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五章 作出謹慎的理財選擇
4. 打折是誰賺到
走在街上,你可能經常會看到商店門口醒目地寫著「大拍賣」、「賠本價」等字樣,而且很有可能在你走進店裡之後發現商店裡貼著「不二價」的牌子,似乎商家已經真的血本無歸了。而許多商場無論是一週年、五週年,還是十週年,都在搞週年慶活動,美其名是「答謝客戶的關愛」,將「全店商品一律下殺5折」,「滿1000送100」的口號喊得十分響亮,而且本來只有一天的「店慶」,往往一連持續幾個星期,甚至有的可以持續一兩個月。
商家無所不用其極地營造出濃烈的打折氣氛,然後將消費者邀請到一個充滿了「便宜商品」的世界裡,讓消費者覺得只要自己稍稍打開口袋,就能夠把便宜貨帶回家。面對這種近乎瘋狂的打折潮流,消費者們應該清醒地應對,因為貪小便宜而吃了大虧的前車之鑒比比皆是。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確實有一些商店因為準備轉行、店舖拆遷、商品換季、清理庫存等原因而被迫將商品進行降價。這些商品打折後,價格的確比原本低多了。但是,利用「薄利多銷」的手段進行促銷的商家畢竟還是佔大多數。不要忘了,商家的一切行為都是以獲利為最終目的,所以種種的打折字眼往往都是假借打折之名來招攬顧客,以獲取更高額的利潤。
那麼,商家打折的秘密到底在哪裡?為什麼商家們對這種把戲樂此不疲呢?
我們知道,產品的生產需要商家投入成本,但是成本中有一部分成本是固定的,無論是生產一萬件還是生產一件產品,這些成本都是必需的,例如廠房建築物和機器設備等,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成本投資在短期內是不會有所改變的。在經濟學上,我們將這種短期內在數量上不能改變的投資成本,稱為「固定成本」。相對的,還有一部分成本是隨著生產數量的增加而變動的,稱之為「變動成本」,例如勞動力,如果廠家要擴大生產,就必須要增加工人。而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就構成了商家生產商品所需的總成本。
下面讓我們來進一步瞭解成本的內容。如果將我們生產某批產品所耗費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平均分攤到每一件產品上時,就可以大致知道每一件產品的變動成本量和固定成本量,也就是「平均變動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而這兩者的總和就是每一件商品的成本,我們稱之為「平均總成本」。
由於商家從每一件商品中獲得的收益就是該商品的價格,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比較價格和以上幾個方面的平均成本的大小關係,來揭曉商家願意生產商品的最高數量和願意出售商品的最低價格。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商家打折促銷後的利潤情況:
首先,商家促銷能夠使市場需求量增加,從而生產更多數量的商品,由於總成本中有一部分成本是固定的,產量的擴大就使得產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大幅下降,也就是說,產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了。雖然商品的價格也有下降,但只要將降幅控制在不大於成本降幅的範圍內,商家從每一件商品上獲得的利潤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有增加的可能。其次,由於降價促使銷售量上升,而每一件商品的利潤並沒有減少,這就在相當的程度上提高了總利潤。

由此可見,對於大多數商家來說,打折只是其追求利潤最大化所採取的一種成本策略。作為消費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要認識到所謂的打折只是商家的一種成本策略,不要因此而盲目消費。

8. 擺脫理財的十大盲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愈來愈多的人開始進行投資理財。但是要清楚的是,我們理財不僅是使自己變成一個存摺、信用卡、單據的「保管員」,而是應該充分利用理財產品和工具,將財產資源做最合理的分配,讓它們產生最大的效益。儘管人們對理財熱情十足,但由於缺少理財技巧和方法,在理財方面存在著盲點也是事實。那麼,人們在理財中到底存在哪些盲點,又應該如何去克服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理財中普遍存在的十大盲點及其相應的對策:

(1) 缺乏信心
許多人對數字、繁雜的基本分析、總體經濟分析等相關理財分析缺乏興趣,而且 
  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將財產愈理愈多,總認為投資理財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
事情,非自己能力所及。
對策:全民理財的時代已經到來,為了不落人後,你應該耐著性子來多瞭解有關
理財的事;多結 交會理財的朋友,和他們多交流理財經驗;向理財專家諮
詢理財相關資訊,或是多閱讀財經方面的書籍。這樣一來,當你對理財熟
悉起來,就會慢慢建立起自信。對於自己熟悉的事,人總是非常有信心的,
不是嗎?
(2) 缺乏專業知識
投資理財需要參考許多統計數字、總體及個體經濟分析,甚至有賴於對政治的解
讀等,因為這些都會影響理財投資的結果。想要理好財,不僅需要投資者對於經
濟資訊具有敏銳的感知力,而且還要具有綜合評判的能力,如果不具備這些能力,
對一般非專業出身、或很少接觸這類知識的投資者來說,確實是個大限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