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文一:根本沒必要每 5 分鐘就滑一下手機

儘管我們的生活的確需要有意義的連結,但許多人一心想要從社群媒體尋求歸屬感,最後得到的卻是膚淺的表面支持。不論我們得到多少個讚,或是有多少追蹤與訂閱數,都不代表這些人真的會來參加我們的生日派對,或半夜時還陪在我們身邊。獲得快樂的方法之一,是把時間投注在那些真正對你不離不棄的朋友身上,他們會在你不如意時鼓勵你,或是真的到你身邊安慰你。

我們都明白,其實根本沒必要每5分鐘就滑一下手機,況且就算我們沒更新任何動態,人生也不會就此停頓。所以社群媒體顯然並非我們的痛點,而且一直掛在網上通常也無法解決問題。我每個星期都會聽到各種年齡層的人抱怨:「我再也不想上社群媒體了。」雖然有人宣稱他們刪掉了手機上的某個應用程式,但那通常只會維持1天,因為他們深怕錯過了某些「要事」,最後終究會忍不住查看;這就是令人聞之色變的「害怕錯過任何訊息」毛病(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 FOMO,錯失恐懼症)。

有一份名為「眼不見未必能淨:限制使用無線行動裝置,對低、中、重度使用者的焦慮程度之影響」的研究報告發現,當你拿走某人的手機,他們表示會感到焦慮,而且焦慮會一直持續到他們拿回手機為止。其中一位研究者賴瑞.羅森(Larry Rosen),是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格茲山分校的榮譽教授;羅森鑽研科技心理學長達30多年。他在接受我的專訪時指出,他跟同事曾在2016年做過一項研究,觀察 200 多位學生的手機使用情形:學生們使用一款稱為 Instant 的應用程式,該程式會統計他們每一天解鎖手機的次數,並追蹤解鎖時間會持續多久。

羅森指出:「研究顯示學生平均每天會解鎖56次,總計維持220分鐘;那表示學生平均每15分鐘解鎖一次,並且持續不到4分鐘。隔年,我們針對一批新的同性質團體又做了一次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每天會解鎖50次,不過持續時間長了些,約5分鐘又15秒,1天下來總計達到262分鐘。學生們表示,盯著手機的時間變長,是因為在看社群媒體。」不過羅森最感興趣的是,學生們為什麼會想要看社群媒體。學生說半數時間是因為收到通知,所以他們才會解鎖,看看是誰又張貼了什麼文章,或是回應一則新留言,又或者是看簡訊。「另外一半時間,學生其實並沒有收到更新或通知,但他們卻解鎖手機,這表示他們體內的可體松或腎上腺素在緩慢累積,這些正是產生焦慮的化學物質。你的大腦開始充滿這些化學物質,並且告訴你:『有人可能貼了文,你最好看一下。』當它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就會採取行動,並解鎖查看手機。」

羅森指出,這種深怕錯過任何「好戲」的情況,引發了許多健康問題,他在2012年針對此現象出版一本著作《科技精神失調症》(iDisorder: Understanding Our Obsession With Technology and Overcoming Its Hold on Us),他把這種精神失調定義為過度使用科技對心理造成的負面衝擊,顯現出來的狀況包括壓力、焦慮、憂鬱症、強迫症,簡言之,「害怕錯過任何訊息」的毛病,已然掌控我們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

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呢?原本是為了讓我們生活更加便利的科技,是在何時成為壓力與分心的來源呢?

這種現象雖然是逐漸發生的,但速度卻會愈來愈快。羅森指出,在還沒有網路的時代,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是以實體產品的形式出現,像是收音機、電話以及電視。為了讓各位了解現今科技滲透到世界的速度有多快,當初收音機是在問世38年之後,才達到5,000萬的使用人數,請各位猜猜看,寶可夢花多長時間達到這個門檻呢?

如果你猜的是1星期,恭喜你,答對了!

#摘文二:我們幹嘛那麼在意別人?

如果某個跟你很親近的人,過著人人稱羨的完美生活,令你感覺自己矮他一截,這是能夠理解的。但令人覺得莫名其妙的是,很多人一看到別人上傳的新貼文就火冒三丈,但其實雙方平常根本不曾說過話!

為什麼會這樣呢?

羅森指出:「社會比較理論認為,身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會比較自己與其他動物的地位。我們忘了人們只會貼出理想版的自己,再加上只想報喜不報憂,因此多半不會呈現真實的人生。我們鮮少看到人們貼出負面的消息,就連跟我們很有交情的熟人,我們也會把他們貼在網路上的狀況,當作是他們的真實人生。」羅森舉例說明,就像我們跟某人共進午餐,席間那人聊起他家裡的事情,當中也有些不順心之處。但1小時後當他貼出令人艷羨的好消息時,我們仍會相信他的日子過得比較好,這種現象真的很莫名其妙!人類的智慧之高,已經能打造手機與太空梭,為什麼我們寧可相信人們貼在社群媒體上的美麗假象,而無視於此人曾親口向我們坦承他的事業走下坡,或是夫妻關係瀕臨破裂?

正向心理學專家艾維亞.戈斯坦(Aviva Goldstein,www.avivagoldstein.com),把這種只把好的一面給人看的現象稱為「選擇性正向」(selectively positive),而我們對此一行為的強烈反應,則與情緒有關。

#摘文三:你的情緒身體最知道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外貌,或是你覺得你人生的某個地方被困住了,那是你的能量未達到最佳效果所致,蘿拉這麼說道:「你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你身心失調、情緒不滿,且害你無法發揮最大的成效。」我們很多人一直被社會教導要「保持冷靜、繼續前進」,但是我們的身體已經被壓力影響了,而那些壓力可能來自於身體、情緒或化學物質。如果同一時間有太多會引發壓力的事物落到你身上,你的身體就會告訴你,它負荷不了,而且你會感覺疲倦、體重增加、疼痛、不適、失眠、焦慮、憂鬱、挫折或不快樂。

蘿拉還指出,這種情況表示你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或是心態,並不支持你想要追求的目標;「你的所作所為無法讓你獲得最大的利益,你的生活方式與你的欲望不同步,因此你的身心要讓你知道,你並非走在通往快樂的道路上。」

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對我身處的環境做出反應,而我們的反應會決定我們的感受,以及旁人對我們的回應。當你心情很好,你的作為肯定跟你心情不好時不一樣,對吧?當你心情不好時,是會表現出來的,而且讓你無法達到你的最佳狀態。

世界就像一面鏡子,它會反映出你的感受;而且人們對你的反應與判斷,會決定他們是否想要跟你約會,或是跟你做生意。你的下屬會覺得你瞧不起他們,而決定另謀他職。但這並不是你的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當你受到壓力時,你會呈現特定的的情緒、話語、味道及聲音,而你的身體和大腦,會記住這些反應。這種現象有時候能夠幫助你在未來做出更好的反應,但有時候卻會阻止你做出最佳表現。請看以下的例子:‧ 當你小時候被火吻過,你很快就會記住火爐是燙的,所以不可以觸摸,這算是對你有益的教訓。

‧ 如果你看到你母親的婚姻不幸福,你雖然會認為男人是無法信賴的,卻也會被已婚男子所吸引。

‧ 如果你一不開心,你爸就給你糖果或冰淇淋哄你,那你可能會學到吃甜食能夠讓你的心情變好。但要是你用吃東西來安撫自己,小心你的心寬了但身體也跟著胖了!

‧ 如果你的家人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離鄉背井,在異地討生活的巨大變化與壓力,很有可能會影響你的祖父母與父母,使他們把一些不合時宜的家規或情緒模式強加在你身上。

這些過時的想法可能會阻礙你過你想要的人生,蘿拉認為,與其把身體或情緒的不順視為災難,倒不如把它視為一個提升自己的契機,方法是用不同的方式管理你的能量。「只要簡單地改變你的思惟與生活型態,就能夠幫你心情變好,而且用更少的能量發揮更大的效能。我們要學會掌控你的情緒、行動與能量,讓它們跟你的欲望同步,因為當你聚焦在你的能量、並且擁有它,你就可以過上自己喜愛的那種人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