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NO 23【下次要戰南北之前,先找出屬於你的「縣民性」! X區域差異創】
#縣民性 #地域性 #地方DNA #地方創生 #地方氣質 #自明性 #比較 #地方魅力 #城市情緒
近代長期在日本各地進行田野調查的民俗學家,在地方風土及物件的踏查行動中,因為經常需要接觸地方的人們,所以能自然地感受到各地人之間的大不同,總會默默的觀察並記錄,留下對於地方人的評價,就有了「縣民性」(けんみんせい)的概念。
如果從定義來看,所謂縣民性,指的是日本各地方自治體中,各地方居民的氣質、行動傾向及性格,這些內隱或外顯的特徵,通常會受到地方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土、地形氣候、人口分布、飲食習慣,還有產業發展等因素的影響。縣民性是一種統稱,通常也會以縣做為單位,因為是專業者透過以身為度的接觸訪查後,從深度的洞察,所提出的心得小結論,所以多半能得到民眾的認同。
若你以為「縣民性」不過是一種僅供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製造機,那就誤會大了,直到今日,日本仍十分重視「縣民性」,每年都有許多機構透過科學化的統計,甚至普查所得出的數據,來進行精密的研究探討。這些充滿趨勢感的內容,除了趣味,也可從中進行解讀,將分析結果應用在不同領域。
這也讓我們知道,對於各地方住民的理解,可以跳脫僅停留在刻板印象,或是僅存在一個概念的階段,而是能透過客觀的方式記錄,配合上主觀的詮釋過程,讓這樣的行動富含意義與價值。
回過頭看台灣,如果要舉一個日常生活中與地域性最接近且有感的事物,大概就是「物產」了,消費者開始重視產地到餐桌之間的細節,標示上的「地域性」重新找到意義,像是買紅豆會看是不是來自萬丹,吃芋頭冰會看原料是不是來自大甲等等。這樣的意識背後,來自於人們認知到源自根基的風土條件、地形氣候、水質環境,所造就之物產的獨特、適地及優越。
既然「物產」已經出現這樣的邏輯,那居住在各地域間的人們,有沒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縣民性」?放下諸如「台北人比較冷漠」之類的刻板說法,起身探索我們的地域個性,深度了解居住於不同地方的人,到底存在怎樣的不同,對其樣貌、氣質、消費習慣、價值觀,做出更為深刻的描述。如此一來,無論是對於城市品牌建構,尋求對區域的理解,甚至更客觀地看待地方的人事物,都將產生意義。
至於該怎麼做,當然地方採集可能是其中一種方式,透過田野調查,理解地方的農牧物產、特色人物,還有飲食語言文化產業等,從這些元素來描繪地方的輪廓。但這樣的做法似乎跟過去的地方誌沒太大的不同,可能會存在見樹不見林的窘境。
或許,我們可以透過「人本設計」的方法,客觀針對區域進行量化的問卷搜集,「鳥瞰」地方人的輪廓,再透過質性研究的訪談及觀察,配合「文化探針」的脈絡紀錄,來完成收錄更多的資訊,「蟲觀」地方人的細節。當資料下載完畢,再針對不同地區人的線索來進行比較研究,最後用「人物誌」,把人的個性、氣質、生活型態生動地描繪出來,例如在籠統的「台北人」之下,還可以再細分出萬華人、北投人之差異等。這樣得出的縣民性資訊,會不會更加精準生動?
二〇二〇年,林事務所曾在我們的本營台北,展開「翻轉臺北城」的縣民性調查計畫,用四個月的時間,帶著「台北市是什麼?」的問題意識,採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文化探針、路上觀察、人物誌建構等研究方法,企圖梳理台北的大不同。而在隔年的大疫之年,則帶著這樣的思維來到台中,企圖透過共創工作坊來覺察台中市山海屯城城五個區域的人們,對於疫情過程中的生活以及疫後生活的所思所想,是否有所不同?進而窺看區域間因差異所產生的獨特性及魅力。
當地方的「縣民性」能得到梳理,台灣三五八個自治體就可意識到各自之間的差異性,就更能貼近地方的真實,而地方DNA,也將手到擒來。
【關鍵詞】
1人本設計:為對於設計發展的反思,如何回到以人為本的立場才進行設計,而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就是從以物為本回歸到以人為本之路上的倡議及實踐。
2鳥瞰:如同飛鳥一般的從上往下窺看,能廣闊的掌握一個碩大的脈絡及趨勢變化,但也往往見林不見樹。
3文化探針:為一種洞察使用者內在想法及深沉思考的研究方法,透過發送探針包,讓受測者攜回並用一週或某定向時間進行固定施測,而後再經由這些物件上所留下的資訊來進行分析。
4蟲觀:如同小蟲一般地從小處窺看以收見微知著之效,能細膩的掌握一個脈絡細節,但也容易見樹不見林。
5人物誌:為人本設計的一項重要工具,通常為根據研究結果將所有資訊轉化到真實且立體的人們身上,以便於所有利害關係人之間溝通之用。
【可視化思維導圖】

人本設計方法=客觀方式記錄+深度洞察+主觀詮釋過程

縣民性:
*指地方自治體中,各地方居民的氣質、行動傾向、性格等內隱或外顯的特徵。
*通常受到地方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土、地形氣候、人口分布、飲食習慣、產業發展等因素的影響。

流程:
1-客觀針對區域進行量化的問卷搜集,鳥瞰地方人的輪廓。
2-質性研究的訪談及觀察。
3-配合文化探針的脈絡紀錄,來收錄更多資訊,蟲觀地方人的細節。
4-當資料下載完畢,再針對不同地區人的線索來進行比較研究。
5-用人物誌,把地方人的個性、氣質、生活型態等深刻描繪出來。
NO 42【沒人規定一定要過年,感到「無趣」何不自己設計? X新年節慶創造】

#儀式設計 #過渡儀式 #路上觀察 #體驗創造 #過年 #通過儀式 #儀式感

時間回到二〇一五年,長期推廣路上觀察的我,突然興起個念頭,能否透過一段有趣的活動規劃,來讓傳統的新年過得更有意義?不再是陌生人排排坐,說些言不及義的話,當然也不要天天只是吃吃喝喝放懶,而是能強健體魄,安頓身心,賦予這個行動一個嶄新意義。於是,「拜拜松」活動就這樣成型,並成為年例型的活動,一期一會至今,透過一整天的活動,個人能透過參與,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意義,而夥伴之前可能好久不見,因此在新年最初相互勉勵,共同迎向新的一年。

首先,什麼是「路上觀察」?這是源自一九八〇年代的日本,一群從事藝術、建築、設計的文化工作者,彼此間有一個共同的興趣,就是觀察出現在街道上的有趣物件,因此有了以尋找、拍攝這些物件為主題的「路上觀察」活動,透過主動的探索,激發更多好奇心,再經由自身感官與外界接觸,最終觀察者透過主觀詮釋,來賦予物件全新的意義。這樣的過程,持之以恒,能培養敏銳度,激發更多的思考力。創新的原點來自於細膩的觀察,尤其在這個低頭滑手機的年代,能帶著一雙具有好奇心的眼,觀察周遭,是相當難得的事情。

而什麼是「拜拜松」?「拜拜」是個日常通用詞彙,而「松」並非指植物,而是來自於英文馬拉松(marathon)的松(thon),取其長時間不間斷進行的行為概念。某某+松,這樣的概念早就運用在其他地方,諸如長時間共創一個任務的程式馬拉松競賽「黑客松」(hackathon),同理,「拜拜松」就是一段不間斷連續進行的長時間巡拜行為,把原本有的新年寺廟祈福走春,賦予深一層的意義性。

既然是過年要拜,挑哪一天拜最好?中選的是初四迎神日,理由很簡單,初四是天神重返人間的日子,第一天上班總是很有餘裕吧,所以能在天神工作日的首日向祂進行祈求,如願的機會想必會高上許多。

於是「年初四路上觀察拜拜松」正式成形,作為新年之初送給自己的一份幸福儀式,用一整天十二小時的時間,利用大眾運輸工具,與同好一起走訪遍布於台北十二區的重要寺廟,可以求功名、求健康、求戀愛運,用新年的一天把該拜的大神都拜過,儲備未來一年的好運。

「拜拜松」第一年採限額方式,活動一登出瞬間額滿。當天一早九點半在台北捷運關渡站集合,走到第一站關渡宮,而後依照所設定的行程,徒步加上搭捷運,到晚上九點多,在內湖站附近的土地公廟圓滿結束,一整天下來總共走訪二十五間寺廟,運動軟體上顯示走了超過三萬步。還記得走到第二十站時,多數夥伴早已體力耗盡,最後是靠意志力走完全程。雖然這樣的強度有點嚴酷,但這不就是儀式迷人之處,總能讓人在帶有一種不舒服的過程中,燃起挑戰之情,從而也鍛鍊了意志力。

「拜拜松」每年的路線及參拜寺廟,都會進行一些調整,不變的是每年參與者高昂的意願。這項個人儀式,滿足了參拜祈福、觀察練習、老友敘舊或運動減肥的功能性需求,也被參與者各自賦予不同的意義,無論是與神佛的約定,或是對自我的許諾。

「儀式」並非陳舊的產物,而是需要隨著世代,對應當代需求,創造新的價值,而其類制約性行為,讓人們能從實踐中得到超越尋常的價值與意義。如果你也不滿足於傳統過年模式,不妨從自身的脈絡做起,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新年過渡儀式,為身心充好電,迎接即將展開的一年。


【可視化思維導圖】
Step1從自身脈絡思考
喜歡路上觀察
有社群同好
參拜走春習俗
年初四迎神日
過年大吃大喝

Step2構思有趣的活動
結合觀察練習、老友敘舊、參拜祈福、運動減肥

Step3建構過渡儀式
年初四路上觀察拜拜松

Step4創造新的價值與意義
鍛鍊體力和意志力
完成與神佛的約定
完成對自我的許諾

【創造力習作】(一、二、三,深呼吸,三題三分鐘動動腦)

Q1:你認為你每年都有好好過年嗎?對於現在的過年你有什麼想法?
Q2:如果覺得「年」可以比現在過得更有意義,那你認為可以怎麼做?
Q3:一個人的儀式,一群人的儀式,一個家族的儀式,你認為會互相衝突嗎?還是可以整合起來成為一種新的組合年節儀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