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讀】
第二章 立春──春天伊始的節氣
每年的陽曆二月四日或五日,
在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它預示著氣溫開始回升,
嚴冬結束,
新的一輪季節轉換開始了。
立春的氣候學定義
按傳統說法,每年的陽曆二月四日或五日,在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這樣注解的:「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可見,立,就是開始的意思。在二十四節氣中,有四立一說,即分別是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囊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但因中國疆域遼闊,地理條件多樣,各地氣候相差很大,四季長短不一,因此,「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中國各地。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由這三候的名稱可以看出立春的變化季節特徵,東風送暖,萬物漸漸復甦。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厚厚的冰開始溶化,魚可以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就像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時間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同步。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還言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端,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相符。因此二月上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貼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大部分地區逐漸展開。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雖然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但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是新一年的重要開始。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為10℃至22℃的時段。
立春之後,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變長了,太陽變暖和了。氣溫、日照、降雨,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處於上升或增多。雖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參照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消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作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春天。
立春時農事安排
立春標誌著春季開始了,然而從氣候學的標準看,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與中國各地的自然物候現象不一致。二月初,中國華南已經春暖花開,而華北、東北、西北有些地方依然寒冷仍會漫天飛雪。
雖說「立春」節氣後不能說春天已到,但春季的氣溫回升很快,小春作物加快長勢,油菜抽苔 和小麥拔節 時耗水量增多,要及時澆灌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也開始了備耕。立春節氣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
在立春之後,雖然風已經不像之前那樣冷冽,但有時氣溫仍比較低,還會發生低溫凍害。然而各地氣溫上升的很快,會有小降雨並伴有雷聲響動的現象,萬物開始萌動。所以在防寒的同時還要及早做好準備進行農田管理。就中國農事而言,在東北地區立春節氣要頂淩 耙地、送糞積肥,並做好牲畜防疫工作。在華北平原,則要積極做好春耕準備和興修水利。在西北地區,要為春小麥整地施肥,尤其是西北和內蒙古牧區仍要加強牲畜的防寒保暖,防禦牧區白災的發生,確保弱畜、幼畜的安全。西南地區則要抓緊耕翻早稻秧田,做好選種、晒種以及夏收作物的田間管理。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要及時清溝理墒,確保溝渠暢通,避免作物發生漬害。在華南地區則是「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春耕春種要全面展開了,南部早稻將陸續播種,各地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抓住「冷尾暖頭」及時下種;同時須採取有效措施防範烤煙 、蔬菜等作物遭受霜凍或冰凍危害,並應注意加強經濟林果及禽畜、水產養殖的防寒保暖工作。四川盆地應加強對小麥銹病等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預防春季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
第二章 立春──春天伊始的節氣
每年的陽曆二月四日或五日,
在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它預示著氣溫開始回升,
嚴冬結束,
新的一輪季節轉換開始了。
立春的氣候學定義
按傳統說法,每年的陽曆二月四日或五日,在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這樣注解的:「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可見,立,就是開始的意思。在二十四節氣中,有四立一說,即分別是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囊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但因中國疆域遼闊,地理條件多樣,各地氣候相差很大,四季長短不一,因此,「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中國各地。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由這三候的名稱可以看出立春的變化季節特徵,東風送暖,萬物漸漸復甦。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厚厚的冰開始溶化,魚可以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就像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時間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同步。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還言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端,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相符。因此二月上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貼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大部分地區逐漸展開。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雖然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但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是新一年的重要開始。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為10℃至22℃的時段。
立春之後,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變長了,太陽變暖和了。氣溫、日照、降雨,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處於上升或增多。雖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參照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消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作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春天。
立春時農事安排
立春標誌著春季開始了,然而從氣候學的標準看,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與中國各地的自然物候現象不一致。二月初,中國華南已經春暖花開,而華北、東北、西北有些地方依然寒冷仍會漫天飛雪。
雖說「立春」節氣後不能說春天已到,但春季的氣溫回升很快,小春作物加快長勢,油菜抽苔 和小麥拔節 時耗水量增多,要及時澆灌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也開始了備耕。立春節氣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
在立春之後,雖然風已經不像之前那樣冷冽,但有時氣溫仍比較低,還會發生低溫凍害。然而各地氣溫上升的很快,會有小降雨並伴有雷聲響動的現象,萬物開始萌動。所以在防寒的同時還要及早做好準備進行農田管理。就中國農事而言,在東北地區立春節氣要頂淩 耙地、送糞積肥,並做好牲畜防疫工作。在華北平原,則要積極做好春耕準備和興修水利。在西北地區,要為春小麥整地施肥,尤其是西北和內蒙古牧區仍要加強牲畜的防寒保暖,防禦牧區白災的發生,確保弱畜、幼畜的安全。西南地區則要抓緊耕翻早稻秧田,做好選種、晒種以及夏收作物的田間管理。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要及時清溝理墒,確保溝渠暢通,避免作物發生漬害。在華南地區則是「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春耕春種要全面展開了,南部早稻將陸續播種,各地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抓住「冷尾暖頭」及時下種;同時須採取有效措施防範烤煙 、蔬菜等作物遭受霜凍或冰凍危害,並應注意加強經濟林果及禽畜、水產養殖的防寒保暖工作。四川盆地應加強對小麥銹病等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預防春季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