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第二章基督教在西部苗族地區的傳播〉
一、西部苗族與基督教的緣起
黨居仁牧師與循道公會柏格理牧師在雲南省貴州省等地的宣教工作對苗族教會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苗族是最早接觸基督教的一個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內地會是第一個接觸他們的差會。
(一)西部苗族與黨居仁
真正在苗族中形成了大規模皈依、從而使基督教傳教運動在黔滇省取得較大發展,是在爭控西南中獲得較大成功的內地會安順教會的英籍中華基督教內地會牧師黨居仁。在貴州省,中華基督教內地會活動影響最大的是安順地區和貴州省西北。
1876年,內地會英國牧師祝名揚從漢口來到貴陽,次年正式建立教堂。1877年,內地會的巴子成(JamesF.Brounton)是第一個進到苗族中工作的傳教士。1884年,內地會又派牧師白禮德到安順地區傳教。據有關史料記載,西元1888年(清光緒14年),英國基督教(內地會)差遣復加派傳教士黨居仁到安順地方傳教。黨居仁到安順後,於1895年至1898三年中在安順水洞街(今北街文化路)修建禮拜堂。並於1899年開辦第一間苗族教會。繼而進入普定、織金、郎岱、水城、赫章、大方、威寧等地的苗族區傳教。
1893年,苗族獵人王摩西一家及張姓親戚遷往葛布居住,發展為一個有十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在葛布周圍一帶,還有不少苗族散居。由於保羅自發組織了教會,葛布成了那一地區苗族活動的中心。每逢主日,數百甚至上千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此地禮拜,他們聚集在山坡的空地上,篤實真誠地唱著讚美歌,雖然他們並不甚瞭解基督教的教義。
為了支援葛布地區自發的宗教活動,黨居仁派了兩名苗族傳教士(楊慶安和陳子明)前往協助保羅工作。這場自發的群眾運動逐漸開始轉化為有組織的活動。烏蒙山區第一個苗族教會,便這樣自然而然地出現了。1904年,黨居仁又到威寧苗彝地區選定葛布(今屬赫章縣)苗寨建立總堂,又分別在威寧興隆廠、大松樹、魚鰍灣、以獨、馬拉沖、轎頂山等處苗寨建立了分堂。其後,葛布總堂就組織佈道組,分赴畢節、大方、納雍等縣苗區傳教,發展教徒,建立教堂。
以葛布為中心的內地會葛布教區,其發展最盛時期,領有四個分教區22個教堂,活動範圍除貴州省西北外還擴及到滇省鎮雄、彝良等縣廣大苗區,教徒近三萬人,其中苗族教徒占80%以上,故葛布總堂內地會牧師以撒佩基就說:「基督教在苗人中佈道頗有功效。」(二)柏格理與西部苗族的「龍年得道」
1903年,當時由威寧遷往朗岱縣藍龍橋的苗族張姓兄弟、張雅各、張約翰、潘隆碧四人,出外打獵到安順後見到黨居仁牧師,被留住七日並授予牧義詩歌。於是從1903-1904年間,雲南省和川南地區的苗族人不斷遠道前來聽黨居仁宣講福音並加入教會。而黨居仁認為他們千里迢迢而來,實在辛苦,於是寫信給他們帶去昭通找柏格理(在滇東北毗鄰貴州省的昭通縣城,循道公會曾於1883年起在這裡建立了傳教點,這個傳教點的負責人是柏格理(Pollard))。
1904年7月,這批苗人找到柏格理,並且接受了福音。由於這年是農曆的龍年,苗族受教於是以1904年為標誌,通稱「龍年得道」。從這年開始,苗族人信主的人數大量增加。
1904年冬,柏格理受到苗民的邀請前往烏蒙山,與幾名苗、漢族信徒一起進入苗區,經過反復勘查,最後選定了「石門坎」做為向苗族等民族的傳教基地。
1905春,柏格理偕同王玉潔、傅正中、李司提反、劉申五、鐘煥然等昭通的漢族信徒來到石門坎開辦教會和創建教堂。在教堂建好後的「闢堂典禮」上,四方來參加者就達一千多人。
1910年6月,柏格理在寫給塞謬爾.克拉克的信中說:「1909年12月統計數字為——苗:3,004名成年教會成員;699名青年成員;300名走讀學生、200名主日學生。諾蘇(彝族——作者註):28名教會成員,80名走讀學生。究竟有多少信教者我不太清楚,對此沒有統計數字,我認為一萬人不會估計過高。」
石門坎教會的支堂隨柏格理及漢苗族傳道們足跡所到迅速建立,滇東北和黔西北的彝良、昭通、大關、永善、鹽津、巧家、會澤、尋甸、威寧等縣先後建立了苗族教會。
這樣的結果是,教會在滇北等苗族地區建立傳播福音雖只有百餘年,但已經達到「只要有苗族地方就有教會」。由此,基督教便在滇北苗族地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一、西部苗族與基督教的緣起
黨居仁牧師與循道公會柏格理牧師在雲南省貴州省等地的宣教工作對苗族教會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苗族是最早接觸基督教的一個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內地會是第一個接觸他們的差會。
(一)西部苗族與黨居仁
真正在苗族中形成了大規模皈依、從而使基督教傳教運動在黔滇省取得較大發展,是在爭控西南中獲得較大成功的內地會安順教會的英籍中華基督教內地會牧師黨居仁。在貴州省,中華基督教內地會活動影響最大的是安順地區和貴州省西北。
1876年,內地會英國牧師祝名揚從漢口來到貴陽,次年正式建立教堂。1877年,內地會的巴子成(JamesF.Brounton)是第一個進到苗族中工作的傳教士。1884年,內地會又派牧師白禮德到安順地區傳教。據有關史料記載,西元1888年(清光緒14年),英國基督教(內地會)差遣復加派傳教士黨居仁到安順地方傳教。黨居仁到安順後,於1895年至1898三年中在安順水洞街(今北街文化路)修建禮拜堂。並於1899年開辦第一間苗族教會。繼而進入普定、織金、郎岱、水城、赫章、大方、威寧等地的苗族區傳教。
1893年,苗族獵人王摩西一家及張姓親戚遷往葛布居住,發展為一個有十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在葛布周圍一帶,還有不少苗族散居。由於保羅自發組織了教會,葛布成了那一地區苗族活動的中心。每逢主日,數百甚至上千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此地禮拜,他們聚集在山坡的空地上,篤實真誠地唱著讚美歌,雖然他們並不甚瞭解基督教的教義。
為了支援葛布地區自發的宗教活動,黨居仁派了兩名苗族傳教士(楊慶安和陳子明)前往協助保羅工作。這場自發的群眾運動逐漸開始轉化為有組織的活動。烏蒙山區第一個苗族教會,便這樣自然而然地出現了。1904年,黨居仁又到威寧苗彝地區選定葛布(今屬赫章縣)苗寨建立總堂,又分別在威寧興隆廠、大松樹、魚鰍灣、以獨、馬拉沖、轎頂山等處苗寨建立了分堂。其後,葛布總堂就組織佈道組,分赴畢節、大方、納雍等縣苗區傳教,發展教徒,建立教堂。
以葛布為中心的內地會葛布教區,其發展最盛時期,領有四個分教區22個教堂,活動範圍除貴州省西北外還擴及到滇省鎮雄、彝良等縣廣大苗區,教徒近三萬人,其中苗族教徒占80%以上,故葛布總堂內地會牧師以撒佩基就說:「基督教在苗人中佈道頗有功效。」(二)柏格理與西部苗族的「龍年得道」
1903年,當時由威寧遷往朗岱縣藍龍橋的苗族張姓兄弟、張雅各、張約翰、潘隆碧四人,出外打獵到安順後見到黨居仁牧師,被留住七日並授予牧義詩歌。於是從1903-1904年間,雲南省和川南地區的苗族人不斷遠道前來聽黨居仁宣講福音並加入教會。而黨居仁認為他們千里迢迢而來,實在辛苦,於是寫信給他們帶去昭通找柏格理(在滇東北毗鄰貴州省的昭通縣城,循道公會曾於1883年起在這裡建立了傳教點,這個傳教點的負責人是柏格理(Pollard))。
1904年7月,這批苗人找到柏格理,並且接受了福音。由於這年是農曆的龍年,苗族受教於是以1904年為標誌,通稱「龍年得道」。從這年開始,苗族人信主的人數大量增加。
1904年冬,柏格理受到苗民的邀請前往烏蒙山,與幾名苗、漢族信徒一起進入苗區,經過反復勘查,最後選定了「石門坎」做為向苗族等民族的傳教基地。
1905春,柏格理偕同王玉潔、傅正中、李司提反、劉申五、鐘煥然等昭通的漢族信徒來到石門坎開辦教會和創建教堂。在教堂建好後的「闢堂典禮」上,四方來參加者就達一千多人。
1910年6月,柏格理在寫給塞謬爾.克拉克的信中說:「1909年12月統計數字為——苗:3,004名成年教會成員;699名青年成員;300名走讀學生、200名主日學生。諾蘇(彝族——作者註):28名教會成員,80名走讀學生。究竟有多少信教者我不太清楚,對此沒有統計數字,我認為一萬人不會估計過高。」
石門坎教會的支堂隨柏格理及漢苗族傳道們足跡所到迅速建立,滇東北和黔西北的彝良、昭通、大關、永善、鹽津、巧家、會澤、尋甸、威寧等縣先後建立了苗族教會。
這樣的結果是,教會在滇北等苗族地區建立傳播福音雖只有百餘年,但已經達到「只要有苗族地方就有教會」。由此,基督教便在滇北苗族地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