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更認真思考看似沒有立即價值的事,有哪些長遠的好處,而眺望窗外是個不錯的起點。你最近什麼時候看到成年人凝視機艙窗外遠景?最近什麼時候看到孩子遠眺汽車、火車窗外的景致?我猜幾乎是零,因為大家都成為低頭族,雙眼都聚焦在數位產品。如果凝視窗外對你不管用,就外出散步吧。偶爾在郊外迷路也不錯,最重要的是,花時間慢慢試驗、修補、分析和討論。
在家的時候盡可能別工作過量。工作會不斷打擾我們,但我們應該把上下班分清楚。也就是說,每個禮拜找一、兩天放個假,每年至少度假一星期,而且是沒有手機的假期。還要數位節食,花多點時間洗泡泡浴、蒔花弄草以及睡覺。
睡眠不僅對身心健康很重要,當我們睡覺時,心開始卸下種種記憶,將看似不相干的資訊和片段的經驗連結起來。作家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說:「睡眠時所有七零八落的東西全都飛了起來,像字紙簍在強風中翻倒一般。」因此,如果我們營造一個不重視睡眠的實體環境或社會標竿,就是再一次侵蝕我們做夢以及想出新點子的能力。
如果你確信深度思維的空間受到威脅,就採取行動吧。爭取不把工作帶回家的權利或成立抗議團體,要求航空公司和餐廳設置禁止使用手機的區域,如果做白日夢的時間少到令你擔憂,就夢想幾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吧。
這些方法適用於成年人也適用小孩。孩子的行程太緊湊,且功課多到沒時間自由玩耍,不妨安排幾天什麼事都不做,既沒有計劃也不玩有架構的遊戲,一定要讓孩子有玩膩的時候,這樣他們就必須運用想像力來發明一些脫離煩膩的方法。
沒那麼容易
聰明智慧的另一個潛在威脅,在於簡單的愉悅很容易取得。除非我們灌輸困難或花時間的事情是有益的觀念,否則拜數位年代所賜、不用腦的快樂主義將隨處可見,大部分的人將陷入半嬰兒的狀態。因此,容易的事情就別去做,把注意力聚焦在困難的事情上。這種主張會受歡迎嗎?不會。而且可能因此被怨恨。但是以後會有人感激你。
據調查,六六%的中國人相信擁有純網路的正式關係是可能的。換言之,他們認為用科技替代真人接觸是可能的。但是,光是有可能並不表示是比較好的方式,人都會挑簡單的做,但是結局會是怎樣?我們的技術愈來愈精巧,但溝通品質卻有開倒車的傾向。方便性成為一切的衡量標準,每件事都成了個人需要與欲望的延伸。
學校也呈現類似的趨勢。老師迎合年輕學子,不斷提供學生五花八門的簡單選項和替代方案,以挑起他們的欲望,然而這種方式只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們是宇宙的中心而且自己的觀點受重視,無論是多麼無知與不正確。
文化評論家李‧西格爾(Lee Siegel)的觀察:「網際網路是第一個滿足被孤立、孤芳自賞,和不合群之人的環境。」英國作家提姆‧亞當斯(Tim Adams)則評論網際網路:「幾乎毫無例外證明,它提供世界來了解我,而不是我主動去了解世界。」
我們以為自己在利用網際網路,但或許是網際網路在利用我們。我們以為知識會日積月累,因此網路是在散播知識,但是相反情況永遠可能發生。無知可能與日遽增,因為網路上輕易被共同創造並分送的垃圾,和各種讓人分心的事將我們的學習
在家的時候盡可能別工作過量。工作會不斷打擾我們,但我們應該把上下班分清楚。也就是說,每個禮拜找一、兩天放個假,每年至少度假一星期,而且是沒有手機的假期。還要數位節食,花多點時間洗泡泡浴、蒔花弄草以及睡覺。
睡眠不僅對身心健康很重要,當我們睡覺時,心開始卸下種種記憶,將看似不相干的資訊和片段的經驗連結起來。作家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說:「睡眠時所有七零八落的東西全都飛了起來,像字紙簍在強風中翻倒一般。」因此,如果我們營造一個不重視睡眠的實體環境或社會標竿,就是再一次侵蝕我們做夢以及想出新點子的能力。
如果你確信深度思維的空間受到威脅,就採取行動吧。爭取不把工作帶回家的權利或成立抗議團體,要求航空公司和餐廳設置禁止使用手機的區域,如果做白日夢的時間少到令你擔憂,就夢想幾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吧。
這些方法適用於成年人也適用小孩。孩子的行程太緊湊,且功課多到沒時間自由玩耍,不妨安排幾天什麼事都不做,既沒有計劃也不玩有架構的遊戲,一定要讓孩子有玩膩的時候,這樣他們就必須運用想像力來發明一些脫離煩膩的方法。
沒那麼容易
聰明智慧的另一個潛在威脅,在於簡單的愉悅很容易取得。除非我們灌輸困難或花時間的事情是有益的觀念,否則拜數位年代所賜、不用腦的快樂主義將隨處可見,大部分的人將陷入半嬰兒的狀態。因此,容易的事情就別去做,把注意力聚焦在困難的事情上。這種主張會受歡迎嗎?不會。而且可能因此被怨恨。但是以後會有人感激你。
據調查,六六%的中國人相信擁有純網路的正式關係是可能的。換言之,他們認為用科技替代真人接觸是可能的。但是,光是有可能並不表示是比較好的方式,人都會挑簡單的做,但是結局會是怎樣?我們的技術愈來愈精巧,但溝通品質卻有開倒車的傾向。方便性成為一切的衡量標準,每件事都成了個人需要與欲望的延伸。
學校也呈現類似的趨勢。老師迎合年輕學子,不斷提供學生五花八門的簡單選項和替代方案,以挑起他們的欲望,然而這種方式只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們是宇宙的中心而且自己的觀點受重視,無論是多麼無知與不正確。
文化評論家李‧西格爾(Lee Siegel)的觀察:「網際網路是第一個滿足被孤立、孤芳自賞,和不合群之人的環境。」英國作家提姆‧亞當斯(Tim Adams)則評論網際網路:「幾乎毫無例外證明,它提供世界來了解我,而不是我主動去了解世界。」
我們以為自己在利用網際網路,但或許是網際網路在利用我們。我們以為知識會日積月累,因此網路是在散播知識,但是相反情況永遠可能發生。無知可能與日遽增,因為網路上輕易被共同創造並分送的垃圾,和各種讓人分心的事將我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