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章|為不公平遊戲背書:再努力一點,不如贏在起跑點?(節選)
根據社會學家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與研究團隊的發現,在美國人眼中,一個群體的社會地位幾乎就等同於其成員的能力,兩者往往被劃上等號。當然,社會中還有許多細分的群體,會讓人們的判斷更加多變與複雜。比如,雖然多數人認為白人男性更容易出人頭地,但比起貧窮、高中輟學的白人男性,人們可能對擁有常春藤(Ivy League)學歷的白人女性抱有更高期待。對女性或少數族裔來說,由於社會大眾普遍對他們的能力比較不信任,所以像名校學歷這種資歷就顯得更重要。總而言之,我們只要知道一個群體或組織在社會上的地位,就能立刻預設其成員能力高低。我們也會將這些社會觀念內化,變成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研究發現,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們,容易特別低估自身能力。
群體身分不僅影響我們對一個人未來表現的預期,也會影響我們對他們實際擔任某個社會或職業角色後的判斷。社會科學領域有大量研究顯示,我們對一個人工作表現的評價,會受到性別、種族、年齡、身高等多種因素影響。我曾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馬泰斯.德范(Mathijs de Vaan)共同撰寫研究論文,探討病人是否會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質疑醫師的專業建議。經過我們對數億筆看診紀錄的分析,發現男性患者在看完女醫生後,更傾向於尋求第二位醫生的意見。雖然女性患者也會有這種傾向,但比例沒那麼高。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患者,當他們決定尋求第二位醫生的意見時,通常會選擇一位男醫生。病人對女醫生缺乏信心,當然也對她們的收入造成不小影響,使得女醫生的進帳普遍低於男性同行。
根據創作者的身分特徵來評價其作品的價值,正好呼應了本書前言中提到的「名望價值化」現象。我們已經知道,當我們難以直接評估某樣東西的價值時,便會本能地將注意力轉向它的創作者;若這位創作者剛好擁有受冕地位,我們就自然會認為其作品具一流水準。例如,如果一只手提包出自愛馬仕,它便被認定是頂級精品;同樣一顆一克拉鑽戒,顏色、淨度、切工、螢光等級上完全沒變,但只要放進經典的蒂芙尼(Tiffany)藍色禮盒,配上白緞帶繫成蝴蝶結,價值便會水漲船高。
這套判斷方法同樣也適用在人身上。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評估一個人(例如一位醫師)的能力時,就會下意識地忽略他的實際表現,改用更快、更簡單的方式來判斷:只看他是誰。是亞裔、非裔還是白人?是女性、男性?是同性戀或異性戀?如此一來,如果這個人剛好屬於長期遭邊緣化的群體,我們就容易假定他的能力比較差、工作品質較低,並因此賦予他較低的社會地位,即使這與他的真正實力其實沒有什麼關係。我們對他人的能力判斷失準,但大多數時候,我們根本察覺不到。
從女性醫師的例子可見,「能力判斷失準」會使地位分配偏離實際能力,轉而受到與生俱來的身分特徵影響。這並非臆測,而是有大量研究支持的事實。無數研究顯示,掌權者的偏見會影響他們如何分配機會給他人。以徵才決策為例,一項有趣的研究中,兩位經濟學者針對波士頓和芝加哥的真實徵人廣告,寄出五千份精心設計的假履歷,然後觀察每份履歷能獲得多少回音。所有履歷都以一式兩份設計,每一式兩份履歷內容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在於名字:一份使用聽起來像典型白人的名字,茉莉.史密斯(Molly Smith)或約翰.貝克(John Baker);另一份則使用聽起來像非裔美國人的名字,如莎妮絲.羅賓森(Shanice Robinson)或泰隆.華盛頓(Tyrone Washington)。
結果顯示,帶有白人名字的履歷,每投出十份就能收到一通回電;而帶有非裔名字的履歷,卻要投出十五份才會有一次回應。這凸顯了單單因為名字不同,回電率就出現百分之五十的巨大落差。換句話說,非裔不僅更可能遭到警方臨檢搜身;在找工作時,也比白人更難獲得面試機會。
但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研究進一步指出,非裔女性在分娩時死亡的機率更高;非裔孩童更容易被停學;非裔族群的失業、貧困、入獄或過早死亡的比例也都明顯偏高。非裔美國人的種族身分,導致他們在幾乎每一項社會地位或經濟福祉指標上都處於劣勢。其他像是美國原住民、紐西蘭毛利人(Maori)、北歐薩米人(Sami)等長期被邊緣化的族群,也面臨類似處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