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三章】揭開筵席小秘密──古代筵席種種

中國古代筵席經過長期的變遷和發展,在脫離祭祀的包袱之後,走出自己的天空,筵席呈現出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局面。除了繁文縟節的夏商周三代筵席,帝制時期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筵席形式,自此之後蓬勃發展,導致後世各種筵席烹文煮史引經據典,產生了名目繁多、形式各異的傳世名筵,令人嘆為觀止。

一、強調禮儀的筵席──夏商周三代的筵席

中國古代筵席的起源與形成過程中,與「禮」及祭祀活動緊密相聯,在重視禮樂治國的夏商周三代筵席,無論從筵席名稱、種類,還是禮儀程序、宴享菜單等,都明顯反映出這一特徵。

從虞舜時代的燕禮,夏代的饗禮,商代的食禮,到「修而兼用之」的周禮,都十分講究禮儀程序,講究「禮」的範圍,強調「禮」的功用,甚至其稱謂都是以「禮」而不是以「筵」的名目。這本身就說明夏商周三代的筵席,直接受「禮」的作用和祭祀活動的影響,因而夏商周三代筵席有著以下特點,主題宗旨明確、禮儀程序複雜、與祭祀關係密切等。一直到周公制禮後,對筵席有了明確的規定,這些特點在筵席中也仍然清晰可見。

1.三代筵席的主食是狗肉跟酒!?──談禮儀筵席

夏商周三代比較著名和正規的筵席多為禮儀筵席,即禮筵。禮筵突出一個「禮」字,主題直接,宗旨單一,更強調禮儀程序,跟印象中的筵席差了十萬八千里,主要特點為:

第一,筵席名稱稱為「禮」不稱「筵」。以「養老禮」為例,《禮記.王制》云:「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燕禮、饗禮、食禮和「修而兼用」之「禮」,都是以飲食款待賓客的筵席。但稱「禮」不稱「筵」,正說明夏商周三代筵席與禮的密切關係。

第二,注重「禮」的儀式,更甚於筵席的實際內容。無論是燕禮的「一獻之禮既畢,皆坐而飲酒,以至於醉」連菜餚都沒談到,只提調飲酒,還是饗禮中的「體薦而不食,爵盈而不飲,立而不坐,依尊卑為獻,數畢而止」,還是食禮的「食禮九舉,及公食大夫之類,謂之禮食,其臣下自與賓客旦夕共食」,都是以「禮」的儀式程序為主,不太注意筵席飲食的實際內容,稱這類筵席為禮筵真是名副其實。

第三,筵席的對象範圍有很局限。夏商周三代筵席的對象範圍,只局限於同姓、異姓、諸侯來朝、王親戚及諸臣來聘、戎狄之君使來、耆老孤子等,仍以「養老」為主要對象。

第四,以飲為主,食為輔。夏商周三代筵席沒有過多的菜餚,或飲酒,只有狗肉;或以醉為度,菜品不多。之所以如此,除了受到當時物質條件限制外,主要還是因為這類筵席受到祭祀的影響,以「禮」為主要內容。

夏商周三代的禮儀筵席,對於當時人們的禮尚往來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養老禮」,對傳統孝道的傳承,對後世筵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根據《禮記正義》、《周禮》等文獻記載了三代的禮筵:

虞舜時代的燕禮,在鄭玄的《禮記正義》提到燕禮的幾個特色:

行一獻之禮,坐而飲酒,以至於醉。

其牲用狗。

其禮亦有二,一是燕同姓,一是燕異姓也。

這是周人追記的虞舜時代的養老禮,上古「養老禮」,每年舉行多次。這種「燕禮」是中國最早的筵席,它有時以族宴形式出現,有時也可接待外姓客人。夏代的饗禮,在鄭玄的《禮記正義》提到饗禮的兩個特色:

體薦而不食,爵盈而不飲,依尊卑而獻,數畢而已。

然亦有四焉——諸侯來朝,一也;王親戚及諸侯之臣來聘,二也;戎狄之君使來,三也;享宿衛及耆老孤子,四也。惟宿衛及耆老孤子,則以酒醉為度。

這是周人追記的夏代飲宴。這種「饗禮」,以酒為主,菜品不多,並且只在接待諸侯、皇親、外邦使節和耆老時舉行。

殷朝的食禮,在鄭玄的《禮記正義》提到饗禮的幾個特色:

有飯有殽,雖設酒而不飲,其禮以飯為主,故曰食也。

然亦有二焉——大行人云食禮九舉,及公食大夫之類,謂之禮食,其臣下自與賓客旦夕共食,則謂之燕食也。

殷代農業較盛,故食禮以飯為主。而牛羊犬豕之畜較多,食畜肉不甚珍異。這是周人追記的殷朝小宴。這種「食禮」,分宮廷禮食和官府燕食兩類,其中有些席面是為老人設的,這種小宴當時比較普遍。饗禮以酒為主,食禮以飯為主,充分體現禮以物質為基礎的現實。

商周的祀筵,則在《周禮》中有詳細記載:

凡祭祀,共薦羞之豆實。賓客、喪紀亦如之。為王及後、世子共其內羞。王舉,則共醢六十甕,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賓客之禮,共醢五十甕。凡事,共醢。

而在《禮記》中則說明祭祀時豆的數量,天子之豆的數量為二十六,諸公的數量為十六,諸侯的數量為十二,上大夫的數量為八,下大夫的數量為六。諸侯的數量為七介七牢,大夫的數量為五介五牢。

商周的祀筵,名為祭祖,實則餉人,其席面有嚴格的等級標準,後來演變為筵宴規格。這兩則資料,對於研究先秦筵席款式很有幫助。
2.御膳房長什麼樣子?──宮廷筵席

一般認為,中國古代皇室御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因為此時已形成了正式的朝廷王宮,而且專為王宮御膳的宮廷菜已載諸史書,宮廷菜餚可不是日常用菜,而是宮廷筵席的主要內容。

隨著宮廷筵席的範圍擴大,表示天子禮待賓客的名目增多和筵席種類的擴大。比如《周禮.春官》:

「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內容都是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宮廷筵席,顯然,「禮」的對象、範圍已遠超過禮筵。

宮廷筵席內容充實,表示設筵的目的十分明確,比如,宴宗族兄弟的「飲食之禮」,是為了致其愛;宴饗四方賓客的「饗燕之禮」,是為了致其敬。敬和愛,都是「禮」的本意,也是設筵者的用意之所在。宮廷筵席,無論是君賜於臣,還是臣受於君,都不是只為了飲食,而是以聯絡上下感情的用途,達到左右歡樂為基本目的。

宮廷筵席飲食搭配的合理,表現為席面的多樣和筵席菜餚的豐富,與「以飲為主」和「以飯為主」的禮筵格局截然不同。《周禮.天官》所載周天子的食單,足可顯示當時宮廷筵席的飲食內容:

「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饈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

「六穀」,即稻、黍、稷、粱、麥、菽;「六牲」,即馬、牛、羊、豕、犬、雞;「六清」,即水、漿、醴、涼、醬、酏;「八物」,即周代八珍:淳熬(肉醬油燒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羔)、擣珍(燒牛、羊、鹿里肌)、漬(酒糟牛羊肉)、熬(五香醬滷牛肉乾)、肝膋(燒烤油泡狗肝)。周代八珍基本上體現了當時宮廷筵席的規格等級和烹飪技巧。

除了正式筵席之外,殷紂王荒淫無度,在宮中擺宴享受,《史記.殷本紀》記載:「(紂王)好酒淫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這是一種冶遊宴,主要菜品是烤肉,也算是後世燒肉宴會的先鋒,在古人節制的時代,商王的酒池肉林,反映出商代貴族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生活,但也可以一窺正筵以外的筵席形式。3.周公制禮對筵席的規定

周公,指的是西周初期輔佐周成王管理國家的周公姬旦。他鑑於殷王朝的統治者因荒淫無度導致政權覆亡的歷史教訓,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而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周禮》所記載禮的體系最有系統,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策。其中,對飲食包括筵席禮儀作了許多具體的規定,如筵席的等級、範圍、禮儀程序,筵席的規格、標準、方式、宴樂、菜單等,都是按照等級尊卑制定。

以下,就介紹周朝掌管筵席相關各個官位。

比如,對筵席的設几布筵,《周禮.春官》規定有「司几筵」一職專門掌管這件事:

「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與其位。凡大朝覲、大饗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依前南鄉,設莞筵、紛純,加繅席、畫純,加次席、黼純,左右玉几。祀先王昨席,亦如之。……筵國賓于牖前,亦如之。」

又如,對筵席的尊卑位次,《周禮.夏官》規定有「司士」一職專門掌管這件事:

「司士,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鄉,三公北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賓客,亦如之。」

再如,對筵席菜單,《周禮.秋官》規定有「掌客」一職專門掌管這件事:

「掌客,掌四方賓客之牢禮、餼獻、飲食之等數,與其政治。王合諸侯而饗禮,則具十有二牢,庶具百物備。諸侯長,十有再獻。……凡諸侯之禮,上公五積,皆餼飧牽,三問皆修。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簠十、豆四十、鉶四十有二、壺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陳。……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飧饔餼,以其爵等為之牢禮之陳數,唯上介有禽獻。」

還如,對食物選料,《周禮.天官》也規定有「庖人」一職專門掌管這件事:

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鮮薧之物,以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及後世子之膳羞,共祭祀之好羞,共喪紀之庶羞,賓客之禽獻。凡令禽獻,以法授之。其出入,亦如之。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蘼鮮羽,膳膏膻。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膳禽不會。

顯然,周公制禮不僅規定了筵席的禮儀程序,對筵席的等級、膳食名物等以官制的形式制度化,其中有些規制就是對當時飲食和設筵的經驗總結,這為後世筵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筵席的鼎盛時期──帝制時代的筵席

在漫長的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上,帝制時代持續的時間最長,經歷的朝代最多,古代筵席也在帝制時代變化最大,發展最快。筵席作為人類飲食文明的產物,經過起源至最終成型的演變,受到周公制禮的深遠影響。秦漢以後,筵席在舊制的基礎上有較大改動,出現了各種各樣更適應人們禮尚往來需要的筵席。

帝制時代筵席變化之大、發展之快,表現在筵席範圍的擴大、筵席種類的增多、筵席等級的提高和筵席內容的充實,已遠遠超過了夏商周三代筵席。正如翦伯贊先生在《中國史綱》對秦漢宮廷筵席描述的那樣:「當其宴享群臣之時,則庭實千品,旨酒萬鐘,列金罍,班玉觴,御以嘉珍,饗乙太牢。管弦鐘鼓,異音齊鳴,九功八佾,同時並舞。」可以看出來,宮廷筵席的推陳出新,臣僚接駕宴的亦步亦趨,地方官府宴的標新立異,這些都推動古代筵席的快速變遷發展。與此同時,因為國家帶頭,整體風氣上行下效,民間的各類宴享活動,諸如社交筵席、家庭筵席、節慶筵席,以及少數民族筵席也會有所影響,造成帝制時代是中國古代筵席發展的鼎盛階段。

1.越來越精彩的國宴──宮廷筵席

帝制時代宮廷筵席發展很快,儘管當時宮廷禮筵從內容到形式,仍帶有夏商周三代筵席的痕跡,未完全擺脫刻板、繁瑣、保守的色彩,又受到周公制禮的影響,但變因出現了:歷代統治者的標新立異、揮霍享樂多少也有關係。不過,帝制時代的宮廷禮筵,往往還是保存隆重而拘於禮節,盛大而流於形式。與宮廷禮筵不同,宮廷便宴則比較輕鬆一些。

宮廷禮筵主要是指因國家重要慶典和重大禮儀活動,而舉辦的筵席。其規格、規模、形式、程序,在夏商周三代的基礎上有較大的發展。這類筵席特別強調禮儀程序,包括賓客的進出次序、入座先後、尊卑座次、膳饌品種數量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與筵者無論職位大小、品位高低都須小心從事,不得有絲毫差錯。

以《詩經》的篇名冠名的筵席,在中國古代宮廷筵席中佔有一定比例,看來古人也相當重視文藝風格,在《詩經》中的《鹿鳴》、《常棣》、《湛露》等篇,因為內容與筵席有一定的聯繫,因而都被移用為筵席名稱。
他們的內容怎麼跟筵席搭上線的呢?比方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鹿鳴》本來是西周統治者宴會賓客時所吹奏的樂歌,為什麼得此名?也有深意:因鹿是一種善良溫順合群的動物,每當覓得美食,哪怕為數不多,也本能地呦呦邀眾,同食共嘗。將它移用為天子宴群臣嘉賓這類筵席的名稱,寓意頗佳。

鹿鳴筵是朝廷為國家慶典、祝捷(慶祝勝利)、冊封(封授皇貴妃、貴妃、親王等的儀式)、加冕(君主即位時所行的加冠禮)、改元(新皇帝就位,改紀年,即位次年為元年)、招待外國重要使節等,而舉行的盛大筵席。這類天子宴群臣嘉賓的禮筵,隆重正規,十分講究禮儀程序,歷代都有專門機構負責組織安排。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中就曾描述過「瓊林御宴」的場面:

「筵開玳瑁,七寶器黃金嵌就;爐列麒麟,百和香龍腦修成。玻璃盞間琥珀鍾,瑪瑙杯連珊瑚斝。赤瑛盤內,高堆麟脯鸞肝;紫玉碟中,滿飣駱駝熊掌。桃花湯潔,縷塞北之黃羊;銀絲膾鮮,剖江南之赤鯉。黃金盞滿泛香醪,紫霞杯灩浮瓊液。……五俎八簋,百味庶饈。……糖澆就甘甜獅仙,面製成香酥定勝。……方當進酒五巡,正是湯陳三獻。教坊司鳳鸞韶舞,禮樂司排長伶官……六十四回隊舞優人,百二十名散做樂工,搬演雜劇,裝孤打攛。」

小說作品的描寫或許有些誇張,但也反映出帝制時代這類宮廷禮筵的盛大奢華,已經跟三代風格有些差異了。

回到詩經跟筵席名稱的關係,除了前述的鹿鳴筵,還有哪些呢?《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此篇描寫兄弟之情,是西周統治者宴請兄弟時的樂歌,因而宴請兄弟的筵席,便稱為「棠棣筵」。不過,這類型的筵席在宮廷筵席中為數較少。

《詩經.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厭厭夜飲,不醉無歸。」相傳《湛露》是西周王室興盛時,周天子夜宴同姓諸侯的樂歌,因而宴請諸侯的筵席,便稱為「湛露筵」。「湛露筵」不只在封建時期出現,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寫過:《太平樂詞》之二——「湛露浮堯酒,薰風起舜舞。願同堯舜意,所樂在人和。」——寫的就是湛露筵。

除鹿鳴、常棣、湛露之外,以《詩經》篇名命名的宮廷筵席還有很多,如伐木、四牡、魚麗、南山有臺、南有嘉魚等。這些筵名發跡於宮廷筵席,後來走出宮廷,逐漸為民間筵席所採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