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權利與金錢

美國社會宣稱,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所有公民也被承諾賦予平等的正義與政治權利:當火災發生時,消防隊會迅速處理,每個人也都有權利去參觀國家紀念碑。身為美國公民,我們都隸屬於同一個俱樂部。不過在此同時,我們的制度又告訴我們:「不工作就得挨餓」、「不成功就得受苦」。我們的制度一方面要我們在社會上與他人處於平等地位,一方面又驅策我們要在經濟上超越我們的鄰居。而且,我們的制度還提供了優厚的獎賞,讓贏家養的寵物可以吃得比輸家的子女還要好。

這就是民主資本主義的雙重標準──它一方面宣揚與追求平等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一方面又製造出經濟福祉上的巨大差距。平等與不平等的並存,有時候難免會令人懷疑這套制度是不一致,甚至是不誠懇的。但是我相信,這些制度上的安排很多時候是非不得已的妥協,而非根本上的不一致。

美國家庭在生活水準和物質財富上的懸殊差距,反映出這樣的一套賞罰制度:它鼓勵人民辛勤工作,並期望將其導向成有社會生產力的活動。就這套制度的功能而言,它創造了經濟效率。然而,此一追求效率的努力又必然會製造出不平等。因此,社會面臨了一個兩難的抉擇:我們要效率還是要平等?

諸如此類的兩難抉擇是經濟學家們經常要面對的中心課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或許是最能夠道盡經濟分析的基本原則的一句話。

甲商品生產得愈多,能夠投入於乙商品的勞力與資本就愈少。今天消費得愈多,日後能拿來儲蓄的就愈少。工作的時間愈長,休閒的時間就愈少。要抵抗通貨膨脹,經濟產出和就業機會就勢必得有所犧牲。上述種種都是我們國家現今必須嚴肅面對的兩難課題。

自我投入研究生涯以來,通膨和失業之間的兩難一直是我專攻的課題。含蓄一點地說,這個兩難問題一直沒有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我沒有放棄努力,我甚至還打算盡我一生的努力在這個問題上頭。不過,我在本書裏頭先暫時拋開了我一向關切的這個問題,轉而將焦點放在另一個更惱人、也更普遍的兩難問題上,那就是平等與效率之間的抉擇。在我看來,這是我們在社會經濟上最重大的一個兩難問題,而且會對我國社會政策的諸多層面造成深遠的影響。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同時獲得「市場效率」並且「公平加以分配」是不可能的。

對經濟學家和工程師而言,他們所謂的效率是一樣的:就是從既定的投入中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在生產活動中,可能的投入包括:人為的努力、機器和廠房等實體資本,以及土地或礦物等自然資源;其產出則是成千上萬種的商品和服務。當投入相等時,社會要是有辦法讓某些產品的產出增加(而其他產品的產出又沒有減少),就代表效率有所提升。

然而,此一效率的概念暗示了,「更多」即「更好」,只要更多的是人們希望購買的東西就可以了。如果用消費者的選擇來推估他們要的是什麼,我和其他經濟學家一樣,都認同人們的選擇相當合理地反映了什麼東西可以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當然,換一套不同的標準來看,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合理的質疑:生產更多威士忌、更多香菸或更多房車,真的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嗎?如果不會,社會的效率究竟有沒有提升呢?

這樣的探究牽扯出好幾個有趣的問題。例如,人們為什麼會想買那些他們所買的東西?他們的選擇是否受到了教育程度、廣告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相較於消費者的購物選擇,我們還有更好的標準來評估人們的經濟福利嗎?這些都是重要的課題,但我在此將略而不談:這是我個人的選擇,希望讀者見諒。

「更多即更好」這個效率的概念,還引起了另一種批評。有人提出警告,今日的經濟成長固然可以帶來更多產出,卻可能消耗掉地球的資源,而讓未來子孫的生活水準變得更低。對於此一「末日學派」(doomsday school)的聲音,最近已經有經濟學家出來回應。而他們所提出的論證,我認為已經有效地駁倒了末日學派的悲觀預測。

除了效率的概念,經濟平等的概念也是有問題的,這一點我在第三章會有詳盡的討論。大致而言,經濟平等在這裏的意思是指,不同家庭在可維持的生活水準上所呈現的或多或少的差距,以及連帶而來在所得與財富上或多或少的差距(相對於不同規模的家庭的需求而言)。不過,相同的生活水準並不代表所得的花用和財富的分配方式會一模一樣。畢竟,人們在口味和偏好上有著懸殊的差異,因此經濟平等不代表經濟行為上的一致、單調或整齊劃一。今天,不管在哪一種所得水準下,都會有一些家庭在住的方面比較慷慨,而在教育的花費上則比較節省。此外,在本書的討論中,經濟平等顯然不等同於機會平等,兩者的差異在第三章會有更進一步的探討。效率與平等的兩難抉擇,不代表對效率有利的就一定對平等不利,也不代表對平等有利的就一定對效率不利。例如,有些經濟手段因為搾乾了富人的錢,結果嚴重地打擊投資意願,讓窮人的工作在質與量上都變得更差,進而使經濟的效率與平等都遭到斲傷。相對的,如果一項技術可以提高非技術性勞工的生產力和可能所得,則社會在效率和平等兩方面都可以獲得提升。儘管如此,效率與平等有時候還是會相互牴觸的,而問題也在這時候出現。

在第二章,我們將討論效率與平等在經濟層面的衝突,並分析市場在什麼情況下會同時造就出效率與不平等。而在第四章,我們則將探討聯邦政府如何透過累進課稅、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就業方案等政策來調整所得與財富的分配。

我在本章將探討美國社會為了促進平等(也因此在效率上付出了一點代價),於是確立了某些社會與政治權利必須公平且普遍地分配於民,同時不會受到市場的干預。這些權利會影響經濟的運作,同時其運作又會受到市場的影響。雖然這些問題基本上屬於政治學的範疇,經濟學家也很少過問,但經濟學家有時候也不應加以忽略。把市場機制和不平等放在整個社會結構(包括將平等視為優先的領域)的脈絡底下,它們的交互關係將顯現得更加清楚。

一個社會如果同時採取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其制度結構便是分層式的,而這時候就有必要加以檢視這兩個層次。如果只檢視資本主義這個層次,物質福利的分配問題就將不被重視。

在一個以私有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裏,公部門如果提倡平等,便是對市場經濟的結果進行刻意的介入,而這樣做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在提到「政府應不應該介入市場?」這個問題時,一個不證自明的答案是:「不應該!」令人不意外的是,反平等主義的作家們通常採取這個看法。

這些作家們可能會說,忘記《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上所謂「人人平等」的聲明吧,也別管《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怎麼說,畢竟真正在意平等的只有知識分子罷了──一般老百姓可不在乎。堅持此種態度的人,可能會把經濟上的平等主義視為一種獨特的癖好,甚至神經官能症。然而,將鉅額的財富或收入視為邪惡的象徵,或平等社會監督不周的結果,同樣是一種偏頗的立場。市場經濟的種種制度造就了這些不平等,但這些制度和追求平等的種種公民制度和政治制度一樣,共同組成了我們的社會架構。對某些人而言,「利潤」與「富有」是齷齪的字眼,不過這些人的觀點並不能在經濟遊戲的規則中占得上風。

要想更妥當地看待平等與效率的問題,即便是沒有受過其他社會學科訓練的經濟學家們,也應該嘗試涉足社會和政治的領域,而這也是本書所採取的起點。我將在本書探討社會在什麼時候會刻意選擇平等,而這些選擇會如何削弱效率和市場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為什麼社會會選擇將某些權利予以公平的分配。此外我也將指出,當社會要確立和實踐「公平分配的權利不應該成為可以買賣的商品」這項原則時,會碰到哪些難處。

權利的領域

在美國,所有已成年的公民都被普遍、公平且免費地賦予許許多多的權利與特權。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包括: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權利、言論的自由、信仰的自由、結婚生子的自由、人身的自由(即免於被奴役的自由)、透過移民脫離美國社會的自由,以及享用各式各樣公共服務,如警察的保護或公共教育等自由。為了方便起見,這些眾所周知的自由權我逕以「權利」(right)稱之。不過,權利一詞在此的意義比大多數政治學家的用法更為寬泛,例如言論的自由和進入國會大廈的自由都包含在內。

不過,權利也有它不好的一面,那就是每個公民都要負擔特定的義務。例如,每個人都有守法的義務,誰要是膽敢冒坐牢的險去偷別人的錢包,他就是違背了這份義務;服兵役和擔任陪審團也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但是,這些是原則上應盡的義務,實際上不見得每個人都必須做這些事。而且,誰應該執行這些義務是隨機挑選的結果,與個人的偏好或地位無關。權利的特徵

相較於經濟財,權利有一個很不同的顯著特徵,那就是,權利的取得和行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

一般來說,權利的行使不需要付錢,因此人民缺乏把權利的行使加以「經濟化」(economize)的誘因。試想一下,使用消防局的服務如果需要付費,一般民眾最起碼比較不會隨便報案,對於火災的預防也可能比較用心。同理,針對公共議題發表意見如果有個價碼,民眾在開口前可能會比較深思熟慮,辯論的品質也或許會因而提昇。不過,社會是不會採取配給的手段來規範權利之行使的。

其次,由於權利是普遍分配的,經濟學家的所謂「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法則──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面──在此並不適用。同樣的一件事情,每個人都可以去做,包括那些做得不怎樣的人在內:有些人在非軍職的事務上幹得很出色,當起軍人卻糟糕透頂,因此徵兵制無法造就出最有效率的軍隊,但這卻是我們在戰時募集兵力的方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