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繁花經濟學:看懂時代的錢與路

79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茶餘飯後的經濟學
這是一本閒適的書。如果你看完了《繁花》,好奇電視劇或者小說裏的內容可以怎麼用經濟學來掰一掰,歡迎在茶餘飯後打開這本書。或者你沒看過《繁花》,也不打緊,也歡迎打開這本書,一起來玩經濟學。
在開始閒聊之前,我想談一個稍微嚴肅的問題。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問自己:一個不從事經濟實務和研究工作,與經濟學只有遙遠的聯繫的人,會想讀、需要讀怎樣的經濟學?
一般來說,科普須由大家操刀,像我這樣的後學晚輩,不論資望功力,都是不配回答這樣的大問題的。這本書最初緣起於一次分享閱讀和觀賞《繁花》感受的經濟學花絮,承蒙出版人青睞,邀請擴大發展為一冊《繁花經濟學》。既然應承了要寫,就得硬?頭皮思考這個問題。這本書始自《繁花》,落腳點卻得是經濟學。
我的結論是,如果你和經濟學只有「遙遠的聯繫」,也許這三個半維度的經濟學會對你有用:思維、知識、觀念和歷史(算半個)。
所謂「思維」,是指經濟學思考問題的方式。舉例來說,經濟學家通常同時考慮供給和需求,權衡成本和收益,警惕和努力矯正信息不對稱。經濟學家在設計政策時,不能一廂情願地不顧人們的反應。
思維這個東西可淺可深,道理無處不在,應用千變萬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把經濟分析的範式拓展到了社會生活的點滴,從教育、醫療,到生育、犯罪,幾乎無所不包,也造就了「經濟學帝國主義」一說。這本書的一部分篇幅,就是截取了《繁花》中的一些小片段,嘗試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析它們背後的道理,挖掘那些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思維就像武俠小說裏的內功,練到深處可以無窮無盡,但擁有一身渾厚內力卻也可以像《倚天屠龍記》裏的覺遠大師那樣不會打架。
經濟學的第二個維度是「知識」。任意翻開一本經濟學教科書,都由許多的知識構成。甚麼是供給和需求?金融資產如何定價?宏觀經濟如何運行和調控?對於專業人員來說,這些知識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本錢。就算不是專業人員,了解這些知識,也能增進對世界的認知。寫得好的教科書,能把思維滲透到知識中,讓你不知不覺得到進益,就像武俠小說裏寫的,「吃飯睡覺,內功都有長進」。
這本書雖然屬於茶餘飯後,也沒法避免講知識。畢竟脫離了具體情境的思維就如同鏡花水月,就算聽得一時爽,也管不了甚麼用。系統地傳授知識屬於學院,這本書裏講到的知識,會儘量限制在相關的情節範圍之內,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引申出一些經濟學更底層的思維和觀念。
第三個維度是「觀念」。觀念比起知識和思維來要更進一層,是在對現實經濟長期的觀察和理論總結後提煉出的一般原理,可以被視作知識和思維的昇華。例如說,價格是調節市場、加總信息的有效信號,這個觀念既適用於商品市場,也適用於金融市場。再比如說,行政介入只有在市場失靈時才可能是能夠有效提高福利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干預失靈。又比如說,信息不對稱的首要解決方案是找到激勵相容的機制。這些觀念超越一時一地的具體問題而具有更一般的普遍性。
有時候,觀念和教條只是一線之隔。經濟學教科書裏的某些知識經昇華成為觀念後,如果將之奉為金科玉律,不可變更,那樣觀念就成了教條。觀念與教條首要的區別在於,觀念是可以修正的,需要經歷邏輯、事實的不斷反思和檢驗。觀念是我們分析問題的工具盒,而不是那片使得我們「一葉障目」的葉子。阻止觀念變成教條,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思維。經濟學在下面這個維度上是科學的:經濟學的一切結論都可以推翻和證偽,也都有成立的條件和適用性。經濟學裏不存在甚麼正確不移、不可挑戰的真理。一個具備經濟學思維的人,能夠並且應該經常嘗試用邏輯和事實去證成或證偽一種觀念。當然,這樣可能的代價是,十個經濟學家對世界有十一個不同的觀點,然後各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找自己的依據,吵吵鬧鬧,莫衷一是。然而世界本就是亂糟糟的,經濟學只能試?在亂中尋找一些秩序。
這本小書也會涉及到一些觀念,希望你在讀的過程中偶爾能夠靈光一閃,發現有些道理好像挺普遍。如果沒有看到那些普遍的觀念也沒關係,觀念的形成本來就是一個持久的過程。我在書裏所講述的觀念,大多是經濟學中較成熟有定見的,當然也會反映我自己的偏愛和立場。但誠如我前面所說,這些觀念不是真理,只是看待世界的參照和工具,希望你不要把它們變成頭腦中不移的成見。
還有半個維度是「歷史」。經濟學是基於現實經濟的,而現實經濟在歷史中展開。這本小書講的是《繁花》,而《繁花》的背景,則是轟轟烈烈的中國經濟改革大潮。任何關於中國經濟的敘述,都難以脫離這個讓人心神澎湃的時代,不能離開這個歷史背景。只有在這個歷史背景裏,那些經濟學的思維、知識和觀念,才能更鮮明和立體。所以我會在書中提到許多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事過境遷,它們化為電視劇的一瞬間背景,化為我筆下不起眼的一個小節。如果你是親歷者,或者你的父母長輩中有親歷者,他們一定還記得那個時代的風起雲湧,跌宕起伏。
最後,我想說,了解一些經濟學,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就是了解經濟學不能做甚麼。前些年有著名的企業家批評經濟學家無用,也有成功的投資人批評金融學教授根本不懂如何成功地投資。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大學教金融學的我,經常被親戚朋友問:股票下個月會不會漲?哪些股票會漲?人民幣匯率會怎麼動?現在該不該買房?我常會給他們解釋,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他們很疑惑:那你唸的是甚麼書,教的又是甚麼書呢?這個問題很難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歷史學家王汎森先生有本書,叫做《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他說:「現代人因為受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影響,認為有用的知識帶有『律則』(law)的性質。但是如果人們在茫然無所知的未來中,想要擁有一些『資源』、 『暗示』或『線索』,則非求助於歷史不可。」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追求律則。但我們也應當承認,當前的經濟學,並不能如物理學那樣在「律則」的道路上走得很遠。很多時候,它更像王先生筆下的歷史,給我們以資源、暗示和線索。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經濟學,也有擴充心量(即提升人們整體的心智能力)的功效。希望我的這本小書也能對「經濟學能做甚麼和不能做甚麼」的思考,提
供一些視角。

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