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把對方當家人
○把對方當外人
「要喝咖啡嗎?」
「不要……」
「要再吃一碗飯嗎?」
「我已經吃飽了……」
這是非常普通常見的夫妻對話。
不過,在這樣的對話中卻完全遺漏了溝通的大前提。
那就是要顧慮、體貼對方。
「要喝咖啡嗎?」若這麼問自己的人不是丈夫或妻子,而是朋友或同事,你會怎麼回答?
只說「不要」就結束實在很失禮。若是有常識的成年人,應該會對對方想幫自己泡咖啡的心意表達出感謝才對。
「謝謝,不過不用了。」
「我已經吃飽了……謝謝你的招待!」
就像這樣。
○伴侶既不是父母也不是手足
但是,一旦變成了夫妻間的對話,卻有很多人會忘記這個基本道理。
因為大家會把對方想成是「家人」,會天真的覺得「對方是家人,說話草率一點沒關係」。
夫妻兩人都有各自的父母與手足等「家人」,也有許多人會對家人撒嬌或依賴。
可能有人會深刻地認為:「對方很愛我,會包容我。就算什麼都不說,也能理解我。就算做些過分的事,也不會這麼簡單的就捨棄我。」(當然也會有人說這是「安心感」或「安穩」)。
「我的襪子在哪裡?」
「飯還沒煮好嗎?」
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種經驗,一般絕不會對他人說這種沒禮貌的話,卻會對家人說。之所以會被包容,是因為接受方有著寬容的愛,或只是勉勉強強接受的。也就是說,因為對方是「家人」。
結婚成了夫妻的兩人既不是無條件會包容自己的父母,也不是用「阿吽」呼吸法就能心意相通的手足。夫妻終究是兩個外人的組合,將同是成年人的對方好好當成外人來尊敬、體貼,是很重要的。不可以撒嬌,也不可以說些沒禮貌的話,因為夫妻彼此不是「家人」(就算真是家人也不行)。
每個人的家庭觀都各有不同。
「家人就是這樣的啊」的「這樣」會因不同人而大不同。有人認為「家人就是會包容一切、互相幫助」,但也有人認為,雖說是家人,但「大家都是各自獨立的,不該互相干涉」。這其中當然沒有正確或錯誤答案。因此把伴侶與外人一視同仁地來對待是剛剛好的。
POINT 夫妻是外人,不要隨便說出沒禮貌的話。
X因為是自己家,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遵守作為同居人的規則及禮節
面對丈夫或妻子時,為了不要像對原生家庭的家人那樣撒嬌,試著把對方當成「分租公寓的室友」這招很有效。雖然也有夫妻是分居兩地的,但大部分夫妻應該還是在同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
夫妻之間的關係,除了有「喜歡對方」或「共同經營家庭的伴侶」的一面,「同居對象」的這一面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基本來說,在分租公寓中,為了讓一起居住的室友都過上舒適的生活,會制訂些規則。
打掃浴室及廁所是輪流制、禁止讓各自的朋友借宿等,除此之外,也有心照不宣卻彼此認定的禮節,像是晚上不能喧鬧、碰面時要打招呼等。
或許平時大家沒有意識到,但在夫妻間也有專屬於夫妻的規則及禮節,或說這些是應該要有的。
例如我結婚後剛與妻子住一起時,覺得在家中飄散著大蒜味是違反禮節的。
若是夫妻兩人一起吃大蒜料理,兩人一起飄散著大蒜的味道還沒什麼問題。但若是只有一方在外頭吃了大蒜料理回來,沒吃的那一方就會很在意那股臭味。
當然也有的夫妻會覺得「那樣完全沒問題」,但在我家,我們彼此都會介意。之後我在心中制訂了一個禮節,就是盡量不要一個人散發著大蒜臭味回家。
同時我也想起了自己還是大學生時的情景,那時我帶著大蒜味回家後,隔天早上,母親都會一邊說著:「好臭!」一邊打開窗戶。我之所以對母親那樣的言行舉止絲毫不為所動,正因為是在對家人撒嬌吧。
就像這樣,只要用「室友」的觀點來看夫妻關係,應該就能較容易發現兩人間該有的規則或禮節。
○並非是邋遢不檢點,只是沒有禮節罷了
此外,若是把對方想成是分租公寓的同伴,也會有個好處──能冷靜接受對方的行為舉止。
例如另一半把客廳弄得散亂卻始終不整理時,若認為這樣的對方是「真是邋遢不檢點」就會覺得煩躁,有時甚至還會對對方做出情緒性的發言:「為什麼弄得這麼亂!」「為什麼不收拾乾淨?」
可是,若把對方想成是分租公寓的同伴=室友,就能想成「因為沒規矩」。
至於抱怨對方的言語當然也應該要保持禮貌。若對方是分租公寓的同伴,相信你就不會顯露出情緒,說出:「為什麼弄得這麼亂!」而應該會有所顧慮地說到:「之前有訂下規則要把客廳整理乾淨吧?」這種溝通禮節是專屬於有著適度距離感的分租公寓同伴間的。
雖說是夫妻,但也不是什麼都能做、什麼都能說。總之正因為是夫妻,才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若有人會抗拒於把夫妻想成是「外人」,可以先試著從分租公寓同伴那樣的距離感開始。
POINT 夫妻是分租公寓的同伴。要守禮貌。
○把對方當外人
「要喝咖啡嗎?」
「不要……」
「要再吃一碗飯嗎?」
「我已經吃飽了……」
這是非常普通常見的夫妻對話。
不過,在這樣的對話中卻完全遺漏了溝通的大前提。
那就是要顧慮、體貼對方。
「要喝咖啡嗎?」若這麼問自己的人不是丈夫或妻子,而是朋友或同事,你會怎麼回答?
只說「不要」就結束實在很失禮。若是有常識的成年人,應該會對對方想幫自己泡咖啡的心意表達出感謝才對。
「謝謝,不過不用了。」
「我已經吃飽了……謝謝你的招待!」
就像這樣。
○伴侶既不是父母也不是手足
但是,一旦變成了夫妻間的對話,卻有很多人會忘記這個基本道理。
因為大家會把對方想成是「家人」,會天真的覺得「對方是家人,說話草率一點沒關係」。
夫妻兩人都有各自的父母與手足等「家人」,也有許多人會對家人撒嬌或依賴。
可能有人會深刻地認為:「對方很愛我,會包容我。就算什麼都不說,也能理解我。就算做些過分的事,也不會這麼簡單的就捨棄我。」(當然也會有人說這是「安心感」或「安穩」)。
「我的襪子在哪裡?」
「飯還沒煮好嗎?」
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種經驗,一般絕不會對他人說這種沒禮貌的話,卻會對家人說。之所以會被包容,是因為接受方有著寬容的愛,或只是勉勉強強接受的。也就是說,因為對方是「家人」。
結婚成了夫妻的兩人既不是無條件會包容自己的父母,也不是用「阿吽」呼吸法就能心意相通的手足。夫妻終究是兩個外人的組合,將同是成年人的對方好好當成外人來尊敬、體貼,是很重要的。不可以撒嬌,也不可以說些沒禮貌的話,因為夫妻彼此不是「家人」(就算真是家人也不行)。
每個人的家庭觀都各有不同。
「家人就是這樣的啊」的「這樣」會因不同人而大不同。有人認為「家人就是會包容一切、互相幫助」,但也有人認為,雖說是家人,但「大家都是各自獨立的,不該互相干涉」。這其中當然沒有正確或錯誤答案。因此把伴侶與外人一視同仁地來對待是剛剛好的。
POINT 夫妻是外人,不要隨便說出沒禮貌的話。
X因為是自己家,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遵守作為同居人的規則及禮節
面對丈夫或妻子時,為了不要像對原生家庭的家人那樣撒嬌,試著把對方當成「分租公寓的室友」這招很有效。雖然也有夫妻是分居兩地的,但大部分夫妻應該還是在同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
夫妻之間的關係,除了有「喜歡對方」或「共同經營家庭的伴侶」的一面,「同居對象」的這一面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基本來說,在分租公寓中,為了讓一起居住的室友都過上舒適的生活,會制訂些規則。
打掃浴室及廁所是輪流制、禁止讓各自的朋友借宿等,除此之外,也有心照不宣卻彼此認定的禮節,像是晚上不能喧鬧、碰面時要打招呼等。
或許平時大家沒有意識到,但在夫妻間也有專屬於夫妻的規則及禮節,或說這些是應該要有的。
例如我結婚後剛與妻子住一起時,覺得在家中飄散著大蒜味是違反禮節的。
若是夫妻兩人一起吃大蒜料理,兩人一起飄散著大蒜的味道還沒什麼問題。但若是只有一方在外頭吃了大蒜料理回來,沒吃的那一方就會很在意那股臭味。
當然也有的夫妻會覺得「那樣完全沒問題」,但在我家,我們彼此都會介意。之後我在心中制訂了一個禮節,就是盡量不要一個人散發著大蒜臭味回家。
同時我也想起了自己還是大學生時的情景,那時我帶著大蒜味回家後,隔天早上,母親都會一邊說著:「好臭!」一邊打開窗戶。我之所以對母親那樣的言行舉止絲毫不為所動,正因為是在對家人撒嬌吧。
就像這樣,只要用「室友」的觀點來看夫妻關係,應該就能較容易發現兩人間該有的規則或禮節。
○並非是邋遢不檢點,只是沒有禮節罷了
此外,若是把對方想成是分租公寓的同伴,也會有個好處──能冷靜接受對方的行為舉止。
例如另一半把客廳弄得散亂卻始終不整理時,若認為這樣的對方是「真是邋遢不檢點」就會覺得煩躁,有時甚至還會對對方做出情緒性的發言:「為什麼弄得這麼亂!」「為什麼不收拾乾淨?」
可是,若把對方想成是分租公寓的同伴=室友,就能想成「因為沒規矩」。
至於抱怨對方的言語當然也應該要保持禮貌。若對方是分租公寓的同伴,相信你就不會顯露出情緒,說出:「為什麼弄得這麼亂!」而應該會有所顧慮地說到:「之前有訂下規則要把客廳整理乾淨吧?」這種溝通禮節是專屬於有著適度距離感的分租公寓同伴間的。
雖說是夫妻,但也不是什麼都能做、什麼都能說。總之正因為是夫妻,才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若有人會抗拒於把夫妻想成是「外人」,可以先試著從分租公寓同伴那樣的距離感開始。
POINT 夫妻是分租公寓的同伴。要守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