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股票市場賺錢?」這是所有投資人永遠好奇的問題。找出市場的贏家,才能找出在股市戰勝市場的手段。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一點都不難!來看一下以下的數字(以2010 年台股為例,資料來源:證交所、公會數據):
1. 全體上市企業獲利約1.4 兆台幣。
2. 全體配息總額約8,200 億台幣。
3. 現金增資448 億台幣,除權1,590 億台幣。
4. 籌資(IPO)金額約590 億台幣。
5. 估計員工分紅總值達1,200 億台幣。
6. 證交稅約1,000 億台幣。估計券商獲取交易手續費(已扣除折讓):640 億台幣。
假如股票市場一整年指數與股價都沒變化。這市場依然不是零和市場,有部分投資人仍在賺大錢!不斷為市場注入資金活水的,就是企業的獲利與配息。而常態從股票市場不斷吸血,賺走大把鈔票的依序是:
1. 企業員工分紅配股。
2. 政府抽稅。
3. 券商手續費。
4. 新股與現金增資圈錢。
很多投資人以為主力、大戶法人能呼風喚雨,坑殺散戶,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散戶大部分賠錢並不是輸在看法駑鈍,而是輸在過度頻繁交易的成本損耗上!法人(尤其是外資),真正大賺的原因也不是精準的漲跌研判,而是長期持有獲利的績優股,因此每年享受數千億的配息收入。
除了企業正規的配股配息以外,投資人更關心價格漲跌產生的盈虧。這也不是零和遊戲!證交所經常會發新聞稿:「今年指數上漲,平均每位股民獲利60 萬元。」這是怎麼一回事?說穿了,這完全是虛幻的紙上富貴!
假設台積電從50 元漲到100 元,每一個持有台積電股票的投資人都會覺得自己財富明顯增加。但假如台積電在100 元的價格只成交了1 張,實際上變現,真正賺到錢的只有一個人,其他人都只是賺到心情愉快而已。同樣的,當台積電又跌回50 元時,所有持股者都會覺得自己賠到錢。
股票市場裡,上漲時全體都是「帳面贏家」,下跌時通通成為「帳面輸家」。2010 年台股每日平均週轉率大約是0.5%,也就是說在指數最高點的當週,只有約3 至5%的資金真正賣在高點賺到錢,這樣的金額絕不可能讓資金龐大的法人爽快獲利出場。「法人作手逢高出貨長揚而去」這種說詞大部分是散戶的幻想,而非真實狀況。
根據過去觀察,股價在最高點時,逢高賣出的大多是散戶,法人反而站在追價的買方。只不過小跌一段之後,散戶就會轉為全力承接,一路套牢到破底。短時間內,散戶反覆扮演輸家與贏家,真實輸贏與帳面盈虧交錯,讓投資人難以確認自己到底有沒有賺到錢。時間拉長,又不斷被交易成本吸取資金,累積起來就成了輸多贏少的狀況。這時散戶若不願正視「敗給自己頻繁交易」的事實時,很容易虛構出一個結論:「我被神祕的主力大戶坑殺了!資金小的散戶真悲哀。」
台灣有無數投資人在這樣錯誤的想像與認知下,陷入投資分析的死胡同,永遠找不到獲利的途徑!只有破除錯誤的認知,才有機會成為市場真正的贏家:
1. 台股已逐步邁向法人的時代,主力逐漸式微。
2. 股價上漲,既不是炒作,也沒有陰謀坑殺,單純只是法人追逐高獲利高配息公司的正常現象罷了。
3. 反指標心態無太大意義,因為市場永遠的贏家是政府與證券公司。 如何找出有效的分析方法?
現實中的金融分析評論,幾乎永遠會誘使投資人做出錯誤的決定。媒體與金融分析師總是不斷的嘲笑散戶盲目的追高殺低,又苦口婆心的勸投資人要順勢操作,在下跌走勢中告訴投資人還會更糟,上漲時則描述現在不過是起漲階段,操作仍是追高殺低,只不過多了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理由罷了。結果投資人永遠在錯亂中摸不著頭緒,而分析師們繼續無止境的指責散戶的不是。
這並不是媒體與金融業刻意惡搞。人是群體的動物,從眾信服權威,這是天性的本能。人們想聽符合現狀的解釋,不想耗費心力仔細搜尋資訊,謹慎思考其他的可能性。金融分析評論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大多投其所好,只講述一般人想聽的說法,恰好這類的分析說詞易學易懂,於是每一天的分析評論,恰似一面鏡子,反映出投資人心中的想法,慫恿人們順從自己的恐懼與貪婪。台灣的金融分析評論形成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世界,不斷惡性循環。
媒體與分析師要不是盡力描述現狀,就是將理由歸咎於無從查證的陰謀論(主力、大戶、作手坑殺),反正人們想聽。每一天市場上都有許多人手上投資部位處於虧損狀態,這些人總是顯得較猶豫、徬徨。這時分析師痛罵散戶不認賠,盲目投資的說詞正好觸動投資人的認同感(這些人最希望的就是下一秒不再賠錢)。用主力法人坑殺散戶來解釋行情,容易讓投資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而非蠢蛋,原來分析師與自己是「同一國的」。於是,投資人快速地建立起對分析師權威的認同感,完全不在意分析師對未來行情是否真的具有判斷能力!
任何交易要成交,買方與賣方都可以找到充足的理由支持自己的決定。不論在菜市場或是在股市原理都相同,買的人認為物超所值,賣的人也認為現在價位是自己占便宜,如此才能成交,使得每一天對行情的分析評論永遠是多空雜陳。分析師經常會建議:「等待局勢明朗再做決定不遲。」然而,這一天根本不存在!未來的行情永遠不明朗。不過至少可以知道,同一個時間點,看多與看空的理由,一定是不相同的。由此,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規則:
規則一:有用的分析,必須有一貫的邏輯;判斷的規則不能變來變去,如此才能辨別看多與看空的理由,哪一邊比較合理。
許多分析師在解釋現狀時,會用一大堆看起來很專業的專有名詞,或是奇妙的分析指標,但是每一天使用的原理都不一樣。今天下跌時告訴你經濟數據很糟,務必謹慎,隔天又說KD 在低檔,行情可能落底,這就是濫用金融名詞描述現狀,吸引目光,但實際上無任何參考價值的典型範例。但要辨別其實並不難,只要建立一貫的邏輯,因此有效的分析方法還符合第二的原則。這個判斷的準則就不可能讓投資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賺錢!
行情會不斷的上上下下。如果在1 小時之內都認定是行情走多上漲,那可能其中有1、20 分鐘行情處於回檔。除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變判斷,才能做到真正的「神準」,可惜即使如此,不斷買賣的交易成本支出,也會讓投資人慘賠。
規則二:只要是一貫的判斷邏輯,就不可能隨時都賺錢,一定有符合規則但部位處於虧損的機率存在,分析方法必須要有辨別虧損是否合理的能力。
如果分析師罵投資人虧損時不停損,但自己卻持有賠錢部位,那不就很難自圓其說嗎?這讓分析師們不但判斷法則變來變去,而且總是表示自己持有獲利部位,或者已獲利了結。而真正有效的分析方法,一定會有虧錢的時候,而且在虧損狀態中,同一個判斷原則能分辨「這是合理虧損,可繼續持有」或者「局勢有變,應認賠出場」。
只要瞭解這兩條規則,投資人就已經能夠辨別90%以上的金融騙術。不過這仍不等於找到真正賺錢的法則,投資人還必須應付兩大難題:
1. 頻繁交易的成本損耗。
2. 極端行情發生的可能性(黑天鵝事件)。
分析師從來不談論交易成本的損耗,但實際上非常驚人!市場上找得到數不清的賺錢程式交易,卻往往真正用了之後總在小賠中度過大部分時光,最後在大賠中絕望。真相經常隱藏在微小處,讓人感受不到。
1. 全體上市企業獲利約1.4 兆台幣。
2. 全體配息總額約8,200 億台幣。
3. 現金增資448 億台幣,除權1,590 億台幣。
4. 籌資(IPO)金額約590 億台幣。
5. 估計員工分紅總值達1,200 億台幣。
6. 證交稅約1,000 億台幣。估計券商獲取交易手續費(已扣除折讓):640 億台幣。
假如股票市場一整年指數與股價都沒變化。這市場依然不是零和市場,有部分投資人仍在賺大錢!不斷為市場注入資金活水的,就是企業的獲利與配息。而常態從股票市場不斷吸血,賺走大把鈔票的依序是:
1. 企業員工分紅配股。
2. 政府抽稅。
3. 券商手續費。
4. 新股與現金增資圈錢。
很多投資人以為主力、大戶法人能呼風喚雨,坑殺散戶,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散戶大部分賠錢並不是輸在看法駑鈍,而是輸在過度頻繁交易的成本損耗上!法人(尤其是外資),真正大賺的原因也不是精準的漲跌研判,而是長期持有獲利的績優股,因此每年享受數千億的配息收入。
除了企業正規的配股配息以外,投資人更關心價格漲跌產生的盈虧。這也不是零和遊戲!證交所經常會發新聞稿:「今年指數上漲,平均每位股民獲利60 萬元。」這是怎麼一回事?說穿了,這完全是虛幻的紙上富貴!
假設台積電從50 元漲到100 元,每一個持有台積電股票的投資人都會覺得自己財富明顯增加。但假如台積電在100 元的價格只成交了1 張,實際上變現,真正賺到錢的只有一個人,其他人都只是賺到心情愉快而已。同樣的,當台積電又跌回50 元時,所有持股者都會覺得自己賠到錢。
股票市場裡,上漲時全體都是「帳面贏家」,下跌時通通成為「帳面輸家」。2010 年台股每日平均週轉率大約是0.5%,也就是說在指數最高點的當週,只有約3 至5%的資金真正賣在高點賺到錢,這樣的金額絕不可能讓資金龐大的法人爽快獲利出場。「法人作手逢高出貨長揚而去」這種說詞大部分是散戶的幻想,而非真實狀況。
根據過去觀察,股價在最高點時,逢高賣出的大多是散戶,法人反而站在追價的買方。只不過小跌一段之後,散戶就會轉為全力承接,一路套牢到破底。短時間內,散戶反覆扮演輸家與贏家,真實輸贏與帳面盈虧交錯,讓投資人難以確認自己到底有沒有賺到錢。時間拉長,又不斷被交易成本吸取資金,累積起來就成了輸多贏少的狀況。這時散戶若不願正視「敗給自己頻繁交易」的事實時,很容易虛構出一個結論:「我被神祕的主力大戶坑殺了!資金小的散戶真悲哀。」
台灣有無數投資人在這樣錯誤的想像與認知下,陷入投資分析的死胡同,永遠找不到獲利的途徑!只有破除錯誤的認知,才有機會成為市場真正的贏家:
1. 台股已逐步邁向法人的時代,主力逐漸式微。
2. 股價上漲,既不是炒作,也沒有陰謀坑殺,單純只是法人追逐高獲利高配息公司的正常現象罷了。
3. 反指標心態無太大意義,因為市場永遠的贏家是政府與證券公司。 如何找出有效的分析方法?
現實中的金融分析評論,幾乎永遠會誘使投資人做出錯誤的決定。媒體與金融分析師總是不斷的嘲笑散戶盲目的追高殺低,又苦口婆心的勸投資人要順勢操作,在下跌走勢中告訴投資人還會更糟,上漲時則描述現在不過是起漲階段,操作仍是追高殺低,只不過多了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理由罷了。結果投資人永遠在錯亂中摸不著頭緒,而分析師們繼續無止境的指責散戶的不是。
這並不是媒體與金融業刻意惡搞。人是群體的動物,從眾信服權威,這是天性的本能。人們想聽符合現狀的解釋,不想耗費心力仔細搜尋資訊,謹慎思考其他的可能性。金融分析評論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大多投其所好,只講述一般人想聽的說法,恰好這類的分析說詞易學易懂,於是每一天的分析評論,恰似一面鏡子,反映出投資人心中的想法,慫恿人們順從自己的恐懼與貪婪。台灣的金融分析評論形成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世界,不斷惡性循環。
媒體與分析師要不是盡力描述現狀,就是將理由歸咎於無從查證的陰謀論(主力、大戶、作手坑殺),反正人們想聽。每一天市場上都有許多人手上投資部位處於虧損狀態,這些人總是顯得較猶豫、徬徨。這時分析師痛罵散戶不認賠,盲目投資的說詞正好觸動投資人的認同感(這些人最希望的就是下一秒不再賠錢)。用主力法人坑殺散戶來解釋行情,容易讓投資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而非蠢蛋,原來分析師與自己是「同一國的」。於是,投資人快速地建立起對分析師權威的認同感,完全不在意分析師對未來行情是否真的具有判斷能力!
任何交易要成交,買方與賣方都可以找到充足的理由支持自己的決定。不論在菜市場或是在股市原理都相同,買的人認為物超所值,賣的人也認為現在價位是自己占便宜,如此才能成交,使得每一天對行情的分析評論永遠是多空雜陳。分析師經常會建議:「等待局勢明朗再做決定不遲。」然而,這一天根本不存在!未來的行情永遠不明朗。不過至少可以知道,同一個時間點,看多與看空的理由,一定是不相同的。由此,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規則:
規則一:有用的分析,必須有一貫的邏輯;判斷的規則不能變來變去,如此才能辨別看多與看空的理由,哪一邊比較合理。
許多分析師在解釋現狀時,會用一大堆看起來很專業的專有名詞,或是奇妙的分析指標,但是每一天使用的原理都不一樣。今天下跌時告訴你經濟數據很糟,務必謹慎,隔天又說KD 在低檔,行情可能落底,這就是濫用金融名詞描述現狀,吸引目光,但實際上無任何參考價值的典型範例。但要辨別其實並不難,只要建立一貫的邏輯,因此有效的分析方法還符合第二的原則。這個判斷的準則就不可能讓投資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賺錢!
行情會不斷的上上下下。如果在1 小時之內都認定是行情走多上漲,那可能其中有1、20 分鐘行情處於回檔。除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變判斷,才能做到真正的「神準」,可惜即使如此,不斷買賣的交易成本支出,也會讓投資人慘賠。
規則二:只要是一貫的判斷邏輯,就不可能隨時都賺錢,一定有符合規則但部位處於虧損的機率存在,分析方法必須要有辨別虧損是否合理的能力。
如果分析師罵投資人虧損時不停損,但自己卻持有賠錢部位,那不就很難自圓其說嗎?這讓分析師們不但判斷法則變來變去,而且總是表示自己持有獲利部位,或者已獲利了結。而真正有效的分析方法,一定會有虧錢的時候,而且在虧損狀態中,同一個判斷原則能分辨「這是合理虧損,可繼續持有」或者「局勢有變,應認賠出場」。
只要瞭解這兩條規則,投資人就已經能夠辨別90%以上的金融騙術。不過這仍不等於找到真正賺錢的法則,投資人還必須應付兩大難題:
1. 頻繁交易的成本損耗。
2. 極端行情發生的可能性(黑天鵝事件)。
分析師從來不談論交易成本的損耗,但實際上非常驚人!市場上找得到數不清的賺錢程式交易,卻往往真正用了之後總在小賠中度過大部分時光,最後在大賠中絕望。真相經常隱藏在微小處,讓人感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