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專不敢說的秘密
──保本型商品大解密
我的好朋友Celine的母親──洪媽媽,是個退休的公教人員。洪媽媽退休後最大的生活樂趣,就是做一點小額的股票投資,以及管理夫妻倆的退休養老金。有一次,洪媽媽很認真地問我:「現在有一種債券,銀行理專一直打電話來叫我買。你覺得可以買嗎?」
「什麼債券?」我問。
「我也不知道……好像是什麼『連動債』。銀行理專有講到連動什麼的,可是我聽不懂啊,所以只好問你。」洪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既然是不懂的東西,就別亂碰吧。」除此之外,我無法給洪媽媽其他建議。
連動債不是債,也不一定保本
天底下沒有完全保證不賠的投資,因為任何金融商品都有風險。基本上,銀行這幾年熱賣的連動債,其實既不是公債,也不是一般債券,而是一種結構性商品。
連動債的結構,其實就是由債券與選擇權*1兩種產品組合設計而成。不同的連動債因為設計不同,連動標的不同,條件也不同。這道理就像不同基金的主要投資標的就不同,因此也不可一概而論。每種不同的連動債,都得看它怎麼設計連動與條件,才能清楚箇中的內容與風險。然而,如果你根本完全搞不懂,就別隨便投資,除非你完全弄清楚它連動什麼、有多少風險,並確定可以接受這樣的風險,才考慮投資。
傳統的金融商品,通常很容易讓人理解投資風險的高低。例如,在一般狀況下,期貨、股票、股票型基金的波動風險會比債券型基金、債券或其他固定收益商品高。這些基本觀念,通常大家都有。
但是這年頭,金融業競爭激烈,金融商品也推陳出新,許多結構性商品既不是單純的股票,也不是一般債券、基金或期貨、選擇權,而是將這些基本金融產品加以混合,設計成新的金融產品。
基本上,這個道理有一點像我們小時候學畫畫時,學到的三原色「紅、綠、藍」的道理。
還記得小時候美術老師是這麼說的:「所謂原色,是指不能透過其他顏色的混合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色』。其他所有顏色則都可以從紅、藍、綠這三種原色混合而成。」
而所謂結構性金融商品,其實就是將前面提過的幾種傳統基本金融產品(相當於上述的「原色」)混合設計而成的(相當於其他所有顏色),只是混合的條件、標的都不一樣,而且當中的環節多半涉及複雜的財務工程規畫,一般人就算仔細認真看了產品說明書或是合約書,多半也都看不懂。
看不懂的人都怎麼辦?大多數人通常就從產品名稱去理解。
這幾年熱賣的連動債,就讓許多人誤以為是債券的一種,誤以為它「收益穩定又保本」。其實,真相與產品名稱的意象有時候差異頗大。
例如,有的連動債連結的金融標的,只是有條件的保本,意思是:萬一連動標的行情波動到特定價位時,本金就會出現虧損,因此,有的連動債雖然可能給你一年6%、7%的固定收益,但它的淨值與本金卻可能在行情不如預期時大幅下滑。也就是說,某些連動債的固定收益可能比定存高,卻未必是完全保本的商品。於是,在這波的次級信貸風暴中,就有部分銀行發行的連結花旗銀行、美林證券等標的之連動債,淨值都已經腰斬了!
再者,許多銀行的各連動債報價,都是一周才更新一次,而當投資人提出申請贖回時,係以下一次更新的報價來算──換句話說,如果投資人發現苗頭不對,想要盡快變現贖回,整個變現流程所需的時間可能就要兩周。時間差這麼長,天知道價格的波動還會有多大,或是這段期間還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另外,有的連動債雖然設計成完全保本,但這種完全保本的結構性商品投資期多半長達三、五年以上。若投資人在到期前提早贖回,通常得付出高額代價;除了手續費用與管理費用本來就得自己埋單之外,本金部分可能也會有折價損失。因此,這種產品其實比較適合手上持有大額資金的投資人長期投資,甚至用來節稅。一般小額投資人如果不是用閒錢投資,當臨時缺錢想要贖回,就會有所損失。
事實上,連動債商品本身是中性的,而任何金融商品的存在,本來就有它的收益和風險。投資人如果在完全明白投資損益與風險的前提下,適度彈性運用與規畫,也可能有不錯的收穫。以2007年下半年為例,部分金融機構推出的再生能源連動債,就在原油大漲刺激再生能源股價走高的狀況下,半年內賺到5%、6%以上的收益。只是,投資連動債就像投資所有金融商品一樣,投資人自己必須針對商品做足功課才行,畢竟,連動債商品本身變化多樣,沒有絕對好壞,投資人應該自己多了解連動的標的與條件。即便都是連結油價的連動債,也可能因為產品設計條件不同而表現不一。
另外,投資連動債之前,一定要完全清楚自己買的是百分百保本的連動債,抑或條件式保本的連動債。部分銀行與理專,為了銷售業績而誤導投資人,讓投資人誤以為連動債是債券的一種,誤以為它完全保本,或誤以為連動債收益穩定、風險不高。於是不少投資人是在被誤導的前提下進行投資,根本不知道連動債也有風險,等到投資發生狀況賠錢後,已經來不及了。因此,一旦發生虧損、甚至淨值遭腰斬的狀況,就會衍生許多投資糾紛。
REITs基金也不一定保本
同樣的認知差異,也發生在REITs基金*2上。許多REITs基金投資人都不知道REITs基金也有風險,也會賠錢。
不少金融機構打著「不用買房地產,就能當包租公、包租婆」的口號來行銷REITs基金,加上很多REITs基金在設計時便直接給投資人固定配息,更讓不少基金投資人誤以為REITs基金就是配息穩定的基金。殊不知,儘管配息穩定,REITs基金淨值也有可能出現大幅折價,也有可能賠錢,不一定保本!因為REITs基金主要是投資在不動產以及相關權益或有價證券上,這類商品雖然可能有固定配息或是固定受益,卻也可能受到行情波動而影響基金淨值高低。
比方說,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引爆後,全球不動產相關的投資商品都跟著受累,國內外REITs基金淨值也都出現滑落狀況,不少投資人買的REITs基金,帳上都出現了虧損。甚至,國內某檔美國金融資產證券化基金,因為持有與次級房貸相關的商業不動產擔保債務憑證(CRE CDO),基金淨值單月跌幅就超過兩成以上。
可別以為只有這檔基金受到重挫。事實上,大多數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商品都有受到影響。不少以美國市場為主要投資標的之REITs基金,也都在短期內折價兩、三成。其他包括英國、歐陸其他地區的REITs基金也都跟著跌了不少,亞洲REITs基金也無法完全倖免於難。
過去在美國房市大多頭的那幾年,REITs基金確實有過「隨便買、隨便賺」的好日子。然而,過去績效不是未來成績的保證,很多REITs基金被包裝成「抗通膨、抗股災、收益穩定」的產品,於是不少國人也跟著搶進,誤以為REITs基金既保本、收益又比定存好。
四大關鍵提問
這些認知上的差異,不單發生在連動債或REITs基金上。許多新金融商品被設計成給予固定收益配息的產品,但不保證保本,偏偏金融機構或理專行銷手法又誤導投資人,因此很多投資人是在誤以為這類產品保本,而且收益又比定存高的認知下,進行投資。
但是,完全怪罪金融機構或是理專,也不見得全然公平。
這類產品的公開說明書或是合約書,其實大多數都有清楚交代產品的設計與規畫,只是一般投資人都不會仔細看產品說明書,也沒有完全看懂這種產品的相關專業,以致於當銀行理專大力推薦、拼命推銷時,就跟著投資、跟著買。到頭來,許多投資人連自己買的是什麼東西都搞不清楚。
因此,投資這類以「保本兼配息」為行銷訴求的金融商品前,一定要弄清楚下列四個問題:
1.固定配息是怎麼來的?怎麼配?配多少?
2.真的完全百分百保本?還是有條件式的保本?
3.風險與損失可能有多少?
4.交易手續費怎麼算?萬一需提前贖回,代價是多少?還有其他的交易成本嗎?
等你弄清楚這四個問題,也完全了解這類金融產品後,再來評估是否適合自己投資。萬一你真的看不懂、搞不清楚,就應請教他人或尋求專業協助,否則,就別胡亂投資自己完全不懂的東西。
注解:
*1.選擇權:即選擇權契約(Option Contract),指當事人約定,選擇權買方支付權利金,取得購入或售出之權利,得於特定時間內,依特定價格數量等交易條件買賣約定標的物;選擇權賣方,於買方要求履約時,有依選擇權約定履行義務;或雙方同意於到期前或到期時結算差價之契約。
*2.REITs基金:不動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之簡稱,是不動產證券化商品的一種。REITs是受託機構以公開募集或私募方式交付受益證券,募集一筆資金,再投資不動產、不動產相關權利或是不動產相關有價證券等,也就是「先有錢,再投資不動產」的型式。相較於不動產投資的高資金門檻,REITs以信託基金方式募集投資不動產,是小額資金投資人投入不動產投資的選擇之一。
媒體不能說的秘密
媒體,尤其是財經媒體,不論在金融市場或是投資人取得資訊上,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正因為其角色之重要,我想專文書寫一個章節,說清楚講明白,解讀媒體訊息的關鍵所在。有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盡信媒體,不如無媒體!如果你是照著媒體資訊做投資決策,那麼你被有心人士誤導而做出錯誤決策的機率,可謂非常高。
我自己在財經媒體工作多年,深知這世界上的資訊從不曾對稱。資訊不對稱是人間的現實,古今中外皆然。如何在不對稱的資訊環境中,去蕪存菁,吸收有用的、剔除不可信的財經資訊,才是我們要追求的。
一、受訪者報喜不報憂
財經媒體的大多數受訪對象,通常傾向報喜不報憂。最常報喜不報憂的就是政府財經官員,選擇性地刻意擴大某些偏多數據,做為自己的政績表現。因此,對於財經官員講的話,一定要搭配財經政策與多元的經濟數據一起解讀才行。
另外,大多數願意接受媒體訪問的產業人士或上市上櫃公司高階主管,自己手上可能都有一大堆員工分紅配股,想當然爾,報喜不報憂的機率也高。畢竟,沒有多放一點好消息給媒體、市場與投資人,如何能拉抬股價,從而提高公司市值與身價?又如何能高價出脫自己手中的持股?何況,這些人本來就比較喜歡在公司產業景氣、業績表現好時,才接受採訪。遇到經營績效不佳時,泰半躲媒體躲得老遠,哪裡肯出來露臉?
不過,觀察大老闆或產業高階主管的媒體發言,也得對照後續的業績與股價表現,而且這樣的觀察必須相當長期,因為有些大老闆與公司派*1比較誠信正派,媒體發言內容的可信度比較高,另一方面也有些人其實相當惡劣,信用、形象也較差,不可一概而論。至於誰好、誰壞,投資人真的得長期做功課才能具備判斷的能力。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某些大老闆講的話,一定得打折扣,千萬不能太當真。
金融市場永遠同時存在機會與陷阱。諸如博達、訊碟、皇統、雅新這類地雷股,既不是第一個,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少數特定的上市上櫃公司,喜歡操作市場題材、股價,甚至玩弄財務數字,投資人與小散戶想要趨吉避凶,除了長期持續觀察並檢驗各大上市櫃公司老闆之外,別無他法。
二、「反著看」出貨新聞
少數不肖財經媒體之所以會遭業界唾棄為「出貨媒體」,絕非空穴來風。
如果你有蒐集報章雜誌的習慣,其實,翻一下手邊某些財經報章雜誌幾個月來的封面標題、頭版頭條新聞,順便將這些標題與其行情後市表現對照一下,大概就可以看懂這些人在玩什麼把戲了。尤其是特定股市雜誌,其封面推薦特定飆股或新股時,往往都在股價相對高檔位置,高檔出貨*2的跡象也頗明顯,反指標效應極高!
畢竟,在股票市場上,任何人都可能想出貨給你,包括先行上車的主力作手、機構法人,以及手上一堆持股的上市櫃公司大老闆、高階主管。甚至某些記者可能撰寫一些立場偏頗的新聞稿,不少編輯更是選擇性地下標題,導致許多新聞的內文與標題大相逕庭。
與股市相關的訊息,更是容易出現這種狀況。
有些新股一掛牌就一路走低,某些媒體便搭配市場大師或特定人士炒作,協助公司派出貨;有些媒體則在股價創新高後頻頻發布利多消息,協助特定主力高檔出貨。
另外,上市櫃公司利多消息頻頻披露的時間點,若是股價正好位於高檔位置時,投資人也必須小心提防高檔出貨的可能性。
真正的高手絕不會將這類出貨新聞當真,有的人甚至可以搭配出貨新聞反向操作,在這類新聞大量披露且股價處於高檔之際,出脫相關持股或甚至反手融券、放空操作*3,進而從中獲利。
三、產業訂單非網路下單
另外,財經媒體中經常出現的「接單新聞」,例如「XX公司接獲OO大單」,或是「傳XX公司遭OO公司砍單」之類的新聞標題,也必須小心。
事實上,稍微熟悉電子業運作的人都知道,所謂國際大廠訂單(尤其是ODM*4訂單)是不可能在一夕之間發生的。但我們卻經常在財經新聞裡看到、聽到某某公司接獲大單的消息,彷彿這家公司一夕之間就要衝上天了。
可別以為電子業的訂單像股票網路下單一樣即時!
通常,一般的外銷訂單,從下訂單到出貨,短則三、五個月,慢則一年半載,絕不是報紙一寫,就當天出貨!如果出貨是在報紙披露的時間點,則至少這個訂單大約在三、五個月之前便已敲定、簽約了。這表示,起碼上市上櫃公司的老闆、大股東、經理人、業務、生產線、特定人士都早已知悉,甚至可能都已經上車了;媒體釋放這種利多消息、營造美好氣氛,可能只是為了出貨下車。否則,怎麼可能會有「利多出盡」*5這種事情?畢竟,明明是「利多」,怎麼可能又「出盡」,毫無對等反應?
同樣的道理,諸如「XX公司轉向OO領域」這類訊息,當中也有很多陷阱,全看當時市場流行什麼。網路泡沫時,這個領域可以是網路;生技股當道時,可以是生物科技領域;太陽能正熱時,當然就是炒太陽能產業!依此類推,什麼題材當紅,就炒什麼。
問題是:網路、生技或太陽能產業,說投資就馬上投資嗎?就算真的投資,難道一定保證賺錢?就我所知,很多這類型訊息,別說投資廠房的影子都沒有,就連企畫書或BP(Business plan,營業計畫書)也沒有!不少案例根本就是口水投資罷了。當然,要擁有這樣專業的判斷能力,需要非常多的資源,甚至查證,一般人不容易辦到。因此我建議,針對市場特定超熱門的題材,一般投資人如果沒有相關題材專業背景,最好選擇技術面操作(即以技術指標或技術面趨勢來研判股價進出時間點與位置),切忌隨市場起舞、一味追高。
相同的道理,有時某些特定偏空的媒體訊息,可能也會出現「利空出盡」*6的狀況,甚至成為特定人士藉由利空壓低吃貨*7的戲碼。
總之,接收各種資訊後,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專業,並搭配行情表現與走勢一起觀察,一般人是不容易判斷消息面之真假虛實的。
不過,股價會說話,做為市場投資人,首先必須絕對尊重的就是行情與數字。股價就是最好的投資顧問!當股價說的話與消息面方向全然不同時,就得謹慎應對這類型的市場消息與資訊陷阱,千萬不能一味當真。
四、媒體本身立場偏多
媒體工作者本身立場比較偏「多」的案例也不少。
舉例來說,我們常在財經媒體上看到「台股獲利王」、「賺錢王」或是「一年賺一個資本額以上的公司」這類的議題報導,卻從沒看過媒體做「台股衰退王」、「賠錢王」之類的排行報導。
我們也常看到媒體採訪績效第一名的明星基金經理人,卻很少報導績效最後一名的基金;我們經常在財經媒體上看到基金績效排名前十名、前二十名的統計資料,卻很少看到倒數排名的統計資料。
難道經營不佳的公司都沒有股東,也沒有讀者或觀眾關心嗎?難道績效倒數排名的基金都沒人買嗎?
總之,多數媒體基於種種考量(可能是不想得罪人、不想得罪廣告主、不想吃力不討好,或不想當壞人等因素),故不願對這類素材著墨太多。
五、讀者愛看、票房好
媒體資訊多半偏多的另一個重要關鍵是:大多數讀者、觀眾比較喜歡看。
大多數人通常喜歡看成功案例,例如某某人累積上億身價的故事、后里阿添伯的投資致富策略,甚至政商名流或藝人明星的投資理財之道。總之,大家都愛看成功案例,就算自己不能複製這些成功案例,至少可以看看熱鬧。更何況大多數讀者觀眾一看到成功案例,多半會有一股「有為者亦若是」的志氣油然而生,想要好好效法一番。
除此之外,這年頭,媒體經營相當困難,既然觀眾與讀者喜歡看、票房好,那就多做一點這類素材給大家看吧。因此,我們經常在財經媒體上看到許多人分享其光鮮亮麗的成功案例。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並非如此美好!片刻的成功,不見得就是長期贏家。
比方說,幾個台股昔日天王主力中,就有好多個晚景悽涼、不復當年的案例。以當年某位呼風喚雨、「喊水會結凍」的股市天王為例,一直到前兩年,都還有人在醫院看到他的孤單身影。就我所知,這位昔日天王過去長期忽略家庭與親人關係,導致晚年病老之際,兒女也不在身邊陪伴照顧,再加上他從高峰垮台後便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一堆始終無解的債務與官司……昔日的風光對比晚年的老病寂寥,這中間起落的人生故事裡,存在著多少人生智慧與無情現實,值得我們用心領略與借鏡。
但這樣的案例與故事,不大有機會呈現在讀者或觀眾面前。
這些,都是資訊的陷阱,因時、因人、因事而異。
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我們永遠都會需要接收大量而多元的資訊,但是,千萬別被資訊的陷阱絆倒了!累積這種專業判斷力的不二法門,真的只有靠個人用功才行。
投資理財需要終生學習,也是一門相當困難複雜的人生功課。別讓財經資訊像單行道一樣暢行無阻進入你的腦袋,而應該要用心去學習專業、學習如何判斷,步步為營,小心謹慎,才有可能趨吉避凶,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投資理財路。
看懂置入性新聞
受限於媒體經營愈來愈困難,以致於各家媒體對於「置入性行銷」的依賴也愈來愈高。各大建設公司、各大基金公司,以及各家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都可能是財經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大金主,只是讀者不知道而已。
這種「置入性行銷」式的新聞,只能看看就好,千萬不能當真。當中最常見的,是最簡單的「業配」新聞。
房地產的「業配」新聞
什麼叫做「業配」?它其實是「業務配合」的縮寫,而既然是業務配合,當然就要配合業務與廣告主了。於是,當廣告主要賣東西、要開記者會時,媒體記者當然得奉命採訪「業配」新聞。尤其是建商想要賣房子的時候,除了會對媒體購買大量廣告行銷預算外,當然還會要求媒體添加相關新聞的公關報導,以增加業務票房。
這年頭,不同媒體處理「業配」的標準不盡相同。有的頂多小小處理,應付了事;有的卻出現記者大力宣導的洗腦新聞,讓人誤以為房地產景氣真有那麼好,再不進場就遲了。
特別是當媒體工作者訪問房地產、營建業從業人員時,受訪者也多半異口同聲一片看好後市前景。但是,仔細回想一下:某些營建業大老闆、名嘴,是不是不管房價起伏,永遠都看好台灣房地產?畢竟,如果連大老闆都在媒體上看壞房市,還有誰敢買房子?建商手上的房子要賣給誰?
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兩年來,幾乎大多數媒體都一面倒報導房市榮景,有的報紙索性推出「房地產專刊」,用一堆報導式的廣編文稿為讀者洗腦,一下子是哪一區標案創新高價,一下又是哪一區房價再寫新高,再不就是明星、藝人如何在房地產投資上獲利。總之,搞得一副彷彿全台灣的人都是房市高手、都在房地產上賺了大錢。
但若親自上房屋仲介走一趟,敏感一點的人會對房市冷熱有不同感受,並發現其實房子似乎沒那麼好賣,而媒體大力營造的「賣方市場」跟現實人間的「買方市場」相去甚遠。若再對照營建類股的走勢圖,更會發現營建股根本幾乎在2007年走了快一年的長空!
真相是:如果房地產景氣真的那麼旺,營建股怎會領先台股創新低?
金融業與媒體各取所需
會玩「置入性行銷」新聞的,當然不是只有房地產建商而已。這種花樣的玩法如此容易複製,金融業者怎可能不跟進?
若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某些報紙不只有「房地產專刊」,還會推出諸如「基金專刊」、「理財專刊」等報導式新聞。其實,這種專刊版面絕大多數都像廣告版面一樣向各機構、企業招手。這年頭,報社經營大不易,因此能搶錢就拼命搶、能賣版面就盡量賣。
別以為只有報紙會賣版面,事實上,其他媒體平台也有許多相似的做法。因為「置入性行銷」的效果很好,因此許多消費性產品與金融機構也喜歡玩這種花樣,特別是其變化彈性大,可視行銷預算作調整;可以小至只發幾則簡單的報導式新聞,也可以大至索性企畫一連串專題系列內容,進行天天洗腦的超級置入性行銷,營造市場的買氣與樂觀前景!
不易察覺的洗腦手法
除了花錢、花預算的「置入性行銷」之外,在媒體上受訪的金融理財專家,當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受訪者希望透過媒體行銷其產品,巴不得大家多買一些自家的基金或金融產品。這類財經專家為了行銷金融產品或自家公司,當然大力鼓吹投資、埋單,致使其意見與看法不易維持中立客觀。這些人中,有投信背景的人一定鼓吹投資基金,做銀行消費金融的人則多半推廣財富管理。說穿了,這些人上媒體受訪,也少不了透過置入性行銷以遂行銷目的之用意。
另外,許多基金公司都有行銷企畫人員或專業寫手來撰寫新聞稿給媒體,當中更有不少行銷企畫幫記者想題材、寫文章的案例。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基金公司養行銷企畫公關人員來伺候媒體發稿是有誘因的,否則市場上不會出現這種工作型態。
通常,當這類基金公司要募集歐洲基金,其行銷企畫公關人員就會整理出一堆資料與文章佐證,說明投資歐洲的前景有多好。同理可推,要賣亞洲基金時就說亞洲好,要賣REITs基金就發投資REITs好處多的公關稿。總而言之,想賣什麼就說什麼好。這種置入性行銷已行之有年,不少讀者與觀眾早就被徹底洗腦了。
學習分辨置入性新聞
到底該如何判斷哪些是置入性新聞?以下幾個重點可以提供參考:
1.特定議題突然大量在廣告與新聞中曝光
不論金主是誰,如果某段時期經常在廣告中曝光的商品或議題,也在新聞上大量曝光,這類新聞便多半是「業配」來的。
2.金融相關新產品、新基金、新投資
不少金融機構都是媒體廣告的大客戶。當他們想要強勢行銷新產品、新基金或新興投資管道時,多半會搭配置入性新聞,對讀者與觀眾進行洗腦。
3.一面倒的失衡報導
許多財經報導其實都失衡,只是讀者與觀眾多半不易察覺。所謂失衡就是一面倒地只提供某方意見,完全沒有反方的資訊呈現,例如一面倒看多房市,或是一面倒鼓吹特定金融商品的投資,卻完全沒有提及當中的風險或陷阱。
4.平面媒體專刊
平面媒體出版的專刊,最常出現置入性新聞,例如某些媒體會出版房市專刊、基金專刊、財富管理專刊等。這種專刊通常和財經版分開作業,有的可能整本專刊都賣廣告、賣版位,有的則是搭配幾篇報導、幾篇廣編稿與廣告,混搭著一起販售。但不論是哪一種,其整體包裝皆與一般報導近似,因此一般讀者不易一眼分辨出是否為置入性新聞。
想要學習投資理財,其實全世界皆然──只有「用功」此一不二法門。而用功的第一步,仍然得從多讀書、多看財經報導著手。只是,在此想提醒讀者:閱讀這些訊息時,必須學會判斷其背後的意義。有些「置入性行銷」式的洗腦新聞,真的只需參考看看就好,切勿信以為真。
──保本型商品大解密
我的好朋友Celine的母親──洪媽媽,是個退休的公教人員。洪媽媽退休後最大的生活樂趣,就是做一點小額的股票投資,以及管理夫妻倆的退休養老金。有一次,洪媽媽很認真地問我:「現在有一種債券,銀行理專一直打電話來叫我買。你覺得可以買嗎?」
「什麼債券?」我問。
「我也不知道……好像是什麼『連動債』。銀行理專有講到連動什麼的,可是我聽不懂啊,所以只好問你。」洪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既然是不懂的東西,就別亂碰吧。」除此之外,我無法給洪媽媽其他建議。
連動債不是債,也不一定保本
天底下沒有完全保證不賠的投資,因為任何金融商品都有風險。基本上,銀行這幾年熱賣的連動債,其實既不是公債,也不是一般債券,而是一種結構性商品。
連動債的結構,其實就是由債券與選擇權*1兩種產品組合設計而成。不同的連動債因為設計不同,連動標的不同,條件也不同。這道理就像不同基金的主要投資標的就不同,因此也不可一概而論。每種不同的連動債,都得看它怎麼設計連動與條件,才能清楚箇中的內容與風險。然而,如果你根本完全搞不懂,就別隨便投資,除非你完全弄清楚它連動什麼、有多少風險,並確定可以接受這樣的風險,才考慮投資。
傳統的金融商品,通常很容易讓人理解投資風險的高低。例如,在一般狀況下,期貨、股票、股票型基金的波動風險會比債券型基金、債券或其他固定收益商品高。這些基本觀念,通常大家都有。
但是這年頭,金融業競爭激烈,金融商品也推陳出新,許多結構性商品既不是單純的股票,也不是一般債券、基金或期貨、選擇權,而是將這些基本金融產品加以混合,設計成新的金融產品。
基本上,這個道理有一點像我們小時候學畫畫時,學到的三原色「紅、綠、藍」的道理。
還記得小時候美術老師是這麼說的:「所謂原色,是指不能透過其他顏色的混合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色』。其他所有顏色則都可以從紅、藍、綠這三種原色混合而成。」
而所謂結構性金融商品,其實就是將前面提過的幾種傳統基本金融產品(相當於上述的「原色」)混合設計而成的(相當於其他所有顏色),只是混合的條件、標的都不一樣,而且當中的環節多半涉及複雜的財務工程規畫,一般人就算仔細認真看了產品說明書或是合約書,多半也都看不懂。
看不懂的人都怎麼辦?大多數人通常就從產品名稱去理解。
這幾年熱賣的連動債,就讓許多人誤以為是債券的一種,誤以為它「收益穩定又保本」。其實,真相與產品名稱的意象有時候差異頗大。
例如,有的連動債連結的金融標的,只是有條件的保本,意思是:萬一連動標的行情波動到特定價位時,本金就會出現虧損,因此,有的連動債雖然可能給你一年6%、7%的固定收益,但它的淨值與本金卻可能在行情不如預期時大幅下滑。也就是說,某些連動債的固定收益可能比定存高,卻未必是完全保本的商品。於是,在這波的次級信貸風暴中,就有部分銀行發行的連結花旗銀行、美林證券等標的之連動債,淨值都已經腰斬了!
再者,許多銀行的各連動債報價,都是一周才更新一次,而當投資人提出申請贖回時,係以下一次更新的報價來算──換句話說,如果投資人發現苗頭不對,想要盡快變現贖回,整個變現流程所需的時間可能就要兩周。時間差這麼長,天知道價格的波動還會有多大,或是這段期間還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另外,有的連動債雖然設計成完全保本,但這種完全保本的結構性商品投資期多半長達三、五年以上。若投資人在到期前提早贖回,通常得付出高額代價;除了手續費用與管理費用本來就得自己埋單之外,本金部分可能也會有折價損失。因此,這種產品其實比較適合手上持有大額資金的投資人長期投資,甚至用來節稅。一般小額投資人如果不是用閒錢投資,當臨時缺錢想要贖回,就會有所損失。
事實上,連動債商品本身是中性的,而任何金融商品的存在,本來就有它的收益和風險。投資人如果在完全明白投資損益與風險的前提下,適度彈性運用與規畫,也可能有不錯的收穫。以2007年下半年為例,部分金融機構推出的再生能源連動債,就在原油大漲刺激再生能源股價走高的狀況下,半年內賺到5%、6%以上的收益。只是,投資連動債就像投資所有金融商品一樣,投資人自己必須針對商品做足功課才行,畢竟,連動債商品本身變化多樣,沒有絕對好壞,投資人應該自己多了解連動的標的與條件。即便都是連結油價的連動債,也可能因為產品設計條件不同而表現不一。
另外,投資連動債之前,一定要完全清楚自己買的是百分百保本的連動債,抑或條件式保本的連動債。部分銀行與理專,為了銷售業績而誤導投資人,讓投資人誤以為連動債是債券的一種,誤以為它完全保本,或誤以為連動債收益穩定、風險不高。於是不少投資人是在被誤導的前提下進行投資,根本不知道連動債也有風險,等到投資發生狀況賠錢後,已經來不及了。因此,一旦發生虧損、甚至淨值遭腰斬的狀況,就會衍生許多投資糾紛。
REITs基金也不一定保本
同樣的認知差異,也發生在REITs基金*2上。許多REITs基金投資人都不知道REITs基金也有風險,也會賠錢。
不少金融機構打著「不用買房地產,就能當包租公、包租婆」的口號來行銷REITs基金,加上很多REITs基金在設計時便直接給投資人固定配息,更讓不少基金投資人誤以為REITs基金就是配息穩定的基金。殊不知,儘管配息穩定,REITs基金淨值也有可能出現大幅折價,也有可能賠錢,不一定保本!因為REITs基金主要是投資在不動產以及相關權益或有價證券上,這類商品雖然可能有固定配息或是固定受益,卻也可能受到行情波動而影響基金淨值高低。
比方說,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引爆後,全球不動產相關的投資商品都跟著受累,國內外REITs基金淨值也都出現滑落狀況,不少投資人買的REITs基金,帳上都出現了虧損。甚至,國內某檔美國金融資產證券化基金,因為持有與次級房貸相關的商業不動產擔保債務憑證(CRE CDO),基金淨值單月跌幅就超過兩成以上。
可別以為只有這檔基金受到重挫。事實上,大多數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商品都有受到影響。不少以美國市場為主要投資標的之REITs基金,也都在短期內折價兩、三成。其他包括英國、歐陸其他地區的REITs基金也都跟著跌了不少,亞洲REITs基金也無法完全倖免於難。
過去在美國房市大多頭的那幾年,REITs基金確實有過「隨便買、隨便賺」的好日子。然而,過去績效不是未來成績的保證,很多REITs基金被包裝成「抗通膨、抗股災、收益穩定」的產品,於是不少國人也跟著搶進,誤以為REITs基金既保本、收益又比定存好。
四大關鍵提問
這些認知上的差異,不單發生在連動債或REITs基金上。許多新金融商品被設計成給予固定收益配息的產品,但不保證保本,偏偏金融機構或理專行銷手法又誤導投資人,因此很多投資人是在誤以為這類產品保本,而且收益又比定存高的認知下,進行投資。
但是,完全怪罪金融機構或是理專,也不見得全然公平。
這類產品的公開說明書或是合約書,其實大多數都有清楚交代產品的設計與規畫,只是一般投資人都不會仔細看產品說明書,也沒有完全看懂這種產品的相關專業,以致於當銀行理專大力推薦、拼命推銷時,就跟著投資、跟著買。到頭來,許多投資人連自己買的是什麼東西都搞不清楚。
因此,投資這類以「保本兼配息」為行銷訴求的金融商品前,一定要弄清楚下列四個問題:
1.固定配息是怎麼來的?怎麼配?配多少?
2.真的完全百分百保本?還是有條件式的保本?
3.風險與損失可能有多少?
4.交易手續費怎麼算?萬一需提前贖回,代價是多少?還有其他的交易成本嗎?
等你弄清楚這四個問題,也完全了解這類金融產品後,再來評估是否適合自己投資。萬一你真的看不懂、搞不清楚,就應請教他人或尋求專業協助,否則,就別胡亂投資自己完全不懂的東西。
注解:
*1.選擇權:即選擇權契約(Option Contract),指當事人約定,選擇權買方支付權利金,取得購入或售出之權利,得於特定時間內,依特定價格數量等交易條件買賣約定標的物;選擇權賣方,於買方要求履約時,有依選擇權約定履行義務;或雙方同意於到期前或到期時結算差價之契約。
*2.REITs基金:不動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之簡稱,是不動產證券化商品的一種。REITs是受託機構以公開募集或私募方式交付受益證券,募集一筆資金,再投資不動產、不動產相關權利或是不動產相關有價證券等,也就是「先有錢,再投資不動產」的型式。相較於不動產投資的高資金門檻,REITs以信託基金方式募集投資不動產,是小額資金投資人投入不動產投資的選擇之一。
媒體不能說的秘密
媒體,尤其是財經媒體,不論在金融市場或是投資人取得資訊上,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正因為其角色之重要,我想專文書寫一個章節,說清楚講明白,解讀媒體訊息的關鍵所在。有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盡信媒體,不如無媒體!如果你是照著媒體資訊做投資決策,那麼你被有心人士誤導而做出錯誤決策的機率,可謂非常高。
我自己在財經媒體工作多年,深知這世界上的資訊從不曾對稱。資訊不對稱是人間的現實,古今中外皆然。如何在不對稱的資訊環境中,去蕪存菁,吸收有用的、剔除不可信的財經資訊,才是我們要追求的。
一、受訪者報喜不報憂
財經媒體的大多數受訪對象,通常傾向報喜不報憂。最常報喜不報憂的就是政府財經官員,選擇性地刻意擴大某些偏多數據,做為自己的政績表現。因此,對於財經官員講的話,一定要搭配財經政策與多元的經濟數據一起解讀才行。
另外,大多數願意接受媒體訪問的產業人士或上市上櫃公司高階主管,自己手上可能都有一大堆員工分紅配股,想當然爾,報喜不報憂的機率也高。畢竟,沒有多放一點好消息給媒體、市場與投資人,如何能拉抬股價,從而提高公司市值與身價?又如何能高價出脫自己手中的持股?何況,這些人本來就比較喜歡在公司產業景氣、業績表現好時,才接受採訪。遇到經營績效不佳時,泰半躲媒體躲得老遠,哪裡肯出來露臉?
不過,觀察大老闆或產業高階主管的媒體發言,也得對照後續的業績與股價表現,而且這樣的觀察必須相當長期,因為有些大老闆與公司派*1比較誠信正派,媒體發言內容的可信度比較高,另一方面也有些人其實相當惡劣,信用、形象也較差,不可一概而論。至於誰好、誰壞,投資人真的得長期做功課才能具備判斷的能力。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某些大老闆講的話,一定得打折扣,千萬不能太當真。
金融市場永遠同時存在機會與陷阱。諸如博達、訊碟、皇統、雅新這類地雷股,既不是第一個,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少數特定的上市上櫃公司,喜歡操作市場題材、股價,甚至玩弄財務數字,投資人與小散戶想要趨吉避凶,除了長期持續觀察並檢驗各大上市櫃公司老闆之外,別無他法。
二、「反著看」出貨新聞
少數不肖財經媒體之所以會遭業界唾棄為「出貨媒體」,絕非空穴來風。
如果你有蒐集報章雜誌的習慣,其實,翻一下手邊某些財經報章雜誌幾個月來的封面標題、頭版頭條新聞,順便將這些標題與其行情後市表現對照一下,大概就可以看懂這些人在玩什麼把戲了。尤其是特定股市雜誌,其封面推薦特定飆股或新股時,往往都在股價相對高檔位置,高檔出貨*2的跡象也頗明顯,反指標效應極高!
畢竟,在股票市場上,任何人都可能想出貨給你,包括先行上車的主力作手、機構法人,以及手上一堆持股的上市櫃公司大老闆、高階主管。甚至某些記者可能撰寫一些立場偏頗的新聞稿,不少編輯更是選擇性地下標題,導致許多新聞的內文與標題大相逕庭。
與股市相關的訊息,更是容易出現這種狀況。
有些新股一掛牌就一路走低,某些媒體便搭配市場大師或特定人士炒作,協助公司派出貨;有些媒體則在股價創新高後頻頻發布利多消息,協助特定主力高檔出貨。
另外,上市櫃公司利多消息頻頻披露的時間點,若是股價正好位於高檔位置時,投資人也必須小心提防高檔出貨的可能性。
真正的高手絕不會將這類出貨新聞當真,有的人甚至可以搭配出貨新聞反向操作,在這類新聞大量披露且股價處於高檔之際,出脫相關持股或甚至反手融券、放空操作*3,進而從中獲利。
三、產業訂單非網路下單
另外,財經媒體中經常出現的「接單新聞」,例如「XX公司接獲OO大單」,或是「傳XX公司遭OO公司砍單」之類的新聞標題,也必須小心。
事實上,稍微熟悉電子業運作的人都知道,所謂國際大廠訂單(尤其是ODM*4訂單)是不可能在一夕之間發生的。但我們卻經常在財經新聞裡看到、聽到某某公司接獲大單的消息,彷彿這家公司一夕之間就要衝上天了。
可別以為電子業的訂單像股票網路下單一樣即時!
通常,一般的外銷訂單,從下訂單到出貨,短則三、五個月,慢則一年半載,絕不是報紙一寫,就當天出貨!如果出貨是在報紙披露的時間點,則至少這個訂單大約在三、五個月之前便已敲定、簽約了。這表示,起碼上市上櫃公司的老闆、大股東、經理人、業務、生產線、特定人士都早已知悉,甚至可能都已經上車了;媒體釋放這種利多消息、營造美好氣氛,可能只是為了出貨下車。否則,怎麼可能會有「利多出盡」*5這種事情?畢竟,明明是「利多」,怎麼可能又「出盡」,毫無對等反應?
同樣的道理,諸如「XX公司轉向OO領域」這類訊息,當中也有很多陷阱,全看當時市場流行什麼。網路泡沫時,這個領域可以是網路;生技股當道時,可以是生物科技領域;太陽能正熱時,當然就是炒太陽能產業!依此類推,什麼題材當紅,就炒什麼。
問題是:網路、生技或太陽能產業,說投資就馬上投資嗎?就算真的投資,難道一定保證賺錢?就我所知,很多這類型訊息,別說投資廠房的影子都沒有,就連企畫書或BP(Business plan,營業計畫書)也沒有!不少案例根本就是口水投資罷了。當然,要擁有這樣專業的判斷能力,需要非常多的資源,甚至查證,一般人不容易辦到。因此我建議,針對市場特定超熱門的題材,一般投資人如果沒有相關題材專業背景,最好選擇技術面操作(即以技術指標或技術面趨勢來研判股價進出時間點與位置),切忌隨市場起舞、一味追高。
相同的道理,有時某些特定偏空的媒體訊息,可能也會出現「利空出盡」*6的狀況,甚至成為特定人士藉由利空壓低吃貨*7的戲碼。
總之,接收各種資訊後,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專業,並搭配行情表現與走勢一起觀察,一般人是不容易判斷消息面之真假虛實的。
不過,股價會說話,做為市場投資人,首先必須絕對尊重的就是行情與數字。股價就是最好的投資顧問!當股價說的話與消息面方向全然不同時,就得謹慎應對這類型的市場消息與資訊陷阱,千萬不能一味當真。
四、媒體本身立場偏多
媒體工作者本身立場比較偏「多」的案例也不少。
舉例來說,我們常在財經媒體上看到「台股獲利王」、「賺錢王」或是「一年賺一個資本額以上的公司」這類的議題報導,卻從沒看過媒體做「台股衰退王」、「賠錢王」之類的排行報導。
我們也常看到媒體採訪績效第一名的明星基金經理人,卻很少報導績效最後一名的基金;我們經常在財經媒體上看到基金績效排名前十名、前二十名的統計資料,卻很少看到倒數排名的統計資料。
難道經營不佳的公司都沒有股東,也沒有讀者或觀眾關心嗎?難道績效倒數排名的基金都沒人買嗎?
總之,多數媒體基於種種考量(可能是不想得罪人、不想得罪廣告主、不想吃力不討好,或不想當壞人等因素),故不願對這類素材著墨太多。
五、讀者愛看、票房好
媒體資訊多半偏多的另一個重要關鍵是:大多數讀者、觀眾比較喜歡看。
大多數人通常喜歡看成功案例,例如某某人累積上億身價的故事、后里阿添伯的投資致富策略,甚至政商名流或藝人明星的投資理財之道。總之,大家都愛看成功案例,就算自己不能複製這些成功案例,至少可以看看熱鬧。更何況大多數讀者觀眾一看到成功案例,多半會有一股「有為者亦若是」的志氣油然而生,想要好好效法一番。
除此之外,這年頭,媒體經營相當困難,既然觀眾與讀者喜歡看、票房好,那就多做一點這類素材給大家看吧。因此,我們經常在財經媒體上看到許多人分享其光鮮亮麗的成功案例。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並非如此美好!片刻的成功,不見得就是長期贏家。
比方說,幾個台股昔日天王主力中,就有好多個晚景悽涼、不復當年的案例。以當年某位呼風喚雨、「喊水會結凍」的股市天王為例,一直到前兩年,都還有人在醫院看到他的孤單身影。就我所知,這位昔日天王過去長期忽略家庭與親人關係,導致晚年病老之際,兒女也不在身邊陪伴照顧,再加上他從高峰垮台後便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一堆始終無解的債務與官司……昔日的風光對比晚年的老病寂寥,這中間起落的人生故事裡,存在著多少人生智慧與無情現實,值得我們用心領略與借鏡。
但這樣的案例與故事,不大有機會呈現在讀者或觀眾面前。
這些,都是資訊的陷阱,因時、因人、因事而異。
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我們永遠都會需要接收大量而多元的資訊,但是,千萬別被資訊的陷阱絆倒了!累積這種專業判斷力的不二法門,真的只有靠個人用功才行。
投資理財需要終生學習,也是一門相當困難複雜的人生功課。別讓財經資訊像單行道一樣暢行無阻進入你的腦袋,而應該要用心去學習專業、學習如何判斷,步步為營,小心謹慎,才有可能趨吉避凶,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投資理財路。
看懂置入性新聞
受限於媒體經營愈來愈困難,以致於各家媒體對於「置入性行銷」的依賴也愈來愈高。各大建設公司、各大基金公司,以及各家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都可能是財經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大金主,只是讀者不知道而已。
這種「置入性行銷」式的新聞,只能看看就好,千萬不能當真。當中最常見的,是最簡單的「業配」新聞。
房地產的「業配」新聞
什麼叫做「業配」?它其實是「業務配合」的縮寫,而既然是業務配合,當然就要配合業務與廣告主了。於是,當廣告主要賣東西、要開記者會時,媒體記者當然得奉命採訪「業配」新聞。尤其是建商想要賣房子的時候,除了會對媒體購買大量廣告行銷預算外,當然還會要求媒體添加相關新聞的公關報導,以增加業務票房。
這年頭,不同媒體處理「業配」的標準不盡相同。有的頂多小小處理,應付了事;有的卻出現記者大力宣導的洗腦新聞,讓人誤以為房地產景氣真有那麼好,再不進場就遲了。
特別是當媒體工作者訪問房地產、營建業從業人員時,受訪者也多半異口同聲一片看好後市前景。但是,仔細回想一下:某些營建業大老闆、名嘴,是不是不管房價起伏,永遠都看好台灣房地產?畢竟,如果連大老闆都在媒體上看壞房市,還有誰敢買房子?建商手上的房子要賣給誰?
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兩年來,幾乎大多數媒體都一面倒報導房市榮景,有的報紙索性推出「房地產專刊」,用一堆報導式的廣編文稿為讀者洗腦,一下子是哪一區標案創新高價,一下又是哪一區房價再寫新高,再不就是明星、藝人如何在房地產投資上獲利。總之,搞得一副彷彿全台灣的人都是房市高手、都在房地產上賺了大錢。
但若親自上房屋仲介走一趟,敏感一點的人會對房市冷熱有不同感受,並發現其實房子似乎沒那麼好賣,而媒體大力營造的「賣方市場」跟現實人間的「買方市場」相去甚遠。若再對照營建類股的走勢圖,更會發現營建股根本幾乎在2007年走了快一年的長空!
真相是:如果房地產景氣真的那麼旺,營建股怎會領先台股創新低?
金融業與媒體各取所需
會玩「置入性行銷」新聞的,當然不是只有房地產建商而已。這種花樣的玩法如此容易複製,金融業者怎可能不跟進?
若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某些報紙不只有「房地產專刊」,還會推出諸如「基金專刊」、「理財專刊」等報導式新聞。其實,這種專刊版面絕大多數都像廣告版面一樣向各機構、企業招手。這年頭,報社經營大不易,因此能搶錢就拼命搶、能賣版面就盡量賣。
別以為只有報紙會賣版面,事實上,其他媒體平台也有許多相似的做法。因為「置入性行銷」的效果很好,因此許多消費性產品與金融機構也喜歡玩這種花樣,特別是其變化彈性大,可視行銷預算作調整;可以小至只發幾則簡單的報導式新聞,也可以大至索性企畫一連串專題系列內容,進行天天洗腦的超級置入性行銷,營造市場的買氣與樂觀前景!
不易察覺的洗腦手法
除了花錢、花預算的「置入性行銷」之外,在媒體上受訪的金融理財專家,當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受訪者希望透過媒體行銷其產品,巴不得大家多買一些自家的基金或金融產品。這類財經專家為了行銷金融產品或自家公司,當然大力鼓吹投資、埋單,致使其意見與看法不易維持中立客觀。這些人中,有投信背景的人一定鼓吹投資基金,做銀行消費金融的人則多半推廣財富管理。說穿了,這些人上媒體受訪,也少不了透過置入性行銷以遂行銷目的之用意。
另外,許多基金公司都有行銷企畫人員或專業寫手來撰寫新聞稿給媒體,當中更有不少行銷企畫幫記者想題材、寫文章的案例。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基金公司養行銷企畫公關人員來伺候媒體發稿是有誘因的,否則市場上不會出現這種工作型態。
通常,當這類基金公司要募集歐洲基金,其行銷企畫公關人員就會整理出一堆資料與文章佐證,說明投資歐洲的前景有多好。同理可推,要賣亞洲基金時就說亞洲好,要賣REITs基金就發投資REITs好處多的公關稿。總而言之,想賣什麼就說什麼好。這種置入性行銷已行之有年,不少讀者與觀眾早就被徹底洗腦了。
學習分辨置入性新聞
到底該如何判斷哪些是置入性新聞?以下幾個重點可以提供參考:
1.特定議題突然大量在廣告與新聞中曝光
不論金主是誰,如果某段時期經常在廣告中曝光的商品或議題,也在新聞上大量曝光,這類新聞便多半是「業配」來的。
2.金融相關新產品、新基金、新投資
不少金融機構都是媒體廣告的大客戶。當他們想要強勢行銷新產品、新基金或新興投資管道時,多半會搭配置入性新聞,對讀者與觀眾進行洗腦。
3.一面倒的失衡報導
許多財經報導其實都失衡,只是讀者與觀眾多半不易察覺。所謂失衡就是一面倒地只提供某方意見,完全沒有反方的資訊呈現,例如一面倒看多房市,或是一面倒鼓吹特定金融商品的投資,卻完全沒有提及當中的風險或陷阱。
4.平面媒體專刊
平面媒體出版的專刊,最常出現置入性新聞,例如某些媒體會出版房市專刊、基金專刊、財富管理專刊等。這種專刊通常和財經版分開作業,有的可能整本專刊都賣廣告、賣版位,有的則是搭配幾篇報導、幾篇廣編稿與廣告,混搭著一起販售。但不論是哪一種,其整體包裝皆與一般報導近似,因此一般讀者不易一眼分辨出是否為置入性新聞。
想要學習投資理財,其實全世界皆然──只有「用功」此一不二法門。而用功的第一步,仍然得從多讀書、多看財經報導著手。只是,在此想提醒讀者:閱讀這些訊息時,必須學會判斷其背後的意義。有些「置入性行銷」式的洗腦新聞,真的只需參考看看就好,切勿信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