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愛不是溺愛,是理解與界線

1. 關係比教養更重要
  一位母親曾苦笑著對我說:「我已經照書教養孩子,什麼『正向語言』、『設定規則』全都做了,可是孩子就是不聽,甚至越來越叛逆。我到底哪裡做錯了?」她眼中浮現的是疲憊與挫敗,那是一種努力過卻無法得到對等回應的無力。
  其實,這位母親並不是做錯了什麼,而是她忘了,真正能讓教養發生作用的,不是方法本身,而是關係的質地。就像種子一樣,再好的種子,若土壤貧瘠、缺水又缺光,再努力也無法發芽。親子教養的所有技巧,無論是規範、讚美、情緒引導,如果缺乏情感連結的基礎,就如同在沙地上築城堡,終究會在下一場風雨中倒塌。
  在兒童心理學中,「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是發展中極為關鍵的概念。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提出「陌生情境實驗」,發現孩子若能在早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安全的關係,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互動、情緒調節與學習動機上,都表現得更有彈性與穩定。
  所謂的「安全依附」,並不是要你每天對孩子說上百句我愛你,也不是一味滿足他的需求,而是在他需要時能感受到你的情緒回應與在場。那是一種心理上的「我知道你在、我可以靠你、你懂我」,而這種感受,正是孩子面對世界時的根本安全感來源。
  反過來說,若孩子在情感上無法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連結,他們可能會發展出焦慮或逃避的依附型態。這些孩子往往在教養上會出現更多「不合作」的行為──不是因為他們不乖,而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你能理解他。
  我們常誤會「教養」是讓孩子服從、配合,甚至達到某種理想標準。然而,真正有效的教養,並非單向的指導與規訓,而是一種雙向的關係互動──孩子是否願意聽你的話,往往取決於他是否覺得你在聽他的話。
  舉例來說,某次家長會中,一位老師分享了一個例子。班上有個孩子經常上課講話、不專心,老師一開始也以為這是典型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便多次請家長協助管教。但當老師某天靜下心來詢問孩子:「你最近上課時心情怎麼樣?」孩子才低聲說出:「我爸爸最近搬走了,我好像很久沒見到他了。」
  這不是一個罕見的情境。孩子的「行為」往往是他們還來不及整理好的「情緒訊號」。而一個真正有連結的關係,不會急著糾正行為,而會先接住情緒、理解背後的脈絡。只有當孩子覺得自己被聽見、被理解,他才有可能開始轉向、調整。
  嘉文是個八歲的男孩,與媽媽的關係總讓老師感到奇怪。老師發現他功課不算差,但幾乎從不主動參與活動,與同學互動冷淡。有天放學,老師好奇問:「你每天回家都會和媽媽說話嗎?」嘉文低頭想了想,說:「她會問我功課寫了沒、飯吃了沒……但我不知道那算不算說話。」
  嘉文的媽媽是單親母親,白天忙於工作,回家後則用「完成任務式」的方式陪孩子──檢查功課、催促洗澡、準備餐點,卻很少有一段真正「只為孩子而存在」的互動時間。某天晚上,嘉文情緒大爆發,把書包摔在地上,大喊:「妳根本就不在乎我!」
  那天晚上,媽媽沒有照慣例唸他功課沒寫完,也沒有罵他丟書包,只是靜靜坐下來,陪他撿回散落一地的課本。她不發一語,直到嘉文眼眶泛紅,她才開口說:「媽媽最近真的很累,但你也一定有很多話沒說對吧?」那一晚,他們第一次真正談話,不是關於表現,而是關於心情。
  那之後,嘉文的行為開始改變。他開始主動幫忙、主動說話,不再悶不吭聲。這不是因為媽媽用了什麼技巧,而是他知道:「媽媽現在真的看見我了。」當孩子感受到這樣的在場,教養才會有真正的空間與效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