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經濟的四個共通點
翻開歷史,可以發現許多泡沫經濟的故事,每個發生的場所、商品或投資標的都不一樣,但是詳細分析它們的關聯性後,就可以找到很多像魯比尼教授所說的共通點。
第一個共通點是,泡沫經濟都是從資產價格不斷飆高開始的。無論資產種類是股票、不動產,甚至是一六三七年在荷蘭大流行的鬱金香球根也一樣。泡沫經濟之所以泡沫化,是因為只要有看似正當的理由,它的價格就能不斷往上升。
回頭觀察過去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不管當時是哪種情形,全都有一些愚蠢的作為會發生。但在當時,只要陷入漩渦中,基金經理人必定會說「這次和以前不一樣」,或是「我們將要進入新的樂園」這類「毫無根據的正向言論」來混淆投資人,鼓勵他們進場投資。一九八○年代後期,當時日本政府進行一系列貨幣寬鬆措施,民眾取得資金容易,導致日本興起一股投資不動產的風潮。當時地價高漲到甚至有這種說法:「東京都的地價可以買下全美國的土地。」這就是日本的不動產泡沫經濟時期。
第二個共通點,都有一個使泡沫經濟能存在的環境。投資人為了能輕易買下蔚為風潮的資產,而創造了能刺激買氣的金融環境。例如,中央銀行的貨幣寬鬆政策,以及全世界過於充裕的資金都造就了泡沫經濟的形成。二○○八年的次級房貸危機,就是因為新興國家的儲蓄率過高,造成資金過於充裕,而使資金流入次級房貸市場。
而採用新制度與金融技術在泡沫膨脹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以次級房貸危機為例,新制度就是由住宅用房屋抵押貸款擔保債券(RMBS)、債務抵押債券(CDO)等複合式債券擔任主角。將作為擔保的不動產貸款債權,整合成一個資產組合,並因應投資人可能面對的風險,從高風險到低風險區分為不同債券來販賣。高風險債券若沒有全部賣出,就混入別的債券,形成另一個新的債權形態,成為一種次級債券。
一七一九年發生的「密西西比事件」,影響時間長達 20 年,跟次級房貸一樣,也有將債權整合成相似機能股票的情形。這是由當時的法國財務大臣約翰.羅一手策畫,讓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在短期內大漲四十倍的泡沫經濟事件。
事件的發展經過是這樣的:當時法國因為要負擔戰爭的費用,國家財政相當吃緊,而法國國債就像垃圾債券一樣;另一方面,密西西比公司卻是獲得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通商權和開發權的公司,許多投資人看好殖民地事業發展的未來性,都有意購買這家獲得高度評價的公司股票。約翰.羅當時推出一個方案:「用法國國債可以換購密西西比公司的複合式股票。」由於只要用如垃圾般的國債,就可以購買後勢看漲的人氣公司股票,因此人們都爭相購買。
加上當時處於泡沫經濟全盛時期,人們都相信,不管是誰買了這家公司股票,價格一定會持續上揚,「神話」不會消失。但這件事情後來導致法國經濟全面崩潰。
在更早之前的一七一一年,南海公司也曾發生與密西西比事件很相似的泡沫經濟事件。當時英國政府給了南海公司與西印度的貿易獨占權,條件是要求南海公司必須承接國債。由於投資人夢想著能在新大陸成功發展新事業,因而爭先恐後搶購南海公司的股票,股價便順勢大漲。但是,就在股價上升到 1000% 之後,泡沫就破裂了。
新大陸、鐵路,以及最近常被談論的資訊科技技術,這些關鍵字經常存在於泡沫經濟中。一直以來,投資公司提供許多我們從沒想過的服務,讓人們聚集在這裡投資,結果投資人又幫投資公司創造了巨額財富。投資公司讓人們自然而然把這些關鍵字與夢想連結在一起,忙著趕上潮流,不斷投入資金。這些關鍵字被人們口耳相傳,話題越滾越大、夢想越加膨脹,人們因而感覺到,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童話故事與幻想,就快要真實地在眼前上演了,大家不斷加快腳步,深怕趕不上這股投資潮。
泡沫經濟的破滅,其實非常簡單。
在某一個時間點,這些夢想突然開始破滅。這些以前聽都沒聽過的投資公司或金融機構紛紛倒閉。房貸遲繳率提高,許多問題開始出現。貸款條件也變得比以前嚴格,原本大量買進的投資人,不知道為什麼都不再購買股票了。
不論是怎樣的契機,當人們原本相信會永遠上漲的資產價格開始反轉下跌時,泡沫經濟就破滅了。當投資人大量拋售手上的股票,造成股價大跌,他們之前所聲稱樂觀的預測就講不通了。投資人面對新的投資變得謹慎,銀行對於貸款條件也變得更加嚴苛。如此一來,原本被高估的資產價格,也大幅下降到實際應有的價格,差距甚至高達好幾倍。
資產價格下降,對擔保人來說,要想借到新的資金就難上加難了。金融機構開始要求增加保證金,資金調度有困難的投資人,不得已只好賣掉原有的資產。結果,因為變賣的資產價格大幅下降,與當初抵押貸款的預估額產生差額,因此金融機構又有新的抵押差額需要追討。在這種循環下,開始發生部分投資人債務過高,甚至有越來越惡化的情形。金融機構也變得疑神疑鬼,不願意提供資金給市場。
銀行不願意貸款,市場沒有資金進行投資,造成資金流動性的枯竭,這是給投資人的最後通牒。自此,泡沫經濟的童話故事宣告結束。
而這些泡沫經濟的共通點,我整理成以下四點:
一、超越基本面的不合理定價。
二、支撐泡沫經濟的獲利場所(經濟環境)。
三、新複合式債券或金融產品的出現。
四、人們瘋狂相信某種神話。
遇到市場有這四種特徵時,就等於在告訴你,未來一定會發生大跌。
1 反應遲鈍,是因為兩個心理偏見
在面臨無法預測的大災難或突發事件時,人們會採取什麼行動呢?是當場嚇到動彈不得?還是極度恐慌、直奔出口?《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的作者瑞普立根據許多調查案例,研究經歷過大災難的人,在災難發生瞬間在想什麼、做什麼。
瑞普立在書中,針對經歷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生還者,匯整與分析他們在遇上異常事件時的行為模式與特徵。
那天早上八點四十六分,美國航空波音七六七班機以時速七百八十公里的速度衝撞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在極短時間內,爆炸聲隆隆作響,大樓應聲倒下。沒有人料想得到飛機竟然會去衝撞大樓。外界都認為,當時在大樓裡肯定尖叫聲四起,人們都急忙往緊急出口飛奔。
但是,事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再來看另外兩個調查報告。
加拿大國家研究院普路,曾詳細分析一九九三年的爆炸事件與二○○一年恐怖攻擊事件發生時,人們採取的行動。根據這個研究可以發現,人們與其說是「恐慌」,不如說是「反應遲鈍」。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也訪問了將近九百位曾遭遇恐怖事件的生還者,結果顯示,生還者在意識到要往緊急出口移動前,平均會停留約六分鐘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有人會和家人、朋友連絡,或是將電腦關機。這樣說雖然沒有證據,但是,如果加上那些沒有活下來的人,相信平均停留時間會更長,移動到緊急出口的動作會更慢,應該也會花更多時間。
面對異常時,造成人們動作遲鈍的兩個偏見
無論在地震、事故或火災等各種災害現場,都可看見大多數人對於眼前發生的異常狀況無法立刻接受,也因此無法馬上採取實際行動。為什麼沒有馬上避難呢?根據心理學家的解釋,那是因為大家都陷入一種「與多數人同步的偏見(Majority synching bias)」。
也就是說,人類會因為過去的經驗、情報,而決定下一次的行為模式,如果這些經歷都很順利,他們就不會脫離這種行為模式。但是,如果面臨沒有經歷過的事,或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特殊情況時,人們會不清楚自己當下必須做什麼、優先順序是什麼,並且陷入停止思考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會採取和周遭多數人相同的行動,這就是「與多數人同步的偏見」。
另外,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眼前發生的事和自己無關,不幸絕對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在此同時,即使覺得這次發生的,是日常生活中沒有經歷過的特殊情況,仍認為最後應該會和平常一樣。這種「正常化偏見(Normalcy bias)」,也會影響人們在遭遇異常事件時的反應。
因為這兩種偏見,使得原本應該盡速逃離的人,卻沒有注意到狀態緊急,反應變得遲鈍,進而無法逃離現場。
2 太相信經驗,反而看不見徵兆
過去的成功經驗,不一定會對你將來的決策有幫助。無論過去多少次成功衝破瓶頸,還是有可能在面對下一次瓶頸時造成反效果。瑞普立在二○○五年八月也曾調查關於卡崔娜颶風襲擊紐奧良的事件。她發現,卡崔娜颶風造成嚴重災情的其中一個原因,不是當地居民不知道颶風來襲,而是因為曾有多次颶風襲擊紐奧良,但都很幸運沒造成重大災情。
在卡崔娜颶風接近紐奧良前,氣象局就已經警告過,這個颶風和之前來過的不一樣,紐奧良市長也多次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制避難命令,勸告市民去避難。儘管如此,仍約有 20% 的人沒有聽從命令。
根據美國偉達新聞社(Knight Ridder)的分析,當時喪生的人,以老年人居多。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些老年人大多數都經歷過一九六五年的貝琪颶風,以及一九六九年暴風範圍五級(最大級)的卡蜜拉颶風。對他們來說,過去那些大型颶風都順利度過了,沒有理由要為這個較小的颶風去避難。在卡崔娜颶風襲擊後,瑞普立親自詢問那些沒避難卻幸運生存的人不去避難的原因,大部分的人都這麼回答:「沒有想到是這麼大的暴風雨。」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二○一一年三月的東日本大震災。在大震災之後,日本 NHK 曾做過問卷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這麼回答:「有想到可能會發生海嘯,但是沒有立即去避難。」其中也有人經歷過一九六○年的智利地震與海嘯,他說:「記得那時智利的水位是慢慢上升的,所以完全沒有想到,這次日本的海嘯會來得這麼突然。」
不只這些人,當人們在預測將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時,會受到過去經驗很大的影響,很容易用過去發生過的事作基礎來預測未來。當異常狀況來襲,即使會有一度因陷入困惑而反覆思考:是會幸運度過,還是遭遇不幸?但由於曾有過成功經驗,仍會過度自信地認為最後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結果到後來,由於過度相信這種成功經驗,使得判斷變得遲鈍。
同樣地,這種誤判在金融市場上也可以看見,尤其在市場開始反轉,行情出現變化時,特別顯而易見。投資人經常受到過去的經驗影響,無法順應新的走勢。
市場開始反轉前,投資人可以開始看見市場上出現某些預兆。如果將影響行情走勢的因素一一納入,市場就會出現變化。明明有異狀,但因為微小且不確定,再加上因為過去成功經驗的影響,使投資人看不到新的徵兆。過去的成功經驗影響了投資人的判斷力,「至今為止,有什麼不同嗎?就算有不一樣的地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等等,這樣過度的自信,遮蔽住了投資人的雙眼。
就連次級房貸危機時,也是類似的狀況。在發生崩壞之前,就已經存在著某些徵兆,但是這些徵兆很細微,大家都不確定。引發次級房貸危機的開端,是發生在二○○七年二月被稱為「中國震撼」的中國股市下跌事件。當時上海綜合指數突然比前一天下滑 8.8%,跌到 2,771 點,這是暌違十年的大幅下跌。
這個事件還波及美國,造成美國股市下跌。這次下跌,起因於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的發言:「美國經濟在今年年底可能出現景氣衰退的局面。」在人人擔心景氣衰退的背景下,還有次級房貸危機,這種發言讓人感到相當不安。
確實,房貸遲繳率上升這類從未發生過的徵兆出現了,但是當時大部分人還是認為次級房貸危機的影響有限,而且當時的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也在議會上表示:「次級房貸問題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幅度很小,波及到金融市場或其他經濟領域的可能性也很低。」可見雖然後來影響金融危機的事件已有些微徵兆出現,但就連聯準會主席柏南奇也完全沒有捕捉到問題的嚴重性,可以說整體市場都處於過度自信的狀態。
翻開歷史,可以發現許多泡沫經濟的故事,每個發生的場所、商品或投資標的都不一樣,但是詳細分析它們的關聯性後,就可以找到很多像魯比尼教授所說的共通點。
第一個共通點是,泡沫經濟都是從資產價格不斷飆高開始的。無論資產種類是股票、不動產,甚至是一六三七年在荷蘭大流行的鬱金香球根也一樣。泡沫經濟之所以泡沫化,是因為只要有看似正當的理由,它的價格就能不斷往上升。
回頭觀察過去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不管當時是哪種情形,全都有一些愚蠢的作為會發生。但在當時,只要陷入漩渦中,基金經理人必定會說「這次和以前不一樣」,或是「我們將要進入新的樂園」這類「毫無根據的正向言論」來混淆投資人,鼓勵他們進場投資。一九八○年代後期,當時日本政府進行一系列貨幣寬鬆措施,民眾取得資金容易,導致日本興起一股投資不動產的風潮。當時地價高漲到甚至有這種說法:「東京都的地價可以買下全美國的土地。」這就是日本的不動產泡沫經濟時期。
第二個共通點,都有一個使泡沫經濟能存在的環境。投資人為了能輕易買下蔚為風潮的資產,而創造了能刺激買氣的金融環境。例如,中央銀行的貨幣寬鬆政策,以及全世界過於充裕的資金都造就了泡沫經濟的形成。二○○八年的次級房貸危機,就是因為新興國家的儲蓄率過高,造成資金過於充裕,而使資金流入次級房貸市場。
而採用新制度與金融技術在泡沫膨脹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以次級房貸危機為例,新制度就是由住宅用房屋抵押貸款擔保債券(RMBS)、債務抵押債券(CDO)等複合式債券擔任主角。將作為擔保的不動產貸款債權,整合成一個資產組合,並因應投資人可能面對的風險,從高風險到低風險區分為不同債券來販賣。高風險債券若沒有全部賣出,就混入別的債券,形成另一個新的債權形態,成為一種次級債券。
一七一九年發生的「密西西比事件」,影響時間長達 20 年,跟次級房貸一樣,也有將債權整合成相似機能股票的情形。這是由當時的法國財務大臣約翰.羅一手策畫,讓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在短期內大漲四十倍的泡沫經濟事件。
事件的發展經過是這樣的:當時法國因為要負擔戰爭的費用,國家財政相當吃緊,而法國國債就像垃圾債券一樣;另一方面,密西西比公司卻是獲得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通商權和開發權的公司,許多投資人看好殖民地事業發展的未來性,都有意購買這家獲得高度評價的公司股票。約翰.羅當時推出一個方案:「用法國國債可以換購密西西比公司的複合式股票。」由於只要用如垃圾般的國債,就可以購買後勢看漲的人氣公司股票,因此人們都爭相購買。
加上當時處於泡沫經濟全盛時期,人們都相信,不管是誰買了這家公司股票,價格一定會持續上揚,「神話」不會消失。但這件事情後來導致法國經濟全面崩潰。
在更早之前的一七一一年,南海公司也曾發生與密西西比事件很相似的泡沫經濟事件。當時英國政府給了南海公司與西印度的貿易獨占權,條件是要求南海公司必須承接國債。由於投資人夢想著能在新大陸成功發展新事業,因而爭先恐後搶購南海公司的股票,股價便順勢大漲。但是,就在股價上升到 1000% 之後,泡沫就破裂了。
新大陸、鐵路,以及最近常被談論的資訊科技技術,這些關鍵字經常存在於泡沫經濟中。一直以來,投資公司提供許多我們從沒想過的服務,讓人們聚集在這裡投資,結果投資人又幫投資公司創造了巨額財富。投資公司讓人們自然而然把這些關鍵字與夢想連結在一起,忙著趕上潮流,不斷投入資金。這些關鍵字被人們口耳相傳,話題越滾越大、夢想越加膨脹,人們因而感覺到,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童話故事與幻想,就快要真實地在眼前上演了,大家不斷加快腳步,深怕趕不上這股投資潮。
泡沫經濟的破滅,其實非常簡單。
在某一個時間點,這些夢想突然開始破滅。這些以前聽都沒聽過的投資公司或金融機構紛紛倒閉。房貸遲繳率提高,許多問題開始出現。貸款條件也變得比以前嚴格,原本大量買進的投資人,不知道為什麼都不再購買股票了。
不論是怎樣的契機,當人們原本相信會永遠上漲的資產價格開始反轉下跌時,泡沫經濟就破滅了。當投資人大量拋售手上的股票,造成股價大跌,他們之前所聲稱樂觀的預測就講不通了。投資人面對新的投資變得謹慎,銀行對於貸款條件也變得更加嚴苛。如此一來,原本被高估的資產價格,也大幅下降到實際應有的價格,差距甚至高達好幾倍。
資產價格下降,對擔保人來說,要想借到新的資金就難上加難了。金融機構開始要求增加保證金,資金調度有困難的投資人,不得已只好賣掉原有的資產。結果,因為變賣的資產價格大幅下降,與當初抵押貸款的預估額產生差額,因此金融機構又有新的抵押差額需要追討。在這種循環下,開始發生部分投資人債務過高,甚至有越來越惡化的情形。金融機構也變得疑神疑鬼,不願意提供資金給市場。
銀行不願意貸款,市場沒有資金進行投資,造成資金流動性的枯竭,這是給投資人的最後通牒。自此,泡沫經濟的童話故事宣告結束。
而這些泡沫經濟的共通點,我整理成以下四點:
一、超越基本面的不合理定價。
二、支撐泡沫經濟的獲利場所(經濟環境)。
三、新複合式債券或金融產品的出現。
四、人們瘋狂相信某種神話。
遇到市場有這四種特徵時,就等於在告訴你,未來一定會發生大跌。
1 反應遲鈍,是因為兩個心理偏見
在面臨無法預測的大災難或突發事件時,人們會採取什麼行動呢?是當場嚇到動彈不得?還是極度恐慌、直奔出口?《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的作者瑞普立根據許多調查案例,研究經歷過大災難的人,在災難發生瞬間在想什麼、做什麼。
瑞普立在書中,針對經歷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生還者,匯整與分析他們在遇上異常事件時的行為模式與特徵。
那天早上八點四十六分,美國航空波音七六七班機以時速七百八十公里的速度衝撞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在極短時間內,爆炸聲隆隆作響,大樓應聲倒下。沒有人料想得到飛機竟然會去衝撞大樓。外界都認為,當時在大樓裡肯定尖叫聲四起,人們都急忙往緊急出口飛奔。
但是,事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再來看另外兩個調查報告。
加拿大國家研究院普路,曾詳細分析一九九三年的爆炸事件與二○○一年恐怖攻擊事件發生時,人們採取的行動。根據這個研究可以發現,人們與其說是「恐慌」,不如說是「反應遲鈍」。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也訪問了將近九百位曾遭遇恐怖事件的生還者,結果顯示,生還者在意識到要往緊急出口移動前,平均會停留約六分鐘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有人會和家人、朋友連絡,或是將電腦關機。這樣說雖然沒有證據,但是,如果加上那些沒有活下來的人,相信平均停留時間會更長,移動到緊急出口的動作會更慢,應該也會花更多時間。
面對異常時,造成人們動作遲鈍的兩個偏見
無論在地震、事故或火災等各種災害現場,都可看見大多數人對於眼前發生的異常狀況無法立刻接受,也因此無法馬上採取實際行動。為什麼沒有馬上避難呢?根據心理學家的解釋,那是因為大家都陷入一種「與多數人同步的偏見(Majority synching bias)」。
也就是說,人類會因為過去的經驗、情報,而決定下一次的行為模式,如果這些經歷都很順利,他們就不會脫離這種行為模式。但是,如果面臨沒有經歷過的事,或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特殊情況時,人們會不清楚自己當下必須做什麼、優先順序是什麼,並且陷入停止思考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會採取和周遭多數人相同的行動,這就是「與多數人同步的偏見」。
另外,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眼前發生的事和自己無關,不幸絕對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在此同時,即使覺得這次發生的,是日常生活中沒有經歷過的特殊情況,仍認為最後應該會和平常一樣。這種「正常化偏見(Normalcy bias)」,也會影響人們在遭遇異常事件時的反應。
因為這兩種偏見,使得原本應該盡速逃離的人,卻沒有注意到狀態緊急,反應變得遲鈍,進而無法逃離現場。
2 太相信經驗,反而看不見徵兆
過去的成功經驗,不一定會對你將來的決策有幫助。無論過去多少次成功衝破瓶頸,還是有可能在面對下一次瓶頸時造成反效果。瑞普立在二○○五年八月也曾調查關於卡崔娜颶風襲擊紐奧良的事件。她發現,卡崔娜颶風造成嚴重災情的其中一個原因,不是當地居民不知道颶風來襲,而是因為曾有多次颶風襲擊紐奧良,但都很幸運沒造成重大災情。
在卡崔娜颶風接近紐奧良前,氣象局就已經警告過,這個颶風和之前來過的不一樣,紐奧良市長也多次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制避難命令,勸告市民去避難。儘管如此,仍約有 20% 的人沒有聽從命令。
根據美國偉達新聞社(Knight Ridder)的分析,當時喪生的人,以老年人居多。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些老年人大多數都經歷過一九六五年的貝琪颶風,以及一九六九年暴風範圍五級(最大級)的卡蜜拉颶風。對他們來說,過去那些大型颶風都順利度過了,沒有理由要為這個較小的颶風去避難。在卡崔娜颶風襲擊後,瑞普立親自詢問那些沒避難卻幸運生存的人不去避難的原因,大部分的人都這麼回答:「沒有想到是這麼大的暴風雨。」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二○一一年三月的東日本大震災。在大震災之後,日本 NHK 曾做過問卷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這麼回答:「有想到可能會發生海嘯,但是沒有立即去避難。」其中也有人經歷過一九六○年的智利地震與海嘯,他說:「記得那時智利的水位是慢慢上升的,所以完全沒有想到,這次日本的海嘯會來得這麼突然。」
不只這些人,當人們在預測將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時,會受到過去經驗很大的影響,很容易用過去發生過的事作基礎來預測未來。當異常狀況來襲,即使會有一度因陷入困惑而反覆思考:是會幸運度過,還是遭遇不幸?但由於曾有過成功經驗,仍會過度自信地認為最後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結果到後來,由於過度相信這種成功經驗,使得判斷變得遲鈍。
同樣地,這種誤判在金融市場上也可以看見,尤其在市場開始反轉,行情出現變化時,特別顯而易見。投資人經常受到過去的經驗影響,無法順應新的走勢。
市場開始反轉前,投資人可以開始看見市場上出現某些預兆。如果將影響行情走勢的因素一一納入,市場就會出現變化。明明有異狀,但因為微小且不確定,再加上因為過去成功經驗的影響,使投資人看不到新的徵兆。過去的成功經驗影響了投資人的判斷力,「至今為止,有什麼不同嗎?就算有不一樣的地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等等,這樣過度的自信,遮蔽住了投資人的雙眼。
就連次級房貸危機時,也是類似的狀況。在發生崩壞之前,就已經存在著某些徵兆,但是這些徵兆很細微,大家都不確定。引發次級房貸危機的開端,是發生在二○○七年二月被稱為「中國震撼」的中國股市下跌事件。當時上海綜合指數突然比前一天下滑 8.8%,跌到 2,771 點,這是暌違十年的大幅下跌。
這個事件還波及美國,造成美國股市下跌。這次下跌,起因於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的發言:「美國經濟在今年年底可能出現景氣衰退的局面。」在人人擔心景氣衰退的背景下,還有次級房貸危機,這種發言讓人感到相當不安。
確實,房貸遲繳率上升這類從未發生過的徵兆出現了,但是當時大部分人還是認為次級房貸危機的影響有限,而且當時的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也在議會上表示:「次級房貸問題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幅度很小,波及到金融市場或其他經濟領域的可能性也很低。」可見雖然後來影響金融危機的事件已有些微徵兆出現,但就連聯準會主席柏南奇也完全沒有捕捉到問題的嚴重性,可以說整體市場都處於過度自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