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反崩壞:打破99:1

9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趨勢篇:崩壞 全面金權

1985 年日本簽下《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它標誌著日本在亞洲,甚至全球經濟強權地位沒落的開始,另一個亞洲新興經濟體──中國,終於等到了大好機會。
1985 年9 月22 日,為解決當時美國貿易赤字問題,美國財政部長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斯托登伯、法國財長貝格伯、英國財長勞森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的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 )協議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讓美元對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調。
因為《廣場協議》,經濟陷入谷底的美國得到了喘息,低調且蓄勢待發的休養生息,而緊接著日圓大幅升值的日本則是囂張了5 年。
這5 年,日本換來的是迄今接連20 年的失落,以及中國的大展鴻圖。

《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大量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廣場協議》前一個交易日,美元兌日元收盤於240.10,而當月底則收盤在216.5;到了1985 年12 月31 日,則收盤在200.25。《廣場協議》2 年多後,日圓升值了99.78%,而10 年後的1995 年,日元已升值了201.26%,甚至突破了80。
日圓大幅升值且伴隨著日股的大漲,日本吹起了巨大的資產泡沫,東京、大阪房地產價格飛漲,日本人高喊「日本第一」。日本從二戰戰敗國的陰影完全走出來,直到1989 年股市、房市泡沫爆破前,日本人還真的以為東京就是世界中心。
就在日圓大幅升值的同時,中國出手了,機不可失。人民幣靜悄悄的啟動了貶值計畫!從1985 年的2.937 兌1 美元,1986 年就貶到了3.453,1987 年進一步貶值到3.722,1990 年日本正式走下滑坡之時,人民幣已經貶到了4.783,足足貶值了62%。

「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必先使其瘋狂」,一個國家難道不是?當日本暴富,日本人橫掃全球資產之際,美國人在冷笑,中國人在努力布局,而在歐洲,野心勃勃的德國人也等到了機會,決心洗刷戰敗國的奇恥大辱。 1989 年11 月9 日,長155 公里、高4 公尺,屹立了28 年的柏林圍牆轟然倒塌,1990 年兩德重歸統一,象徵德國重新站上世界舞台。
隨後,1991 年12 月25 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辭職,次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立國69 年的蘇聯從此正式解體。蘇聯解體與兩德統一,讓德國人取得了整合歐洲的空前機會。

隱忍了40 年,德國人生聚教訓。兩次大戰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傷痛,德國人知道唯有國家強大,民族才有生存的條件;而國家的強大,並非是軍事工業強大而已,更重要的是經濟和基礎工業的強大,與人民努力不懈的結果。
二戰後,《波茨坦協定》瓜分整個德國,柏林同整個德國被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分區占領。1948年,美、英、法在德國首都柏林的占領區合併(即西德);同年,蘇聯占領的柏林東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即東德),德國正式進入了東西德時代。 直到柏林圍牆倒塌,德國人並沒有忘記國家統一才是民族生存的基本條件,分裂只會被人輕視和強取豪奪。雖然,兩德統一付出的經濟代價是1 兆5,000 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要高,甚至統一之後,西德背負東德經濟落後的沈重擔子,東德工業與民生凋敝,失業人口一度激增至20%,但德國人民吞下來了,兩德統一的20 年後,正當歐元區開始面臨債務風暴,德國人卻將最後一筆戰爭債還清!

2010 年10 月3 日,東西德統一20 週年當天,德國償還了一次世界大戰賠款的最後7,000 萬歐元。德國人以行動告訴歐洲與全世界,德國重整了,未來的德國是經濟力的強國。
德國的復興靠的是民族自覺的力量,德國優秀的民族天性,只要能自覺就能突圍,如果國家領導的政策方向前瞻與正確,德國就能脫胎換骨。兩德統一後,德國歷經了10 年的陣痛期,甚至一度被稱為「歐洲的病夫」,直到2000 年中國崛起的同時,德國利用了歐元成立的大好機會,配合施羅德「2010 議程」經濟改革方案,在歐元區國家沈醉貨幣統合的經濟大夢下,德國以
其工業、技術和勤奮,重新站起來了。

2010 年,美國次貸爆發後的一年,歐債危機引爆,冰島、愛爾蘭、希臘、葡萄牙一一倒下,接著西班牙和義大利也勢將難逃一劫,但只有德國,只有德國的失業率降到6.5% 的20 年來最低,而全歐元區的失業率卻上升到11% 的歷史新高。德國這次無聲無息獵取了歐洲,依靠的是金融和經濟力,歐洲的版圖自此劃入了德國的領土,而不費一槍一彈。
2000 年之後,德國突飛猛進的發展,東方的中國更是加足馬力狂奔。1994 年,人民幣一口氣由5.762 貶到8.619,匯率下調了50%,加上1985 年以來連年不斷下調的匯價差距,人民幣10 年間已足足貶值了290%;而同一時期,日圓卻升值了200%。

人民幣的戰略地位已然達成,人民幣足夠廉價了,足以吸引全球的資金進駐,利用低廉的勞動力、稅賦、土地、能源和幾乎不必具備的環保成本,向全世界展開出口競爭。
世界工廠於焉建立,大量的農民工和下崗的國企、央企勞工向中國沿海進軍,經由出口創匯再投資的過程,中國正進行一場人類經濟史上史無前例的大躍進。(待續)觀念篇:想像 改變 理財力

金錢不可能是萬能,這個世界上,錢能解決的事,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可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
但為什麼我們要追求財富?
追求財富並非只是盲目的尋求金錢的力量,它是一種自我成就的展現,與人生奮鬥的目標,儘管它不是人生全然的成就,也非唯一的奮鬥目標,但它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具體可實踐的。
失去目標和奮鬥力的人,生命必然是枯萎的,對未來沒有了憧憬,活著與死了沒有兩樣。我們眼中的一切,都是我們心靈的投射。
如果你的生命只是辦公室到家裡,又從家裡到辦公室;如果你有感自己是「三明治」世代,每天被柴米油鹽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你不知道下一個階段生命的方向和意義,如果你沒有了自我提升的企圖心,那麼你將不會有更好的未來。你的人生是灰白的,你需要改變!

金錢像水,它會流動;它會向著對它有利的方向流動。世界的財富會向強大的國家流動,國家的財富又朝著強大吸引力的人士流動。
吸引金錢的人多半是具有強大自信心,且充滿活力的人,他們絕不懶散,有目的的過每個日子;相反的,排拒金錢和財富的,通常沒有想法,日復一日地過著相同的日子,生命在自然和時間中沒有成長的流逝。
貧富為何差距日益加大,從心靈來看,這世界上多數人並非活在自由自在且有活力的空間;相反的,絕大多數人都活在被動、灰暗、數日子過生活,而且沒有太多期待的生活情境下。
日復一日過著例行的生活模式是他們的寫照,這樣的人,你怎能期待他們能富有且生活饒富趣味?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麼,你需要立刻改變!

現在立刻寫下「改變」兩字,並告訴自己「我要改變」。
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幅財富的藍圖,就無法想像將來能過著富裕的生活,那麼,你就不會有機會擁有這一切。創造財富的人,都是具有豐富想像力的人,他們的思想不受拘束,海闊天空地悠遊在各種創意的領域,他們具備思想上的勇氣,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創造財富的機會。他們不會被動聽令他人,而是積極主動的尋求發展和創造的機會。我稱這類人為:思想和行動力上的富人。
我的富人定義並非僅只於狹隘的金錢和資產上的富有,而是更廣闊的在思想和行動力上的富有。不可置信的是,當你擁有了超人的意志力、想像空間和堅毅的行動力,可觸摸的金錢財富就如同空氣、陽光和水一般垂手可得。

過去的我從來沒有財富想像力,現在的我有許多理想和使命。
過去的我,不知未來在哪裡,不知我可以追尋什麼;現在的我,深深知曉我未來要做什麼,以及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並追尋什麼樣的生活品質。
我的一切是如何改變的呢?這要從想要改變談起。

我出生在一個並非物質條件富裕的年代,1960 年代的台灣,普通老百姓生活貧苦,但充滿機會和希望,那時的台灣正準備起飛向上。
我常對30 歲的年輕人說,我小時候真的過過黑白電視和大同寶寶的日子,洗澡用煤球燒熱水,後來有原子煤碳終於方便了一點的記憶也不曾遺忘。年輕人都會用一種迷惑的眼神看我,好像聽我在訴說相聲中的劇情一般。那個時候會覺得苦嗎?一點都不會,因為大家都如此。
財富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和改善是有階段性的,回到過去才會覺得苦,當下不會。
我的第一棟房子是婚後生了二子後買的,大安國宅,當時新台幣850 萬,從一位教授手中買下,這位教授一再告訴我這是間好宅,所以他堅持非850 萬不賣。
那時換算一坪約28 萬,目前大約增值到70 萬了。這間房子我住了10 多年後轉手給我親戚1,400 萬,後來這位親戚再轉賣時是2,100 萬。同樣一間房子,15 年大約增值2.4 倍。
15 年2.4 倍是什麼概念?大約是每年7% 的複利,所以房子是時間財。有人說房子是啞吧兒子,最近政府推「以房養老」大約也是這種概念,我同意這種說法和概念。至於為什麼同意,以及如何賺取時間財,容我後續再詳說。
40 歲之前,我過的是上班族的日子;40 歲之後,我過的是自己安排時間的日子。40 歲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上班族的日子很安定,也很固定,讓我有些茫然,茫然的有些不知所措。我總想改變些什麼,我在等機會。有天過馬路,斑馬線前一台等紅燈的機車騎士突然大聲叫我的名字,當時嚇了一跳,因為那聲音有點熟悉但又突然,定神一看,那位騎士不正是我當兵時的連長。連長!原來他申請提前退役。我萬萬想不到,在軍中樣樣求第一、求表現的正旗班出身的連長,竟放棄軍旅生活提前退役到捷運局上班,做個老百姓。他厭倦了軍中,他想改變,我也要改變,不變不行!
不改變,我人生的路徑已經清楚可見,我的同事前輩,他們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不改變,在這個職場池塘,我的成就無法超越我的同事前輩;不改變,我的財富無法突破;不改變,我大概一輩子就定案了。但改變有風險,萬一失去現在的一切,萬一愈改愈壞,有許多萬一,需要考慮、要有對策。改變需要勇氣,更要面對一切可能的挑戰和危機;不改變有安逸,但沒發展。改不改?變不變?要變!

40 歲才改變,真的很晚了,但晚雖晚,至少比不變好。我的很多朋友、過去的同事不想變的、不敢變的,如今更變不了,因為時間一天天的過,他們的條件也愈來愈差,年齡、體力和心態都持續老化,到了最後,只能任由時間摧殘。
我源自於想法上的改變,促使我產生行動力,行動上新的定位和方向,成就我不同的人生發展,這一切都是確切發生的。心念的轉變是苗生的關鍵,苗生它需要進一步的養分,而這養分在於生命自我追尋更好這一切力量的引導。(待續)執行篇:財務規劃 崩壞下的救生圈
  
人生財務規劃必不可少的兩大部分即「資產負債」與「現金流量收支」的綜合管控。現金收支為建立資產負債的前提,即先有現金流的收與支,才會有資產負債,因此現金流可說是因,而資產負債則是個人財務良好與否的具體顯現成果。故建立良好的個人財務必從現金收支規劃做起。
現金流入和流出創造出財富無限的可能。所有的鉅富,告訴子女的財富第一課都是管理好你的現金。
好的現金流管理是致富的前提,不會管理現金的人,是不可能致富的,每個人都得記得這點。現金流主要在於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收入一般可區分為理財收入與薪資收入。

一般人會說,這有什麼難的?不就是如何賺、如何花嗎?確實,這件事看似簡單,但其實有許多很深的道理,一般人往往無法參透。舉例來說,月光族每個月將賺來的錢全部花光光,若是不懂得開源和節流,那將來怎可能致富呢?
致富是條很長的人生路,一夜致富的傳奇只是大家喜歡傳頌的故事,絕大多數的有錢人都是經過長時間且有紀律的現金流管理才成功的。至少我所認識的富豪是這樣的,他們大多非常勤儉,把一塊錢當兩塊花,一心想著如何開創更多的收入且節省更多的花費,無時無刻不在盤算自己有多少財富,而且盤算著如何把財富做最好的管理。
時間會一分一秒的過去,現金會一點一滴的累積或消失,現金流的秘密我透露其中的一項觀念和重點,就在於理財收入和薪資收入的對稱關係。

薪資收入很簡單,不用解釋,但理財收入就重要了。
理財收入有別於薪資收入,是更重要的收入。但一般人往往重視的是薪資收入而非理財收入,所以致富者往往都是少數人,因為多數人的觀念和方法是錯的。而且理財收入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財務重要性上的比重要隨之提高。
例如20 歲的年輕人,一定是薪資收入重於理財收入;但到50 歲,理財收入的比重要遠遠超過薪資收入的重要性,否則流逝的30 年時間不就一事無成了嗎?
最近,全球不景氣,企業都大幅裁員,許多中高齡失業者一下子生活陷入困頓,這就是理財收入沒做好的例證。一輩子只靠薪水,不是一輩子受制於人嗎?為何不早做現金流的管理呢?若人到老來才後悔,那有什麼用呢?時間都過了一大半了,能把時間叫回來、重頭開始嗎?

理財的定義是:一生現金流量管理+風險管理。
所以,通膨、稅賦、複利對財富的影響,在現金流管理上各有不同。通膨與稅賦對財富而言,為負向關係;複利對財富而言,為正向關係。
因此,記帳是必要的理財良好習慣,記帳的目的如下:
1.詳細記錄每筆收入和每筆支出,以便進行金錢存留的核對和檢討。
2.藉由記帳發現和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並激勵自己增加額外的收入。

至於記帳的方式為:
1.選擇適當的簿記本,一般可採用電子簿記本。
2.按日、按週並按月核實記錄,做事後的檢討。
3.將簿記本保存,做年終檢討比對。
4.設立節約支出和增加收入的目標,按目標進行實際簿記的檢討。

支出記錄要項包括:
1.一般性支出:如食物、服裝、房租或貸款利息支出、車費、手機通訊費、固網費、有線電視費、學費、避孕支出等必要且例行性支出。
2.額外性支出:如醫療費、婚喪喜慶支出、罰款等屬非例行性及意外性花費。

收入記錄要項包括:
1.經常性收入:如薪資、固定零用金等例行性收入。
2.非經常性收入:如紅包、獎金等意外收入。
  
理財收入要能不斷的增加,則在支出規劃上必要有理財支出,即薪水的一部分須持續投入於理財項目,例如共同基金的定時定額投資規劃等,才能確保未來能有理財收入。至於其他生活所需,例如食、衣、住、行、利息支出等也會占用薪水收入,故須全面妥善規劃。
至於收入大於支出,且妥善規劃後若仍能產生盈餘者,則盈餘即可編入資產負債表中之淨資產,成為人生的財富淨值;若人生財富淨值不斷增長,則代表了財富不斷的增加,而因此致富。但相反的,若收入小於支出,人生不但沒有淨資產的可能,反而會有負資產的情況,即入不敷出,導致人生財務困窘。

資產負債表是人生財務良好程度與否的具體表現,個人財務追求的是資產不斷增加,而此同時負債則是適度增加與控制,資產必須大於負債,否則人生財務恐陷入困境。
一般負債區分為短期負債與長期負債,短期指的是1 年期內的負債,諸如現金卡等短期內的負債,長期負債指的是1 年期以上,諸如房貸等中長期貸款項目。通常短期負債的利息會高於長期負債,因此個人理財尤應控制短期負債不致於過度,並適度管控長期負債使其不超過資產價值。
同時,個人財務規劃要確定負債的利息償還能以現金流來確實支應,若無法支應則會產生現金流量失控情況。因此無論短長期負債之利息均需要確實精算,使其不致發生無法償付貸款的情事。

至於資產項目,一般安排於五大資產規劃做短中長程的資產配置,包括現金、債券、股票、退休金與房地產。股票風險性高,但靈活性亦高;債券屬於固定收益,風險較低且收益亦較低;現金則是運用於日常生活資金調度之用。五大資產項目妥善分配規劃可產生相輔相成的效益。(待續)思維篇:虛實之間 當機立斷

■股市

投資難嗎?邏輯對了不難,但邏輯錯了就很難。做任何投資前一定先想清楚,不管是策略、資金條件,還是大環境,只要想清楚就會胸有成竹,遇事才不會慌亂。投資最怕衝動,沒有想清楚就投入,好比股票聽信所謂的「馬路消息」買進,結果股價下跌。因為不了解買進的股票性質,甚至不了解買進的公司到底在做些什麼,一看股價下跌了就很緊張,最後認賠賣出了,而往往一賣出隔天股價就上漲,這種情況可說是屢見不鮮。
為什麼會如此?其實道理很簡單,答案就是不專業。請試想,以股市為例,有多少人會肯、也能花心思做全盤的研究?誰會買進一檔股票前先全面了解這家公司的財務報告書,同時探訪這家公司的營業狀況及經營者誠信?會這樣做的投資人可說是少之又少,多數的人都是道聽途說罷了。

而為什麼一買進就下跌?答案也很明白,因為「無風不起浪」,小道消息不會不脛而走,通常都是有心人放出來的,會傳到你耳裡,難道不會傳到別人耳裡?消息誘你入局後,放消息的人當然把股票賣給你,不然你怎能很快的就買到股票?所以有位股市前輩曾說過,很容易就成交的股票一定要小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倘若放消息的人把股票都經由消息和耳語的散布而賣出了,試問他若不等到股價下跌到一定幅度,怎會輕易再把股票接回來?而一般人貿然買進就眼巴巴的看著股價下跌,最後忍不住認賠賣出,結果又通通被放消息的人接回去了。
這就是股市的生態,股票市場本來就是弱肉強食的市場,沒有誰強迫誰去買股票,它只會誘惑你,用人性的貪來誘惑你,再用人性的怕來嚇唬你。所以想在股市賺錢成贏家,你必須不貪也不怕,或是根本不去碰股票,保持清心寡慾倒也是個辦法。

所以,我有個很重要的觀點要說,那就是股票或任何投資,要買在不安心的時候,而賣在很安心的時候。這句話很重要,希望你能體會。
什麼是不安心?就是你懷疑、不確定和害怕的時候。你不確定股市是不是要漲了,你不確定股票會不會繼續下跌,或是股市猛力下跌而你極端害怕的當下,其實都是很好的買進機會。
相反的,當你很安心,買進股票很有把握的感覺,如同泡在溫水池般舒適,一點風險意識都沒有的時候,其實是很危險的時刻,因為你感到舒適,在這個市場的大多數人也同感舒適,那麼表示極大的風險就快來臨了。而一旦風險來臨,多數人都來不及從溫水池中脫身而出,那麼多殺多的情況就會很慘烈。記得,市場的神經是很敏感的。
所以下次做任何投資前,先問自己:我現在安心嗎?千萬不要很安心!

如果依台股的長期走勢來看,從民國50 年代有股市以來,台股50 多年來的歲月,指數站上萬點僅有三次,包括1990 年的2 月、1997 年的8 月及2000 年的2 月,而且共同的宿命都是很短暫的「煙火式」行情,隨後都是猛力的下跌「跳水」行情。
同樣的,台股在過往的歲月裡,只要指數跌到5000點之下,歷史證明都是好買點,尤其是指數愈跌機會就愈大,股票若買在4000 點上下,後面都是倍數大利潤。
但通常指數跌到5000 點都是市場極端恐慌下的結果,多數人選擇的是賣出股票而非買進股票。我認識的一位建設公司老闆娘曾跟我說她在2008 年雷曼風暴當時,台股跌至4000 點的狂跌行情下,認賠出清了手中持股,總計賠了3,000 萬台幣。她說當時有位在某外商銀行工作的學弟告訴她,一定要賣出所有股票,因為根據她學弟得到的消息,華爾街的問題真的非常嚴重,恐怕除了雷曼倒閉外,還有其他的大型金融機構也要接連倒閉,後面的危機和市場風險深不可測。

我朋友一聽之下,就把手上的股票全部出清了。而台股在2008 年底跌到最低點3955 點之後就一路回升到2011 年2 月的9220 點。事後說起,她的表情真的有些哀怨。
能怪誰?雷曼風暴當時引起全球神經緊繃、風聲鶴唳,尤其金融界人士更知道情況的嚴重性,骨牌一張張應聲倒下,金融市場全面失控,所有人都不計代價的賣出手中持股以換取現金,甚至連錢放銀行都不安心。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AIG 亦傳不保,花旗銀行流動性涸竭,傳來的都是極為緊張的訊息。賣出!是不得已的選擇,此時只能選擇停損保命,不是嗎?
不安心一定要賣出,但不安心買進的人呢?雷曼風暴當時,誰在買進呢?如果能賣得掉股票,代表一定有人買進呀!是誰敢在大家都不安心的時候買進?那些買進的人當時的心裡準備又是如何?他們的心理素質如何?他們又如何能買進?是因為早已出脫股票而滿手現金,好整以暇的等待市場暴跌,在人心陷入恐慌的時候大撿便宜貨!而他們又是如何知道早該脫手股票,而非等到市場暴跌才驚覺時機已晚?(待續)這一連串的問題,留待你去思考。

■房產

房產最主要的6 個觀念為:
1.屬固定收益投資,著眼長期增值潛力。
2.房產收益有當期固定收益與增值未來收益。
3.房產是實質資產,具相對穩定資產特性。
4.持有成本是收益減項,持有成本含固定與變動成本。
5.房產投資以區位為首要考量,其次考量物件本體。
6.愈富裕地區,房產價格愈貴。

房價基本上跟所得成正比,愈有錢的地區房價一定愈貴。加州最有錢的地方是舊金山的矽谷,當地的房價就是比貴,而且不受2008 年次貸風暴影響,房價一直是居高不下。洛杉磯附近最貴的是新港市和爾灣一帶,都是有錢人住的地方,黃芳彥就住在這裡,華人圈人盡皆知。

國際上房價最貴的地方,如倫敦海德公園1 號(One Hyde Park )是英國最貴的樓盤之一。倫敦高端房產的國際買家相對本土買家的比例是全球主要大城市中最高的。倫敦中心地區價格超過500 萬英鎊的房產,有64%的買家是外國人。
而位於紐約市中心的Setai 第五大道公寓樓其單套公寓的價格從120 萬美元至1,500 萬美元不等。這裡一半的買家都來自海外。曼哈頓有15% 至20% 的住宅被外國人買下了。
大陸房產價格也誇張,真不是蓋的,2012 年上海浦東星河灣每平方公尺賣到75,000 人民幣,大約是112.5萬台幣一坪,且每戶最低不低於3,000 萬人民幣,就是1.5 億台幣。真的很頂級,花園美的不行,造景真的很高檔,但大陸有錢人真多,也敢花,才是重點。 買一房1.5 億台幣,而且只有70 年的地上權,若是

你肯買嗎?大陸人均才3,000 美元,即使上海人均達到了1 萬美元,也還是很誇張,但它是事實。到北京發現官小,到上海發現錢少,再次應驗了這句話。
美國狂印鈔,2008 年來兩輪QE 總計印了2.3 兆美元。中國大陸更恐怖,2012 年4 月,大陸央行總資產4.5 兆美元,超過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3 兆美元和歐洲央行3.5 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陸央行總資產近5 年來成長119%,2011 年底達到約4.5 兆美元;美聯準會、歐洲央行同期資產規模分別為3 兆美元和3.5 兆美元。若比印鈔,大陸人民銀行世界第一!

與之相對應,大陸的M 2 在過去5 年中也成長146%,2011 年底餘額已達到人民幣85.2 兆元(約13.8兆美元)。大陸央行資產2006 年至2010 年再度擴張2.4倍,2010 年資產總額高達3.9 兆美元,占同年國內生產毛額(GDP)67%。央行總資產主要包括外匯、貨幣、黃金、政府債券等。全球危機爆發後的3 年,即2009 年至2011 年,全球新增的M2 規模中有48% 來自大陸;大陸2011 年新增M2 規模在全球占比達52%;在大陸推動下,全球M2 規模將朝向50 兆美元邁進。大陸2011 年底M2 人均貨幣量(M2 占GDP 比)高達189%,而美國只有64%,這顯示中國大陸流通領域的現金量太大。貨幣超發可能導致大陸經濟長期過熱,或有泡沫式成長的危機。

這也難怪大陸物價房價搞成這樣地步,錢這麼多,流到哪裡去?多數流到有錢有勢的人口袋裡去,他們就去買星河灣這樣的房子。你買不起,對不起!誰叫你沒錢沒勢。物價高有啥關係?吃不起是老百姓,上海物價早就比台北高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