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2章 如果在超市遇到凱因斯,你會問什麼?

把梳子賣給和尚──供需法則

  在銷售界有一個經典案例:把梳子賣給和尚。
  某家企業在培訓業務員的過程中,給業務員出了一道難題:到寺廟推銷梳子七天。所有在場的人聽到這個任務,都懷疑自己的耳朵。怎麼可能把梳子賣給和尚呢?和尚沒有頭髮,根本就用不到梳子。面對這樣的任務,許多人都打退堂鼓,放棄這次培訓,只有小李、小王、小張三人接受這次挑戰。
  七天的期限很快就到了,三個人回到公司,彙報自己的銷售成果。出人意料的是,他們都將梳子賣出去了。小李只賣出十把,小王則賣出一百把,而小張居然賣出一千把。同樣的條件,為什麼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業務主管很快就公佈答案。小李跑了三座寺廟,受到無數和尚的謾駡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撓向和尚推銷。在第五天的時候,他突然開竅,跟和尚說:「頭應該經常梳,不僅止癢,頭不癢的時候也要梳,這樣可以活絡血脈,有益健康。」結果居然有十個和尚購買梳子。
  小王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都被吹亂頭髮。小王找到住持,對他說:「蓬頭垢面會對佛不敬,應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梳子,供善男信女梳頭。」住持認為有理。那間寺廟共有十個香案,於是住持便買下一百把梳子。
  小張去了一座頗負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刹,並向方丈說:「凡來進香者,都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刹應有回贈,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書法超群,可寫上『積善梳』三字,作為贈品。」方丈聽罷大喜,立刻買下一千把梳子。
  「好胳膊好腿,不如一張好嘴」,確實,世界上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只有不會賣東西的人。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森(Paul A.Samuelson)曾說,其實經濟學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只需要掌握兩件事即可:一項是供給,另一項是需求。
  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願意在一定的價格條件下,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觀的願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兩個條件: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與購買能力。
  在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會受到外在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小李、小王都能學習小張的說法,或許賣出去的梳子就不只十把或一百把。販賣的數量也會受到購買能力的影響,因為小李去的只是小廟,購買能力不強,而小張去的則是一座深山寶刹。
  供給是指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並能夠提供商品數量,而且加以售出。供給也指有效供給(Effective Supply),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生產者有出售意願與供應能力。
無論是需要或供給,除了自身的意願和能力之外,還受到一個條件所影響,那就是商品價格。商品價格越高,需求量會越低,而供給量越多,價格自然會越低。

【知識連結】
  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是微觀經濟學中一個重要法則,即在一般情況下,需求與價格成反比,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由於需求量隨價格上升而減少,隨價格下降而增加,因此可以說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比。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這種關係,可以套用在經濟體係中大部分的物品上,而且這種關係非常普遍,經濟學家稱之為需求法則。
  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需求量跟著減少。但在少數情況下,會出現相反的情形: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價格越低,需求量反而越小。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社會上具有象徵地位的奢侈品,例如鑽石、古董等,經常會因為價格提高,需求量反而增加。
需求曲線(Demand Curve)是指商品價格與商品需求數量之間函數關係的曲線。表明在其他情況不變時,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且能夠購買的特定產品數量。
供給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在概念上與需求的價格彈性相似,只不過它衡量的是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更精確地說,供給的價格彈性是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而且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最為準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