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臺灣民族性百談

79特價4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十七    臺灣人的好客

筆者經常會收到來自臺灣人家庭的邀請函和舉辦活動的通知。就連朋友少、不善交際的人都會如此,那麼那些朋友多、交遊廣闊的人想必會收到更多邀請。像是邀請你參加某某祭典、祖父母的大壽、父母的壽誕,或是迎娶媳婦入門,希望你能夠列席參加等,無論是什麼時候,宴客方都會極盡所能地招待,讓眾人賓至如歸。有時候是古風的大紅信封配上大紅邀請函,有時候是現在流行的四角信封配上金邊活版印裝的邀請函。有些邀請函,甚至還會附上從臺北出發前往目的地的火車時刻表、下火車後搭乘交通工具的方式等所有詳細的資訊。一開始會猶豫該不該參加,但是有時候主人或是代理人會特地前來,送上邀請函等文件,表示非常期望賓客當天能夠賞臉參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釋出善意,反倒讓人有些不好意思,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會說,歡迎帶著朋友一同前來。這就像是在說,請你排除萬難,必定要賞臉參加一般。即便賓客接受主人家的善意,真的厚著臉皮帶著友人一同前行,主人家也不會顯露出任何嫌惡之情,反而是盛情款待,展露出全家人衷心期盼賓客到來的模樣,甚至還會抱怨為什麼賓客的妻子沒有一同前來。

臺灣人真的是非常的好客。會將賓客的多人數、客層優秀引以為傲的,絕非僅限於臺灣人。邀請遠在他方的賓客,也不是罕見的例子。桃園、新竹一帶還算是鄰近,筆者曾接收過來自臺南、高雄一帶的邀請,甚至也有收過從宜蘭、羅東這些沒有地方交通工具的地區所發送的邀請,大多是結婚典禮的場合。剛開始會覺得,從這麼遠的地方也會寄送邀請函過來,實在是非常奇特,但是仔細想想,如果把邀請函解讀為報告結婚消息的通知,倒也就不那麼奇怪了。以下是作為佐證的實例:某位友人收到臺灣人在上海舉辦結婚典禮的邀請函,可說是大吃一驚。他自己做出解釋,認為千里迢迢地前去參加,當然是符合禮儀的做法,但是如果沒有辦法前往,應該也不算是無禮之舉;在這種狀況下,他決定拍發祝賀的電報。

有些時候,邀請函或是通知的書信會在典禮的當天才送達,也有在典禮結束後才收到通知的例子;也可能會出現,原本是想要讓自己的祝賀電報在典禮當天送達,而計算好時間拍發,卻因為電報延遲的關係而趕不上典禮當天。

關於延遲這件事,筆者想到的是,有一次被邀請去參加結婚典禮,原本打算帶著祝賀的禮物出席,沒想到卻忘記攜帶禮物,打算之後再拿去對方家中補送,正好遇到平時就有交流的臺灣人前來,他勸誡我最好不要事後補送,因為祝賀的禮品,原本就應該是在事前贈送,在慶典後才送禮,在臺灣不算是有禮貌的做法。不僅如此,根據不同的場合,收禮的人甚至會因此感到不悅。也就是說,這就好像是會舉辦兩次結婚典禮一般,是個不吉利的兆頭。友人是這麼告訴我的,但是究竟是否每個地方都是如此,我至今還是懷抱著疑問。這不禁讓我覺得,我只是享用了美食,卻什麼也沒有付出,實在是非常地不好意思。

傳統的習俗是,在結婚的宴席上,新郎和新娘不會出現。而在宴席結束後,賓客們會蜂擁至新郎與新娘的新房,一一陳述自己的祝福和心情。新娘會準備甜茶,一一端給賓客,賓客則是將金錢放在茶杯中以示祝福。過去通常會放五十錢的銀幣,現在則是放一圓的紙鈔。對於出身名門的新娘而言,這樣的做法並不算失禮。對此,新娘會在之後贈送自己刺繡的手帕作為回禮,不知道這個習俗至今是否還留存。一面喝著甜茶的賓客們,會盡可能地說出有趣、突兀的話語逗弄新娘,新娘則是不能輕易地露出輕浮、不莊重的笑容。喜怒哀樂不形於色,是漢民族致力實踐的古訓,但是其壓抑情感的程度反而讓人覺得不太自然。而年輕一輩的人們,一半是出於有趣,一半是出於嫉妒,想要逗弄新娘露出笑容,說出一些沒有邏輯道理的話語,甚至做出奇特的動作想把新娘逗笑。如果只是讓新郎苦笑或是皺眉,還算是可以接受的程度,但如果賓客的舉止過當,也有可能會讓新郎大發雷霆。其實,新郎自己也曾經在別人的結婚典禮上展露過同樣的態度,但是換成自己的婚禮,就忘卻了自己過往的所作所為而氣憤填膺。人啊,究竟該說是膚淺,還是自私呢?據說也有不少人因為如此,而讓多年的好友情誼出現了隔閡。原來如此,如果是俗話說「睚眥之怨必報」的漢民族,那麼這種程度的事情,也是有可能會在彼此之間刻鑿出巨大的鴻溝。

關於結婚典禮,有件有趣的事情,在此有幸可以簡短介紹。忘了是什麼時候,有一次參加結婚典禮之時,新郎的父親娓娓述說出以上的內容,他想要終止這個陋習,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好的解決方式。在賓客就座,酒過一巡之後,父親帶著新郎與新娘露面,介紹結束後直接讓新郎與新娘回到新房,並且闡述個人對於賓客前往新房一事的意見。關於新郎父親的個人意見,起初家人似乎面有難色,但是最終還是全盤接受,在婚宴當日按照新郎父親的預想執行,沒有發生任何事端,順順利利、喜氣洋洋地完成了婚宴。在臺灣的風俗習慣上,有關喜事的慶典,會廣發招待和通知,反之,若是舉辦喪事,便不會通知太多人數。或許是基於體貼對方的心意,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喜悅而不是悲傷的情緒,當然也是可能存在其他的理由。由此可以看出與日本內地的不同,在日本的風俗是喜慶不會大肆喧嚷,喪事則大多是盡可能地通知所有親友。喪事大多是突發性質,喪家會將大部分的喪葬事宜委託他人處理,被委託的人士會去找出名冊、禮簿等,無論遠近親疏,一概發出通知。至於接收到通知的人,在喜慶上或許會有失禮的時候,但是喪事可以說是人生的訣別時刻,必定會前往喪家弔唁、出席喪葬儀式,不敢懈怠。由此也可以看出民族性的不同。

十八    邀請函的兩種時間
在收到臺灣人家庭的招待和邀請之際,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會在等待上花費許多時間。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就沒有資格說自己是可以介紹臺灣的「臺灣通」。讓賓客們等了又等,主辦方終於用一種慢條斯理、悠閒自適的態度現身,由此可以看出賓客們的品格。如果你認為主辦方出現後便會趕緊動作,手腳俐落地準備,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不是真的有計時,但是以前讓賓客等上三、四個小時左右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最常見的狀況是兩個小時左右。近來讓賓客等待的時間,似乎有逐漸縮短的傾向,瞭解過去狀況的人們當中,反倒有人會因此覺得到臺灣人家中作客的感覺變得較為淡薄,似乎有種意猶未盡之感。

記得那是幾年前的春天,筆者前往某個臺灣人的家中參加喪葬典禮。筆者並未忘記典禮會在上午八點開始,但是因為過往的經驗,加上當天從早上開始就下起傾盆大雨,稍微衡量一下時間乘車,預計大約晚兩個小時,也就是在上午十點抵達喪家。沒想到那已經是喪葬隊伍正要出門的時刻。我內心大喊糟糕,只能偷偷摸摸地混入隊伍之中,表面上雖然裝作若無其事,心中卻感到十分羞愧,無地自容。隔天在《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欄中讀到喪家的葬儀報導,在喪葬隊伍步出門口之際趕到的來賓姓名,被顯眼地登載在當天與葬者名單的前頭,筆者從未感到如此地羞慚愧疚。想來也是,喪家主人是接受文明教育的紳士,擁有正確時間觀念,真正的新世代人。筆者近來與喪家主人有著密切的往來關係,竟然沒有察覺到這一點,實在是大大的失態。

然而,接下來要說的,並不是因為筆者不服輸的心情才提出的,像是上述這種遵守時間的主人,是非常罕見的例子,如今仍然有不少事例,可以讓人充分體會到南國的氛圍。約在三、四年前,筆者曾經被距離臺北不算遙遠的臺灣人某氏邀請,前往參加嚴君的新年招待會。邀請函上註明時間是下午六點,便按照字面上的約定,於能夠準時抵達目的地的時間出發。在火車上遇見幾位熟識的面孔,大家都是同樣要前往參加新年招待會的賓客。抵達之後,發現已經有許多賓客聚集,其中有很多是從臺北前來的人士。陳氏青年是士林對岸的社子臺灣人,過去曾經關照過他,他也是這一天的賓客之一。他對我說,現在我帶你到社子走走吧,我回答「應該沒有時間吧」,他說時間很充足,而且社子的家中有些蘭花,想讓我看看。我內心雖然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但既然都被邀請了,還是決定動身前往社子。陳家有許多蘭花,且全是超然逸品,令人垂涎三尺,捨不得離開。在這個時候也聽聞,在大稻埕親戚的陳家,擁有數十盆優秀出眾的十三太保。因為對方既招待了茶點,也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我催促陳氏青年應當趕緊返回嚴君家中,但是他卻絲毫沒有著急的模樣,表示就算是慢慢來,也絕對不算晚。如果說開始的時間是六點,已經過了一個小時以上,而在給臺灣人的邀請狀上則是註明下午五點,那麼就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以上了,但是卻還是遲遲未開始,難怪會說不需要著急。

或許會有人覺得,怎麼可能會有這麼荒唐的事情?但是這是臺灣人自古以來的習慣,集合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所以特地把時間訂為五點。大致上來說,在臺灣人之間,若是較約定時間還要早抵達,恐怕會被懷疑人格,因為以前是在被邀請二次或三次之後,才會動身前往赴約。現在當然不會如同過去那麼誇張,但是在慣例上,即便是沒有特殊的安排,還是會盡量潔身自愛(?)*,不慌不忙、悠閒自適的赴約。另一方面,由於內地的日本人會依照時間赴約的賓客較多,而會在邀請函上將開始的時間往後挪動一小時。據說太早到場也不好,反而會被說是貪吃鬼、貪得無厭。於是筆者發現了在臺灣人的邀請函上有兩種不同的時間,分別是針對內地日本人與臺灣人兩類賓客。果不其然,當我們回到邀請人的嚴君家中,賓客尚未到齊。後來又經過了一個小時,終於在樓上、樓下的各個房間召開筵席。這一天到場的賓客,內臺人共約百位。主人家或許是希望賓客們能夠盡量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不過似乎還是會讓人覺得有些太過悠閒。這一天在外面的廣場處,嚴君為了慶賀而請來三班臺灣大戲,熱鬧非凡,並安排讓賓客能夠從樓上觀賞戲劇。為了不讓賓客們感到無趣,竭盡所能、無微不至的招待,不僅陳列出書畫古董,還擺設各式的花卉盆栽。時至今日寫出這些,筆者並不是要抱怨或是發牢騷,只是想讓那些即將到臺灣人家庭作客的人,在事前有些心理準備罷了。

*【譯注:此處的問號是按照日文原文。換言之,筆者認為可能是臺灣人認為是「自愛」的思考模式,但是看在日本人眼中不一定可以感同身受,所以在文中使用問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