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木橋小癟三
「鄭家木橋小鷹三」是一個歷史名詞,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為上海南部流氓地痞、無賴的統稱。早年的黃金榮、杜月笙等,正是在南市和法租界、公共租界交界處,以「鄭家木橋小癟三」這樣的典型流氓團夥,開始了他們的混世魔王的人生道路。
上海作為近代飛速發展而成的一個大都市,其特點之一,便是流氓勢力的膨脹。地痞流氓是因為社會失控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惡霸勢力。上海在開埠以前,就因為人口流動頻繁、社會結構複雜以及地方吏治不力,致使地痞流氓勢力猖獗。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隨著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畸形發展,流氓勢力急劇膨脹,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一八五三年清政府漕糧改河運為海運後,幾千條漕船上的水手連同河岸縴夫、搬運工人及商販等近百萬人陷入失業的絕境,淪為流民。其中有相當部分的流民進入上海,與本地流氓同流合汗。在這些人中間影響最大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青幫,原來是下層社會藉以自保的團體,但以後逐漸成為黑社會勢力的重要組織形式。稍後,主要活動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洪幫,也由於販運鴉片等活動而逐漸進入上海,與流氓勢力結合。流氓幫會化和幫會流氓化是近代上海黑社會勢力形成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這一勢力變得極其強大的重要原因。
二是獨立於中國行政法律體系之外而又各自為政的、畛域分明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把整個上海一分為三,變成了城區的集合體。全市沒有統一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行政機構。不僅中國官廳不能在租界內行使權力,租界的巡捕不能往華界活動,就是公共租界與法 租界的巡捕也互不相謀,各行其是。這種政治的不統一、社會控制力量分散軟弱的環境, 正是上海流氓幫會勢力滋生、繁衍的土壤。
三是中外統治當局,尤其是租界當局,對鴉片、賭博和娼妓等骯髒營業的縱容與扶植,造成了一個巨大而邪惡的經濟部門。上海租界向以「罪惡的淵藪」聞名於世。尤其在工商業甚為缺乏的法租界,公董局一直把向菸館、妓院和賭場徵稅作為財政收入的主 要來源。如一八六五年,法租界公董局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來自賭稅。這個以菸、賭、娼為核心的邪惡經濟部門,既為大規模的黑社會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又進一步敗壞了社會風氣,擴大了流氓勢力的社會基礎。
上海延安東路原是一條寬闊的河流,叫洋涇濱,為黃浦江的支流,它西經周涇濱與蘇州河相連,往東匯入黃浦江。洋涇濱因通洋涇港而得名,濱分東、西兩段,浦西稱西洋涇濱,浦東叫東洋涇濱,後來東洋涇濱逐漸淤塞,從此浦西段不再冠以「西」字,而直呼洋涇濱了。自十九世紀四○年代始,洋涇濱成為英、法租界的分界線。其兩岸各有一條小路,南面的是孔子路,北面的為松江路。洋涇濱上有九座橋樑連接兩岸的南北交通,自黃浦江邊數起,有外洋涇橋(又作頭洋涇橋,今外灘延安東路口)、二洋涇橋(今四川南路口)、三洋涇橋(今江西中路口)、三茅閣橋(此地原有一座三茅閣道觀,今河南南路口)、帶鈎橋(今山東南路口)、鄭家木橋(今福建南路口)、東新橋(今浙江南路口)、西新橋(法國人稱作「八里橋」,中國人也稱其為八仙橋,今雲南南路口)和北八仙橋(今雲南南路以西)。最初,這九橋中除了外洋涇橋是鋼筋水泥建築外,其他均是木橋。由於此處為英、法租界的交接處,故車水馬龍,商賈雲集。沿岸茶館臨河高築,明窗開敞,是商人們談生意的好去處,於是產生了「洋涇濱英語」。
鄭家木橋在開埠前就已架設,原名陳家木橋,上海話裡「陳」、「鄭」同音,因此後來變成了鄭家木橋。上海小刀會起義後,清軍前來圍剿,這一帶頓成戰場。英國領事為阻止戰火蔓延到租界,下令拆除此橋。到一八五六年,美國傳教士泰勒為了方便教徒進出河南的基督教教堂,出資在木橋原址上建造了一座長十米、寬四米的木橋,外國人稱泰勒氏橋,上海人仍稱它為鄭家木橋。鄭家木橋一帶,商號林立,各地商賈成交之後, 就近到山東路麥家圈、福建路四馬路(今福州路)一帶,逛妓院、賭場和燕子窠。這燕子窠比菸館略小,陳設也較簡單,當然價格也比菸館要便宜,它滿足了上海數十萬癮君子的需要,因此風靡一時。久而久之,這一帶就成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雲集之處。於 是,遊民乞丐因這裡茶樓酒肆、娼寮賭場毗連而時常出沒,扒手小偷因這裡各地商人成群也常在此聚散,流氓地痞們更是在這裡呼風喚雨,聚眾鬧事。
由於洋涇濱是英租界、法租界(後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交接處,橋南的法租界巡捕不能涉足橋北英租界,橋北的英租界巡捕也不能越界捕人,一河相隔,形同兩國。流 氓地痞們充分利用這種環境,以鄭家木橋為其風水寶地,凡行人行經或者商船停靠此地,他們便一哄而上,於光天化日之下公開搶劫,大之於貨箱皮包,小之於婦女所戴的耳環頭簪。這些歹徒往往在英租界得手後,只須逃入橋南的孔子路即告無事,而在法租界作案後,只要避入橋北的英租界亦然。洋涇濱的有利地形,使得流氓歹徒越聚越多。他們結夥成幫,各佔地盤,形成了近代上海黑社會的一個雛形。
而從捕快職位上退下來的黃金榮,便成了這眾多的流氓地痞中的一人。
黃金榮原籍浙江餘姚,一八六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同治七年十一月初一)生於蘇州。父黃炳泉原為蘇州捕快,後全家遷到上海,在城內張家弄購屋居住。黃金榮讀過幾年私塾,後入裱畫店為學徒,對書法下過一些功夫,黃自稱斗大的「福」字寫得最拿手。他身材矮胖,結實有力,皮膚黝黑;一張田字臉,碩大無比,近似蛤蟆;口大容拳,但目光炯炯。他憑蠻力亦憑其社會閱歷而拳打腳踢,在洋涇濱兩岸為非作歹,不久與丁順華、程子卿結成了流氓團夥。
丁順華,南匯人,原是農民,身有蠻力,且學得一手好拳術。最初,他每日搖柴船到洋涇濱來討生意,遭到當地流氓的勒索,遂糾集同鄉自衛:久而久之,自己也蛻化變質,成了鄭家木橋的一霸。
程子卿(1885-1956),江蘇鎮江人,因皮膚漆黑而人稱「黑皮子卿」,幼時讀過幾年 書。及長因家貧而輟學,在米店當學徒,每日捐米,練就鐵打的身坯,且善於出鬼點子。後來他也看中了洋涇濱這塊風水寶地,糾眾做敲詐之事。
黃金榮與丁順華、程子卿結為兄弟,依次為黃老大、丁老二、程老三,強強聯合後,便成為鄭家木橋一帶無可爭議的霸主。其收益主要有兩項:一是來此地販運各種農產品 的農民;二是洋涇濱兩岸的商家。前者要留下買路錢,後者要繳納「保護費」。除此之外,有時仍要做些些「拋頂宮」(搶路人的高級呢帽子)、「剝豬羅」(搶到路人衣服)、「剝田雞」(搶小孩的絨線衣)、「揹娘舅」(用繩套住被害人頭頸揹至角落,待昏迷即搶剝去衣物)等勾當。
經常來此的商賈、旅販和農民們,為了免遭麻煩,須主動向流氓中的最有勢力者行 賄送禮以尋求庇護。這些流氓中的強有力者往往成為團夥幫派中的頭目,漸漸地,流氓 中的小金字塔形成,小地盤服從大地盤,小頭目服從大頭目,產生出盤根錯節的地方惡 勢力。黃金榮在丁順華和程子卿哼哈二將的支撐下,橫行霸市,聚賭狎妓,成為洋涇濱兩岸小有名氣的黑社會頭目。
因終日在黑道上跑,黃金榮認識了一些租界的巡捕,並跟在他們後面做「蟹腳」(即「跑腿的」),上海人稱之為「三光碼子」。這一時期的黃金榮尚屬「鄭家木橋小癟三」的社會極底層人物,自然沒有固定收入,到進入巡捕房後,才改變了生活和地位。
實際上,「鄭家木橋小癟三」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在法租界與華界交界的十六鋪地區、英租界與華界交匯的滬西曹家渡地區等,均是黑道勢力滋長的寶地。上海黑社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鄭家木橋小鷹三」是一個歷史名詞,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為上海南部流氓地痞、無賴的統稱。早年的黃金榮、杜月笙等,正是在南市和法租界、公共租界交界處,以「鄭家木橋小癟三」這樣的典型流氓團夥,開始了他們的混世魔王的人生道路。
上海作為近代飛速發展而成的一個大都市,其特點之一,便是流氓勢力的膨脹。地痞流氓是因為社會失控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惡霸勢力。上海在開埠以前,就因為人口流動頻繁、社會結構複雜以及地方吏治不力,致使地痞流氓勢力猖獗。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隨著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畸形發展,流氓勢力急劇膨脹,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一八五三年清政府漕糧改河運為海運後,幾千條漕船上的水手連同河岸縴夫、搬運工人及商販等近百萬人陷入失業的絕境,淪為流民。其中有相當部分的流民進入上海,與本地流氓同流合汗。在這些人中間影響最大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青幫,原來是下層社會藉以自保的團體,但以後逐漸成為黑社會勢力的重要組織形式。稍後,主要活動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洪幫,也由於販運鴉片等活動而逐漸進入上海,與流氓勢力結合。流氓幫會化和幫會流氓化是近代上海黑社會勢力形成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這一勢力變得極其強大的重要原因。
二是獨立於中國行政法律體系之外而又各自為政的、畛域分明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把整個上海一分為三,變成了城區的集合體。全市沒有統一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行政機構。不僅中國官廳不能在租界內行使權力,租界的巡捕不能往華界活動,就是公共租界與法 租界的巡捕也互不相謀,各行其是。這種政治的不統一、社會控制力量分散軟弱的環境, 正是上海流氓幫會勢力滋生、繁衍的土壤。
三是中外統治當局,尤其是租界當局,對鴉片、賭博和娼妓等骯髒營業的縱容與扶植,造成了一個巨大而邪惡的經濟部門。上海租界向以「罪惡的淵藪」聞名於世。尤其在工商業甚為缺乏的法租界,公董局一直把向菸館、妓院和賭場徵稅作為財政收入的主 要來源。如一八六五年,法租界公董局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來自賭稅。這個以菸、賭、娼為核心的邪惡經濟部門,既為大規模的黑社會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又進一步敗壞了社會風氣,擴大了流氓勢力的社會基礎。
上海延安東路原是一條寬闊的河流,叫洋涇濱,為黃浦江的支流,它西經周涇濱與蘇州河相連,往東匯入黃浦江。洋涇濱因通洋涇港而得名,濱分東、西兩段,浦西稱西洋涇濱,浦東叫東洋涇濱,後來東洋涇濱逐漸淤塞,從此浦西段不再冠以「西」字,而直呼洋涇濱了。自十九世紀四○年代始,洋涇濱成為英、法租界的分界線。其兩岸各有一條小路,南面的是孔子路,北面的為松江路。洋涇濱上有九座橋樑連接兩岸的南北交通,自黃浦江邊數起,有外洋涇橋(又作頭洋涇橋,今外灘延安東路口)、二洋涇橋(今四川南路口)、三洋涇橋(今江西中路口)、三茅閣橋(此地原有一座三茅閣道觀,今河南南路口)、帶鈎橋(今山東南路口)、鄭家木橋(今福建南路口)、東新橋(今浙江南路口)、西新橋(法國人稱作「八里橋」,中國人也稱其為八仙橋,今雲南南路口)和北八仙橋(今雲南南路以西)。最初,這九橋中除了外洋涇橋是鋼筋水泥建築外,其他均是木橋。由於此處為英、法租界的交接處,故車水馬龍,商賈雲集。沿岸茶館臨河高築,明窗開敞,是商人們談生意的好去處,於是產生了「洋涇濱英語」。
鄭家木橋在開埠前就已架設,原名陳家木橋,上海話裡「陳」、「鄭」同音,因此後來變成了鄭家木橋。上海小刀會起義後,清軍前來圍剿,這一帶頓成戰場。英國領事為阻止戰火蔓延到租界,下令拆除此橋。到一八五六年,美國傳教士泰勒為了方便教徒進出河南的基督教教堂,出資在木橋原址上建造了一座長十米、寬四米的木橋,外國人稱泰勒氏橋,上海人仍稱它為鄭家木橋。鄭家木橋一帶,商號林立,各地商賈成交之後, 就近到山東路麥家圈、福建路四馬路(今福州路)一帶,逛妓院、賭場和燕子窠。這燕子窠比菸館略小,陳設也較簡單,當然價格也比菸館要便宜,它滿足了上海數十萬癮君子的需要,因此風靡一時。久而久之,這一帶就成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雲集之處。於 是,遊民乞丐因這裡茶樓酒肆、娼寮賭場毗連而時常出沒,扒手小偷因這裡各地商人成群也常在此聚散,流氓地痞們更是在這裡呼風喚雨,聚眾鬧事。
由於洋涇濱是英租界、法租界(後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交接處,橋南的法租界巡捕不能涉足橋北英租界,橋北的英租界巡捕也不能越界捕人,一河相隔,形同兩國。流 氓地痞們充分利用這種環境,以鄭家木橋為其風水寶地,凡行人行經或者商船停靠此地,他們便一哄而上,於光天化日之下公開搶劫,大之於貨箱皮包,小之於婦女所戴的耳環頭簪。這些歹徒往往在英租界得手後,只須逃入橋南的孔子路即告無事,而在法租界作案後,只要避入橋北的英租界亦然。洋涇濱的有利地形,使得流氓歹徒越聚越多。他們結夥成幫,各佔地盤,形成了近代上海黑社會的一個雛形。
而從捕快職位上退下來的黃金榮,便成了這眾多的流氓地痞中的一人。
黃金榮原籍浙江餘姚,一八六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同治七年十一月初一)生於蘇州。父黃炳泉原為蘇州捕快,後全家遷到上海,在城內張家弄購屋居住。黃金榮讀過幾年私塾,後入裱畫店為學徒,對書法下過一些功夫,黃自稱斗大的「福」字寫得最拿手。他身材矮胖,結實有力,皮膚黝黑;一張田字臉,碩大無比,近似蛤蟆;口大容拳,但目光炯炯。他憑蠻力亦憑其社會閱歷而拳打腳踢,在洋涇濱兩岸為非作歹,不久與丁順華、程子卿結成了流氓團夥。
丁順華,南匯人,原是農民,身有蠻力,且學得一手好拳術。最初,他每日搖柴船到洋涇濱來討生意,遭到當地流氓的勒索,遂糾集同鄉自衛:久而久之,自己也蛻化變質,成了鄭家木橋的一霸。
程子卿(1885-1956),江蘇鎮江人,因皮膚漆黑而人稱「黑皮子卿」,幼時讀過幾年 書。及長因家貧而輟學,在米店當學徒,每日捐米,練就鐵打的身坯,且善於出鬼點子。後來他也看中了洋涇濱這塊風水寶地,糾眾做敲詐之事。
黃金榮與丁順華、程子卿結為兄弟,依次為黃老大、丁老二、程老三,強強聯合後,便成為鄭家木橋一帶無可爭議的霸主。其收益主要有兩項:一是來此地販運各種農產品 的農民;二是洋涇濱兩岸的商家。前者要留下買路錢,後者要繳納「保護費」。除此之外,有時仍要做些些「拋頂宮」(搶路人的高級呢帽子)、「剝豬羅」(搶到路人衣服)、「剝田雞」(搶小孩的絨線衣)、「揹娘舅」(用繩套住被害人頭頸揹至角落,待昏迷即搶剝去衣物)等勾當。
經常來此的商賈、旅販和農民們,為了免遭麻煩,須主動向流氓中的最有勢力者行 賄送禮以尋求庇護。這些流氓中的強有力者往往成為團夥幫派中的頭目,漸漸地,流氓 中的小金字塔形成,小地盤服從大地盤,小頭目服從大頭目,產生出盤根錯節的地方惡 勢力。黃金榮在丁順華和程子卿哼哈二將的支撐下,橫行霸市,聚賭狎妓,成為洋涇濱兩岸小有名氣的黑社會頭目。
因終日在黑道上跑,黃金榮認識了一些租界的巡捕,並跟在他們後面做「蟹腳」(即「跑腿的」),上海人稱之為「三光碼子」。這一時期的黃金榮尚屬「鄭家木橋小癟三」的社會極底層人物,自然沒有固定收入,到進入巡捕房後,才改變了生活和地位。
實際上,「鄭家木橋小癟三」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在法租界與華界交界的十六鋪地區、英租界與華界交匯的滬西曹家渡地區等,均是黑道勢力滋長的寶地。上海黑社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