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猶太人入門

9特價324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壹、影響猶太人性格的基本因素

一、地理

中國燈謎以「花紅柳綠」喻中東的猶太國家──以色列(Israel或the State of Israed)。看這個國家中文的巧妙譯名,令人眼花繚亂,也不由得嘆為觀止。

以色列希伯來語是Medinat Yisael,阿拉伯語稱Dewat Israel,最初由來華定居的猶太人自己漢譯為「一賜樂業」。這個中譯名很雅,也有很深的宗教涵義,他們很喜歡這個中文國名。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以色列是一片神祕而陌生的國土。如果說對它有些許了解,也不過是以阿衝突、恐怖活動、戰火硝煙……

以色列原本就是一塊彈丸之地。

以色列的名稱在聖經故事中是以猶太人的第三代祖先,原名「雅各」(Jacob),因與天使角力得勝,改名「以色列」,意為「神的戰士」或「與神較力」,是由上帝的選民所建立的國家。

又一說「以色列」是「雅各」的別名,是迦南語詞,它由「以色(奴僕)」和「列(伊爾神)」組成,故「以色列」一詞的含義為「伊爾神的奴隸」。

「以色列」這個稱謂在基督教來說,有四個解釋:(一)和神戰勝的,(二)他要管治的神,(三)神之子,(四)與神一同治理。由此可見以色列的國民─猶太民族乃是神的選民。

以色列這個以聖經上「應許之地」聞名的國土巴勒斯坦,面積一○四○平方公里,位於地中海東岸、阿拉伯半島的西北部、中東肥月灣西部,土地狹長,東鄰約旦和敘利亞,北接黎巴嫩,西瀕地中海,南臨西奈半島和阿卡巴灣,與埃及交界,全境地勢低,一般海拔六○○─一○○○公尺,大部分地面是高原,北部是加利里高原,東、北、南三面有起伏的山地與廣大丘陵,南部高原較平坦,屬內格夫沙漠,平原介於高原與地中海之間,與約旦交界處向南延伸至阿卡巴灣的大區為大裂谷區,內有地球表面最低的死海。死海附近是低於海平面之窪地,死海低於海平面三九二公尺,主要河流為約旦河。主要城市有特拉維夫、耶路撒冷、伯利恆、海法、雅法(yato)、阿雷德(Arad)和索當(Sedom)。全國所有地名都很自然地與聖經中的片言片語銜接,充分顯示出猶太人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

以色列的氣候屬溫帶的地中海氣候,氣溫由南至北,夏季為23℃-34℃,冬季為10℃-17℃,夏季炎熱而乾燥,冬季溫暖而濕潤。聖經上說它是「流奶與蜜之地」,意謂著這裏有豐潤肥沃的土地可供農耕,以及乾燥廣闊的曠野可供畜牧,信不信由你。

以色列的領土面積,隨著復國後時間的推移而迭有變遷。依據一九四七年聯合國大會決議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規定,為一四、九○○平方公里。

一九四八年五月,以色列復國,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五個毗鄰阿拉伯國家反對,組聯軍攻以,以軍戰勝,雙方簽訂休戰協定,以色列領土增至二一、九四○平方公里,較聯合國所劃定的增多了三分之一。

至一九六七年第三次以阿戰爭,以色列再度獲勝,占領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埃及的亞洲部分領土─西奈半島,東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實際控制面積為二八、○○○平方公里,至二○○五年七月,以色列全部面積,除卻占領區,為二○、七七○平方公里,約為台灣面積(三五、九八○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二。以色列人乘車外出,最常用以自嘲的一句話是:「別隨便把頭伸出窗外,那是約旦的領土。」

巴勒斯坦地區,歷史上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聚居地。二○○○多年前,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後,絕大部分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阿拉伯的就成了當地居民的大多數。第一次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只有九○、○○○人,而阿拉伯人卻有六六○、○○○人。

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復國初期,全國人口是七八○、六○○人;一九六八年是二、八四○、一○○人;一九七○年,最近三、○○○、○○○人;一九七四年達三、二九○、○○○人;至二○○五年,以色列全國人口為六、二八○、○○○人,約占台灣人口(二二、七二○、○○○人)的三分之一。一半以上居住在沿海城市。

以色列人口,分布不平衡,城市占百分之八十,主要集中在特拉維夫、海法、耶路撒冷三地。而南部沙漠則人口稀少。耶路撒冷是首府,也是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回教共有的聖地,戲稱「宗教批發莊」。

以色列是個真正的純移民多元文化、多種族的國家。由於復國後這個「迷你國」,除了巴勒期坦「原住民」阿拉伯人之外,還湧進了散居七十八個不同國家的猶太人(包括長相迥然不同非洲黑色人種的衣索比亞猶太人),所以在以色列境內,可以說是各種語言的猶太人都有。

在現有的以色列人口中,猶太人占百分之八十五,阿拉伯人占百分之十,其他各地的人種約占百分之五,其中華僑只有約五百人。

以色列以希伯來語為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在高層人士中,英語普遍流行。

以色列國內的猶太人又分為「歐洲猶太人」和「東方猶太人」兩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即一九四八年復國前進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大多數都來自歐洲各國,因此是「歐洲猶太人」,他們大都是專業知識分子(profesional intellectuals),有學識、有技能,又有資產,文化水準很高,主要是對這個地區的歷史情結,有「歸屬感」,來這裏創業、投資、開創新興實業。在以色列復國後移入的猶太人,則多數是「東方猶太人」,他們絕大部分是響應猶太人「復國」初期以色列政府的號召,以色列政府給他們多種便利與優遇,回歸「祖國」。他們都來自貧困落後地區,沒有職業技能,教育程度又低,文化水準更低,有的甚至一貧如洗,因此,以色列政府,基於同是同胞兄弟,還得替他們解決住屋等生活問題,輔導他們就業,同時幫助他們學習「祖國的基本語言」,使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國土」上平等自由生存發展。

二、歷史

以色列是一個由歷史統治的國家。要了解猶太人和以色列,不能不先了解他們的歷史。

猶太人的歷史自《舊約•聖經》算起,至二○○八年,是五七六八年,在猶太人的日曆上,印的是五七六八年,而不是二○○八年。

猶太人是一個受盡苦難滿懷悲情的民族。以色列是猶太人歷盡艱辛用血和淚灌溉培育成長的國家。

猶太民族始於五千多年前,其發祥地位於庇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他們當時過著游牧生活,由一地輾轉至另一地。

猶太人的始祖是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的含意是「多兒女之父」,Ab的含意是「父」,raham的含意是「眾多兒女」)。他是亞蘭人,原先居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即今日的中亞美索不達未亞。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曾在美索不達米亞挖掘出紀元前二千年前半期的文物,確認他們是過著「創世記」所記載的游牧生活。聖經敘述亞伯拉罕奉召在新土地建立新民族。

聖經中的長老亞伯拉罕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兩個民族的同輩先祖,新的去氧核糖核酸(DNA)研究現在也顯示,爭鬥超過一世紀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基因關聯顯示,這兩個民族,在四千年前,的確源於同一祖先。

這項在美國首府華盛頓〈國家科學院年報〉發表的研究說,猶太男性的Y染色體與中東阿拉伯人的祖先系出同源。

由阿利桑納大學研究人員濮默主導的研究結果指出,公元前五八六年猶太人第一次大流亡,散布在歐洲和北非各地後,猶太人大多仍維持在中東形成的基因一致性。研究也發現,即使在流亡數世紀後,散居各地的猶太人彼此之間的Y染色體相似性,以及他們與巴勒斯坦人、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的Y染色體的相似性,仍超過與地主國的族裔。

這項研究比較七個不同發源地的以色列猶太人等一、三七一名男性的DNA發現,在十九種不同形態的Y染色體中,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有八種程度不一的血系關聯。

研究統計發現,儘管猶太人的祖先在世界各地流亡許多個世紀,但以色列猶太人乃保持最密切的基因關聯。

其次與猶太人基因關係接近的巴勒斯坦人和敘利亞人,再來是沙烏地阿拉伯人、黎巴嫩和中東信奉伊斯蘭神祕教派的徒魯茲人。

《舊約•聖經》就是猶太人的族譜,清楚記載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緣關係。兄弟鬩牆,自古皆有,但是這麼長時期且大規模的兄弟互鬥,打得頭破血流,你死我活,誓不兩立的情形,則是絕無僅有。

《舊約•聖經•創世記》記載: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娶妻「利百嘉」為妻,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老大渾身長老,故取為「以掃」,希伯來文「以掃」一詞的含意是「工作」;又名「西珥」。「西珥」的諧音含意是「多扎」。老二出生時兩手緊抓著老大的腳跟,故取名「雅各」。希伯來文「雅各」一詞原意是「賞賜」、「保護」,諧音含意是「抓住」。倒也名副其實(《舊約•聖經•創世記》第二十五章)。

話說這對孿生兄弟尚未出娘始,就在娘的肚子裡相互打鬥,出世後更是水火不容。各自長大成家後,「雅各」為了逃避「以掃」追殺,將妻子兒女送上雅博河的渡船,安全到達彼岸,自己一個人留在渡口,以觀動靜。此時有一個陌生人向「雅各」面而來,向他挑釁。兩人互搏,糾纏到拂曉,不分勝負。那陌生人見自己勝不過「雅各」,便指了一個他的腿,對他說:「天快亮了就容我去吧!」並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回答說叫「雅各」,並要那陌生人他禍福。(《創世記》第三十章)。

那陌生人自稱是「神」。說:「你跟神較力,未分勝負,從此你要把你自己的名字改為「以色列」。」後來,「雅各」訪美索不達回來,那陌生人再度顯現,向「雅各」說:「我是全能的神,今後你要叫自己『以色列』,我要給你許許多多的子孫,你從此將成為好些君王的祖先,他們所治理的國家也會從此富強。」(《創世記》第三十二章至第三十四章)。

「以色列」一詞,在希伯來語中,含意是「與神較力的人」。「雅各」從此印證那與自己搏鬥一整夜的人確是「神」,欣然接受了祂所賜的名字。他的家族也就從此與旺起來,分衍下來的兩個支族也都自稱「以色列人」,並以此稱呼他們所建立的國家。由於「雅各」在與「神」摔跤時不小心扭傷了腿上的筋,故以色列猶太人都從此不吃動物腿上的筋。「神」字希伯來文Elohim為複數,隱含聖經「三位一體奧祕」。

亞伯拉罕受了「神」的召喚出遊,去到「迦神」(Cannan),古代的「迦南」─聖經上所指的「迦南」即現今的巴勒斯坦(Palestine)。「迦南」的含意是「紫紅色的地」,因當地人製造紫紅色染料而得名。古代這片土地即現在以色列國的領土。

繼承祖業居留迦南的雅各共有十二個兒子,(這就是猶太人這一民族十二支派的由來)。最動的約瑟是父母的最愛,卻遭十一個哥哥的嫉妒,欲加殺害後棄屍古井不成,又將他以二十塊銀子賣給竇瑪利人的商隊帶到埃及,轉賣給埃及國王的侍衛長及波堤乏為奴。約瑟因得神助,逢凶化吉,做了埃及的宰相,權傾一時。

聖經舊約創世記載,公元前十七世紀,中東地區連續七年大災難,發生大饑荒,埃及一地幸得約瑟攝政,得有盈倉儲糧。居住迦南的以色來子民財空糧盡,攜帶全家大小,逃到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閣山(Goshon),投靠埃及猶太裔宰相約瑟。不出數年,埃及的儲糧也已配發殆盡。迨新王法老登基,約瑟這一代也都死去。新王對約瑟宰相及其家族之來,毫不知情,只知在埃及以色列子民,繁衍既快而又強悍,已成埃及的心腹大患。於是強迫他們為奴,受比奴隸還要低下的待遇,並受折磨、鞭笞,不准以色列子民繁衍後代,特所有以色列人的男嬰處死。有一個以色列妻子生了個俊美男嬰,不忍被殺,藏了三個月,把他用塗了瀝青柏油的蒲草籃子,藏在蘆葦叢裡。

法老王的公主至河畔游泳,發現此嬰,生憐憫之心,囑女將他帶回宮中撫養,取名「摩西」。「摩西」的希伯來文Mosheh,含意是「從水上拉上來的」;埃及文Mase,含意則是「兒子」。摩西聰敏過人,他長大後,常去探望那些受盡苦難的以色列子民。

後來,埃及新王死了,以色列子民仍然過著暗無天日的奴役生活,悲慟哀號。

公元前一二四○年,摩西得神助,帶領所有在埃及的以色列子民埃及,以色列人在埃及一共住了四百三十年,光是男性,就有六十萬人。他們攜帶家帶眷,過紅海,一路激戰,打回迦南。一路打打停停,十分艱險。

又過了幾十年,摩西去世,由約書亞繼承他的使命,繼續帶領這些以色列子民越過約旦河,返抵迦南,成為自由與解放的象徵,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記。每年猶太人都要慶祝「逾越節」(Pesach)、「五旬節」(Shavuot)與「會幕節」(Succcot),紀念當時一連串艱辛而偉大的事跡。

接著兩個世紀,猶太人征服了大部分「迦南」(巴勒斯坦)回到「以色列之地」,並且放棄游牧生活,擊敗群雄,將迦南建設成一個統一而強盛的「以色列王國」,提升農、工業,打下相當繁榮安定的經濟社會基礎。承平歲月難免偶爾發生戰爭,為了抵禦外侮的需要,人民便凝聚在稱為「士師(Judges)」的不同領袖的周圍,形成不同的部落。作為領袖的「士師」具有政治手腕與軍事才華,並獲得人民信任。因此,在面對著從小亞細亞(今土耳其一帶)潛入迦南,沿海的菲利士人(Philistines)的威脅時,他們擁立其中最強悍的「士師」掃羅(Saul)為王,聚合所有部落,一致對外,將菲利士人擊潰,並乘勢發動軍事遠征,將以色列打造成一個完整而強盛的王國,大衛(公元前一○○四─九六五年)繼承其位,建立新的行政組織,建都耶路撒冷,版圖擴及紅海。雖所羅門(公元前九六五─九三○年)繼承其父大衛建立的帝國,並竭力增強國家實力,得以與當時列強勢均力敵。

非常不幸的是,所羅門王為了增強國力,不惜橫徵暴斂,惹來天怒民怨。此外,所羅門王偏愛自己的部落,激怒了其他部落,造成部落分離主義者與國王對立,裂痕越來越深。

所羅門王駕崩後,人民內訌,公然反叛,北方諸部落揭竿而起,國家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與南部的「猶太王國」(Judah),政治既不穩定,外患又多。

以色列王國領土涵蓋十個部落,建都撒瑪利亞(Samaxia),延衍兩百餘年,經歷十九任國王。猶太王國擁有南部猶太與本嘉憫(Benjamin)兩個部落的領土,統治三百五十年,經歷大衛世系的十九任國王。此時,巴比倫與亞述帝國擴張,公元前七二二年,亞述帝國消滅了以色列王國,猶太人全部被放逐。公元前五八六年,巴比倫擊潰猶太王國,猶太人也全都被逐出國門,但並未割斷猶太人與「以色列之地」的關連。公元前五三八年,巴比倫復被波斯滅亡,公元三三二年,留在「以色列之地」的猶太人受到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的統治,其後復被埃及、敘利亞及羅馬所征服。至此,原居迦納(巴勒斯坦)的所有猶太人全部被逐出,成為「離散的猶太人」(Jewish Diaspara),使猶太人從此永遠成了無家可歸的國際孤兒,嘗盡亡國的辛酸和痛苦。

公元六○○年,回教阿拉伯民族橫掃整個阿拉伯沙漠,建立阿拉伯大帝國。他們也占領巴勒斯坦達數百年之久。十六世紀,巴勒斯坦又被奧斯曼帝國所吞併,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遠隔重洋,只能望洋興嘆,好在他們始終以猶太教作為一種獨特的觀念體系與生活方式發展,終於確保住猶太民族的未來發展空間,而延衍至今。

從以色列民族誕生,建國、亡國到20世紀中葉復國,歷史已經走過了4,000年。不論以何種嚴肅的歷史眼光審視,擺脫奴役逃出埃及是猶太人為爭取自由所作為首次抗爭。對這一事件的的記憶一直激勵和鼓舞著後世爭取民族獨立的各種運動。

猶太民族作為一個集體倖存下來,本身就是一個罕見的歷史事件。許多其他民族早已在入侵敵國鐵蹄下消聲匿跡,沒有其他任何民族比這個遭受如此踐踏的民族顯示出更頑強的生存能力了。猶太民族在不斷殉難與流散中保持了維繫其統一和認同各種要素:語言與傳統、對民族身分的認同、對最終復歸故土的生生不息的渴望等等。許久以來,無論流落何處,猶太人一直將其民族精神的根,深植於那片甚至很少有人親眼見過的遙遠土地上。這種聯繫,許久以來只不過是一種信仰,如今卻發生了變化,克服了各種物質上的阻礙,這種聯繫變成了猶太人時代的一個政治現實。許多以來,以色列一直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但今天,以色列的六芒星形旗幟卻驕傲地飄揚在聯合國的面前,與全世界各國,併駕齊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