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重新詮釋網際網路
James Curran
知名人士,從專家、公職官員、商界領袖與記者,無不在1990 年代紛紛預言,網際網路勢將改變世界。他們說,網際網路必定致使工商組織發生變化,有如革命一般;其後,就是繁榮與昌盛(Gates 1995)。新世代的文化民主就要降臨,主動權能在握的使用者(其後,人們稱之為「產消者」‘prosumers’)更要當家作主,既有的傳媒怪獸形將土崩瓦解(Negroponte 1996)。民主將要更新,機會來了;有些人更是說,通過公民投票,直接的e 政府階段已可預期(Grossman 1995)。世界各地的弱者與邊緣者,從此更能培力,專制獨裁必將倒臺,權力關係就要重組(Gilder 1994)。盱衡趨勢,作為全球媒介的網際網路已經縮小世界,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話,促進了全球各界之間的相互瞭解(Jipguep 1995; Bulashova and Cole 1995)。簡而言之,網際網路的力量無法阻遏:如同印刷術、火藥,網際網路永遠改變社會的勢頭,不可逆轉。
這些論點大多出於推測,純就網際網路的技術說技術。據其說法,網際網路具有獨到的技術性質,有利人們的交往與互動、行走全球無遠弗屆、價格低廉、速度飛快、串連成網、儲藏能量超乎想像。論者還認為網際網路無人可以控制,這些性質即將改變世界,讓人再也無法認識。所有這些預言必須先行假設,網際網路的技術必然重新設定所有的環境條件。以網際網路作為本位的信念於焉出現,等於是說網際網路是所有科技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它認為網際網路促進變化,跨越所有的障礙,是大多數諸如此類預言的核心。
乍看之下,這些預言似乎即將成真,顯得權威十足。中東的人民起義了,我們的互動方式、我們的購物型態,都在改變,新的方式出現了,境由心生,立刻就有說法隨之,指社會之所以改變,就是在回應新的傳播科技。對於新局面視若無睹的人,就是那些恐懼科技的人,他們藏匿在時光之繭,所有人都一清二楚的事情,他們全無感應:這就是說,網際網路重新打造世界。有關網際網路衝擊力道的各種說法日顯真實,正從未來進入現在之際,反作用力卻已醞釀。麻省理工學院的大師雪利‧特克爾(Sherry Turkle)以叛徒的身分,扮演一葉知秋的角色。還在1995 年,眼見人們可以線上匿名交往,她曾大表慶賀,因為人們在此馳騁想像之能,進入「他者」,感官有了更多的解放潛能(Turkle 1995)。十六年後,她的看法已經改變,思路作了調整。讓人扼腕,她說,線上傳播可能相當淺薄、也會讓人成癮,人們內涵更為豐富、更為充實的人際關係,開發之路受阻(Turkle 2011)。另一位叛徒是白俄羅斯的積極活躍份子葉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以前,他總認為網際網路勢將削弱獨裁者,如今,他的宣告是,這個想法純屬「幻覺」(Morozov 2011)。其他例子在所多有,最初,雖然還是謹慎小心,他們仍然對於網際網路的解放力量,寄以希望,如今則徹底懷疑。後面這個類型的人,或許可舉約翰‧福斯特及羅伯特‧麥克切斯尼作為代表(John Foster and Robert McChesney, 2011:17),現在,他們這樣寫著:「網際網路的巨大潛能,在十多年之間,蒸發消失殆盡。」我們因此看到了左支右絀、讓人無所適從的矛盾證詞。大多數見多識廣的論者都說,網際網路注定是一種轉變社會的科技。如今事件的進展似乎確認了他們的預言。然而,另有少數一派,不願屈從,他們信心飽滿地抨擊,多數派的看法乖張悖謬。誰,哪一派,以及,什麼是正確的?
我們將以導論這一章,勾勒答案。依我們之見,對於網際網路將要帶來何種衝擊,其預測可以分作四組,逐一說明後,本章再逐次檢視,確認其虛實,同時檢視其預測是否成真。本章最後還將總結,檢視造成網際網路產生大小不一的效果,需要哪些條件。
經濟轉變
1990 年代,人們莫不宣稱網際網路就要創造財富與繁榮。這類預測的典型代表文字,可以舉《連線》(Wired)刊登的長文為例,這是一本美國網際網路社群的聖經,作者是該雜誌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 1999)。該篇文章的題名,以及標題下方的粗體解釋文字,設定了基調:「財源滾滾(The RoaringZeros):好消息,你很快就會成為百萬富翁。壞消息,每個人都會是百萬富翁。」多少具有投機性質的這類預測熱潮,早在1995 年就已經傳染遍及主流傳媒。《西雅圖郵訊報》逕自宣布:「網際網路金礦開採熱潮已經絡繹上路。」(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6 December 1995)。「數以千計的人與公司都在放膽相搏。毫無疑問,千千萬萬金礦就在眼前,因為某種無比重要的東西,起於網際網路。」大西洋彼岸的《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25 July1999)也傳送了相同的訊息,「網路小子呼嘯而來」,「盡是財富」,相形之下,「(英國)彩券累計的獎金實在是小兒科,倫敦金融業的紅利也似乎只是飯店服務生的小費⋯⋯。」這些呼嘯而來的網路小子創辦了行號,如果投資這些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下注之人必能致富。力邀個人投資致富的請柬,另有權威的報告為其背書,財經刊物《商業週刊》宣稱,網際網路的財富就要如泉湧現(Business Week, October 1999)。「我們即將目睹的結果是:經濟與生產力成長首先會在美國炸出,其他國家隨後很快就能跟進。」(粗體強調是此處所加)。
諸如此類的預測在本世紀捲土重來,僅多了一項:解釋何以先前弄錯,但接下來很快就會實現。如今,我們聽到的說法是,1990 年代是網際網路的先導階段,發生了很多出乎人意料的錯誤。所幸,網際網路現在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網路自我證成,網路確實是轉變經濟的力量(Atkinson et al. 2010)。
這個預言揮之不去、再三重來、已經自成傳統,它的核心想法是,有了網際網路有了數位傳播,「新經濟」即將誕生。這個概念並沒有確鑿不一的內涵,也就多變,但通常挪用某些訴求。我們得到的說法是,網際網路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率的連結方式,供應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為此愈來愈見緊密,生產力與成長也就為之增加。網際網路是具有突破也有顛覆力的科技,催生了熊彼得模式(譯按:創造性毀滅)的創新風潮。網際網路有助於新資訊經濟的成長,西方社會的製造業固然式微,但其主要財富來源不再是重工業,實不相妨,因為取而代之的是新資訊經濟。這個論理方式的核心要旨,可說相當神秘。它宣稱的是,網際網路在大型企業與新創公司之間,搭建了公平的環境,競爭條件已經為之改觀。網際網路既出,重新改寫了市場競爭的動力,捲起了旋風般的力量,商業創造力盡出。有了網際網路,現有的零售中介公司變成可有可無,新的市場機會分離了出來。有了網際網路,成本降低了,無法量產的成品也可以在全球市場找到安身之地,過去屢被忽略的利基(niche)需求,如今可以盡情伸張。我們得知,網際網路還對水平的、彈性化的組織情有獨鍾,它們能夠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完全不是頭重腳輕、自上對下、福特組織那類巨型企業所可比擬。「小」還不只是靈巧,更是可以在網際網路年代的新經濟,得到培力與增長的機會。這就是賈伯斯(Steve Jobs)1996 年的自恃之言,他說網際網路簡直就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民主力量」,這是因為「小公司的表現可以如同大公司,同時還能讓人親近⋯⋯」(引自Ryan 2010: 179)。
「新經濟」這個概念經常披著專家的語言。如果想要知曉其見解,似乎就得學習新的詞彙:要能辨別「門戶」(portal)與「垂直的門戶」(vortal)的差別,必須知道網際網路、內聯網與外聯網的不同,還要能夠吸收一些惱人的概念,比如,「虛實整合企業」(click-and-mortar)、「資料倉庫」(data-warehousing),同時還要熟悉永無止境的縮寫詞,比如CRM( 客戶關係管理)、VAN( 加值網路)、ERP(企業資源規劃)、OLTP(線上交易處理)、ETL( 提取、轉換和加載)。假使想要加入陣容,成為瞭解這個未來趨勢的新鮮人,首先就得掌握這個新的教義問答。
網際網路的經濟衝擊具有累加的性質,尚未完成,因此,目前這個階段若要評估並予確認,實屬困難。雖說如此,積累至今的證據仍屬充分,我們仍有能力審慎地提出若干結論。第一,網際網路確實已經修改了經濟的神經系統,舉凡資料蒐集、供應商與生產者及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各種市場的構造、全球金融交易的數量與速度,以及工商行號的內部傳播之性質,無不改變,同時,大型企業如谷歌與亞瑪遜因應出現與興旺,以及新的產品與服務亦告湧現,這些均屬真實。然而,我們另得注意的是,網際網路並沒有讓過去與現在完全斷裂,因為在它問世之前,企業集團業已廣泛使用各種電腦,各種電子資料交換系統(如電報與傳真)也是早就存在(Bar and Simard 2002)。
重新詮釋網際網路
James Curran
知名人士,從專家、公職官員、商界領袖與記者,無不在1990 年代紛紛預言,網際網路勢將改變世界。他們說,網際網路必定致使工商組織發生變化,有如革命一般;其後,就是繁榮與昌盛(Gates 1995)。新世代的文化民主就要降臨,主動權能在握的使用者(其後,人們稱之為「產消者」‘prosumers’)更要當家作主,既有的傳媒怪獸形將土崩瓦解(Negroponte 1996)。民主將要更新,機會來了;有些人更是說,通過公民投票,直接的e 政府階段已可預期(Grossman 1995)。世界各地的弱者與邊緣者,從此更能培力,專制獨裁必將倒臺,權力關係就要重組(Gilder 1994)。盱衡趨勢,作為全球媒介的網際網路已經縮小世界,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話,促進了全球各界之間的相互瞭解(Jipguep 1995; Bulashova and Cole 1995)。簡而言之,網際網路的力量無法阻遏:如同印刷術、火藥,網際網路永遠改變社會的勢頭,不可逆轉。
這些論點大多出於推測,純就網際網路的技術說技術。據其說法,網際網路具有獨到的技術性質,有利人們的交往與互動、行走全球無遠弗屆、價格低廉、速度飛快、串連成網、儲藏能量超乎想像。論者還認為網際網路無人可以控制,這些性質即將改變世界,讓人再也無法認識。所有這些預言必須先行假設,網際網路的技術必然重新設定所有的環境條件。以網際網路作為本位的信念於焉出現,等於是說網際網路是所有科技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它認為網際網路促進變化,跨越所有的障礙,是大多數諸如此類預言的核心。
乍看之下,這些預言似乎即將成真,顯得權威十足。中東的人民起義了,我們的互動方式、我們的購物型態,都在改變,新的方式出現了,境由心生,立刻就有說法隨之,指社會之所以改變,就是在回應新的傳播科技。對於新局面視若無睹的人,就是那些恐懼科技的人,他們藏匿在時光之繭,所有人都一清二楚的事情,他們全無感應:這就是說,網際網路重新打造世界。有關網際網路衝擊力道的各種說法日顯真實,正從未來進入現在之際,反作用力卻已醞釀。麻省理工學院的大師雪利‧特克爾(Sherry Turkle)以叛徒的身分,扮演一葉知秋的角色。還在1995 年,眼見人們可以線上匿名交往,她曾大表慶賀,因為人們在此馳騁想像之能,進入「他者」,感官有了更多的解放潛能(Turkle 1995)。十六年後,她的看法已經改變,思路作了調整。讓人扼腕,她說,線上傳播可能相當淺薄、也會讓人成癮,人們內涵更為豐富、更為充實的人際關係,開發之路受阻(Turkle 2011)。另一位叛徒是白俄羅斯的積極活躍份子葉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以前,他總認為網際網路勢將削弱獨裁者,如今,他的宣告是,這個想法純屬「幻覺」(Morozov 2011)。其他例子在所多有,最初,雖然還是謹慎小心,他們仍然對於網際網路的解放力量,寄以希望,如今則徹底懷疑。後面這個類型的人,或許可舉約翰‧福斯特及羅伯特‧麥克切斯尼作為代表(John Foster and Robert McChesney, 2011:17),現在,他們這樣寫著:「網際網路的巨大潛能,在十多年之間,蒸發消失殆盡。」我們因此看到了左支右絀、讓人無所適從的矛盾證詞。大多數見多識廣的論者都說,網際網路注定是一種轉變社會的科技。如今事件的進展似乎確認了他們的預言。然而,另有少數一派,不願屈從,他們信心飽滿地抨擊,多數派的看法乖張悖謬。誰,哪一派,以及,什麼是正確的?
我們將以導論這一章,勾勒答案。依我們之見,對於網際網路將要帶來何種衝擊,其預測可以分作四組,逐一說明後,本章再逐次檢視,確認其虛實,同時檢視其預測是否成真。本章最後還將總結,檢視造成網際網路產生大小不一的效果,需要哪些條件。
經濟轉變
1990 年代,人們莫不宣稱網際網路就要創造財富與繁榮。這類預測的典型代表文字,可以舉《連線》(Wired)刊登的長文為例,這是一本美國網際網路社群的聖經,作者是該雜誌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 1999)。該篇文章的題名,以及標題下方的粗體解釋文字,設定了基調:「財源滾滾(The RoaringZeros):好消息,你很快就會成為百萬富翁。壞消息,每個人都會是百萬富翁。」多少具有投機性質的這類預測熱潮,早在1995 年就已經傳染遍及主流傳媒。《西雅圖郵訊報》逕自宣布:「網際網路金礦開採熱潮已經絡繹上路。」(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6 December 1995)。「數以千計的人與公司都在放膽相搏。毫無疑問,千千萬萬金礦就在眼前,因為某種無比重要的東西,起於網際網路。」大西洋彼岸的《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25 July1999)也傳送了相同的訊息,「網路小子呼嘯而來」,「盡是財富」,相形之下,「(英國)彩券累計的獎金實在是小兒科,倫敦金融業的紅利也似乎只是飯店服務生的小費⋯⋯。」這些呼嘯而來的網路小子創辦了行號,如果投資這些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下注之人必能致富。力邀個人投資致富的請柬,另有權威的報告為其背書,財經刊物《商業週刊》宣稱,網際網路的財富就要如泉湧現(Business Week, October 1999)。「我們即將目睹的結果是:經濟與生產力成長首先會在美國炸出,其他國家隨後很快就能跟進。」(粗體強調是此處所加)。
諸如此類的預測在本世紀捲土重來,僅多了一項:解釋何以先前弄錯,但接下來很快就會實現。如今,我們聽到的說法是,1990 年代是網際網路的先導階段,發生了很多出乎人意料的錯誤。所幸,網際網路現在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網路自我證成,網路確實是轉變經濟的力量(Atkinson et al. 2010)。
這個預言揮之不去、再三重來、已經自成傳統,它的核心想法是,有了網際網路有了數位傳播,「新經濟」即將誕生。這個概念並沒有確鑿不一的內涵,也就多變,但通常挪用某些訴求。我們得到的說法是,網際網路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率的連結方式,供應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為此愈來愈見緊密,生產力與成長也就為之增加。網際網路是具有突破也有顛覆力的科技,催生了熊彼得模式(譯按:創造性毀滅)的創新風潮。網際網路有助於新資訊經濟的成長,西方社會的製造業固然式微,但其主要財富來源不再是重工業,實不相妨,因為取而代之的是新資訊經濟。這個論理方式的核心要旨,可說相當神秘。它宣稱的是,網際網路在大型企業與新創公司之間,搭建了公平的環境,競爭條件已經為之改觀。網際網路既出,重新改寫了市場競爭的動力,捲起了旋風般的力量,商業創造力盡出。有了網際網路,現有的零售中介公司變成可有可無,新的市場機會分離了出來。有了網際網路,成本降低了,無法量產的成品也可以在全球市場找到安身之地,過去屢被忽略的利基(niche)需求,如今可以盡情伸張。我們得知,網際網路還對水平的、彈性化的組織情有獨鍾,它們能夠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完全不是頭重腳輕、自上對下、福特組織那類巨型企業所可比擬。「小」還不只是靈巧,更是可以在網際網路年代的新經濟,得到培力與增長的機會。這就是賈伯斯(Steve Jobs)1996 年的自恃之言,他說網際網路簡直就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民主力量」,這是因為「小公司的表現可以如同大公司,同時還能讓人親近⋯⋯」(引自Ryan 2010: 179)。
「新經濟」這個概念經常披著專家的語言。如果想要知曉其見解,似乎就得學習新的詞彙:要能辨別「門戶」(portal)與「垂直的門戶」(vortal)的差別,必須知道網際網路、內聯網與外聯網的不同,還要能夠吸收一些惱人的概念,比如,「虛實整合企業」(click-and-mortar)、「資料倉庫」(data-warehousing),同時還要熟悉永無止境的縮寫詞,比如CRM( 客戶關係管理)、VAN( 加值網路)、ERP(企業資源規劃)、OLTP(線上交易處理)、ETL( 提取、轉換和加載)。假使想要加入陣容,成為瞭解這個未來趨勢的新鮮人,首先就得掌握這個新的教義問答。
網際網路的經濟衝擊具有累加的性質,尚未完成,因此,目前這個階段若要評估並予確認,實屬困難。雖說如此,積累至今的證據仍屬充分,我們仍有能力審慎地提出若干結論。第一,網際網路確實已經修改了經濟的神經系統,舉凡資料蒐集、供應商與生產者及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各種市場的構造、全球金融交易的數量與速度,以及工商行號的內部傳播之性質,無不改變,同時,大型企業如谷歌與亞瑪遜因應出現與興旺,以及新的產品與服務亦告湧現,這些均屬真實。然而,我們另得注意的是,網際網路並沒有讓過去與現在完全斷裂,因為在它問世之前,企業集團業已廣泛使用各種電腦,各種電子資料交換系統(如電報與傳真)也是早就存在(Bar and Simard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