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禮」走遍天下——小禮物解決大問題
生活在這社會中,每一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幾乎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人際社交,包括與家人、親戚、同事、朋友、上司、下屬等。而送禮這一獨特的社會文化,在某些情況下,禮品成為維繫人際關係,或達到個人目的的必要手段。在這方面道理不難懂,難就難在操作上,你送禮的功夫是否到家,能否做到不露痕跡,又能夠打動人心。這是送禮的關鍵。
送禮那點事
東方人由於受周公之禮、孔孟之道的影響,一向崇尚禮尚往來。《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正是華人對禮的認識的真實寫照。
送禮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人們相互饋贈禮品,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際活動。
饋贈,是與其他一系列禮儀活動一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知道,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時,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神和敬畏外,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展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即犧牲)奉獻於神靈。也許從那時起,在禮品的含義中,就開始有了物質的成分和表現了。即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現。
關於禮物這個概念,還有人說它最初來源於古代戰爭中由於部落兼併而產生的「納貢」,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表示對被征服者的服從和乞求征服者的庇護。史書中曾有因禮物送得不及時或不周到而引發戰爭的記載。如春秋時期,因楚國沒有按時向周天子送一車茅草,而引發了中原各國聯盟大舉伐楚的戰爭。還有人認為,最初的禮就是一種商業性質的物品的有來有往,原始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以禮品的贈與酬報的方式進行的產品交換。
從禮品的各種形式的起源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品一般是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它的範圍很大。在古代,禮品可以是錢幣類的金銀等,《春秋》、《史記》等史書和古籍中,常有天子賜予諸侯或功臣以「千金」、「萬金」之記載,也可以是工具、武器等器械,「寶劍贈英雄」更是千古佳話;還可以是馬等特殊作用或特殊意義的動物,《三國演義》中關羽座下的「赤兔馬」、劉備騎乘的「的盧」,分別是曹操、劉表所贈。至於衣物、珠寶食物及田宅等更是平凡的了。最特殊的是古代,人也被作為禮品贈來送去,世界各地無不如此。古代美人西施被范蠡當作禮品獻與吳王夫差,貂蟬也是王允用連環計獻給董卓的禮品。奴隸社會時期的任何國家,如古希臘的斯巴達,奴隸主之間互相贈送奴隸更是極其正常的事。
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進入近代社會以後,隨著人們認知的不斷提高,「送禮」這一獨特的社會現象進一步發展,逐漸摒棄了一些違反道德和個人意願的送禮行為,遂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有其特有的內涵,有其諸多的表現方法。
關於送禮的習俗,古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孫臏18歲離開家鄉到千里之外的雲蒙山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一去十二年,既沒回家,也沒寫過信。有一年的五月初五,孫臏猛然想到:「今天是老母八十歲生日,烏鴉十八日反哺母娘,羊羔吃奶跪乳,禽獸還知恩達禮,我卻有十二年沒報母親的養育之恩。」於是向師傅請假回家看望母親。鬼谷子摘下一個桃送給孫臏說:「這桃我是不輕易送人的,你在外學藝未能報效母恩,我送給你一個帶回去為令堂祝壽。」孫臏謝別師傅就急著上路了。
這天孫臏的家裡,正大擺酒宴為老母親慶壽。老母親見全家人勸慰母親時,孫臏回來了。他從懷裡捧出師傅送的桃送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母親。」老母親接過桃吃了一口說:「這桃比冰糖蜂蜜還甜。」桃還沒吃完,母親的容顏就變了,以前雪白的頭髮變成了如墨的青絲,昏老的雙眼變得明亮了,掉了的牙又長了出來,臉上的皺紋也不見了,走路也不用拐杖了。全家人都非常高興。人們聽說孫臏的母親吃了桃變年輕了,也想讓自己的父母長壽健康,便都效仿孫臏,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送鮮桃祝壽。但是鮮桃的季節性只有7月中旬前後到9月中旬,於是人們在沒有鮮桃的季節時,用麵粉做成壽桃給父母拜壽。所以送壽桃的故事就是因為這樣而出名的,也由此引出送禮的概念,發展為送禮的習俗。
送禮,是從古到今留下來的習慣,其中包含著很豐厚的情意。送禮作為一種社會風俗,實際上展現了道德的準則,象徵著人情的溫暖。
著名的西班牙禮儀專家就說過:「禮品是人際社交的通行證。」不管我們承認與否,禮品對雙方都有意義,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對禮品的渴求也就是對贊同、慈愛、理解和愛情等等的渴求。我們贈送與接受禮品的行為牽涉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透過禮品我們可以激勵他人、教育他人,可以取得權力、獲得補償,可以顯示知識和修養、表達友善和愛心,也可以擴大個人的影響。送禮不是為了滿足對方的欲望或對自我的誇耀,禮品本身沒有意義,而是為了表示您的情感和某種特定關係的存在。
人們常說禮尚往來,不管是親戚間的走動也好,還是生活中互惠互利的幫忙也好,很少有單方面的行為。其實,禮物不僅是一個表達心意的媒介,它還紀念著人際往來的關係。只有送禮,而沒有還禮,那麼,這樣的來往就被認為是失去了規矩。有了「一來」,還要「二去」。
我們從禮物的流動中可以看到生人變熟,熟人更熟,社會關係像一張大網逐漸被織就的過程,其實,禮物的流動是為了更重要的一個東西。這一點古人早有認知。《詩經.衛風.木瓜》中就有這樣的三段詩: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規範,提倡人與人之間若以禮相待,便會增進感情,增進社會凝聚力。
送禮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它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各個地區。一件理想的禮品對贈送者和接受者來說,都能表達出某種特殊的願望,傳遞出某種特殊的訊息。禮品是一個宣言,它既宣告了你與接受者的關係:普通的朋友、友善的親戚、感激下屬的老闆或是一位熱心的崇拜者。它也反映了你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樹立怎樣的形象,一位能讚賞別人的人、一位情趣高雅的人,抑或是一位知道如何用微笑來促進關係的人……更重要的是,它對接受者來說也是一個肯定:對方的忠誠得到了你的認可,對方的堅忍精神值得讚揚,對方的領導才能對本部門至關重要,對方的健康令人牽掛……它把你和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促進了你和他的情誼。
送禮讓彼此的交往更順暢
我們生活在一個講「禮」的環境裡,如果你不講「禮」,簡直就是寸步難行,被人唾棄。求人要送禮,聯絡關係要送禮,「以禮服人」、「禮多人不怪」,這是古老格言,它在今天仍有十分實用的效果。
生活之中,凡是拜訪陌生人或者初次見面的人都會帶上一份禮物,因為禮物猶如一個盛裝情感的器皿,表達的是一種親情和友情。透過它能使情感得以更好地建立、傳遞和保存。有人將它稱為「敲門磚」,不但能夠敲開對方的門,還能敲開對方的心!
北部某大學生畢業後到南部工作,他不知該怎樣與同事們打好關係,後來經人指點,在他第一天到公司報到時,帶了一些具有北部地方特色的小禮品送給周圍的同事們,並誠懇地請他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多多指教。這一舉動果然奏效,他很快在新的環境中順利地開始工作。
禮物能夠代表一種誠意,作為表達想法、加深感情、加強交流的一種方式,關鍵是一種感情和意義上的互通交融。不管是首次拜訪還是後來登門,帶上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首先,能夠說明你對待對方的態度是積極的、是比較重視的,這樣從開始就能給對方一個好的印象,為下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礎。另外一點就是帶著禮物上門還能夠化解見面時的尷尬氣氛,哪怕對方原本不願接待你,也很難在你的熱情之中冷漠打發你。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理查德.泰斯穆斯(Richard Titmuss)說:「在一些社會,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禮物饋贈都旨在換取和平,表達情感,維繫群體,聯絡感情,實現契約上的義務和權利,表達懺悔、羞愧,丟臉以及象徵人類的其他感情。」我們往往用禮物來表達自己的真誠,表示對友誼的重視程度。禮物是禮儀的點睛之筆,在禮物上多下點工夫,會讓社交活動更加順利。我們生活在一個講「禮」的環境裡,如果你不講「禮」,就會造成人際關係的尷尬。
2009年3月初,英國首相戈登.布朗(James Gordon Brown)在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上任以來首次訪問美國,給歐巴馬帶來了一個筆筒。這是他精心準備,充滿了象徵意義,強調英美之間的傳統友誼的禮物。可以和歐巴馬總統橢圓形辦公室裡那張名為「堅毅桌」的書桌相配。這張書桌在白宮已有129年歷史,是用19世紀英國皇家海軍「堅毅」號軍艦的船身木材打造而成。布朗送給歐巴馬的這個筆筒取材於英國皇家海軍「塘鵝」號軍艦的船身木材,而「塘鵝」號和「堅毅」號是姐妹艦,這個禮物的挑選可謂煞費苦心。歐巴馬回贈布朗的卻是25張好萊塢大片的光碟,包括《星際大戰》(Star Wars)、《大國民》(Citizen Kane)、《教父》(The Godfather)、《蠻牛》(Raging Bull)等,甚至還有《驚魂記》(Psycho)。更火上加油的是,這些光碟的版權由於地區差異,導致在英國無法跨區播放。這一意外還被一些媒體借題發揮,引申為「兩國關係確實特殊,特殊到像螢幕上顯示的一樣——錯誤地區」。
隨著媒體口水戰的越演越烈,《泰晤士報》(The Times)還指出,歐巴馬總統夫人蜜雪兒.拉范恩.羅賓森.歐巴馬(Michelle LaVaughn Robinson Obama)送給布朗兩個兒子的禮物——美國總統專用直升機「海軍一號」塑膠模型——同樣不經思考、沒有品味。這家報紙說,「這禮物絕對是最後一分鐘在白宮禮品店裡順手抓的」。而英國首相夫人薩拉.布朗送給歐巴馬兩個女兒的禮物則是從英國品牌TopShop精心挑選的衣服加上配套的項鍊,還有一套英國兒童作家的書籍。
英國首相和首相夫人精心挑選而送出的禮物,更反襯出歐巴馬回贈的禮物的不合時宜,著實讓歐巴馬政府尷尬異常。
送禮是一種藝術和技巧,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很有奧妙,送禮送得好,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送得不好,讓人擋回,觸了霉頭,定會煩心數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禮的技巧,才能讓整個送禮過程劃上一個漂亮的句號,絕不能亂送、胡送、濫送。
生活在這社會中,每一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幾乎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人際社交,包括與家人、親戚、同事、朋友、上司、下屬等。而送禮這一獨特的社會文化,在某些情況下,禮品成為維繫人際關係,或達到個人目的的必要手段。在這方面道理不難懂,難就難在操作上,你送禮的功夫是否到家,能否做到不露痕跡,又能夠打動人心。這是送禮的關鍵。
送禮那點事
東方人由於受周公之禮、孔孟之道的影響,一向崇尚禮尚往來。《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正是華人對禮的認識的真實寫照。
送禮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人們相互饋贈禮品,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際活動。
饋贈,是與其他一系列禮儀活動一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知道,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時,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神和敬畏外,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展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即犧牲)奉獻於神靈。也許從那時起,在禮品的含義中,就開始有了物質的成分和表現了。即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現。
關於禮物這個概念,還有人說它最初來源於古代戰爭中由於部落兼併而產生的「納貢」,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表示對被征服者的服從和乞求征服者的庇護。史書中曾有因禮物送得不及時或不周到而引發戰爭的記載。如春秋時期,因楚國沒有按時向周天子送一車茅草,而引發了中原各國聯盟大舉伐楚的戰爭。還有人認為,最初的禮就是一種商業性質的物品的有來有往,原始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以禮品的贈與酬報的方式進行的產品交換。
從禮品的各種形式的起源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品一般是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它的範圍很大。在古代,禮品可以是錢幣類的金銀等,《春秋》、《史記》等史書和古籍中,常有天子賜予諸侯或功臣以「千金」、「萬金」之記載,也可以是工具、武器等器械,「寶劍贈英雄」更是千古佳話;還可以是馬等特殊作用或特殊意義的動物,《三國演義》中關羽座下的「赤兔馬」、劉備騎乘的「的盧」,分別是曹操、劉表所贈。至於衣物、珠寶食物及田宅等更是平凡的了。最特殊的是古代,人也被作為禮品贈來送去,世界各地無不如此。古代美人西施被范蠡當作禮品獻與吳王夫差,貂蟬也是王允用連環計獻給董卓的禮品。奴隸社會時期的任何國家,如古希臘的斯巴達,奴隸主之間互相贈送奴隸更是極其正常的事。
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進入近代社會以後,隨著人們認知的不斷提高,「送禮」這一獨特的社會現象進一步發展,逐漸摒棄了一些違反道德和個人意願的送禮行為,遂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有其特有的內涵,有其諸多的表現方法。
關於送禮的習俗,古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孫臏18歲離開家鄉到千里之外的雲蒙山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一去十二年,既沒回家,也沒寫過信。有一年的五月初五,孫臏猛然想到:「今天是老母八十歲生日,烏鴉十八日反哺母娘,羊羔吃奶跪乳,禽獸還知恩達禮,我卻有十二年沒報母親的養育之恩。」於是向師傅請假回家看望母親。鬼谷子摘下一個桃送給孫臏說:「這桃我是不輕易送人的,你在外學藝未能報效母恩,我送給你一個帶回去為令堂祝壽。」孫臏謝別師傅就急著上路了。
這天孫臏的家裡,正大擺酒宴為老母親慶壽。老母親見全家人勸慰母親時,孫臏回來了。他從懷裡捧出師傅送的桃送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母親。」老母親接過桃吃了一口說:「這桃比冰糖蜂蜜還甜。」桃還沒吃完,母親的容顏就變了,以前雪白的頭髮變成了如墨的青絲,昏老的雙眼變得明亮了,掉了的牙又長了出來,臉上的皺紋也不見了,走路也不用拐杖了。全家人都非常高興。人們聽說孫臏的母親吃了桃變年輕了,也想讓自己的父母長壽健康,便都效仿孫臏,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送鮮桃祝壽。但是鮮桃的季節性只有7月中旬前後到9月中旬,於是人們在沒有鮮桃的季節時,用麵粉做成壽桃給父母拜壽。所以送壽桃的故事就是因為這樣而出名的,也由此引出送禮的概念,發展為送禮的習俗。
送禮,是從古到今留下來的習慣,其中包含著很豐厚的情意。送禮作為一種社會風俗,實際上展現了道德的準則,象徵著人情的溫暖。
著名的西班牙禮儀專家就說過:「禮品是人際社交的通行證。」不管我們承認與否,禮品對雙方都有意義,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對禮品的渴求也就是對贊同、慈愛、理解和愛情等等的渴求。我們贈送與接受禮品的行為牽涉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透過禮品我們可以激勵他人、教育他人,可以取得權力、獲得補償,可以顯示知識和修養、表達友善和愛心,也可以擴大個人的影響。送禮不是為了滿足對方的欲望或對自我的誇耀,禮品本身沒有意義,而是為了表示您的情感和某種特定關係的存在。
人們常說禮尚往來,不管是親戚間的走動也好,還是生活中互惠互利的幫忙也好,很少有單方面的行為。其實,禮物不僅是一個表達心意的媒介,它還紀念著人際往來的關係。只有送禮,而沒有還禮,那麼,這樣的來往就被認為是失去了規矩。有了「一來」,還要「二去」。
我們從禮物的流動中可以看到生人變熟,熟人更熟,社會關係像一張大網逐漸被織就的過程,其實,禮物的流動是為了更重要的一個東西。這一點古人早有認知。《詩經.衛風.木瓜》中就有這樣的三段詩: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規範,提倡人與人之間若以禮相待,便會增進感情,增進社會凝聚力。
送禮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它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各個地區。一件理想的禮品對贈送者和接受者來說,都能表達出某種特殊的願望,傳遞出某種特殊的訊息。禮品是一個宣言,它既宣告了你與接受者的關係:普通的朋友、友善的親戚、感激下屬的老闆或是一位熱心的崇拜者。它也反映了你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樹立怎樣的形象,一位能讚賞別人的人、一位情趣高雅的人,抑或是一位知道如何用微笑來促進關係的人……更重要的是,它對接受者來說也是一個肯定:對方的忠誠得到了你的認可,對方的堅忍精神值得讚揚,對方的領導才能對本部門至關重要,對方的健康令人牽掛……它把你和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促進了你和他的情誼。
送禮讓彼此的交往更順暢
我們生活在一個講「禮」的環境裡,如果你不講「禮」,簡直就是寸步難行,被人唾棄。求人要送禮,聯絡關係要送禮,「以禮服人」、「禮多人不怪」,這是古老格言,它在今天仍有十分實用的效果。
生活之中,凡是拜訪陌生人或者初次見面的人都會帶上一份禮物,因為禮物猶如一個盛裝情感的器皿,表達的是一種親情和友情。透過它能使情感得以更好地建立、傳遞和保存。有人將它稱為「敲門磚」,不但能夠敲開對方的門,還能敲開對方的心!
北部某大學生畢業後到南部工作,他不知該怎樣與同事們打好關係,後來經人指點,在他第一天到公司報到時,帶了一些具有北部地方特色的小禮品送給周圍的同事們,並誠懇地請他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多多指教。這一舉動果然奏效,他很快在新的環境中順利地開始工作。
禮物能夠代表一種誠意,作為表達想法、加深感情、加強交流的一種方式,關鍵是一種感情和意義上的互通交融。不管是首次拜訪還是後來登門,帶上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首先,能夠說明你對待對方的態度是積極的、是比較重視的,這樣從開始就能給對方一個好的印象,為下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礎。另外一點就是帶著禮物上門還能夠化解見面時的尷尬氣氛,哪怕對方原本不願接待你,也很難在你的熱情之中冷漠打發你。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理查德.泰斯穆斯(Richard Titmuss)說:「在一些社會,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禮物饋贈都旨在換取和平,表達情感,維繫群體,聯絡感情,實現契約上的義務和權利,表達懺悔、羞愧,丟臉以及象徵人類的其他感情。」我們往往用禮物來表達自己的真誠,表示對友誼的重視程度。禮物是禮儀的點睛之筆,在禮物上多下點工夫,會讓社交活動更加順利。我們生活在一個講「禮」的環境裡,如果你不講「禮」,就會造成人際關係的尷尬。
2009年3月初,英國首相戈登.布朗(James Gordon Brown)在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上任以來首次訪問美國,給歐巴馬帶來了一個筆筒。這是他精心準備,充滿了象徵意義,強調英美之間的傳統友誼的禮物。可以和歐巴馬總統橢圓形辦公室裡那張名為「堅毅桌」的書桌相配。這張書桌在白宮已有129年歷史,是用19世紀英國皇家海軍「堅毅」號軍艦的船身木材打造而成。布朗送給歐巴馬的這個筆筒取材於英國皇家海軍「塘鵝」號軍艦的船身木材,而「塘鵝」號和「堅毅」號是姐妹艦,這個禮物的挑選可謂煞費苦心。歐巴馬回贈布朗的卻是25張好萊塢大片的光碟,包括《星際大戰》(Star Wars)、《大國民》(Citizen Kane)、《教父》(The Godfather)、《蠻牛》(Raging Bull)等,甚至還有《驚魂記》(Psycho)。更火上加油的是,這些光碟的版權由於地區差異,導致在英國無法跨區播放。這一意外還被一些媒體借題發揮,引申為「兩國關係確實特殊,特殊到像螢幕上顯示的一樣——錯誤地區」。
隨著媒體口水戰的越演越烈,《泰晤士報》(The Times)還指出,歐巴馬總統夫人蜜雪兒.拉范恩.羅賓森.歐巴馬(Michelle LaVaughn Robinson Obama)送給布朗兩個兒子的禮物——美國總統專用直升機「海軍一號」塑膠模型——同樣不經思考、沒有品味。這家報紙說,「這禮物絕對是最後一分鐘在白宮禮品店裡順手抓的」。而英國首相夫人薩拉.布朗送給歐巴馬兩個女兒的禮物則是從英國品牌TopShop精心挑選的衣服加上配套的項鍊,還有一套英國兒童作家的書籍。
英國首相和首相夫人精心挑選而送出的禮物,更反襯出歐巴馬回贈的禮物的不合時宜,著實讓歐巴馬政府尷尬異常。
送禮是一種藝術和技巧,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很有奧妙,送禮送得好,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送得不好,讓人擋回,觸了霉頭,定會煩心數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禮的技巧,才能讓整個送禮過程劃上一個漂亮的句號,絕不能亂送、胡送、濫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