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1 「渴望」越大,成功機率就越大
美國著名嘻哈牧師埃里克‧ 托馬斯(Eric Thomas)曾說:「當你想成功跟你想呼吸一樣的時候,你就一定會成功!」千萬記住,「力量來自渴望,成功來自堅持!」考試「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想考上的慾望有多強烈。
粗淺來說,學生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所謂的好學生,在東方教育下,自己就會想要藉由考試獲得成就感,並對父母有所交代,這類人對成功的強烈感一定有,在考場上只要避免患得患失就好。
再來,就是有許多平時看似愛玩、不愛念書的學生,臨上考場突然變得很強,這類人往往在出社會後,也是非常有潛力;換句話說,這類學生假使能夠有很強的成功動機,我覺得都會考上。
有無動機是考試能否成功的關鍵。曾有位學生,家人承諾只要他考過會計師執照,就給一百萬作為獎勵,這就是動機。此外,拿到鐵飯碗、升遷、加薪等也都是動機。切記,千萬不要繳了報名費,考試時卻沒準備好。一旦下定決心應考,就要抱著必考上的決心。
原則2 勿陷入高分迷思,「低空飛過」也算過
臺灣考生有個很有趣的現象,不管什麼樣的考試,都會相當糾結於成績。好比說,高普考跟研究所考試就非得要贏,且要贏得多,把人家擊倒,才有可能拿到比較好的位置。然而一般證照考卻不然,那只是用來墊高自己的一種手段,就算考了60.1分,那又如何?也就是說,證照考試,像是會計師、證券分析師、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等,其實只要過門檻就好,因為拿到證照,就能加薪或是升級,絕對不要沒目標地參加考試。因此切記,只要過60 分,就能拿到證照,「過」絕對是比考高分重要的!
原則7 運籌帷幄術:輕「申論」重「選擇+計算」
《史記.高祖本紀》有句話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原故事是指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爭的勝利。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來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而考場也形如戰場,唯有會運籌帷幄,才能打勝仗。
這個案例是個上班族考生,從課堂上的互動中,可看出他很靈活,並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但考試對他而言,卻很辛苦。他的辛苦是,千奇古怪的題目他很會作答,但一旦考死背的,他就會被狂電。他有自知之明,所以很誠實地在臉書上寫道:「明知道自己不適合念會計,卻還是要走這一行。」
現在來看一下他的成績單。普通就是普通科目,占20%,其他共同科目占80%。102年錄取的最低分數是57.33分,他是52分。他排45名,這個大概要錄取十幾、二十個名額,他的分數其實每一科都差了4、5分。從這裡就可看出走向,申論一樣是50分,他卻只拿了4成,而測驗題正常可以拿到8成,所以千萬別傻傻地以為申論題可以拿到100分,拿到就是榜首,其實只要50幾分就過了。
所以,在策略上,測驗題反而必須拿到40分以上,也就是要把五分之四的精力全放在測驗題,剩下的才放在申論題。測驗題也不要吹毛求疵,寫就對了。若有一個科目都是計算題,4 題都是,一樣還是回到趨勢,了解趨勢,才能抓題。至於讀了會忘,怎麼辦?後面會有交叉索引作分析。
這位考生103年未參加考試,很可惜104年還是沒上,於是我直接把他的試卷拿來作分析,如圖1-2。從中可以發現有趣的是,他每年分數都是一樣,之所以失分,就在於他有些該拿的分數沒有拿到,因為這些都是計算題;至於法規,他也不會背。這位學生相信我的話,也知道要看趨勢,但對於背,他就完全沒轍。
這位考生102年是全職考試,104年則邊上班邊準備。有趣的是,他雖沒考過,但分數竟然也沒掉。從這個分數傳遞出的重要訊息,其實是得失心跟患得患失所致。後來他也承認是自己算錯。
而從他的成績單,可以看到審計申論題的分數變成是一個常態,也就是他固定只能拿4 成分數。透過這樣的分析,就能清楚知道,申論題自己有拿分4成以上的能力。他要如何再提升能力呢?那就字寫漂亮一點,或是論述再更八股一點,符合老師的口味。總之,人要盯著自己出戰的結果、根據打擊率來進行修正。
我常跟學生講,我們考試要不要期待所有題目都會?事實上,只要會8 成的題目,穩穩答對8成就能考上了(100分x80%x80%= 64分)。
選擇題要大勝,基本上測驗題就是非得要抓個8、9成的成績。再來非得大勝的是計算題,因為計算題輸了就是全輸,一題十幾、二十分就沒了。只有申論題無需大勝。因此,歸納作個總結:「在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計算題中要大勝」,至於「申論題有先天限制,再好也只能拿約8成分數」,要依照這法則,運籌帷幄出自己的讀書策略。
原則8 圖像化、口訣的輔助應用
我曾認識一位很會玩又很有想法的德明商專學生。有一天,他發現日子不能再虛度下去,於是決定插政大企管系。插大成功後,他就告訴自己要認真念書、修會計,並順利考上會計師,算是十分勵志的案例。
而這位學生之所以能考上會計師,重點在於他很會作筆記,如圖1-3。所謂的很「會」作筆記,並不是老師教什麼就全盤記錄,而是要筆記圖像化,何時該用表格、何時要用樹狀圖、何時要抓重點。
一份好的筆記,僅能弄出樹狀圖算是弱的,要呈現出3D圖像才是好的。舉例來說,上課時,一個稱職的老師會畫出圖的左方是公司(管理當局),公司會將每日成千上萬筆的交易留下保單憑證,記錄為日記簿,彙總為明細分類帳、總分類帳,最後編出財務報表。圖的中間下方是財務報表使用者,包括管理當局、投資人、債權人、政府機關,他們會利用財務報表來作各種經濟決策。因為公司有可能作假帳、美化財務報表,不信任的情況下,所以會請右方的會計師來查帳。這樣的作法就叫圖像化,圖像化雖然沒有分數,但它卻有助於快速理
解;簡言之,圖像化的主要目的是在幫忙抓架構。
至於口訣,則是用來幫助背誦,但它有個基本原則,就是它的邏輯是不能再改,不能亂掉順序,雖然很爛還是要用,只要記得起來都是好口訣。
舉例來說,內部控制制度(內控)在審計準則公報48號上分為五大要素(如表1-8),口訣的邏輯就可以是:「控受與控控」,抓第一個字,口訣要簡單。抓字時不要跳來跳去,反而要想一些邏輯,怎樣才有連結性。因此,「控受與控控」就可以想成,有一對男女朋友在點餐時,點了控肉飯跟瘦肉飯,另外一對想吃油一點,則點兩個控肉飯。背的時候,其實想的是「控肉與瘦肉」的圖形,也就是「控受與控控」。所以,重點就是邏輯順序不能改,要有圖像;對記憶而言最好是圖像。圖像化口訣要背熟,甚至達到催眠的境界。
原則9 補習,是學「架構」經驗與「考點」
很多考生都會問我:「上課補習」有沒有它的必要性?我回答「需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自己是補習班老師,有著商業性質的考量,而是以經驗傳承的立場來建議。
要知道很多考生,其實是沒有或是缺乏實戰經驗的,特別在傳統的教學下,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相當僵化,就連判斷一本講義編得好不好,都是從考古題附得多不多、有沒有附講解來判別,這其實就是我前面所提過被馴化後的「奴性」。
無論是上課也好,或是補習,要從老師身上學的,其實就是「架構」及「考點」。由於補習班老師熟這些考試項目,他們會依常年來的經驗,歸納並建議真的考試重點題型。
原則10 活用檢查表
不管準備什麼考試,要看的書往往都是厚厚一大章和很多的考古題。準備方式就是要將這些重點融會成筆記,找出它的架構,雖然有些不會考,但是圖像就是概念,也比較好記憶。有了架構及圖像口訣後,平時要練習的其實就是寫功,就像前述的「控受與控控」,要練習如何把它寫出來。
以成管會為例,中會跟高會每年的範圍皆考得很細,規則也不一致,可是管會就不相同,有一定的脈絡可循,很容易整理管會這個科目的檢查表,如表1-9。所以檢查表的用法就是隨機選取一個重點項目,如果選到「5.分步成本制」,試問自己是否能立即想出圖像、想出哪些會考的題型。如果想不出來,就在檢查表上打叉,代表這個地方不會、不熟。
另外一個檢查表的用法,則是用於檢視考古題的練習。當題目不會做時,好比10題選擇題中,第1題、第3題不會,就先把它們用便利貼標註起來。
美國著名嘻哈牧師埃里克‧ 托馬斯(Eric Thomas)曾說:「當你想成功跟你想呼吸一樣的時候,你就一定會成功!」千萬記住,「力量來自渴望,成功來自堅持!」考試「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想考上的慾望有多強烈。
粗淺來說,學生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所謂的好學生,在東方教育下,自己就會想要藉由考試獲得成就感,並對父母有所交代,這類人對成功的強烈感一定有,在考場上只要避免患得患失就好。
再來,就是有許多平時看似愛玩、不愛念書的學生,臨上考場突然變得很強,這類人往往在出社會後,也是非常有潛力;換句話說,這類學生假使能夠有很強的成功動機,我覺得都會考上。
有無動機是考試能否成功的關鍵。曾有位學生,家人承諾只要他考過會計師執照,就給一百萬作為獎勵,這就是動機。此外,拿到鐵飯碗、升遷、加薪等也都是動機。切記,千萬不要繳了報名費,考試時卻沒準備好。一旦下定決心應考,就要抱著必考上的決心。
原則2 勿陷入高分迷思,「低空飛過」也算過
臺灣考生有個很有趣的現象,不管什麼樣的考試,都會相當糾結於成績。好比說,高普考跟研究所考試就非得要贏,且要贏得多,把人家擊倒,才有可能拿到比較好的位置。然而一般證照考卻不然,那只是用來墊高自己的一種手段,就算考了60.1分,那又如何?也就是說,證照考試,像是會計師、證券分析師、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等,其實只要過門檻就好,因為拿到證照,就能加薪或是升級,絕對不要沒目標地參加考試。因此切記,只要過60 分,就能拿到證照,「過」絕對是比考高分重要的!
原則7 運籌帷幄術:輕「申論」重「選擇+計算」
《史記.高祖本紀》有句話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原故事是指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爭的勝利。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來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而考場也形如戰場,唯有會運籌帷幄,才能打勝仗。
這個案例是個上班族考生,從課堂上的互動中,可看出他很靈活,並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但考試對他而言,卻很辛苦。他的辛苦是,千奇古怪的題目他很會作答,但一旦考死背的,他就會被狂電。他有自知之明,所以很誠實地在臉書上寫道:「明知道自己不適合念會計,卻還是要走這一行。」
現在來看一下他的成績單。普通就是普通科目,占20%,其他共同科目占80%。102年錄取的最低分數是57.33分,他是52分。他排45名,這個大概要錄取十幾、二十個名額,他的分數其實每一科都差了4、5分。從這裡就可看出走向,申論一樣是50分,他卻只拿了4成,而測驗題正常可以拿到8成,所以千萬別傻傻地以為申論題可以拿到100分,拿到就是榜首,其實只要50幾分就過了。
所以,在策略上,測驗題反而必須拿到40分以上,也就是要把五分之四的精力全放在測驗題,剩下的才放在申論題。測驗題也不要吹毛求疵,寫就對了。若有一個科目都是計算題,4 題都是,一樣還是回到趨勢,了解趨勢,才能抓題。至於讀了會忘,怎麼辦?後面會有交叉索引作分析。
這位考生103年未參加考試,很可惜104年還是沒上,於是我直接把他的試卷拿來作分析,如圖1-2。從中可以發現有趣的是,他每年分數都是一樣,之所以失分,就在於他有些該拿的分數沒有拿到,因為這些都是計算題;至於法規,他也不會背。這位學生相信我的話,也知道要看趨勢,但對於背,他就完全沒轍。
這位考生102年是全職考試,104年則邊上班邊準備。有趣的是,他雖沒考過,但分數竟然也沒掉。從這個分數傳遞出的重要訊息,其實是得失心跟患得患失所致。後來他也承認是自己算錯。
而從他的成績單,可以看到審計申論題的分數變成是一個常態,也就是他固定只能拿4 成分數。透過這樣的分析,就能清楚知道,申論題自己有拿分4成以上的能力。他要如何再提升能力呢?那就字寫漂亮一點,或是論述再更八股一點,符合老師的口味。總之,人要盯著自己出戰的結果、根據打擊率來進行修正。
我常跟學生講,我們考試要不要期待所有題目都會?事實上,只要會8 成的題目,穩穩答對8成就能考上了(100分x80%x80%= 64分)。
選擇題要大勝,基本上測驗題就是非得要抓個8、9成的成績。再來非得大勝的是計算題,因為計算題輸了就是全輸,一題十幾、二十分就沒了。只有申論題無需大勝。因此,歸納作個總結:「在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計算題中要大勝」,至於「申論題有先天限制,再好也只能拿約8成分數」,要依照這法則,運籌帷幄出自己的讀書策略。
原則8 圖像化、口訣的輔助應用
我曾認識一位很會玩又很有想法的德明商專學生。有一天,他發現日子不能再虛度下去,於是決定插政大企管系。插大成功後,他就告訴自己要認真念書、修會計,並順利考上會計師,算是十分勵志的案例。
而這位學生之所以能考上會計師,重點在於他很會作筆記,如圖1-3。所謂的很「會」作筆記,並不是老師教什麼就全盤記錄,而是要筆記圖像化,何時該用表格、何時要用樹狀圖、何時要抓重點。
一份好的筆記,僅能弄出樹狀圖算是弱的,要呈現出3D圖像才是好的。舉例來說,上課時,一個稱職的老師會畫出圖的左方是公司(管理當局),公司會將每日成千上萬筆的交易留下保單憑證,記錄為日記簿,彙總為明細分類帳、總分類帳,最後編出財務報表。圖的中間下方是財務報表使用者,包括管理當局、投資人、債權人、政府機關,他們會利用財務報表來作各種經濟決策。因為公司有可能作假帳、美化財務報表,不信任的情況下,所以會請右方的會計師來查帳。這樣的作法就叫圖像化,圖像化雖然沒有分數,但它卻有助於快速理
解;簡言之,圖像化的主要目的是在幫忙抓架構。
至於口訣,則是用來幫助背誦,但它有個基本原則,就是它的邏輯是不能再改,不能亂掉順序,雖然很爛還是要用,只要記得起來都是好口訣。
舉例來說,內部控制制度(內控)在審計準則公報48號上分為五大要素(如表1-8),口訣的邏輯就可以是:「控受與控控」,抓第一個字,口訣要簡單。抓字時不要跳來跳去,反而要想一些邏輯,怎樣才有連結性。因此,「控受與控控」就可以想成,有一對男女朋友在點餐時,點了控肉飯跟瘦肉飯,另外一對想吃油一點,則點兩個控肉飯。背的時候,其實想的是「控肉與瘦肉」的圖形,也就是「控受與控控」。所以,重點就是邏輯順序不能改,要有圖像;對記憶而言最好是圖像。圖像化口訣要背熟,甚至達到催眠的境界。
原則9 補習,是學「架構」經驗與「考點」
很多考生都會問我:「上課補習」有沒有它的必要性?我回答「需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自己是補習班老師,有著商業性質的考量,而是以經驗傳承的立場來建議。
要知道很多考生,其實是沒有或是缺乏實戰經驗的,特別在傳統的教學下,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相當僵化,就連判斷一本講義編得好不好,都是從考古題附得多不多、有沒有附講解來判別,這其實就是我前面所提過被馴化後的「奴性」。
無論是上課也好,或是補習,要從老師身上學的,其實就是「架構」及「考點」。由於補習班老師熟這些考試項目,他們會依常年來的經驗,歸納並建議真的考試重點題型。
原則10 活用檢查表
不管準備什麼考試,要看的書往往都是厚厚一大章和很多的考古題。準備方式就是要將這些重點融會成筆記,找出它的架構,雖然有些不會考,但是圖像就是概念,也比較好記憶。有了架構及圖像口訣後,平時要練習的其實就是寫功,就像前述的「控受與控控」,要練習如何把它寫出來。
以成管會為例,中會跟高會每年的範圍皆考得很細,規則也不一致,可是管會就不相同,有一定的脈絡可循,很容易整理管會這個科目的檢查表,如表1-9。所以檢查表的用法就是隨機選取一個重點項目,如果選到「5.分步成本制」,試問自己是否能立即想出圖像、想出哪些會考的題型。如果想不出來,就在檢查表上打叉,代表這個地方不會、不熟。
另外一個檢查表的用法,則是用於檢視考古題的練習。當題目不會做時,好比10題選擇題中,第1題、第3題不會,就先把它們用便利貼標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