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芳苑蔡嘉陽 來坐海牛車吃蚵仔
受訪◎蔡嘉陽 對談◎小野 執筆◎楊舒媚
新故鄉動員令
動員者——蔡嘉陽,東海大學環工系畢業,現任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副理事長。
動員組織——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1987年創立。
基地:彰化縣芳苑鄉 面積:91平方公里 人口數:35,397人 人口密度:387人/平
方公里 平均年齡:43歲(資料來源:內政部資料至2012年11月底)
「國光石化停建的這個結果,是我們搞社會運動的人不敢相信的。」小野說。在馬總統面前疾呼保存溼地的彰化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被視為反國光石化戰役的重要功臣,並當選社運年度風雲人物。這位點子多、洋溢十足戰鬥力的「彰化海岸守護神」,熱情邀請大家到芳苑體驗溼地生態,坐牛車出海吃蚵仔。
燃眉之急已解除,在地改造訴求新登場
反國光石化運動,讓彰化縣芳苑鄉、大城鄉的海邊溼地為國人知悉,小野說,都市長大的他曾受詩人吳晟之邀去芳苑走一趟,當時坐牛車、看溼地及潮間帶,「同一個地方,出發的時候泡在水裡,回來時竟變成了陸地,那種滄海桑田的感覺,給我很大的衝擊。」
敬啟
經過很多人的努力,馬總統親自宣布在這塊溼地上停建國光石化,蔡嘉陽表示:「一場燃眉之急的戰爭已經解除,但是,要花更長時間,讓在地能夠利用生態獲得新生契機的工作,才要開始。」
蔡嘉陽進一步提出新的在地改造訴求:「番仔挖坐海牛蚵車趴趴走」。他解釋:「番仔挖是芳苑的古地名,即平埔族語中凹凹凸凸會陷下去的土地的意思,從一六三六年荷蘭人繪製的一張台灣地圖,可看出荷蘭人早已發現濁水溪北岸彰化這一塊很大的潮間帶。」
全台最寬潮間帶,生態絕無僅有
蔡嘉陽構想,以芳苑為動員基地,結合王功、芳苑、大城三個「番仔挖」社區,推動「牛車產業文化」,讓傳統可以被保存,當地人的生計也可以永續經營。
「很多人認為,這一塊地是爛泥巴,沒有用,其實不是這樣。」蔡嘉陽解釋,在環境上,「這裡潮差正負二點五公尺,是最寬的潮間帶,花東海岸、台灣東北角、南部墾丁都沒有這種地形,是全台灣絕無僅有的。」此外,地理課本上皆稱彰化、雲林沖積扇是魚米之鄉,「全台灣一半的稻米由此生產出來,可見這附 近是供應全台灣糧食以及供應灌溉用水資源非常重要的土地。」
更重要的是,「這裡招潮蟹、彈塗魚密度非常高,也有養殖蛤蠣、文蛤等淺海捕撈的產業,如此的河口生態系,不輸熱帶雨林與珊瑚礁,具有全世界前三大生態系的生產力。」
海牛車、大杓鷸,只有芳苑看得到
反國光石化抗爭成功後,蔡嘉陽盼望在地人好好運用這塊土地的能量。他強調,因為這塊潮間帶很大,收牡蠣得走很遠,所以用牛車負重載蚵,但水牛走進水裡會賴著不出來,所以用黃牛,而這個傳統延續至今,「全台灣目前唯一用牛車載牡蠣的只有芳苑,它變成很重要的產業與文化特色。」
蔡嘉陽說,在地社群推動坐牛車看牡蠣田,因為「牛車不會驚嚇到招潮蟹,你也可以和牛車駕駛聊聊當地的特性、養牡蠣的甘苦」。然後,「我們這裡養的蚵,因為退潮時地是乾的,所以是『有曬過日光浴,紫外線殺菌過,比較健康、比較好吃』的珍珠蚵。」現在都市小孩,想要看到牛不容易,何況是坐牛車下到海裡。還有,「降落時像一大片雪花落下的台灣珍貴鳥種大杓鷸,如今也只有芳苑看得到。」
他強調,用牛車和蚵仔經營令人感動的產業,「讓更多人願意來這裡玩,就讓在地人賺更多錢,而不是覺得這裡風頭水尾,沒發展。」國光石化案過程中,政府寧願把溼地賣給財團賺取經濟利益,曾讓彰化民眾對家鄉和土地失去信心,如今透過一波波運動,「我們希望接著培養人們與土地的感情,並有尊嚴地站出來,認同這塊土地的價值。」
在彰化溼地上推動「番仔挖坐海牛蚵車趴趴走」之前,蔡嘉陽曾經想出以全民認股「溼地信託」方式保護白海豚 註1;更早以前,他是台灣珍貴水鳥大杓鷸的守護者。因此,蔡嘉陽被稱為「彰化海岸守護神」。他住在鹿港,常帶著兒子在彰化溼地上趴趴走,「還好我有很好的老婆,因為有時候得靠她養。」
被三千隻大杓鷸感動,決心守護彰化海岸
長期靠著稿費或演講等不穩定的收入過日子,其實是蔡嘉陽自己放棄了收入穩定的大學教書工作。蔡嘉陽畢業於東海環境工程系,小野說:「當年東海環工的分數是可以上醫科的。」但他卻甘願全職投入環境運動,蔡嘉陽說:「大杓鷸對我影響重大。」
一九九五年,蔡嘉陽於彰化海邊看到三千隻大杓鷸,「牠們肚子是白色的,一大片降落時,像雪花那樣落下,我第一次被水鳥感動到掉眼淚。」但大杓鷸現在只剩六百多隻,足見海岸變遷對生態影響多大,而他認為:「今天的鳥類處境就是明日的人類。」
大杓鷸出走讓蔡嘉陽驚覺土地出了問題,加上他的啟蒙老師、也是台灣知名生態保育專家陳玉峰鼓勵他:「研究生態的人,不應該只在實驗室,要和土地站在一起。」所以他打定主意,要去保護大杓鷸,甚至連兒子都取名為「韶育」(與「杓鷸」同音),他說:「我要讓曾經感動自己的生態能夠世代生存。」
蔡嘉陽接續投入反彰濱發電廠等運動,因阻礙部分人利益,曾被罵成是「彰化的敗類」,他不曾後悔,「榮辱由人評斷,只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讓更多人思考。」
困境
困境:「總統必須自己體會,這泥灘地有多珍貴。」
蔡嘉陽分析,反國光石化運動過程中,他們改變過去環境運動只重抗爭的手段,想出保護白海豚等更多人接受的訴求,讓全民願意一起投入。同時他們也搞清楚法定程序,想出有力論述,並透過網路等工具散布想法與行動。
拖延官方決策後,蔡嘉陽強調,最後關鍵在最高決策者,於是他們想辦法要把聲音傳給馬英九總統。「當我們到總統府向馬英九解釋國光石化是犧牲台灣水資源與健康換來的流血輸出時,可以感受到『總統有很大的震撼』。」過程中,他們也邀請馬英九親自到溼地,「馬總統吃現剝蚵仔,腳踏在泥灘地裡,他必須自己體會這泥灘地有多珍貴。」
有趣的是,抗爭成功後,蔡嘉陽等人反而接到行政院研考會的要求,希望提供反國光石化的運動方法,「說是要做為日後公務人員訓練的教材。」
突圍
突圍:不賣地給財團,也有永續的財富
蔡嘉陽強調,反國光石化雖對行政決策產生影響,但有得有失,「因剛打完國光石化,政府對我們這些環保團體還有戒心。」政府對環保團體更加敏感、產生戒心,環保團體要如何推動在地社區工作?蔡嘉陽的突圍之道是:「讓在地重新認識永續的價值,知道這個也可以賺錢,而且可以賺更久的錢。」
首先,是「讓年輕人站出來」,畢竟年輕人才是在地能夠延續的力量。為了讓年輕人願意返鄉,他們先培養年輕人成為在地文史工作者,同時成立「牛車班」,讓之前因為金融海嘯回鄉的年輕人可以輪流載客,「加上捕螃蟹一天也可以收入一、兩千塊,這樣在當地就可以過很不錯的生活了。」此舉主要是讓少年人接收當地老人家的傳統智慧,繼續從事現有的農漁業。
「第二階段為吸引中、小學到芳苑做環境教育。」蔡嘉陽表示,《環境教育法》通過後,「經過環境教育的認證,讓這裡變成穩定、龐大的市場,這樣就可以給在地很好的資源,中期也可以創造出在地的價值。」
蔡嘉陽強調,先把在地力量營運起來,然後作環境教育,最後才做比較消耗性的生態旅遊。總之,讓在地重新認識永續的價值,知道這個也可以賺錢,而且可以賺更久的錢,而不是把土地賣給財團去蓋石化業,這才是讓彰化海岸溼地永續發展之道。
圖說
1. ↗蔡嘉陽說,全台灣唯一用海牛車載牡蠣的只有芳苑。(蔡嘉陽提供)
2. ↗蚵農以海為田,辛勤照顧蚵棚。(劉宗龍攝/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3. ↗蔡嘉陽認為,推動「牛車產業文化」讓傳統可以被保存,當地人的生計也可以永續經營。(蔡嘉陽提供)
4. ↗大杓鷸是台灣珍貴的水鳥。(蔡嘉陽提供)
受訪◎蔡嘉陽 對談◎小野 執筆◎楊舒媚
新故鄉動員令
動員者——蔡嘉陽,東海大學環工系畢業,現任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副理事長。
動員組織——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1987年創立。
基地:彰化縣芳苑鄉 面積:91平方公里 人口數:35,397人 人口密度:387人/平
方公里 平均年齡:43歲(資料來源:內政部資料至2012年11月底)
「國光石化停建的這個結果,是我們搞社會運動的人不敢相信的。」小野說。在馬總統面前疾呼保存溼地的彰化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被視為反國光石化戰役的重要功臣,並當選社運年度風雲人物。這位點子多、洋溢十足戰鬥力的「彰化海岸守護神」,熱情邀請大家到芳苑體驗溼地生態,坐牛車出海吃蚵仔。
燃眉之急已解除,在地改造訴求新登場
反國光石化運動,讓彰化縣芳苑鄉、大城鄉的海邊溼地為國人知悉,小野說,都市長大的他曾受詩人吳晟之邀去芳苑走一趟,當時坐牛車、看溼地及潮間帶,「同一個地方,出發的時候泡在水裡,回來時竟變成了陸地,那種滄海桑田的感覺,給我很大的衝擊。」
敬啟
經過很多人的努力,馬總統親自宣布在這塊溼地上停建國光石化,蔡嘉陽表示:「一場燃眉之急的戰爭已經解除,但是,要花更長時間,讓在地能夠利用生態獲得新生契機的工作,才要開始。」
蔡嘉陽進一步提出新的在地改造訴求:「番仔挖坐海牛蚵車趴趴走」。他解釋:「番仔挖是芳苑的古地名,即平埔族語中凹凹凸凸會陷下去的土地的意思,從一六三六年荷蘭人繪製的一張台灣地圖,可看出荷蘭人早已發現濁水溪北岸彰化這一塊很大的潮間帶。」
全台最寬潮間帶,生態絕無僅有
蔡嘉陽構想,以芳苑為動員基地,結合王功、芳苑、大城三個「番仔挖」社區,推動「牛車產業文化」,讓傳統可以被保存,當地人的生計也可以永續經營。
「很多人認為,這一塊地是爛泥巴,沒有用,其實不是這樣。」蔡嘉陽解釋,在環境上,「這裡潮差正負二點五公尺,是最寬的潮間帶,花東海岸、台灣東北角、南部墾丁都沒有這種地形,是全台灣絕無僅有的。」此外,地理課本上皆稱彰化、雲林沖積扇是魚米之鄉,「全台灣一半的稻米由此生產出來,可見這附 近是供應全台灣糧食以及供應灌溉用水資源非常重要的土地。」
更重要的是,「這裡招潮蟹、彈塗魚密度非常高,也有養殖蛤蠣、文蛤等淺海捕撈的產業,如此的河口生態系,不輸熱帶雨林與珊瑚礁,具有全世界前三大生態系的生產力。」
海牛車、大杓鷸,只有芳苑看得到
反國光石化抗爭成功後,蔡嘉陽盼望在地人好好運用這塊土地的能量。他強調,因為這塊潮間帶很大,收牡蠣得走很遠,所以用牛車負重載蚵,但水牛走進水裡會賴著不出來,所以用黃牛,而這個傳統延續至今,「全台灣目前唯一用牛車載牡蠣的只有芳苑,它變成很重要的產業與文化特色。」
蔡嘉陽說,在地社群推動坐牛車看牡蠣田,因為「牛車不會驚嚇到招潮蟹,你也可以和牛車駕駛聊聊當地的特性、養牡蠣的甘苦」。然後,「我們這裡養的蚵,因為退潮時地是乾的,所以是『有曬過日光浴,紫外線殺菌過,比較健康、比較好吃』的珍珠蚵。」現在都市小孩,想要看到牛不容易,何況是坐牛車下到海裡。還有,「降落時像一大片雪花落下的台灣珍貴鳥種大杓鷸,如今也只有芳苑看得到。」
他強調,用牛車和蚵仔經營令人感動的產業,「讓更多人願意來這裡玩,就讓在地人賺更多錢,而不是覺得這裡風頭水尾,沒發展。」國光石化案過程中,政府寧願把溼地賣給財團賺取經濟利益,曾讓彰化民眾對家鄉和土地失去信心,如今透過一波波運動,「我們希望接著培養人們與土地的感情,並有尊嚴地站出來,認同這塊土地的價值。」
在彰化溼地上推動「番仔挖坐海牛蚵車趴趴走」之前,蔡嘉陽曾經想出以全民認股「溼地信託」方式保護白海豚 註1;更早以前,他是台灣珍貴水鳥大杓鷸的守護者。因此,蔡嘉陽被稱為「彰化海岸守護神」。他住在鹿港,常帶著兒子在彰化溼地上趴趴走,「還好我有很好的老婆,因為有時候得靠她養。」
被三千隻大杓鷸感動,決心守護彰化海岸
長期靠著稿費或演講等不穩定的收入過日子,其實是蔡嘉陽自己放棄了收入穩定的大學教書工作。蔡嘉陽畢業於東海環境工程系,小野說:「當年東海環工的分數是可以上醫科的。」但他卻甘願全職投入環境運動,蔡嘉陽說:「大杓鷸對我影響重大。」
一九九五年,蔡嘉陽於彰化海邊看到三千隻大杓鷸,「牠們肚子是白色的,一大片降落時,像雪花那樣落下,我第一次被水鳥感動到掉眼淚。」但大杓鷸現在只剩六百多隻,足見海岸變遷對生態影響多大,而他認為:「今天的鳥類處境就是明日的人類。」
大杓鷸出走讓蔡嘉陽驚覺土地出了問題,加上他的啟蒙老師、也是台灣知名生態保育專家陳玉峰鼓勵他:「研究生態的人,不應該只在實驗室,要和土地站在一起。」所以他打定主意,要去保護大杓鷸,甚至連兒子都取名為「韶育」(與「杓鷸」同音),他說:「我要讓曾經感動自己的生態能夠世代生存。」
蔡嘉陽接續投入反彰濱發電廠等運動,因阻礙部分人利益,曾被罵成是「彰化的敗類」,他不曾後悔,「榮辱由人評斷,只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讓更多人思考。」
困境
困境:「總統必須自己體會,這泥灘地有多珍貴。」
蔡嘉陽分析,反國光石化運動過程中,他們改變過去環境運動只重抗爭的手段,想出保護白海豚等更多人接受的訴求,讓全民願意一起投入。同時他們也搞清楚法定程序,想出有力論述,並透過網路等工具散布想法與行動。
拖延官方決策後,蔡嘉陽強調,最後關鍵在最高決策者,於是他們想辦法要把聲音傳給馬英九總統。「當我們到總統府向馬英九解釋國光石化是犧牲台灣水資源與健康換來的流血輸出時,可以感受到『總統有很大的震撼』。」過程中,他們也邀請馬英九親自到溼地,「馬總統吃現剝蚵仔,腳踏在泥灘地裡,他必須自己體會這泥灘地有多珍貴。」
有趣的是,抗爭成功後,蔡嘉陽等人反而接到行政院研考會的要求,希望提供反國光石化的運動方法,「說是要做為日後公務人員訓練的教材。」
突圍
突圍:不賣地給財團,也有永續的財富
蔡嘉陽強調,反國光石化雖對行政決策產生影響,但有得有失,「因剛打完國光石化,政府對我們這些環保團體還有戒心。」政府對環保團體更加敏感、產生戒心,環保團體要如何推動在地社區工作?蔡嘉陽的突圍之道是:「讓在地重新認識永續的價值,知道這個也可以賺錢,而且可以賺更久的錢。」
首先,是「讓年輕人站出來」,畢竟年輕人才是在地能夠延續的力量。為了讓年輕人願意返鄉,他們先培養年輕人成為在地文史工作者,同時成立「牛車班」,讓之前因為金融海嘯回鄉的年輕人可以輪流載客,「加上捕螃蟹一天也可以收入一、兩千塊,這樣在當地就可以過很不錯的生活了。」此舉主要是讓少年人接收當地老人家的傳統智慧,繼續從事現有的農漁業。
「第二階段為吸引中、小學到芳苑做環境教育。」蔡嘉陽表示,《環境教育法》通過後,「經過環境教育的認證,讓這裡變成穩定、龐大的市場,這樣就可以給在地很好的資源,中期也可以創造出在地的價值。」
蔡嘉陽強調,先把在地力量營運起來,然後作環境教育,最後才做比較消耗性的生態旅遊。總之,讓在地重新認識永續的價值,知道這個也可以賺錢,而且可以賺更久的錢,而不是把土地賣給財團去蓋石化業,這才是讓彰化海岸溼地永續發展之道。
圖說
1. ↗蔡嘉陽說,全台灣唯一用海牛車載牡蠣的只有芳苑。(蔡嘉陽提供)
2. ↗蚵農以海為田,辛勤照顧蚵棚。(劉宗龍攝/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3. ↗蔡嘉陽認為,推動「牛車產業文化」讓傳統可以被保存,當地人的生計也可以永續經營。(蔡嘉陽提供)
4. ↗大杓鷸是台灣珍貴的水鳥。(蔡嘉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