個機會去做你所有想做的事。

1-3 IMPS人體優化系統分為五大體系流程
人體執行一個動作,簡單以五個元素所產生,肌肉、骨骼、神經、呼吸、生物力學舉例:當你看見一個啞鈴,開始做二頭肌彎曲動作,首先將身體站立位好,身體的排列,透過大腦傳遞訊息,肌肉骨骼在安全範圍下執行動作。以下更精準的順序為:
外界認知(眼耳鼻等)、本體覺(整合身體內部)、脊髓感覺通路、認知意識、運動皮質、小腦(動作控制)、脊髓運動通路(呼吸)、運動神經元、動作反射,經由這些順序完成動作。

練大腦還是練肌肉?Train the brain or Train the muscle?
這句話就和前面提到的有大大關聯,單純練二頭肌彎曲,就能在日常把物品移至超過頭以上的高度,比如說把行李搬到較高的置物櫃,如果從動作模式下手,讓二頭肌在舉手過頭協同功能帶出更好的能力,不是更好嗎?
舉例常聽過「跑步容易傷膝蓋?」不是因為某種運動導致受傷,不會因為上了階梯有氧受傷、不會因為跑步受傷、不會因為練了Cross Fit受傷、不會因為……
了解自己活動度的足夠嗎?或者穩定度的提升能否駕馭這些運動?
因此不吹毛求疵的要求動作品質要非常重要,但動作控制本是基本功。
而不是先飛了再來學跑,會加劇風險提高,不再是做了「什麼運動」受傷,「因果Karma」你的「因」不是這項運動造成受傷的「果」,「因」是身體素質條件是否提升,省思。


以上內容節錄自《IMPS 人體優化訓練美學系統:提升洞察力、如何健身大腦覺醒》◎洪挺軒 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4700.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