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認識臺灣(歷史篇)」與臺灣中學歷史教育之變革/吳文星
一、前言
  戰後,臺灣歸屬中華民國統治,政府致力於去除日本化、加強中國化之政策,歷史教育被視為形塑國家意識重要的工具,歷史教科書乃是以中國為主體,臺灣歷史不過是中國地方史,僅出現於中國史的明末清初、甲午戰爭、中華民國在臺灣等三個時期的課文中,臺灣的歷史教育只教授片斷、零碎的臺灣史。1994年10月臺灣的教育當局修訂「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國民中學第一學年開設「認識臺灣」一科,分為歷史、地理、社會三篇,每週三節課(每節課45分),取代原來開設的歷史、地理、公民與道德三科。第二、第三學年的「歷史」、「地理」課程每週各二節課,則分別教授中國及外國史地。從此,「認識臺灣(歷史篇)」成為新課程的一部分。
  「認識臺灣(歷史篇)」是戰後五十年來臺灣歷史第一次成為國民中學社會科的正式教學科目,其在國民中學歷史教育改革上,可以說具有突破性的、劃時代的意義,顯示臺灣的國民教育中歷史教育將不再只灌輸中國歷史知識,而開始重視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臺灣歷史。儘管此一科目的名稱特殊,異於向來一般的科目,但無庸置疑的,此一科目開啟了臺灣中學歷史教育正常化的序幕,為中學臺灣史教育的起步,其教科書成為培育中學生鄉土認同和國民意識重要的憑藉;隨後,帶動臺灣中等教育歷史課程之改革,打破長期以來中國史、世界史並立之結構,臺灣史與中國史、世界史三足鼎立。
  當時,筆者有幸擔任「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編審委員兼執筆人,實際參與教科書的編寫,願藉此機會說明該科目課程標準研訂及教科書編寫之經過、編成之初的相關議論,以及該科目之實施對中等教育歷史課程之影響,供關心此一課題者之參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