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本書源起

這本書不是「操作」手冊,也不是學術研究,而是提出一套方法,用以思索企業志工以及其定位,也是一套指南,提供強化個別企業志工活動,以及整體企業志工領域的可能作法。

僅僅把重點放在「什麼是企業志工」或「如何從事企業志工」是還不夠,我們還必須了解「為何從事企業志工」,志願服務發揮到極致時,可以是影響社會中權力分配的一種方法。

它的基本理念幾乎始終如一──造福社區、嘉惠志工、有益企業。

西班牙電信基金會(Fundación Telefónica) 的朋友請我寫本有關企業志工的書,他們希望這本書要「有用」又「實務」,不要乏人問津,只會堆在書架上積灰塵。

對我來說這意味著,就是要把書寫得既「有趣」又「易讀」,不只針對企業界的讀者,更要遍及其他類型的雇主、非政府組織,以及政府官員、顧問、講師、學者等與「企業志工」的相關人士。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萊斯利.蘭考斯基(Leslie Lenkowsky,2011)在追思慈善事業教育先驅羅伯特•佩頓(Robert Payton)時寫道:「佩頓認為實務……正在壓倒理論,把『教育簡化成訓練』。」

企業志工也適用這種說法──實務已經壓倒批判性思維。

僅僅把重點放在「什麼是企業志工」或「如何從事企業志工」是還不夠,有鑑於此,我將「挑戰性」列入這本書應有的特色。我們也必須了解「為何從事企業志工」,不一定都得熱情洋溢才行,而是能抱持批判性的眼光,並且創造出一個架構,審視及理解企業志工的概念和實務。

不論在何處做志工,志願服務都不是價值中立的活動。志願服務體現的是某種世界觀、某個精神層面(不一定與宗教有關),還經常涉入政治層面(很多時候不為人知)、對人類以及人帶來改變能力的一種思維方式、關於助人意義以及價值的一套理念。

志願服務發揮到極致時,可以是影響社會中權力分配的一種方法。志願服務並不是讓人持續依賴他人,而是幫助弱勢者充實自身能力,有機會改善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運。
要想在社區中成功建立以志工為主的夥伴關係,企業志工活動的領導和管理者必須思想開明,願意透徹思考企業志工活動的可能影響──對服務對象的影響、對志工的影響,以及對自身企業的影響。所以,究竟這本書要如何滿足這些可能互相衝突的需求──實用、務實、有趣、易讀,還要富有挑戰性呢?

英國政治哲學家邁克爾.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曾說過,專業教育的目的,是創造時刻、激發對話。

對於我們這些從事專業發展及組織發展的人,這句話把我們的工作描述得相當貼切。奧克肖特體認到,經由質問、挑戰和反思,我們會更有意識地體認到眾多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只針對一個答案,並且更能夠敏感察覺從事工作的意義。

在我攻讀博士學位初期的一門課程中,某位教授曾說得很清楚,我們念博士不是被動接受答案,而是學習如何問正確的問題。

雖然這本書預設的讀者群並不是博士生,但也不是企業志工的「初學者」。其實,這個領域的真正初學者,是剛接觸企業志工的那些人。一旦進入服務工作,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思考、計畫、行動──都必須達到「精熟」的程度。

本書會竭力遵循奧克肖特的建議,「創造時刻」──一個能遠離日常繁忙工作壓力的時刻,並且「激發對話」,反省並思考企業志工服務的初衷、本質及做法。

本書反映的是寫作當下的時刻,寫作同時,世界也在前進。改變、成長和發展的腳步從未停留。絕佳案例轉眼已成明日黃花,明日的創新會排除今日的障礙,永遠都會有「下一件最偉大的事物」即將問世。

這本書不是「操作」手冊,也不是學術研究,而是提出一套方法,用以思索企業志工以及其定位,也是一套指南,提供強化個別企業志工活動,以及整體企業志工領域的可能作法。

此外,本書有三個目的:

.建構企業志工此一全球活動的概念架構。
.分享知識,幫助企業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協助公司及非政府組織建立更強健的夥伴關係;幫助「觀察者」更能瞭解及欣賞企業志工的發展,並且貢獻一己之力。
.指出並討論形塑企業志工的關鍵議題,包含這些議題的影響,以及可能的因應之道。

還有,我們要確保本書能始終保持其實用、務實、有趣,以及富有挑戰性等特質。

當然,說到底,任何一本書要能有用,作者與讀者都有責任。各位讀者的責任是發揮創意運用此書──要思考,不要盲從;要提煉、思考本書內容對你自身工作的意義;適度作調整、合宜才採用。

.關於「企業志工」
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亞(大約在西元一五九七年)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寫道:「名稱有什麼關係呢?玫瑰不叫玫瑰,依舊芳香如故……」

換句話說,重點是事物的本質,而非事物的名稱。

那麼,至少在本書使用「企業志工」這個詞彙時,企業志工到底是什麼?

企業志工不是一個很精準的詞彙。不過企業志工也絕非「員工志願服務」、「職場志願服務」、「雇主支持的志工服務」,或是這些年來曾使用過的其他類似詞彙。

事實上,在第十六章我們會探討,這些都不是正確的用詞。隨著企業志工活動的本質而異,有時連「志工」一詞可能都不恰當。

不論精準與否,這個詞彙指的是一項行為藝術,根據向來讓我覺得最舒坦的定義,符合大眾普遍理解的企業志工是:「企業主為鼓勵並支持員工在企業所屬社區,從事志願服務所做的各項努力。」

因此,企業志工不僅侷限於一般人印象中的「企業」,或甚至僅限於盈利機構。政府機關、非政府組織、中小企業等,都有志願服務的推廣制度及支持辦法。

普遍使用的「企業志工」一詞,已變成一個包含以上項目的總稱。事實上,在我們的研究中進行將近七十次訪談──對象有公司、非政府組織、其他企業志工領域的觀察者,從沒有人說過這個詞不恰當。

附章 台灣企業志工創能探訪實錄

案例一:0.1公克的差距,實踐服務宗旨──安麗(Amway)
0.1公克的差距,實踐服務宗旨──安麗

安麗公司/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 小檔案
◎負責人:
安麗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顏志榮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陳惠雯
◎創立時間:
1982.11安麗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2012.12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
◎企業理念:
幫助人們過更好的生活(Helping People Live Better Lives)
◎受訪者:安麗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陳惠雯

「成為墓地裡最有錢的人,那對我無關緊要,夜晚入睡前能為自己達到的美好成就喝采,那才是更形重要的事。」賈伯斯說。這樣一句話,同樣適用於現今從事志工服務的企業和員工身上,每位企業主或員工的眼中見到的不是只有獲利,在追求工作上的成功之外,還期許能用自身的力量改變周遭社區,甚至擴散至全國、整個世界,形成一個善的迴圈。

懷抱著相同熱忱與信念的安麗,正是這樣一個模範企業。

*紮根社區,深化人我關係

「幫助別人,與社區做連結,是我們想法的起點。」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陳惠雯董事長分享說,唯有和社區做連結,才能將這份力量紮根,進而擴散出去。

陳董事長提到,目前安麗雖然只有500名員工,但聯結散佈在各階層、各角落的36萬名直銷商,織就成一張細密的行動網路,除了能夠直接深入所在社區進行志工服務、社群分享,更能發揮友善互動系統,及時通報、及時救助。

「我們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上的難題,而不是純粹銷售產品。」自1999年開始,安麗就開始舉辦「給他機會.自力更生」公益活動,2002年延續這個理念,進而成立安麗「希望工場」(Hope Maker)公益品牌,每年推出愛心產品,透過安麗直銷商銷售,為公益團體籌募善款。

安麗規劃全盤性志工計畫,「所以不能只給魚給竿,還要教他們如何自己釣魚。」於是2012年起,將每年一度的愛心商品販售,轉化為全年無休的行動,遴選適合的弱勢團體共同合作,提供工作機會與穩定收入,這份轉型為常態愛心系列商品,有希望小熊、愛心抹布等,「我希望讓員工知道,這並不只一項產品,而是改變一個人生命的行動,背後充滿著太多動人的故事了!」陳惠雯微笑娓娓說明著。

目前「希望工場」合作夥伴,擴及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八里療養院附設中和社區復健中心等;從安麗分享的紀錄影片,應證了他們如何打破既有距離,深化人我關係,員工和身心障礙朋友的交流互動,共同執行成品產出的喜悅,果真是一座充滿「希望」、凝結活力熱情的工場。

*跨越0.1公克的距離,一個改變的契機「我們輔導的基金會,後來還可以獲得知名品牌的採購訂單,證明他們已經可以自行釣魚,我就知道做對了!」基金會陳惠雯董事長開心談起「愛心萬用布」的後續,其實一開始公司內針對這項產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除了先就市場研究及分析、尋找物料供應商,並且購置必須的生產設備予公益團體,派員協助制定工作流程及品質管理標準,中間可說環環相依,最後更請專業老師進行技能教導,讓身心障礙者能依其專長或興趣,參與商品的裝填、縫製、包裝各階段的生產作業。

然而,對一般人來說輕而易舉的事,對身心障礙朋友而言卻是大難題。像是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傷友,因為燒燙傷讓手部肌肉變得攣縮、極為僵硬,連微微彎曲手指都很不容易,平常解一顆扣子就至少要五分鐘的時間,更別說要穿針引線,握著比一般布料還柔軟的愛心萬用布,進行縫製作業了。

此外,對於精神障礙的朋友來說,要將每一隻坐姿12公分的「希望小熊」,身體及四肢都塞滿均勻份量的棉花,左右眼睛及雙手雙腿要縫得緊密、等高、左右對稱,腿部與臀部還得要同時著地,可能比攀登高峰還困難;正因為,他們無法記住具複雜性的工作內容,即使會秤棉花的重量,卻不懂得塞棉花。

當面臨增減0.1公克的棉花時,在中度智障朋友的腦中,對於該「拿掉」或「新增」秤台上的棉花,這微妙的差距,都是相當不易的計算題,因此最後被拿在手邊的小熊,有的是好幾個人協力合作才完成,這份手感,讓這隻小熊更加貼心溫暖。

因此,平均每項商品,需要12個月的時間生產,才能累積達到近2萬件最低上市數量的需求,「正因為我們願意慢慢等待他們跨越0.1公克的差距,實踐當初創設協會的服務宗旨。」陳董事長篤定說著,眼神散發著一絲柔和的光芒。

這一個改變的契機,果然讓「愛心萬用布」持續銷售超過85,000組,2014年上市的「希望小熊」也創下了12天完售超過18,000組的紀錄,接著推出實用性超高的「愛心洗碗布」,相信也能引起顧客的喜愛,可說一面做愛心,一面還可以提升人們生活的便利性,顧客的真心喜愛,無疑給了這群身障者更大的激勵和舞台。

*千百次的練習,傳達永不放棄的信念

為了維持品質能符合常態商品的標準,安麗上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儘管曾花了6個月的時間,讓學員練習縫製300隻小熊,即使幾乎全部NG不符需求,只為了讓他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陳董事長回憶:「協助的員工們一度喪失信心,卻被這群學員,以實際行動教導切勿輕易氣餒,這份雙向力量感動著彼此,因此過程中,很難說是誰幫了誰、誰激勵了誰。」

同時,還邀請專業玩偶設計師及職能治療師,一起幫助學員學習製作填充玩偶的技巧,透過分工和互補,終於一步步完成生產作業,最後更讓參與的每個人親自在包裝盒內的小卡片中簽名,建立信心和榮譽感。

從最初40人工作隊,一個月只能交貨137隻小熊的速度,到後期每個月可交貨1,200隻,耐心等待18個月的時間,慢慢累積成品到近2萬隻,「千百次的練習,只為了傳達永不放棄的精神!」基金會執行長丁蘭補充說道,雖然每一項愛心商品從籌備到上市,平均都要花費2年的時間,但這就是品牌背後的精神和故事,也唯有如此,才更值得被分享、被傳誦。

例如,台北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患有重度聽障的小茹,努力應徵工作卻到處碰壁,被拒絕36次,直到加入小熊製作團隊後,反而以細膩的手工展現絕佳的縫製技巧,找到可以發揮的空間。

未來,預計透過製造需要更高階技巧的商品,持續提昇身心障礙朋友的工作能力,也幫助他們達到更好的復健效果。陳董事長說道,曾參與希望小熊縫製的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便再度與安麗「希望工場」合作,培養思覺失調症患者可以拷克、車布邊的技能。儘管志工之路一路艱辛,安麗團隊依然風雨相挺,陪伴學員一起克服重重關卡,並且迎來手掌上希望的光芒。

<BOX>表二:1999~2014年安麗「希望工場」公益活動:
• 公益團體已生產包裝超過36萬套產品。
• 安麗公司已支付超過1,300萬元工資予弱勢朋友。
• 安麗公司捐贈超過8,600萬元予國內公益基金會、學校等非營利組織。
• 捐贈總計超過2萬人次的弱勢孩童受惠。

*傳愛無礙,幸福永續

「除了協助開發、教學、製作等事前供做,我們還建立整體銷售流程,讓成品真正送達顧客手中。」陳董事長指出,一開始像我們提到的散佈在各階層、各角落的36萬名安麗直銷商,如何連結成一張細密的人際網路,傳遞一條龍的社區關懷,幫助弱勢團體將這份愛心銷售出去,獲得最實質的回饋。

這份行動力,才是安麗實踐企業志工最大的資產。

安麗藉由直銷產業的特性,藉由全台直銷商會員龐大的人力,透過2012年12月成立的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這個平台,除了參與基金會對弱勢、偏鄉孩子的志工活動,更加強社區的互助與鏈結,真正做到幫助弱勢朋友自力更生、重建希望的強力支柱。

關於志工的自發性,謝堯天公關經理補充說道,其實在2013年第一次舉辦基金會夏令營是招不到志工,但是今年七月份才剛在網路公告,立刻就大爆滿,其實最大的原因,在於發現從事企業志工所帶來的正向轉變,大大提升直銷商及員工的向心力與認同感。

像是公司員工昌哥,之前家人由於不了解志工活動的內容,對於假期還要參與志工服務的他有些微詞,一次義賣會,他特地帶著家人前來共襄盛舉,讓父母知道他正在做的事情,反倒獲得他們的支持。同時,內部也會針對於全台各服務據點的同仁舉行說故事分享,讓一線員工也能更深刻了解愛心商品的背後故事。

這份認同感,能夠激生出更厚實的榮譽感,讓企業、員工、直銷商及家屬、受輔單位同感欣喜,為著這麼一份深具價值的志工行動,安麗直銷商及員工樂此不疲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