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盤點資產,全面檢視資本對應弱勢之處 為什麼總有人開著名車,為什麼這是某少爺那是某大小姐,而我只能是薪貧族。 有些東西是上一代給的,有些東西是自身儲存的,但是,就因為條件不如別人,所以是薪貧族,詳實的自我評估,找出這些弱勢之處,補強它,這是跳脫薪貧族必經的道路。除非你有這個命讓你中樂透,然後一夕致富,否則,請務實一點吧。一、 背景資本不如人怎麼辦 有個「爸」好靠似乎是每個人都羨慕的,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先天條件,況且擁有也未必是好事。 但是,沒有背景怎麼辦? 自己創建吧,背景是可以自己建立的,創建屬於自己的背景,而這種背景能夠形成團隊,不是捨予關係才會是真正的靠山,誰說背景一定要來自父執輩,誰說背景來自於賦予。 在南美洲有一種會走動的樹「卷柏」,由於它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份,當地下水份不足時,就會自己連根撥起,縮成一個圓球狀,體輕,只要有微風,它就會隨風在地面上滾動,一旦到了水份充足的地方,圓球就會迅速打開,根也重新扎到土裡,等到下次水份不足時再走。 這種方式不斷給它的生存創造了好的環境,但也正是這樣,它的存活率低,因為在遊走時有被風吹起掛在樹上枯死的,有被車壓扁的,甚至有被小孩拿做球踢的……難道卷柏不走真的就不能生存了嗎?植物學家為此做了試驗,將它圈養在一個水份不多的地方,他們發現,它在經過幾次行走都未成功後,在原地將根深深地扎入了泥土,並且長勢比任何時候都好。 人有時候總會憑著自己的願望想去改變些什麼? 總是認為別人的做事方式不合自己的意願,自己所處的環境讓自己不舒服,但是如果讓所有的人都來適應你,是不是一個很自私的想法呢? 其實自己處在一個大的環境中,只有適當地去調節自己,讓自己更加適應這個環境才是智者所為。 而且很多時候,別人不會因為你而改變自己的。 當你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環境時,你已經居於領導地位了。 可是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的人,那只有改變自己了。 只有經由自己努力的讓大家認可。 才能真正融入一個新的環境中。當你用一種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事物時,你會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挺好的,自己已經完全適應了這個環境,你也會在這個環境中過得更好。 在美國新澤西州,有一個由26個孩子組成的特殊班級,他們都是一些曾經失足的孩子。有的吸過毒,有的進過少管所,家長、老師和學校對他們非常失望,甚至想放棄他們,一位名叫菲拉的女教師主動要求接手這個班。菲拉的第一節課,並不像以前的老師那樣整頓紀律,而是在黑板上給大家出了一道選擇題,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判斷選出一位在後來能夠造福於人類的人。 她列出3個選項: A、篤信巫醫,有兩個情婦和多年的吸煙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都要睡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約1公升的白蘭地,而且有過吸食鴉片的紀錄。 C、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習慣,不吸煙,偶爾喝一點啤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 結果大家不約而同的都選擇C。 接下來,女教師菲拉公佈了答案,A是佛蘭克林‧羅斯福,連續擔任過四屆美國總統;B是溫斯頓‧邱吉爾,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法西斯惡魔。大家都驚呆了,菲拉滿懷激情地告訴大家:「孩子們,過去的榮譽和恥辱只能代表過去。真正能代表一個人一生的,是他現在和將來的作為。從現在開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自己想做的事,你們都將成為了不起的人。」 菲拉的這番話,改變了這26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這其中,就有今天華爾街最年輕的基金經理人——羅伯特‧哈里森。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己過去所處的環境並不重要,自己的過去也不重要,只要你在新的環境中願意做出改變,經由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自己不光彩的歷史,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讓背景來提高自己,不如讓自己建立背景環境。 當你抱著一種環境必須要適應我這樣一種心態的時候,你會發現沒有一個地方是適合你的,你在每個地方都不會待太長時間;但是當你抱著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去適應環境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適應能力在變強,不像以前那麼挑剔了,自己對人際關係開始應付自如了,周圍的人開始接受並喜歡上自己了,這樣的轉變會讓你產生自信,讓自己變得更有活力。 在客觀環境中找到出路,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就像好萊塢的驚險電影一樣,眼看著就要被逼上絕路了,可是卻突然出現了轉機,或是化險為夷,或是柳暗花明,總之最後的結局都是圓滿的。電影大部份都是虛構的,所以這些絕處逢生的情節,往往被視為導演的刻意安排。其實很多人忘了自己就是導演,你的人生由你來自編自演,所以你也可以想電影中一樣,為自己找一條出路。即使是面臨絕境也能找到希望之路。 上世紀初,一架飛機飛過太平洋時空中出了故障,掉進了海裡,飛機上所有人也跟著掉進海裡。 其中一個人奇蹟般生還了,但卻流落到了一個孤島上。 他在島上整整待了三年,最後被偶然路過這裡的一艘輪船搭救。 後來,記者採訪這位「現代魯濱遜」,問他經歷了這場磨難後,到底有什麼感想。 他回答說:「很難想像,飛機墜毀後,我居然活了下來。但周圍是什麼呢?除了大海還是大海,這個孤島就像一個露天的牢房,你根本不要想著能逃出去。於是,我意識到自己只有先活下來。我想盡一切辦法填飽肚子,然後絞盡腦汁思考怎樣不會被風吹雨打。在孤島上我總在想:新鮮的淡水,能填飽肚子的食品真是人生最大的渴望,擁有這些,我就很知足了……」 人生的處境有時就好比孤島,當你發現逃不出去,沒有食物,也沒有淡水的時候,就容易感到絕望。但假如你是一個優秀的「人生導演」,那麼絕不會為這些狀況而消沉太久的時間,因為你有活下去的願望,所以會想盡一切辦法尋找食物和淡水。雖然你游不出大海,但大海裡面豐富的魚蝦和海藻,不正是可口的食物嗎?這些東西到了餐廳的餐桌上,可價值不菲呢!這些荒島上的植物,難道沒有可以充饑的嗎?雖然沒有淡水,但下雨過後的積水難道不能飲用嗎?所以,絕處能不能逢生,靠的不是運氣,也不是誰的憐憫,而取決於你究竟願不願意。不管身處什麼環境下都不要氣餒,要為自己去尋找出路,因為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沒有什麼不能戰勝。 在印度曾經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印度很多村莊旁邊都有河流,村民平時洗衣做飯都要到河裡取水。一天,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到河邊去洗衣服,女兒在一旁玩耍,可是卻沒看到河裡潛伏著的鱷魚。結果,鱷魚一躍而起,咬住了女兒的手臂,母親聽到哭聲,趕忙過來拉住女兒的另一隻手臂。 鱷魚的力量之大可想而知,它可以把一頭野牛拖入水中,可以把一匹馬撕碎。 然而,母親知道,只要自己一鬆手,女兒就會被鱷魚吃掉。 所以她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堅決不放手。 最終,那只鱷魚放棄了爭鬥,鬆開大嘴,游回了河裡。是這位偉大的母親拯救了自己的女兒,因此印度民眾授予這位母親「最英勇、最偉大的母親」的稱號。 有時候,生活就像一隻鱷魚,緊緊地咬住了你的手臂,眼看就要吞噬一切。這時你要如何找到出路呢?首先你必須在信念中不放棄。是要堅持還是要鬆手,有時候只在一念之間,而結果卻可能有著天壤之別。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像那位母親一樣,他們往往對自己的評價存在偏差,很快就放棄了。 在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做「暈輪效應」,是指在他人的某種特殊表現突出時,令人印象深刻,由此造成對其他特徵的忽視,進而產生以點蓋面的現象。這種情況猶如大風前的月暈逐步擴散,形成一個更大的光環,故稱之為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在與人的接觸中,暈輪效應無處不在,譬如一個人看上去身體很結實,我們通常會以為他的身體很棒,不會有什麼病;一個人如果獲得了成功,媒體也往往報導他好的一面,他給大眾留下的便是完美的印象。這種「暈輪效應」現象造成的後果就是,面對強大的敵人,你大退堂鼓。由此可見,要想為自己尋找到一條出路自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總認為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譬如有很多職場新人遇到學歷比自己高的競爭對手,就先入為主,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所以,當這些人遭遇挫折的時候,心理會變得非常陰鬱,甚至會徹底喪失信心。人人都是奇才,要看你怎樣挖掘自身的潛力,突破自我。二、 人際資本不如人怎麼辦 身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都不是魯濱遜,在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事都要和人打交道。如果你有足夠多的關係,那麼在做起事情來一定可以順風順水。人脈資源,有時候是我們做事情的關鍵環節,人脈是一種潛在的資產,是一種無形的資源。常言道:財聚人散,財散人聚。就是在告訴我們為人要慷慨、大方才能廣結人緣。 在銀行裏開個戶頭,你就可儲蓄閒散的資金,以備不時之需。 你儲蓄的越多,你的財富就越富足。 同樣的道理,與人聯絡感情,拓廣人脈,就好像往銀行裏存款,存的越多,存的時間越久,你可以獲取的紅利就越多。與存錢不同的是,建立人脈存摺就是把銀行開在朋友或是顧客的心裏,你為了維繫你們之間的關係,而存入真誠關懷、超值服務。你的人脈存摺中存入的人情越多,你與朋友的感情就越深厚。如果你的關係不如人,沒關係,從現在開始就好好從你自有的生活圈慢慢開發培養吧! 在台灣人的文化當中,有情與無情,簡直就是人與非人的分水嶺。 不通人情,便不是人,不懂人情也不是人。 所謂不通,就是不能與他人做感情交流,不能經由感情的交流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雖說在商場上素來有「認錢不認人」之說,但是「人情生意」從未間斷過。人為了情既然連死都不怕,何況用情去做生意呢?別到用時方恨少,就足矣。 人情需要積累,只有經由先前的儲存自己有難時才會有人幫。誰都知道,有了「人情」好辦事。但「人情」不會從天而降,就像銀行存款一樣,你存進去的多,能取出來的就多,存得少,能取出來的就少。 若和別人只是泛泛之交,困難時別人幫你的可能性就小,因為人家沒有義務幫你,你也沒有權利要求比人去幫你。如果你平時多儲蓄人情,那麼等你急時自然會有人救急。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能為知己者死的,必是欠下了天大的人情,因此償還人情便成了他們矢志不渝的目標。 西元前239年,燕國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秦國對他很不友好,太子丹對此懷恨在心,偷偷逃回燕國,於是秦國派大軍向燕國興師問罪。太子丹勢單力薄,難以與秦兵對陣,為報國仇私恨,他廣招天下勇士,去刺殺秦王。 荊軻是當時有名的勇士,太子丹把他請到家裏,把他作為貴賓來招待,一日三餐,對荊軻照顧得無微不至,終於,打動了荊軻。後來,又對逃到燕國來的秦國叛將樊予期以禮相待,奉為上賓。二人對太子丹感激涕零,發誓要為太子丹報仇雪恨。 荊軻雖力敵萬鈞,勇猛異常,但秦廷戒備森嚴,五步一崗,十步且有精兵護衛,接近秦王難於登天。於是,荊軻對樊予期說:「論我的力氣和武功,刺殺秦王不難,難在無法接近秦王。秦王聽說你逃到燕國,現在非常生氣,正花重金在懸賞你。如果我能拿到你的頭,冒充殺了你的勇士,找秦王領賞,就能取得秦王的信任,並可乘機殺掉他。」樊予期聽罷毫不猶豫,拔劍自刎。荊軻帶著樊予期的人頭和督元地方的地圖,去見秦王,這兩件東西都是秦王想要得到的東兩。但他未能殺掉秦王,反被秦王擒殺,只為後入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詩句和「圖窮匕見」的故事。 樊予期之所以能「獻頭」,荊軻之所以能捨命刺殺秦王,都完全是為了回報太子丹的禮遇之恩。「投桃報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足以說明「恩惠」對人心感化的巨大作用。 人是感情動物,活在世上人人都難逃一個「情」字。所謂的「感情投資」,說簡單一些.就是在利益關係以外多了一層相知與溝通,可以在人情事故上多一分關心,多一分關照。就算在當時,這些人可能不能給你什麼幫助,但是來日方長,世間的事情瞬息萬變,當初對你來說可有可無的一個人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相助於你的人了。 就像現在許多人說:「同學之情就那麼幾年,若緣盡則情也盡了,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事實上,這是非常錯誤的看法。不管從實用主義,還是從情感價值角度去衡量,同學之誼都值得你保持與維繫。 三國時代蜀國君主劉備的一段經歷就告訴了人們這個道理。劉備讀私塾的時候,因為他講義氣、聰明,在同學心中的威望很高,在這幾年裏,劉備常常幫助其他同學,和同學的關係處得很好。後來劉備長大了,同學們都有各自的道路要走,劉備和要好的同學便各奔東西了。 儘管同學們分開了,劉備卻非常注重常常和同學保持聯繫。有一個叫石全的人,是劉備讀書的時候最談得來的朋友。石全讀完書以後,回家供奉老母親,以盡孝道,以打柴賣字畫為生。 劉備沒有嫌石全清貧,常常邀請石全到家裏做客,共同探討時事,這樣的聚會每次都非常成功,劉備和石全的關係不斷地加強,情同手足。 後來,劉備為了能建功立業,就拉起了一支隊伍參與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開始的時候,劉備軍事實力非常小,只好依附其他人。在一次戰鬥中,劉備率領的兵馬被全部殲滅,只剩他一人逃了出來,被同學石全給藏了起來,逃過了一死。 所以說不要忽略任何進行「人情儲蓄」的機會,不要等到日後再來慨歎當初為什麼自己不跟眼前可以幫自己的人弄好關係,到如今就算曾經是相識的人也無法說上話,更別提別人會看你的情面來幫你一把了。 很多人都說自己有目標,但是他們的目標有時候僅僅是「白日夢」或虛無的慾望,根本無法實現。人脈拓展主要在於人際關係,尋找生意場上的夥伴或者客戶是拓展的重要方向。不過人脈拓展講的又是「慢功」,為了制定出合理的拓展目標,我遵循制定目標的兩個重要原則。它們並不是什麼新的東西,我只是加以吸收,用在自己的生意中: 一、切實可行:不要制定那些不太現實或者純粹空想的目標。 二、確定小目標;把你的大目標或總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然後一個一個地實現這些目標。 你會確立一天之內認識一百個人的目標麼?是的,你可能會,如果你有足夠的精力和不知疲倦的大腦的話。但是這種情況很少見。最好還是像跑馬拉松一樣,循序漸進,先跑一里,再跑兩里,然後三里,逐漸地跑完全程。 美國汽車巨頭福特曾經特別欣賞一個年輕人的才能。 他想幫助這個年輕人實現自己的目標。 可這位年輕人的目標把福持嚇了一跳:他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賺到一千億美元。 福持問他:「你要那麼多錢做什麼?」年輕人遲疑了一會,說:「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但我覺得只有那樣才算是成功。」 福特說:「一個人果真擁有那麼多錢,將威脅整個世界,我看你還是先別考慮這件事吧!」在此後長達五年的時間裡,福特拒絕見這個年輕人。 很明顯這個青年人的目標只能稱作「幻想」。 很多人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他們的目標不太現實。他們不屬於那種能夠準確定義目標的人。譬如,剛剛工作的新人,想著一年之內得到公司總裁的賞識。這樣的目標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呢??我們當然不能說決無可能,但是一個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可行的目標應該是結識部門經理、同事和自己的客戶。 一個切實可行的人脈拓展目標應該和下面這些因素聯繫在一起: 你的工作背景或個人背景。 你的興趣、愛好、性格。 你的交友態度、技巧。 你的學識、魅力。 你的活動空間。 你的身體狀況和健康狀況。 上面的這些因素都可能部份或全部影響到你是否能夠結交儘量多的人或者層次高的人。 切實可行的原則是你制定目標時應該首要考慮的,你的小目標和大目標越是切實可行,你就越有可能實現它們。 但是千萬別認為切實可行就是要把目標定的低一些。如果抱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想法,是肯定無法實現認識上萬個人的宏偉目標的。 我曾經為了拓展銷售業務,開始規定自己每個月要拿到五百個經銷商的聯繫方式,並保證跟他們其中的每個人進行聯繫。開始雖然吃力,後來漸漸練出來了,效率提高了不少,於是我又主動將五百提高到六百,後來達到了八百。基數提高了,我有機會認識到的人果然就更多,有的時候一個月能夠結識到上百個經銷商,他們為我的銷售業績作出了巨大貢獻。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很佩服我的交際廣泛,向我請教。 他剛開始一項新的工作——證券經紀人。 他告訴找:「我想在兩年內成為公司的第一號推銷員。」我敬佩他的雄心,但我覺得他還應該制定一個一個的小目標,因為在這之前他從未推銷過任何東西。對他來說,確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需要時間,這不是一個晚上可以完成的,特別是一個新手。 當然,我不是潑冷水。我向他解釋說:「應該將這個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為什麼你不確立一些可達到的目標,如每星期談一百筆交易?目標是從這一百筆交易確定出五個委託人就行了。如果一天找一個委託人,一年就會有兩百五十個委託人,然後向這些委託人提供服務,與此同時,努力從與他們的談判中尋找滿意的顧客。這樣日積月累,你不一定會成為『第一號』,但肯定是優秀的推銷員。」 最後,當你立志確定要大力拓展自己的人脈之後,就不要再受別人干擾,堅定不移地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每個小目標,真正的成功是完成你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別人為你確定的目標。